.聯合報黑白集.艦長地上爬 部長不沾鍋
.經濟日報社論.財經政策不能充滿政治考量
經濟/財經政策不能充滿政治考量
2016-07-08 03: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華航罷工才剛落幕,又傳出台電、中油與台鐵也要罷工爭權益的消息;與此同時,勞基法新修正方向卻引起勞工團體的激烈抗議。一來一往間,外界彷彿霧裏看花,搞不懂到底是不讓勞工孤單,還是平息工商團體怒氣,才是政府的施政原則。這看似衝突的二件事其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政策決定中政治考量成為主導一切的力量,而這才是令人擔心之處。
先看罷工案。華航罷工落幕後,引發包含華航企業工會、華信、台電、中油與台鐵也醞釀藉罷工權來維護權益。華航從空服員到地勤的工作權益都獲得了改善,台鐵也爭取到應有的權益,台電工會在經濟部長承諾溝通後一派和氣的達成共識。這一連串的事件看似勞工團結權的大勝利,但其實未必。
罷工權是勞動三權中手段最激烈、成本最高,但效果也最顯著的方法。我們當然不希望罷工常常出現,但在民主社會中,勞工行使罷工權,也是正當且應予以尊重甚至保護的權利。罷工不一定能如願達成目標;在歐洲、澳洲的經驗中,也可能兩敗俱傷損失慘重。但是無論罷工代價為何,本質上不脫是一種尋求社會不同利益平衡的機制,然而這次華航罷工的訴求能迅速、完全被資方接受,關鍵其實不在勞工意識的提升,也不在資方變得文明,而在於華航的國營企業身分。
對於如華航、台電和中油這些國營事業,罷工事件若愈演愈烈,直接影響者不只是股價或績效,而是政治任命的董事長及背後部會首長的官位,所以國家/資方迅速妥協,可能是政治考量而非怕勞工孤單。這個判斷可從幾乎在同一時間行政院對勞基法修正方向的轉變獲得印證。6月27日七大工商團體對恢復勞工七天國定假日表示強烈不滿,揚言退出勞資協商甚至走上街頭後,勞動部隔日便提出「砍假」修正,兩天後行政院便核定確認。這種與處理華航罷工同等的效率,也可看出政府其實也不願讓工商界孤單。
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面對突發事件時,政府的思維只看到政治算計,卻看不清楚基本的原理原則為何。政治任命及決定不僅為了派系酬庸,更在於如何利用各種資源的調配來確保政治地位。
國營事業人多、財廣,政治影響力極其誘人,但不必然一定要政治領軍。從日本、澳洲、紐西蘭到新加坡,若非已經完全民營化,就是國營事業領導人多藉由專業委員會公開甄選專業專才出任。面對勞基法修正,也可以多兼顧一些初衷,不是只考慮工商界反彈的政治影響。
政治考量的問題在於,其對經濟活動及資源配置會造成無可避免的扭曲及不合理問題。這些很難用帳本呈現的成本,會不斷浪費、抵銷企業、人民打拚的果實。因而就算各國各朝都有政治考量,但此時此刻台灣面對的經濟處境極為艱難,其實沒有太多承受這種浪費及成本的本錢。
再者,我們想提醒政府的是,今年1月年輕世代把小英總統送上台的原因,不全然是兩岸政策使然,更是受到從新能源、年金改革到經濟發展等各項政見中,新政府所展現出來的理想性與前瞻性所吸引。現在這種迷人之處正在迅速流失中;而如亞洲矽谷是幫地方政府炒地皮的質疑,更是讓政府離理想性與前瞻性的期待愈來愈遠。
治國當然不能沒有政治,但也不能只有政治。如何找到對的比例,就是一國成功的關鍵。令人感慨的是,新政府上任才剛滿月就要拿出「莫忘初衷」四字作為提醒。也還好上任還未滿兩個月,還有調整的空間;隨著政治地基愈挖愈深,要改弦更張就怕為時已晚了!
聯合/艦長地上爬 部長不沾鍋
2016-07-08 0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金江艦長林伯澤、兵器長許博為、士官長陳銘修、中士高嘉駿(依左至右)到黃文忠靈堂前上香下跪道歉。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陳維鈞/攝影
金江艦長偕誤射飛彈的中士高嘉駿與另兩名官士,赴罹難船長家悼唁。被家屬要求匍匐爬進靈堂,並在靈堂前長跪了四十分鐘。
今日儀節,即使父母之喪也不必如此。家屬的舉動另可公評,但這個場景看在三軍統帥及國防部長眼中,應不啻是整個國軍匍匐長跪靈堂。當艦長跪下,國防部長還站得住嗎?
洪仲丘事件才是軍紀問題,但國防部長高華柱因此去職;誤射飛彈則是驚動世界及兩岸的國安事件,馮世寬難道還能留下來「改革軍紀」?
洪仲丘不是高華柱害死的,飛彈也不是馮世寬打出的。但這就叫做政治責任。一方面說是「系統性失靈」,另一方面卻又說成「下層督導的軍紀問題」;一方面讓艦長爬進靈堂,另一方面讓部長做不沾鍋。這叫什麼「榮辱與共」?
