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經濟/救經濟 雙率政策應該更有彈性

.聯合報社論..盤點蔡英文「產業之旅」的下一步
.聯合報黑白集.機捷「共業」的寄生者
.聯合報黑白集.救經濟 雙率政策應該更有彈性




經濟/救經濟 雙率政策應該更有彈性


2016-03-06 04: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央行1月宣布實施負利率政策,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安倍政府希望銀行把錢借出去,而不是存在央行;或是民眾把錢放在口袋裡,隨時拿去花來刺激經濟。但是日本民眾並不買單,認為是政府看壞日本經濟,才會出此重手,結果立即造成日本股市大跌,然後再引發歐股與美股大跌。另一方面,保守的日本人擔心錢不夠用,把原先放在全球的錢大量匯回日本,結果反而造成日圓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與安倍政府希望藉負利率來引導日圓貶值的目標完全相反。
其實在日本之前,全球已經有超過20個國家採取負利率,以歐盟國家最多,主要是希望利用貨幣寬鬆政策來引導利率下降,從而促進投資和消費。但是,這兩年來,歐盟經濟表現並不怎麼樣,也就是說,負利率的政策效果是有待商榷的。因此,在日本採行負利率之後不久,G20通過決議,希望各國不要採取競爭性的貶值,其目的就是希望各國減少採用貨幣寬鬆政策,而多採用財政政策,或是進行更多的基礎建設投資,來達到帶動全球經濟的目的。
然而經濟學家都知道,負利率的效果主要是把錢從銀行逼回民眾及企業的口袋中,所以人們就會有意願多花錢或投資;但是,由於利率已經太低了,所以人們是否有貸款,其實已經與利率沒有多大關係,而是看是否有投資機會,是否有賺錢的機會,也就是說,流動性陷阱早已存在,調降利率對於促進投資的效果已是很小了。
另一方面,負利率也會有一些負面效益,因為很多人是依靠存款及利息收入過活的,尤其是退休老年人,如果調降利率,對於老年人的消費可能產生負的財富效果,尤其是當採用的時間愈長時,負面影響也就會愈大。
回頭看看台灣的問題,基準利率已經低到只有0.85%,我們該隨著世界趨勢也調降利率嗎?或者說,我們也該調降新台幣匯率嗎?央行曾多次表示,台灣現在的游資很多,流動性不是問題,主要還是找不到市場與機會,所以降利率來刺激投資或是增加消費的效果會很有限。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現在國際貿易情況不佳應該才是最大問題。首先,近年來全球貿易量大減,全球貿易的所得彈性由以前的2.2,降到2000年以後的1.3,最近央行計算2013年以來,此一彈性只剩下0.7。在全球貿易減緩的情況下,台灣受到很大的衝擊。第二,近年來,國際油價大跌,台灣石油相關產品的價格大跌,造成出口受到嚴重影響。第三,國際經濟快速整合,台灣面臨各國FTA(自貿協定)的影響日趨嚴重。第四,大陸經濟成長放緩,再加上紅色供應鏈問題,進一步影響到台灣對大陸出口。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去年台灣全年商品出口成長率為-10.8%,今年1月仍然是-13.0%,而出口訂單成長率為-12.4%,在在顯示台灣出口貿易所面臨的窘境。
因此,我們認為台灣調降匯率的效果可能會遠大於調降利率的效果,一方面,台灣一年出口近2,800億美元,只要新台幣貶值1元,出口商一年就可以多賺2,800億元新台幣,這對於擴大出口當然會有很大的助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進口商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另外,由於國內物價一直很穩定,因此即使新台幣貶值,應該也不會造成所謂的輸入型通貨膨漲。其實從去年年初開始,全世界主要國家兌美元匯率幾乎都呈現貶值的情況,台幣也不例外,其中歐元兌美元貶值11.2%,人民幣貶值5.6%,韓圜貶12.5%,新台幣貶5.4%,只有日圓升值6.2%,主要是因為最近日圓突然採取負利率所造成的反效果。
這其中台灣出口受到的影響最大,出口減少的幅度遠超過其他國家,因此未來新台幣匯率擴大貶值的幅度應該是合理的預期。

聯合/機捷「共業」的寄生者


2016-03-06 04: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不過短短五十一公里,機場捷運卻等了廿年還通不了車。這條坎坷之路,堪稱是台灣藍綠共業最鮮明的寫照,財團、政客和各類官僚則是它共同的宿主。
行政院發言人孫立群要大家記住「何煖軒」這個名字,因為當初工程備標、發包、執行都是他,現在阻擋通車的也是他。阻擋自己發包的工程聽起來很奇怪,但何煖軒以合約規定為由,擋得理直氣壯;實際上,他未說出口的理由,是不想讓機捷通車變成馬英九最後的「政績」。
當初規畫時,何煖軒是交通部次長;如今阻擋時,他是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地方官僚力擋中央政府,聽起來很英勇,事實上就是藍綠對峙心態作祟。交通部說機捷通車最壞將延到明年,這點也許過慮了;且看五二○蔡英文就職後,何煖軒難保不趕工放水創造奇蹟。
孫立群把責任全推給何煖軒,其實也少算了國民黨的帳。撇開李登輝時代草草將計畫交給長生集團不談,二○○九年起,馬英九任內六度承諾的通車時程,全告跳票。請問,以這樣的執行力,一次一次開出兌現不了的支票,有何顏面怪罪別人?當年陳水扁為雪山隧道貫通主持十一次剪綵,最後淪為笑譚;現在,馬英九能不顧安全搶著要通車嗎?
台灣止步不前,主要就敗在這種只會推託、不知負責的心態上;官員心裡沒有民眾福祉,一味傾力「比慢」、「比爛」。機捷談不上集其大成,作為共業,卻是經典之作。

