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經濟/對新閣揆的建議與祝福

.聯合報社論..透明之惡:房價與安全孰重?
.聯合報黑白集.這種「逆轉型正義」
.經濟日報社論.對新閣揆的建議與祝福



經濟/對新閣揆的建議與祝福


2016-03-16 01: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一如預期,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挑選林全出任新政府的首任閣揆,因為林全與總統有默契,理念清晰,專業能力受肯定,擅長溝通協調,實在「找不到更好人選」,也因此,蔡英文更期望林全不只是財經內閣,更是改革內閣,落實競選政見。
各界的反應也是一如預期的「佳評如潮」。但是,台灣當前經濟情勢嚴峻,全民無不殷望新政府能協助儘速脫困,對馬上就要進入「高溫廚房」接受檢驗的林揆而言,蔡總統的美言和媒體的美化恐怕只會讓蜜月期縮短,讓新閣揆壓力倍增,因此我們提出一些中肯務實的建言,用以代表我們的祝福。
首先,建議新閣揆先重新盤點當前經濟重大問題,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年金改革為例,是否應該先把解決破產危機列為優先目標,而把行業不平和世代不均等次要或假議題,先暫緩處理?長照的問題在於需求龐大,財源困難,在當前財政困窘之際真有採稅收制的空間?新政府承諾經濟低迷時不加稅,長照怎可能做到加量不加價?如果因此導致財政惡化,豈不是讓財政改革雪上加霜?如果因而排擠其他支出,又如何兌現新總統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策略性產業,或是其他立委們競相提出的社會福利或公共建設的承諾?
低薪問題是政府無能造成的,還是國際化的代價,產業轉型不順所致?新政府有何特殊能力提高薪資至哪個水準?有關兩岸關係的論述,一句維持現狀,創造模糊空間,是否就能改善兩岸關係?如果兩岸關係倒退,陸客不來或農產品銷陸減少,如何彌補缺口?服貿卡關,貨貿停滯,有何神奇妙方可以取代我最大出口的大陸市場,挽救出口連續衰退局面?透過提振消費和投資內需市場就能支撐經濟?南向政策如果仍是誤導產業逐低成本而居,如何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及脫離低薪的泥沼?五大創新研發產業如果只能創造高端技術人才的就業,如何降低失業率,又不使所得分配惡化?有何新奇的租稅工具,既可改善所得分配,又能留住人才和資金,適合台灣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系?
在能源環保方面,非核家園喊到毫無退路,台灣真的能夠超越德、日,真無缺電危機又不漲電價?現行環評制度下,如何能重視環評又解決缺水、缺電的問題?經濟和環保機關的政策如何調適?缺地、缺工的問題又有何創見?
其次,建議重新檢視蔡總統的競選政見,去蕪存菁,轉化為務實可行的政策。眾所周知,選前的政見是政黨吸引選民支持的廣告;勝選後到520正是冷靜思考並檢討政見可行性的大好機會。但是新總統以及準閣員在某些場合,卻常在既有政見上加碼,也常即興式的增加承諾,徒然增加跳票的可能。新政府應當記取馬政府2008年當選後仍夸談633,最後成了百口莫辯的包袱。
因此,新內閣更應該檢討各領域政見之間的矛盾,以及行政和立法部門之間的失調。
例如非核家園要靠何種的政策組合才不會相互扞格又能達標?承諾十年不漲電價,如何促進民眾節能、產業轉型以及發展綠能產業?煤油氣發電如何減碳降汙?綠營的立委較缺財經專業,偏重政治社會議題,將來如何配合行政部門進行法規鬆綁,吸引投資?轉型正義如何免於政治報復清算而不拖累經濟轉型?公平正義和經濟效率的衡平如何掌握?依賴減稅或金融優惠來促進產業升級,發展研發創新,如何避免重蹈過去造成所得分配惡化的覆轍?
總之,魔鬼可能藏在政見裡,新閣揆不妨停看聽不同的意見,將上述的問題全盤整理,排除矛盾,理出頭緒,組成適才適所又易溝通協調的內閣,少說多做,才是展現實力的具體作為。

聯合/這種「逆轉型正義」


2016-03-16 01: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扁系大將林文淵(左)和新系大老吳乃仁(右)為了台苯董座之爭,展開大鬥法。 
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把「轉型正義」喊得震天價響,磨刀霍霍,四處找機會下手。冷不防,扁系大將與新系大老正在上演的公司經營權爭奪戰,恰恰是一個「逆轉型正義」的惡例。對此,民進黨不知作何感想?
扁系大將林文淵和新系大老吳乃仁為了台苯董座之爭,展開大鬥法。林文淵兩年多前應大股東孫鐵漢之邀治理台苯,後來兩人反目,林文淵想「整碗捧去」,雙方開始登廣告互揭瘡疤。最近鬧到專業經理團隊都站出來開記者會,指控林文淵年薪九百萬,一年卻進工廠不到兩次,聲明「台苯老臣反對肥貓續任董事長」。
吳乃仁的角色也是呼風喚雨。當初他幫孫鐵漢牽線引來林文淵,在孫、林鬧翻後,剛出獄的吳乃仁,便將自家一雙兒女送進台苯當董事,如今又想推卅多歲的女兒出任董事長,取代林文淵。林文淵為此不滿,於是在股市找了一些狠角色合作,透過收購股票的方式要一決高下。
諷刺的是,台苯公司原是國民黨「黨營事業」,由曾任經濟部次長的張鍾潛擔任董事長達十三年之久;但他遇人不淑,想要找孫鐵漢接班,卻落入掏空風暴官司纏身。而如今,在林文淵和吳乃仁競相介入下,台苯已全面「由藍轉綠」,包括陳水扁的律師、會計師都成為台苯董事。
台苯的爭奪戰,是典型的「逆轉型正義」:經營不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私利。民進黨談轉型正義時,別忘了這點,社會大眾亦然。

