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經發會」是解決經濟問題良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934/web/ 

◆  聯合報社論/連川普都喊團結,賴清德卻還在喚青鳥
◆  聯合報黑白集/美國保護費怎麼付?
◆  經濟日報社論/「經發會」是解決經濟問題良方?







經濟日報社論/「經發會」是解決經濟問題良方?


2024-07-18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中)、副院長鄭麗君(右)與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左),出席媒體茶敘,回應「經濟發展委員會」等相關議題,卓榮泰與鄭麗君交換意見。記者林澔一/攝影


行政院籌設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今天召開首次會議,討論委員會的架構和設置模式,以及留才攬才、投資政策三方面議題,規劃未來每季召開一次會議。事實上,籌備會議已先行召開,對架構及設置要點都已經大致定案,只待首次會議確認即可正式上路。雖然,我們並不看好這個「違章建築」,但既然箭在弦上,我們也願意提供建議,讓它發揮最大成效。

國發會初步規劃下,這個委員會將由行政院長卓榮泰擔任主委,副主委是副院長鄭麗君,執行秘書是政院秘書長龔明鑫及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委員是秘書長和各部會代表12人。經發會未來將討論的議題,初步公開的包括三大主軸-「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其中再細分15個子項目,包括青年薪資、所得分配、140項基礎建設、西部科技廊帶等

在賴政府上任之初,立刻籌組這個體制外機構,讓人聯想到陳水扁總統任內,在民國九十年(2001年)8月召開了「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召集朝野政黨代表和社會賢達,隆重召開了三天會議,會議結論分「共同意見」、「少數意見」,事後並追蹤「共同意見」落實狀況,回應給與會代表,經濟形勢彷彿一片大好。但到底還是「船過水無痕」,事過境遷後一切回歸現實平常;唯一的效果,是顯現阿扁總統有意團結國家,向在野黨和社會釋出了善意。

目前賴政府這個機構,看來是大同而小異:「大同」的部分是,納入的議題過多而難以聚焦-從開始的「經濟發展」三個面向,擴大到包括「世代正義」和「投資台灣」,屆時很容易變成部分結論並不相容甚至矛盾。「小異」包括成員規模變小,但每季開會而有常態化的傾向。規模縮小,顯示它有心想真正解決問題,不想成為「大拜拜」。但組織成員除部會代表外,目前曝光的業界專家多過學者,容易變成會議淪為業界代表爭相爭取政府對該業的重視,缺乏對各業有深入研究的學者表達其客觀意見,讓會議結論的可行性降低。

另外,委員會設定每季開會一次,似乎表示委員會將長期存在。但若有需要長期存在,就表示目前的政府架構有問題,必須讓它成為一個正式機構才對。既然過去的「研考會」已併入「國發會」,那麼國發會就有責任進一步研究,是否該將這個機構正式化、常態化?還有,即使會前提供委員「參考資料」,但這些委員多半忙碌異常,能持續去開會已屬萬幸,哪有時間消化那些主辦單位提供的厚實資料?因此,有意義的會議必須有相當「專業機構」,針對各種議題提出深入的研究,研擬不同的政策建議,再請會議委員就其專業和經驗,點評各種政策建議的可行性,才是一個較佳的推動模式。

這個「專業機構」,在美國就是「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在台灣可以將經濟部兼任性質的「經濟顧問」擴編為專任、常態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也可以提升為行政院層級,延聘專職專家,對各行各業進行常態性深入研究,才可能對各行各業及各種議題提出深入可行的政策建議。否則,這次的經濟發展委員會,即使不會是「大拜拜」,但淪為「小拜拜」的機會還是不低,值得慎思。但如果增加一些學界專家,在國發會的協助之下,就各業和各項議題進行研究,為下次會議先行準備,也可以是臨時的應急之道。

經濟發展委員會」顯示行政院求新求變值得肯定,但若要獲得具體的施政成果,可能還必須下功夫探討。我們雖擔心它淪為大拜拜,但還是期待它順利成功。















聯合報黑白集/美國保護費怎麼付?


2024-07-18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川普受訪談到美國是否有必要保護台灣時說,他認為台灣「應該付保護費」。路透社
季青漫畫


川普受訪談到美國是否有必要保護台灣時說,跨過太平洋去防衛一個島嶼有實質困難,他認為台灣「應該付保護費」。此話一出,台積電 ADR 盤後應聲下跌,也使台股早盤跳空下挫。賴總統得想想,當川普把帳單列出來時,他要怎麼應對?

