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大法官越俎代庖廢死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846/web/ 

◆  大法官越俎代庖廢死
◆  投身志趣 好樣的台灣青少年
◆  半導體產業 也能是能源挑戰解方
◆  賴國安布局 懸念滿滿
◆  錯過童子賢 新內閣只會了無新意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大法官越俎代庖廢死


2024-04-26 06:03  聯合報/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北市)


日前憲法法庭就「廢死」案舉行言詞辯論,大法官詹森林針對廢死不符民意的主張,表達「難道大法官不能做憲法教育或裁判,一定要跟民眾的意見妥協嗎?」其實,美國前最高法院大法官法蘭克福特(Felix Frankfurter)尚在哈佛大學任教時,曾致函羅斯福總統說道:「人民被教導成相信最高法院所說的,是依據憲法而非法官的己見。但在許多重大的案件上,當然只是法官的己見,而非根據憲法。我相當確信,這是全國最需要了解的情形」這也提供了另種憲法教育及裁判實情

我國憲法法庭若以判決附帶憲法解釋的方式,認定死刑違憲而應失效,無異於在憲法理論上「超歐趕美」。目前德國、英國和法國都已廢除了死刑,但德國是明定於國會制定之、具有憲法位階的「基本法」中,英國則在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修改法律後廢止死刑,法國廢止死刑是在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年)提案經國會通過。

美國憲法認可死刑,其第五條修正案明定,非根據大陪審團的起訴或報告,不得判決死刑;第十四條修正案亦明定,任何州如未經適當法律程序,均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換言之,若僅就法律的實體部分定有死刑而言,並不發生違憲的疑義。

歐美自由主義民主國家之例可知,權力機構固然可辯論與決定死刑存廢,卻不該像我國是在行使司法審判權的場域中。然而,司法院長許宗力多年來倡導大法官法官造法」,大法官的釋憲已把實質修憲或造法視為合理正當。美國常有批判其最高法院為「太上立法機關」者,而我國憲法法庭卻更要當個實質修憲或制憲者

近二年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推翻了四十九前確認憲法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伊案」,遭到違背遵循判決先例原則」的批評。然而,該判決並非不遵循判決先例的首例,如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年)廢除黑白種族隔離政策的「布朗案」即是。更重要者,該判決被簡化為違反憲法的「反墮胎」,致誤導成婦女權保障及憲政發展的大倒退。事實上,推翻羅伊案的判決理由指出,美國憲法文本未明定墮胎是憲法權利,羅伊案是從「隱私權」推導出墮胎的權利,故為濫用司法權的嚴重錯誤而該判決對於胎兒的生命權如何保障?指出「將規制合法墮胎權限交還給人民和他們選出的代表來決定」,司法權不該越俎代庖而自制。

我國大法官已認定憲法保障之人權,不以憲法列舉者為限,故如「隱私權」、「同婚權」、「健康權」或「性自主權」等,皆可謂是大法官創設憲法基本權利。因此,儘管憲法明定的「人民生存權應予保障」原指政府負有照顧弱勢者基本生活義務,但大法官自可輕易地擴張解釋為包括「生命權」。

美國法理學家卡特Lief H. Carter)認為,我們渴望一部「法官僅得對之進行『解釋』的客觀憲法」,但實情卻是每個判決都創造出了新的憲法涵義不少法學者也指出,美國大法官實質制定政策,只是包裝在無法看到具體法條文字為依據判決當中故而,大法官為何有權決定廢除死刑?此也憲法教育問題













投身志趣 好樣的台灣青少年


2024-04-26 06:01  聯合報/ 李學/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近來地震頻繁,兩款關於台灣地震速報的免費 APP 也隨之暴紅,且這兩款應用程式的兩名開發者,竟然都只是就讀高三的學生。

其中,康橋國際學校高三生林子祐製作的「台灣地震速報」APP,下載量已超過卅二萬次另一款「DPIP 災害天氣與地震速報」APP,則是由桃園復旦高中高三生林睿製作

從兩名學生的身上,可以知道「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只要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所在,學生就能自動自發,甚至為了學習而廢寢忘食,根本不必大人去逼迫,反覆去做那些填鴨式的練習。

