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

經濟/整合創新應用 打造產業新利基

.聯合報社論..藍綠須認真思考「二月組閣權」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大陸偏見地圖上的台灣
.經濟日報社論.整合創新應用 打造產業新利基
.經濟日報社論.2016中國經濟形勢:短空長多
.聯合報黑白集.兩岸經濟首長互稱官銜
.聯合報社論..戀日情結下的台日不對等關係





經濟/整合創新應用 打造產業新利基


2016-01-08 02:4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網路創新應用不斷出現,從美國的Uber、Airbnb等租車及住宿共享經濟案例,北歐國家以各種金融科技創新讓民眾出門不必帶現金,到最近大陸積極推動「互聯網+」策略,甚至法官都可以微信進行遠距離通話庭審等,都成為以創新創造價值的案例。
不過,這些應用目前在台灣都尚未啟動或才剛上路,對於近年來創新腳步已大幅落後的台灣來說,不只要關心並研究這些與生活相關的網路創新模式,更應加快速度追趕,推動台灣本地的創新應用,否則將對整體產業的轉型升級相當不利。
事實上,台灣除了在網路創新應用落後外,即使過去最引以為傲的傳統半導體與高科技電子業,在全球的創新排名也不出色。根據路透旗下智權與科學(IP & Science)事業群所做的《開放的未來:2015年全球創新現況》(The Future Is Open: 2015 State of Innovation)報告也示警,以半導體見長的台灣,在眾多產業創新排名中,僅台積電名列2004年至2014年亞洲五大半導體材料與製程創新企業,學術單位則有成功大學近十年在家電領域創新研究數量居全球第三,交通大學同期半導體創新研究數量排名全球第八。
要如何改善台灣在創新上的落後?首先是法令與政策的限制上,必須加速去除障礙,尤其是任何創新的出現,往往衝擊到現有體制與規範,也容易引發現有行業的反對聲浪,但是在政策管制與建立生態系統間,政府應取得平衡點,不宜採取禁止的態度。
以美國為例,早期電子商務對每州的稅收造成衝擊,但為了促成新興產業的出現,就是採取先放手的作法;至於中國在OTT(Over The Top)影視產業及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採取類似作法,等到產業發展成氣候,經濟價值逐漸浮現,再修改法令並制訂明確的發展政策,進行對產業發展的規範與管理。
至於在創新場域的選擇上,台灣市場規模不大,雖然可以做為練兵之處,但勢必要尋找海外市場發展,近來大家把目標放在紅色供應鏈與大陸市場,但隨著東協與印度已成為新興消費大國,這個加起來達20億人口的市場,絕對是台灣不能放棄的大商機。
在發展東協與印度市場時,台灣其實也有絕佳的形勢,但卻沒有好好利用。例如台灣有大量來自東南亞的工作者,以及國內大學如今也有數千名來自東南亞與印度的學生,若好好經營這批消費者,並運用這群來台灣求學的學子,都可以做為企業探索及行銷東協與印度市場的媒介。
此外,過去東南亞市場對於台灣文化及品牌有很高的接受度,如今在網路應用上也正處於快速成長階段;至於印度,基於與中國有潛在競爭關係,正處於積極招商的階段,需要大量外來投資,台灣也可以在此找到新的角色,並且在大陸市場之外,延伸探索到更多市場商機。
最後,在創新的作法上,除了過去經常強調的軟硬整合外,要再加進台灣精緻的服務業實力,例如農業、通路、醫學、美容、養老照護等,都可以著力。以養老照護產業為例,可以結合多年來在安養照護累積的獨特經驗與知識方法,做管理和顧問的軟體輸出,同時,安養照護所需要的器材輔具和一般用具不同,因此也可以加入各種器材、輔具、穿戴式監控生理裝置,以及WiFi(無線網路)等硬體裝置廠商配合,形成「軟帶硬」的團隊模式,才容易擴大商機。
另外,像精緻農業結合LED的應用,如今已有成功模式,在電子收費系統、工廠自動化、物流運輸等行業,也同樣可以結合台灣很強的IC、機械、伺服器及雲端管理等行業,在這些現代化生活設備及服務領域中,創造出許多新商機,讓台灣傳統製造業與電子業在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威脅時,能以新型態的整合創新,在利基市場中找到出口。

聯合/大陸偏見地圖上的台灣


2016-01-08 02: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近年出現「世界偏見地圖」,中國大陸也依樣畫葫蘆,有著名網站及網友紛紛玩起各種「中國偏見地圖」,台灣也成了點評的對象。
偏見地圖,是在地圖上對各個國家或地區,用直覺的、人文的、選擇性的詞語,作出刻板印象式的描述。比如說,美國的世界偏見地圖,在日本地圖上只有「豐田」一詞,韓國是「三星」,中國大陸則是包羅萬有的「大超市」。這是產品印象,雖是偏見,卻也傳神。
再如日本的世界偏見地圖,印度是「有核子武器的流浪漢」,沙烏地阿拉伯是「石器時代的億萬富豪」。令人發噱,但也不能說憑空杜撰。
大陸的偏見地圖,不乏調侃式的點評。新疆成了「小偷的故鄉」,香港是「奶粉隊長」。北方大齡女青年對廣東的偏見是,「搞不好就成二奶」;香港大媽的中國地圖,整個「北方」是「出產北姑,引誘本港好男人的壞女人」。
大陸偏見地圖,對台灣的評語有三類:一、批評的:上海人眼中,台灣是「台巴子的故鄉」;江蘇人眼中,「腦殘強力區」;江西人,「混亂的政府,弱智的電視劇」;廣東人,「越來越腦殘的地方,回歸做核電站」。二、區隔的:河南人眼中的台灣,「一水之隔,卻是另一個世界」;黑龍江人,「一個中國,兩個世界」。三、認同的:河北小孩的台灣,「民風不了解,但應當是自由的」;山東人眼下的台灣,「華人民主的燈塔」;北京人對台灣的評語最動人:「埋怨爺爺當年沒有去那裡!」
這些大陸民間對台灣的「偏見」,也許會使台灣人有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領悟。台灣若能留住北京人「埋怨爺爺當年沒有去」的偏見或遐思,我們對兩岸的未來或許就不必太悲觀。