「收保護費」之說,是在川普遇刺前受訪所說,在遇刺後刊出;各界對川普如此赤裸裸用「錢」談論外交政策,仍深感錯愕。我們只能期待,那顆子彈飛過川普耳朵之後,他的價值觀會有所改變。然後,說不定也會像他改變態度呼籲美國團結一樣,把保護台灣看成美國義不容辭的責任。

「保護費」一詞,當然不是人人同意。美國多年來維護台海和平的善意,台灣民眾心領了。但近年在川普和拜登的「美中對抗」戰略下,台灣的角色比較像是美國對付中國的「棋子」或「馬前卒」,變得很危險。從這個角度看,就不是美國在「保護」台灣,而是利用台灣在第一線代為抵擋中國。若是如此,承受生命與身家風險的是台灣人民,美國憑什麼要台灣交保護費?

換一個角度看,不斷購買美國軍火也是某種形式的「交保護費」,包括我們的沙灘上部署火山地雷,宮廟儲存美國彈藥。甚至,連台積電都赴美設廠了,還要怎樣才夠?賴政府若真要支付保護費,得先讓美方寫下及時馳援保證才行!













聯合報社論/連川普都喊團結,賴清德卻還在喚青鳥


2024-07-18 00: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16日耳上覆著紗布參加密爾瓦基共和黨全代會。(法新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賓州遭刺震驚全球。美國總統拜登兩度發聲呼籲團結,川普也修改全代會演說,呼籲全美團結一致。槍擊案第一時間充滿各種陰謀論,讓美國越顯分裂;面對這樣的國家危機,川普與拜登都努力降溫,避免民眾擔心的「內戰」憂慮成真。

一向恣意行事的川普,素來和對立、分裂如影隨形。上次的國會騷亂,將美國內部衝突推上高峰;這次槍擊,更讓政治暴力烏雲蔽天。許多人將美國當下景況和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年)的動盪聯結那年詹森退選,學運反越戰,金恩遇刺,被喻為美國鉅變的一年。如今美國亂局如同歷史翻版:兩個老人的大位爭逐讓美國民主衰頹窘態畢露,拜登聲望低卻拒絕退選,川普遇刺小傷,卻因「大難不死」的受害者角色,使其形象一夕翻紅。正因這次未遂的刺殺行動太過離奇,這一槍彷彿擊中美國社會的脆弱心臟,兩黨候選人不能不暫時停火,放下負面選舉的仇恨動員,希望社會的仇恨傷口能稍稍平復。

最弔詭的是,這次行刺的年輕槍手動機依然不詳,但他射出的子彈,卻彷彿意外滌清了川普多年的醜行和罪愆,使他霎時聲勢大振。川普也知道自己應已勝券在握,因此他突然一改姿態,向媒體預告他將改寫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演說,呼籲「全美團結」,不再攻擊拜登。這個轉向,無論是出自他自己或策士的想法,都是聰明的策略,一則有助爭取中間選民的向心,二則展現川普一向缺乏的格局與氣度,可謂一舉兩得。

政治鬥爭演成國家撕裂,美國並非特例。川普的民粹政治風格,在全球各地被複製,最近歐洲許多國家向右轉,台灣也不例外。台灣藍綠惡鬥多年,從族群撕裂到世代對立,乃至操作成中央與地方分歧,迄未停止。執政的民進黨一向善於將選舉敵我標籤化,利用抗中訴求切割敵我,將「挺台、賣台」當成選戰賣點,假藉「民主」之名從事仇恨動員。幾十年來,民進黨樂此不疲;新政府上路後,人們更看到賴清德總統是此中高手。賴總統就任僅兩個月,民間已有「看得見賴主席,看不見賴總統」的評語,一語中的,卻極為可悲

年初大選後,社會原以為「雙少數」的民進黨會拿出和解的善意,甚至可能推出聯合政府;這些期待,全部被賴清德一一推翻。面對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法案」,民進黨不僅發起院內的武鬥抗爭,以癱瘓議事的方式讓國會無法順利運作,更在院外號召「青鳥」前來助陣,累積自己的鬥爭能量。更惡劣的是,在行政院覆議不成後,賴清德發動府院監黨四路聲請釋憲抗爭;他所倚恃的,無非是民進黨擁有大法官「釋憲特攻隊」的一面倒支持。因此,憲法法庭都還沒辯論,他就自信滿滿地喊說,如果政黨不接受釋憲結果,「青鳥會飛出來」。試問,青鳥難道是他養在籠子裡的寵物?

台灣目前外有中共的機艦環伺,內有喧天的政治紛擾,國會困陷杯葛打鬥,行政部門荏弱無能,政商勾結日甚一日,人民渴望安居樂業而不得但賴總統置這些問題於不顧,一邊忙於壓制在野黨,一邊忙於剷除黨內異己,要形塑「賴清德新威權」。那天在解嚴紀念日,他更強調「不希望任何人在民主的社會裡,用民主反民主」;言下,就是要全面以敵我矛盾來打擊在野黨,把「反民主」大帽扣在對方身上。這種超級民粹的仇恨動員伎倆,居心險惡已不輸川普。但川普猶知在正確時機收斂自己,關注國家的團結,賴清德知道自己底線何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