教育工作者,更可以從中去思索,為何我們的教育體制與方式,經常使得那些學習落後的學生放棄學習,甚至淪為社會問題。如何藉由教學方式與教材的調整,來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保持對學習的熱忱,培養出更多這樣的學生,這都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此外,前陣子割頸、暴打老師等關於高中生的負面新聞,使得青少年普遍給社會大眾的觀感是不佳的,但是類似這兩名高三生,願意投注心力、無私分享的青少年還是大有人在的,如果多一些這樣的人出現,其他尚未找到志趣的青少年便有了可以效法的對象,不會對未來感到茫然。

這種好樣的台灣青少年,不僅其就讀學校應該找機會公開對他加以表揚,新聞媒體也應該多報導這類的消息,讓民眾知道台灣未來是有無窮希望的














半導體產業 也能是能源挑戰解方


2024-04-26 05:06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賴總統與新內閣即將上任,新的經濟部長尤其令人關注,因為台灣經濟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我們擁有世界領先的半導體產業,這是令人矚目的成長的主要推動力。另一方面,台灣也面臨著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以及始終存在的全球經濟放緩陰影等不利因素。

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主導地位是不可否認的,占全球合約晶片產能的一半以上,這種實力推動了經濟的顯著成長,半導體產業對台灣的出口和 GDP 做出了巨大貢獻。

全球晶片短缺進一步支撐了台灣的地位,由於疫情期間電子產品需求飆升,超過晶片供應,台灣晶片製造商提高了產量,導致出口和外國投資激增。這場科技熱潮也吸引了人才並刺激了創新,鞏固了台灣作為全球科技領域重要參與者的角色。

但是這種對單一產業的依賴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半導體產業具有很強的周期性,全球電子產品需求的任何下滑,都可能對台灣的經濟表現產生重大影響,還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會擾亂供應鏈並阻礙關鍵原材料的取得。

儘管技術實力雄厚,但台灣面臨一個重大弱點,就是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石化燃料,主要是煤炭和天然氣,占台灣能源需求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這種依賴使我們容易受到全球能源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俄烏持續的戰爭推高了能源價格,影響了台灣的進口成本,並可能加劇通貨膨脹。

台灣的能源基礎設施也面臨到限制,它對老化發電廠的依賴和有限的國內能源供應,限制了其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的能力,特別是來自不斷擴張的半導體產業的電力需求,這些晶片工廠的能源密集程度極高,需要為其複雜的製造流程,提供穩定可靠的電源。

政府也意識到這些漏洞,並正採取措施以解決上述問題,包括開發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就連賴清德原先的閣揆人選童子賢日前也稱「卅年前曾經反核,但現在認為核能不是人類公敵」;新經長郭智輝則稱若核電廠真需延役,希望取得全民認同,似已有考慮延長現有核電廠作為相對穩定之能源。

台灣半導體產業與其能源挑戰之間的關係,是複雜且相互依存的,雖然晶片工廠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但是它們也有可能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例如,開發節能晶片和促成智慧電網整合,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有助於開發更智慧的電網,從而更好地管理和分配能源、優化電力使用並更有效地整合再生能源。

台灣經濟的未來將取決於應對幾個關鍵挑戰的能力,包括全球經濟逆風、如何確保穩定的能源供應、培育創新持續投資研發等等。但儘管面臨這些挑戰,台灣強大的技術基礎和半導體產業的戰略重要性也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吸引外國投資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和建立技術合作夥伴關係,可能是未來成長的關鍵驅動力。















賴國安布局 懸念滿滿


2024-04-26 05:06  聯合報/ 鈕則勳/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準總統賴清德今天公布新國安團隊名單,不出外界所料,絕大多數都是蔡英文國安團隊人士,賴只是進行了新的排列組合,其策略的考量當然不出「尊蔡」,並希望緩解美國對其「台獨屬性」的疑慮。對中國大陸而言,賴或許也想達到幾個目的:

第一,蔡英文原來國安外交團隊人事的行事風格與政策脈絡,對岸或許可一定程度掌握,賴想藉以緩解對岸認為他在兩岸關係上會「暴衝」。第二,國安人士的「新瓶裝舊酒」,某程度也能凸顯出相關政策的延續性,讓對岸一定程度「可以預測」,降低不可控的變數,避免兩岸關係衝突升高。第三,賴也會較樂觀理性地認為,蔡英文執政過程中的兩岸政策路徑及做法已具經驗值,就算對方不滿意,也能維繫兩岸「表面張力式的和平」,而不至於立刻面臨戰爭的風險。

