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新政府必須翻越的三座大山

.聯合報社論..從兩個例子談轉型正義及其狡詐
.聯合報黑白集.第八套方案
.經濟日報社論.新政府必須翻越的三座大山




經濟/新政府必須翻越的三座大山


2016-04-10 01: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將上任的新政府正面臨重重挑戰,其中兩岸關係是否能妥善處理不致造成「地動山搖」,無疑是最受關切的焦點;但真正的關鍵不只於此,而在台灣經濟自身。
隨著520的逼近,對岸的態度也更加嚴峻;不僅經貿談判寸步難行、一個與我斷交的非洲小國正式與大陸建交;而且近年來對內銷市場不無助益的陸客明顯減少,使相關產業備受衝擊,低迷的經濟走勢更將雪上加霜。
尤其是陸客這一項,要在台灣本身的實力羸弱時,才會具有不容忽視的殺傷力;其實八年來我們之所以如此急切引進數百萬陸客,又千方百計希望對岸讓些蠅頭小利,根本原因也正是經濟情勢每下愈況,顧不得引進陸客完全操諸中共政權之手,有如飲鴆止渴。因此,為今之計,唯有儘快加強經濟實力,讓台灣在兩岸折衝上挺直腰桿、進退有據,方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
但提振經濟實力說來容易,20年來那一位領導者不慷慨激昂,以強化經濟為其職志?而經濟愈整愈弱,已不知將伊於胡底;不也正印證了知易行難,這一切作為都徒勞無功,甚或治絲益棼,而使台灣經濟陷入半世紀以來最不堪的險境。值此關頭,新政府即將展開嶄新的局面;如果無法跳出僵化的思維、陳腐的窠臼、數十年積漸而成的如山障礙,恐怕仍將一事無成,徒令寶貴時機再被蹉跎,而迫切的危機進一步加深。
橫亙眼前有三座大山,乃是前幾任政權十餘年之功堆積而成。最急迫需要翻越的一座,就是沿用近30年的經濟發展模式忽然崩壞。任一經濟的運轉、進步,無可避免都需要一套經濟發展模式為其基本架構;否則不但混亂失序,更將誤陷歧途、自毀長城。因此我們必須重建一套有效的新發展模式指引經濟前行,否則不待他人威脅,台灣就會地動山搖。
自1986年世界工廠退出台灣後,我們就仰賴在東南亞與大陸陸續出現的世界工廠做為中上游產業的支撐;快速增長的中間財出口,而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活泉。近年來依賴快速加深,其貢獻度已高達經濟成長率的四分之三,思之即不寒而慄。
未料就在我們高喊要降低對大陸經濟依賴時,對岸卻忽然決定要轉型,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而且加緊腳步,最近已接近完成;因而一舉粉碎了台灣中間財的出路,經濟成長率乃一瀉千里,在新出路出現之前,難以回歸正常。但大陸的世界工廠太過龐大,環目四顧,數年之間,無可取代;我們必須放棄此一期待,設法盤點台灣的其他優勢條件,據以建立可大可久的新發展模式。
另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正以破世界紀錄的速度飛快前進的少子化問題。它一方面持續削減可用的勞動力,一方面使有效需求持續萎縮;又因計算GDP的基數不斷降低,而從名目上壓縮經濟成長率。日本即因少子化問題不斷惡化,而陷入失落的20年,目前正進入第三個十年,仍無法扭轉。台灣正亦步亦趨地蹈其覆轍。
第三座大山較前二者猶為可怕。語云,「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但20餘年來,歷經三位領導者,一面扭曲大學教育的風氣,一面澈底摧毀技職體系,使可用勞動力的數量大減,而且專業技術人才的供給同時受到衝擊;眼前許多業者已高歎無人才可用,靠花甲老技師勉強支撐;一旦人才盡皆毀棄,國家將無未來。
這三座大山不只是阻擋去路,更有可能壓垮台灣。新政府若能痛下決心勇敢翻越,台灣經濟恢復元氣,地動山搖亦不足懼。但若輕忽視之,經濟沈淪無日矣!

