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專家之眼】大禹治水不知道也沒關係?

◆  【專家之眼】大禹治水不知道也沒關係?

◆  【專家之眼】ECFA若全面中止農產品將是最大受害者
◆  【專家之眼】連勝文提中國人 是追尋民族民主的深刻詰問
◆  【專家之眼】中菲南海爭議










【專家之眼】大禹治水不知道也沒關係?


2024-06-20 07:01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賴清德上個月在就職總統前到台南烏山頭水庫參加八田與一技師追思紀念會,並親自在八田銅像前獻花致意。本報資料照


最近有家長發現,明星高中的孩子們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典故,非常震驚,直呼是不是108課綱發威了?有人說,大禹治水是神話而非歷史,不知道也沒關係。也有人諷刺被108課綱洗腦的年輕人只知八田與一,不知大禹。

個人記憶中,最早看到這個故事,是在小學國語課本。課文描述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勤政愛民,發揮了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中學歷史課則提到舜時代遇到洪水,鯀以圍堵之法治水失敗被殺,禹則改用疏通之法而成功。後來舜把帝位禪讓給禹,禹建了夏朝,傳位給兒子啟,從此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夏朝不如後來的商朝,有像甲骨文這麼直接的證據,所以其存在與否,並無定論。然而,若從後世文化發展的角度看,夏禹到底真有其人,抑或只是虛擬的神話人物,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個名字,早就成為古聖先賢的其中一個代名詞,是解民於倒懸的明君典範。若想勵精圖治,就必須以大禹為學習的榜樣。猶記得大學時期,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台北治水不當,怎麼可以用圍堵的蠢方法,難道不知幾千年前,大禹就教過我們要懂得疏通嗎?

可見大禹治水的故事,包含了太多有用的啟示,從待人處世的態度,到治國、管理的觀念與方法,在在值得深思。不只如此,它還給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靈感,如晉顧愷之畫過《夏禹治水圖》,詩聖杜甫寫過《禹廟》:「禹廟空山裡,秋風落日斜…...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很有畫面,也傳達了對賢君的期許。

這就是文化的累積與傳承,也是故事的力量。如同古希臘神話在歐美地區流傳久遠,成為廣泛引用的典故。知識分子談論它們,好比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譬如將火種帶給人類的普羅米修斯,就是文學、藝術、音樂的熱門主題,貝多芬以此為名所寫的序曲,還相當受歡迎。

引用典故,並非存心賣弄,而是提供更多靈活的思考,幫助人們解決難題。戰國時期,有很多縱橫家,遊說各國國君。能成功地改變君王想法的,往往不是「直言犯諫」,而是巧妙地用寓言故事,迂迴地旁敲側擊。淳于髡以大鳥的比喻,激發了齊威王「一鳴驚人」的鬥志。可見,聰明的人懂得取材、變通,使執迷不悟者茅塞頓開。

有人說,與其解大禹治水,不如看看台灣原住民的洪水故事更親切。確實,世界各地都有古老的洪水傳說,諾亞方舟也是著名的一例。但這些故事並不相斥,沒有必要為了知道原住民的洪水傳說,就拋棄流傳久遠的大禹治水。何況我們現在最熟用的中文正體字,承載了數千年的華夏文化。從中華文化汲取先人的智慧,必然比其他文化更有效率,何必捨近而求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