聯合/藍綠須認真思考「二月組閣權」問題


2016-01-08 02: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距離選舉僅剩一周,「多數黨組閣」議題提前浮上檯面。下周選舉結果揭曉後,到五二○新舊總統正式交接前,有長達四個月的空窗期,馬總統是否應在二月提早交出組閣權,恐怕是朝野兩黨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日前有親綠學者公開主張,民進黨一旦在總統及立委選舉雙雙大勝,蔡英文應該在二月就將「組閣權」從馬總統手裡拿過來,由她提前組閣。理由是,一則可避免政府空轉,二則可避免馬政府在兩岸等議題上暴衝,三則避免執政黨在行政或人事上大動手腳。如此高論,聽起來理直氣壯。耐人尋味的是,國民黨高層隨後呼應此議,稱一旦選舉雙輸,馬總統可能考慮提早釋出「組閣權」;詎料,此舉卻遭民進黨指為「選舉操作」,認為此議並不可行,更可能搞得「天下大亂」。
由此可見,「多數黨組閣」雖是一個理想,但一進入現實政治的情境,政治人物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利害算計作選擇性解讀,從而產生各種推拒的力量。以民進黨為例,它如此急於奪取權力,又不斷譴責馬政府無能;但當執政黨有意釋出組閣權,它反而猶豫不前了。這種態度,豈非「葉公好龍」?
如果民進黨在大選取得總統又拿下國會過半,其後的四個月交接期若不想讓台灣淪為空轉虛耗,在二月新國會成立後,依慣例總辭的行政院要如何組成「看守內閣」,確是一大難題。以目前的形勢觀察,未來的發展有三種可能想像:
第一種情況是,馬總統二月提前交出組閣權,邀請在國會過半的民進黨來組閣,這當然是提前分享權力的善意表示。這種作法前所未見,卻可以創下一個良好的憲政慣例,也可以實現馬英九在二○○七年提出之「國會多數黨組閣」主張,讓政府平順滑進新一輪的交替。這點,朱立倫昨天也公開表態支持,聲明他一向支持多數黨組閣。由民進黨提前組閣,符合綠營「完全執政」的渴欲;但其間的難題是,新閣在這四個月的過渡階段,權責和得失不易釐清,和總統府如何磨合、分工也是個難題。
第二種情況是,馬總統不完全交出組閣權,但由他和新當選的總統共同協商,雙方達成君子協定,尋找一位彼此可以信任的人物出任過渡閣揆;在此過渡期間,民進黨則停止對內閣作無謂的杯葛或威嚇。這樣的方式,朝野在政權輪替間可以維持基本的互信,使行政機器不致流於空轉虛耗,對台灣社會利大於弊。問題在,藍綠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信賴的人士,且此人甘冒聲譽受損之風險出任短期閣揆,這點則不易解決。
第三種情況,馬總統不提前交出組閣權,內閣亦不依憲政慣例解散,而由同一批閣員以「看守」形態坐鎮至馬總統任期結束;或者依慣例解散後,仍然任命形象差距不大之同一批人出任。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在國會占多數的民進黨立委極可能用盡手段杯葛人事,並阻撓其施政;若果真如此,那麼未來四個月台灣政治將是一片焦土,除了空轉,還可能耗盡人民對於新政局的期待。
無論如何,我們建議朝野政黨,必須基於台灣發展和民眾福祉為先的思考,共同面對選後的新局,絕對不要以「焦土作戰」來攫取自己的利益,不要當台灣的罪人。在民進黨主政期間,國民黨曾兩度提議「多數黨組閣」,皆未獲綠營接受,因而造成「朝小野大」的困局。如今,民進黨極可能取得「完全執政」,若連這項進步性的提議也不敢面對,勢將自曝其短,證明它光說不練。
追根究柢,台灣之所以會產生漫長的四個月執政空窗期,主要是行政上便宜行事,以「節約經費」為由將立委和總統大選隨意合併舉行所致。因此,解決此問題的另一途徑,是讓總統和立委選舉脫勾,各自回到憲政的正常期程辦理,即不會產生這樣的「垃圾時間」,也不會有「誰是新民意」的尷尬爭執。更重要的是,立法和總統大選分開舉行,可以讓民眾有一段「冷靜期」,在新國會出爐後,更深層思考國家元首的選擇。至少,過去在三月下旬選舉總統,就不會有這種「政治大空窗」的問題出現。
在「二月組閣權」問題正式浮現前,朝野兩黨還有時間認真思索上述三種情境之利弊得失,請做好和解與協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