聯合/第八套方案


2016-04-10 01: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香港中評社「中評智庫」日昨發表近七千字的長文,題為〈九二共識乃定海神針,不容忽視〉。
此文開門見山就說:「九二共識是以台灣海基會的第八套方案為基礎而形成的。正如馬英九所說:『九二共識不是由大陸提出,強迫我方接受,而是由我方提出,大陸同意接受。』。」
這篇長文在此際推出,顯然有揭示北京立場的代表性。此文非但指出「九二共識是台灣提出」,更明言「是以海基會的第八套方案為基礎而形成的」。這可視為大陸歷來在詮釋「九二共識」時,最向台灣傾斜的論述。
一九九二年香港談判,一度幾告破局。其間,北京提出五套方案,台灣則提出八套方案。此文所指的「海基會第八套方案」即是:「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雙方)以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就是「一中各表」的由來。如今,此文直白指出「第八套方案是九二共識形成的基礎」。
此文並數次提及「求一個中國原則之同/存一個中國政治涵義之異」,且論及「憲法一中/憲法各表/一邊一憲」,這些皆可視為與王毅憲法說一脈相通,而此脈即是「一中各表」。
北京已知,「一中各表」的岌岌不保是兩岸當前的最大危機。當北京開始搶救「一中各表」,實即蔡英文「以中華民國憲法詮釋九二共識」的契機。

聯合/從兩個例子談轉型正義及其狡詐


2016-04-10 01: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舊政權交接之間,不少法令規章遭到推翻,自不意外。但許多假藉轉型正義之名蜂擁而出的所謂「改革」,是否確屬正義,恐怕需要逐一認真檢視。最近的兩個例子,可供人們反思。
立法院去年通過的《海洋事務委員會組織條例》,源頭可歸於十年前民進黨研考會主委葉俊榮,綠委段宜康最近卻罵稱是馬政府的「糊塗大立法」,阻撓施行。這間接導致環保署署長魏國彥在德翔台北漏油案備詢時怒急攻心,指「法通過卻至今不實施,這是我質疑這個國家的地方」,當日提辭,翌日心臟病發。台灣自詡「海洋國家」,民進黨推動海洋事務委員會無可厚非;但今天綠委歪曲歷史而苛責於人,還一副正義凜然之姿,豈不可笑?
再看,掀起爭議的台中國家歌劇院市民票價優惠案,源於三年前立院審議《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組織條例》草案時,以現任台中市長林佳龍為首的立委硬將台中歌劇院納入,文化部只得被迫接收。當時台中市議會不顧外界指責地方「生而不養」,還提出九點毫無法律效力的移交「附帶決議」;如今,這卻儼然成為台中府會要求給予市民優惠的根據。
台中國家歌劇院之前世,是胡志強推動古根漢美術館來台建館不成的產物。二○○三年經建會通過歌劇院的興建計畫,前提是台中市須找到民間企業以OT方式「公辦民營」。二○○六年,胡志強請求前文建會(今文化部)補助二十二億元,稱再加上地方出二十二億,市府便可開工並包辦其後之營運。然而歌劇院找民間企業營運一再流標,藍綠政治人物眼見選舉在即,各打如意算盤,聯手將歌劇院「無償」送給中央,以免負起營運重任。當時正準備選市長的林佳龍領銜提案,以備坐享其成;胡志強也大表同意,以便任內搶開幕宣揚政績。當時文化部長龍應台被迫吞下歌劇院,曾感嘆:台中原稱要自養到底,如今卻要中央負責,「此例一開,何以為繼?」
龍應台的無奈天問,如今成讖。正當政黨輪替帶來利益重分配良機,各路人馬莫不蠢動,以分配正義為名搶食資源。在政治人物高舉市民權益大旗,而媒體不辨因果炒作下,歌劇院之爭竟被描述為中央「忽視」台中市當初移交中央的附帶條件,罔顧地方出地出錢的苦心;當初地方私人「棄養」的歷史,全被掩埋。
數年前,台中國家歌劇院升格消息傳出,輿論紛稱「地方綁架中央」,「政治綁架文化」;而從最近地方政界、媒體聯手綁架新聞走向看來,狀況越演越烈。可悲的是,各相關單位或因在地嘴軟,或因換位在即而手軟,皆束手就擒般低調配合地方,至今不敢還原當年歷史以正視聽。
平心而論,全台文化資源確有必要重新分配,但這必須有更審慎的縣市人口/場館比例評估,乃至不同人口結構及需求的調查。其調整方式,也不應流於一味興建場館,否則,全台今日上百座蚊子館、浪擲兩百多億元人民納稅錢,是因何而來?給予在地民眾優惠並非絕不可行,但須有全面性考量;否則,從今年中至明年全台將有四座表演場館開幕,各地都可要求回饋。倘若其他縣市也抗議:「我們都納稅,為何既無場館、也不能享福利」,這筆帳要怎麼算?
魏國彥對國家的質疑,有人視為轉移焦點,但這也確實凸顯政權交替期的亂象。值得欣慰的是,在台中歌劇院遭強要優惠、台北國家兩廳院因不許表演團體用火而挨轟「官僚」之際,表演藝術界的年輕一輩自行成立「無限期支持健全藝文環境」臉書社團,呼籲各界「以健康和友善的溝通,共同追求台灣表演藝術環境的進步」。當年輕人都看穿「大人們」各懷鬼胎,新政府切記別讓「轉型正義」淪為「資源豪奪」的冠冕大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