聯合/透明之惡:房價與安全孰重?


2016-03-16 01: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土壤液化潛勢區資訊查詢系統上線,其中台北市不少精華區被列入土壤液化潛勢區,
圖為台北市中山區、基隆河沿岸附近。 記者胡經周/攝影
一如預料,「土壤液化潛勢區」的資料一公布,立即引發民眾的強烈反應。最多人擔心的,是坐落於土壤液化區的房屋會因此價格下跌;其次,是擔心位在紅區的房子住下去會有危險;再其次,才是擔心高潛勢區的公共建築如機場、車站、捷運會不會潛藏危機。這些反應,恰恰反映了台灣居住議題重房價、輕安全的特質。
不可否認,這次液化潛勢圖的公布過程確有粗糙之處。如營建署長即直言,地質調查所的調查是採二點五萬比一的比例尺,地圖上的一公分在現實上即有二五○公尺的誤差,民眾難以準確判斷。再如,在九二一地震後依新式耐震標準設計建造的建築,即使位在潛勢區,也不必擔心液化威脅;但諸如此類的例外判準原應早早揭露,卻遲至民眾恐慌後才提出釐清。也難怪,這次政府開誠布公公開資訊,反被形容為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但退一步想,面對這堆令人不愉快的土壤液化訊息,人們在不滿、恐慌或慶幸之外,是不是也該有「終於得知真相」的釋然?畢竟,即使真相令人不悅,及早得悉自己住屋和環境的安危,以便採取因應對策,或加強鞏固、或提早改建,皆可確保居住安全。至少,不必重蹈某些台南居民的覆轍,因二○六地震而損失了生命和財產,最後才得知自己的房子是倒在土壤液化。
「房價與安全孰重」,其實是一個不道德的問題。不安全的房屋,基本上沒有使用的資格,豈可拿來販售?然而,以台灣房屋市場的積習和退化的建築管理政策,人們對於房價的耽溺,卻往往大過對安全的講究。更大的問題則出在資訊的不對等:建商深知自己建造的房屋是蓋在什麼樣的地基上,但購屋者看到的只是既成的梁柱和裝潢,完全不清楚地底下的虛實。如果房屋經過層層轉售,消費者的權益就只會一再衰減。如果政府未做好把關,而建商又唯利是圖,做完一案就倒閉脫責;如此一來,倒楣的就是一般民眾。
從這個角度看,即使公開的過程粗疏,土壤液化潛勢區位資料能向一般民眾開放,仍然是功大於過。透明的資訊固然揭露了一些不愉快的真相,卻是必要之惡,至少,民眾取得了掌握資訊的主動位置,不必再被建商蒙在鼓裡。此外,民眾也對土壤液化的成因和解決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知道這並非不治之症,可以透過不同方式鞏固加強。
事實上,幾年前政府要公布「土石流潛勢區」地圖時,也有許多人反對,認為將製造不必要的恐慌。但實施幾年下來,已經逐漸收到成效;包括去年花蓮秀林和新北烏來的幾次強制撤村疏散,都使村民在狂風驟雨中倖免於土石流的危害。土壤液化區潛勢圖的公布,也許要更久才看得到成效,但從安全及人道觀點看,這都是晚做不如早做的事;人命不能拿來作為賭注,房價更不能拿來當成藉口。
更多人更關注的是:如果房子不幸位在液化區裡,那下一步怎麼辦?這點,政府今年已編列了兩百廿億元老屋健檢預算,可提供民眾房屋健檢、拆除、重建等的補助。其分配方式,應該以土壤液化紅區住戶為優先處理對象,以紓解這些民眾的憂慮,確保他們的安全。
由於馬政府任期僅剩兩個月,張內閣所能執行的項目有限,後續的工作勢必要由蔡英文政府接力承擔。我們建議,新政府應就台灣落後不全的建築法規作一徹底整理和翻新,除制訂合乎時代所需的環保、節能建築規範,更應就建築的安全檢查、定期維護制訂合乎現代城市美學的管理辦法。同時,利用老屋健檢及民眾改善住宅基礎的機會,推動近年止步不前的都市更新。如此,土壤液化資訊的透明化雖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卻能為城市帶來更新契機,也保障了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