聯合/盤點蔡英文「產業之旅」的下一步


2016-03-06 04:2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右)昨天參觀日本豐田汽車開發的氫能車款「Mirai」,
她親自坐上駕駛座,向廠商代表詳細詢問車輛操控方式,並坐在車內與民眾揮手致意。 
記者劉學聖/攝影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最近展開「產業之旅」,參觀其政策辦公室挑選的五大重點產業。蔡英文已參訪生技、綠能、機械等產業,基本上與其選前揭示的方向相同;但隨著其過程中揭露訊息的增加,則讓人對新政府產業政策構思的完整性不無擔心。以下,我們將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
首先要探索的,是產業政策的本質。多數民主國家政府都不願意做「產業裁判」,決定哪些產業在競爭中誰該勝出、誰該淘汰。亦即,產業政策最困難的環節,就是產業的「挑選」。是綠能、生技雀屏中選?或是機械、半導體突圍而出?由於這些產業都已浮上檯面,表面上看,重點產業之挑選皆經過客觀分析,但這「客觀」分析背後難免有既有業者的種種努力,遑論政治人物及其親友投資的「關鍵產業」了。
以日前召開的綠能相關會議為例,人們看到諸多業者侃侃而談其產品之重要,但對於國家整體能源的思考則極粗疏,缺乏總體觀點。例如,業者要大幅增加太陽光電發電「瓦數」,以取代核能發電瓦數,卻未區辨太陽能與核能「基載」概念截然不同。再如,業者希望增加電板布建範圍,卻未談到儲能技術的缺口。蔡英文政策辦公室規畫「整合、內需、國際」的三階段發展策略,並未思考輸出太陽光電系統整合可能面臨的「在地文化」挑戰。如此鋪陳的綠能政策,究竟經過多少沈澱、內化,令人不無質疑。
其次,除了產業「挑選」,另一個值得探索的面向就是「政策手段」。三十年前,政府官員對於提振產業最常提出的政策,就是投資抵減、研發抵稅、特區減稅、保稅輸出、配股緩徵等租稅優惠。後來因為許多人反對「產業別」的租稅優惠,認為有扭曲之虞,《獎勵投資條例》才轉變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此外,若干知識產業需要學界積極投入,也因種種法規限制而寸步難行。
九年前,當政府發展生技產業時,發現法規環境難以有所作為,就以《生技新藥發展條例》予以單點突破。這項條例,在租稅、技轉、兼職各方面創造出「例外」,使得生技產業的發展環境較其他產業為佳。據報導,蔡英文幕僚有意複製《生技新藥條例》模式,也制定《策略性產業發展條例》。但如此不斷複製「例外」,將創造一拖拉庫的產業特殊優勢,非僅紊亂法制,更將產生後遺症。
蔡英文陸續楬櫫其看好的五大產業,但這些產業的「策略性」何在,似仍缺乏理論基礎。此外,許多產業關聯極廣,例如五大產業之一的「物聯網」,幾乎可以是「任何物件裝上晶片或感測器」的結合。若對其他四大產業優惠而獨漏物聯網,似顯疏散;但若要對無邊無際的物聯網產業給予優惠,則社會百業大概難有不享優惠的情形,法制將形同崩盤。
上述討論或給準執政者一些思考上的提示:一,國家究竟該不該挑選「重點」產業,給予特殊的待遇?二,在資源有限下若一定要選擇重點發展產業,那麼選擇的原則是什麼?是否該有利益中立的檢查機制?三,在挑選時,如何不受既有產業的局限,而能讓尚未成型的未來產業冒出頭?四,產業發展除思考成敗,也牽涉到就業、財富分配、社會公平等面向,那麼,在挑選未來發展方向時,對這些面向應如何對應觀照?
許多人都說,國家政策的制定,「藝術成分多、科學成分少」;旨哉斯言!當年政府在諸多顧問公司反對的情況下,力推「全無成功跡象」的晶圓代工產業,大概就不是科學分析的結論。蔡英文的重點產業挑選、產業發展方向、政策論述架構,固有其宏圖,唯內容和架構似仍未臻成熟,既沒有科學的論據,也缺少藝術的創意揮灑。因此,對於產業政策的構思,我們呼應小英當選時的呼籲:要謙卑、謙卑、再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