在此情境下,三軍統帥迴護國防部長,是對匍匐靈堂的官兵不公平,也是對三軍不公平;而國防部長竟稱「總統要我留下來改革軍紀」,涎臉不知進退,這其實反而是害了總統,亦叫三軍更瞧不起沒有「風骨」的部長,於己於國兩不利。
沒錯,整個國軍的救命丹就是「榮譽」二字。那麼,請先從讓三軍有一位值得「含笑服從」的國防部長做起。
若硬要留任一名在郭正亮眼裡「永遠判斷失準/總是不斷闖禍」的國防部長,不啻汙辱三軍。這不會是三軍統帥的榮譽,也不會是國防部長的榮譽,更絕無可能是三軍將士的榮譽。
聯合/難以理解的幾場內閣唐突演出
2016-07-08 03:5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證交所新舊任董事長交接,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施俊吉接任新董座。 聯合報資料照片
林全內閣上路一個多月,除若干閣員言行引發爭議,還有一些極為罕見的現象,值得關注。其一,是甫上任政務委員的施俊吉突然轉任證交所董事長;其二,經濟部長李世光據傳要兼任工研院與資策會的董事長;其三,環保署長李應元以參加AIT酒會為由未赴立法院備詢;其四,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的亞洲矽谷計劃遭嚴厲批評,竟又續推類主權基金。這些凸槌現象,蔡政府或許可以編出冠冕堂皇的說法,但民眾心中的疑惑著實不少。
證交所董事長是個高薪肥缺,歷來都是黨政官員卸任或喘息之過渡職位,非關政治戰火,亦不涉重要政策,扁政府時代的吳乃仁、馬政府時代的李述德率皆如此。依內閣原先的大政委分工,施俊吉負責督導的部會業務包括通傳會、公平會、金管會、經濟部(產業、貿易)、農委會(TPP)、交通部(郵電)、陸委會(兩岸經貿),責任幾是政委中最重的。這麼重大的授權與信任,竟僅一個多月就轉任一個閒肥之缺,這透露了什麼訊息?是施俊吉協調不力?或是與部會首長產生歧異?或蔡總統發現「所託非人」?
至於李世光要身兼兩個重要法人(工研院、資策會)的董事長,外傳是經濟部要整合軟硬體,並且貫徹創新轉型的政策。表面看似意在整合政策規劃與執行,事實上,正反映人事安排之困窘。資訊產業軟硬整合或經濟創新轉型皆非新觀念,而台灣先前之所以做得不好,主要是政府政策與執行政策的法人利益未必一致。按理,經濟部長與工研院、資策會的人事應該同步布局;既要積極推動產業創新,就不該發生內閣組成一個多月而工研院、資策會首長卻找不到人的窘況,更不應把「經長兼管下轄機構」視為備案。如果非要總經理到基層兼職才推得動改革,那麼,這樣的改革計畫恐怕也太脆弱。
至於李應元,由於做過行政院秘書長和立委等職,他也許根本不把院長與立委看在眼裏,政府中大概只有總統能節制他。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優先選擇參加AIT酒會,而不赴立法院備詢;行徑如此囂張,內閣同僚或同黨立委都拿他無可奈何。
至於龔明鑫,則是小英基金會智庫班底,除曾任大眾銀行獨董外未有任何產業或投資實務經驗,只因為幫基金會做產業分析,即執掌國發會副主委。他「紙上練兵」的亞洲矽谷遭到質疑,卻還要硬推外界期期以為不可的類主權基金。亞洲矽谷、主權基金都是金額上千億的重要案子,竟然由毫無實務經驗的副首長擔綱操盤,也令外界嗅到詭異氣氛。
真正令人憂心的,是上述這些荒謬人事演出背後的因素。如眾所周知,蔡政府許多人事布局多少都有政治妥協的氣味。副閣揆、政委因不直接負責部會業務,不必接受質詢,是最方便安插妥協人事的職位。此外,機關副首長躲在二線,也是易於政治安插的職缺。事實上,外界不難看出,某副院長職位是向派系妥協的、某政委原是智庫分組召集人、哪些部會副手又是「新兵訓練班」等。這類派系妥協的情事,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酬庸,從掌權者的角度來看也許是小事一樁,但對於政務的推展卻絕對是阻礙。只要看看張景森、馮世寬、李應元、龔明鑫等人迄今的演出,我們雖無法預言誰將是下一個「被異動」,卻可以斷言:一個多月就調整職務,證實這段時間只是虛耗。
一月大選結果出爐迄今已半年,如果第一批公布的大政務委員是協調政策的最佳人選,為何一個月後就換人呢?如果工研院、資策會是執行經濟創新轉型的關鍵,為何找不到適當的執行人才?什麼樣的首長敢如此藐視立委的監督?何時才能教童子軍副手知所收斂?這些問題,都是人民心中的困惑,卻也是蔡政府應該嚴肅面對的違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