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蘭/孩子青春風暴期 父母只好忍一忍
◆ 方祖涵/複合性運動場館的繽紛未來
◆ 李清志/觀光列車的熱潮
◆ 陳立恆/從「民主」到「金主」
洪蘭/孩子青春風暴期 父母只好忍一忍
2024-12-05 05:05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在一個聚會上,有位媽媽說現在的孩子愈來愈難管教,她常被兒子氣得七竅生煙,不能相信昨天還是很黏她的孩子,今天卻變成一個行走的火藥桶,一碰就炸。另一個媽媽立即點頭說:就是、就是,不但是火藥桶,還是自燃型的!大家聽了都大笑。就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三、四年級生沒有青春風暴期呢?
其實有的,每個人青春期都會湧出荷爾蒙,只是當年的我們沒機會叛逆罷了!貧窮時期的台灣孩子,放學回家要先餵鷄鴨和豬,然後要帶弟妹,讓母親的手可以空出來煮晚飯(我們常是一邊揹弟妹一邊背英文生字),晚上則是累到來不及叛逆就睡著了,沒時間也沒精力去找父母麻煩。
那麼,是不是讓現在的孩子忙一點,就不會有風暴了呢?也不是,因為當年的我們能夠感受到父母謀生的不易,對自己有書可讀、有飯可吃心存感恩;當你對一個人感恩時,自然不敢頂嘴。
同時,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是傳統中華文化的教育,是儒家「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求諸己思維,因此碰到挫折心情不好時,會先檢討自己,不會先去怪罪別人。
說起來,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 Kahneman)「人的情緒是透過比較而得」是對的;清朝的紀曉嵐也說:「人生苦樂,皆無盡境;人心憂喜,亦無定程。曾經極樂之境,稍不適則覺苦;曾經極苦之境,稍得寬則覺樂矣。」情緒的確是操控在自己手上,端看是跟誰比,所謂「改變心態,改變生命」。只不過情緒控制必須從小開始,抑制負面情緒的杏仁核神經迴路必須透過經常的活化,使抑制的力量大於暴衝的力量。所以孩子要窮養,讓他對自己所有的一切感恩,人都是沒有離開過家就不知道在家的好,沒有失去便不會珍惜。
若是孩子已經開始青春期了,那麼父母只好忍一忍,雨過天總會青的。青春風暴像流感,沒有疫苗,靠的是自體免疫,也就是親子關係的通暢。
掌管理智、計畫策略、情緒控制,抑制行為和資源分配的前額葉皮質,是大腦最後成熟的部分,這使青少年非常在乎隱私,對批評非常敏感。馬克吐溫有一句話非常傳神:「我十四歲時,覺得我的父親無知到令我無法忍受,可是等到我廿一歲時,卻訝然發現,父親在這短短的七年間竟然進步了這許多。」當然不是他父親的關係,而是他自己在這七年之間成熟了。
青春期是個過渡期,因為是過渡,它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正是大腦最不喜歡的狀況,因此青少年焦慮、暴躁、易怒,加上課業壓力大,父母便成為出氣的對象。要避免衝突,有事盡量寫條子溝通,字條比較不帶火氣。若是家中可以養一隻狗兒,供他傾訴而不會批評他,便可以大大幫助他度過這個時期。
父母切記不要講傷孩子自尊心的話,不要說「養隻狗都比你有用」,更不能說「假如當初不生、當初不養」。要去想,其實自己當年也是如此的不可理喻。知識是力量,當我們瞭解行為背後的大腦原因,就比較能接受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