雖然國安團隊「蔡規賴隨」的人事安排是不得不然,但賴仍然希望在此面向上展現自己的風格與當家作主的成就感,所以賴在既有的論述上也建構了一些新概念;包括「承諾不變、善意不變」,願意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由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展開良性對話」。賴又說要以和平為燈塔、民主為指南針,在蔡英文四大堅持的基礎上落實和平民主、四大支柱行動方案,但這些和小英相似的「文青式論述」,能發揮多少功效?卻是懸念滿滿。

首先,兩岸現今幾乎沒有互信,大陸對賴「台獨」刻板印象深刻,幾個月前蔡政府還宣布六月禁止組團赴陸,加上「金門撞船事件」懸而未決,其中政治操作斧鑿痕跡明顯;特別是馬英九赴陸與習近平會晤,雙方都釋出了一些軟性訊息,但民進黨仍無讓對岸「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緩和論述,陸委會反而還加碼說「炎黃子孫是古代傳說」、「中華民族論述是一個陷阱」,這種只會討嘴巴快活的話,哪可能幫賴清德「善意不變」的論述產生說服力?

其次,從賴政府團隊組建來看,「抗中」仍是其建構團隊的核心價值,沿用蔡政府的國安團隊成員進行排列組合,雖一定程度想展現政策的可預測性,減低對岸誤判的可能,但仍無法掩飾這些成員中多是「抗中情緒」滿滿的深綠人士,再加上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與可能接任政委的陳時中,「衝組」色彩明顯,但沒有煞車皮、緩衝區,或在論述及政策上展現妥協的可能,以尋求平衡點,準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講的「春暖花開」又談何容易?

最後,或許賴的相關論述也是想博取美國的信任,至少不再「疑賴」,只是以美方核心利益作考量。美國總是把台灣當作制衡對岸的棋子或全球抗中的灘頭堡,但現今的國際情勢與環境已壓得拜登政府喘不過氣來。在戰爭頻仍、美國愈發難控制的情況下,美國勢必和中國有一定程度的妥協。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賴政府在兩岸政策上完全「倚美」且全無能力和對岸溝通,會否進退失據?

賴在兩岸關係上「口惠實不至」的論述,或許只是想走個過場「累積相罵本」,在對岸沒善意回應時,更能向深綠選民「討拍」,順勢鞏固基本盤、烘托「抗中」價值,主導輿論的詮釋權。但若情勢變遷使美國考量改變,賴政府卻仍以不變應萬變,恐怕只能黔驢技窮了!














錯過童子賢 新內閣只會了無新意


2024-04-26 05:06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準總統賴清德的新內閣與國安人事六波作秀演出,讓人看得都覺得了無新意,非常無趣。這個賴團隊就是英系、賴系與花媽系統組合再加一點扁系與林佳龍等,都是在自己人圈內打轉,自然玩不出什麼新花樣

根據媒體報導,對於閣揆人選賴最早一共有六個可能人選(陳建仁、顧立雄、童子賢、鄭麗君、潘孟安與卓榮泰),其中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一度表示願意考慮,最後因家庭因素堅持讓賢,使閣揆人選易人。

六人名單可以看出,除了童子賢之外,賴根本沒有想到要跨黨派招攬在野菁英,更沒有以經濟或科技界的專才為優先考量,多仍只在自己人中圈選人,註定了最後出線的卓榮泰就只是「政治性內閣」,卓內閣的定位只是「蔡規賴隨」政策的執行人,談不上創新更談不上大開大闔!

錯過了童子賢,賴清德勉勵卓榮泰成為「行動創新的 AI 內閣」,還未上任就成了空話一句!錯過了童子賢,事實上就是錯過了讓國人「耳目一新」的布局,連綠媒都有這樣的感慨。錯過了童子賢,賴團隊的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確定只會依循小英舊章,不會有嶄新格局。

童子賢曾建議賴:面對能源政策,國家應挹注更多的心力;應放手中油台電,強化能源決策與研發;認清地球暖化才是人類公敵,不是核能;核能是綠能盟友,核安係數是可受控管;黃金比例能源政策(核能百分之廿、綠能百分之廿、剩下由火力支援),減碳又能充分供電。他雖然稱許賴心胸開闊,學習面向非常廣泛,也曾就能源問題深入與賴討論;然而看得出來,賴無心在能源政策上有任何改變小英政策的企圖,意味著他雖心胸開闊,卻容不下核能與綠能共生。未來限電極有可能經常性發生。電力問題無法解決,準經長郭智輝雖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守護神,也是漁電共生及綠能產業積極推行者,可是錯過核能就是無法讓台灣經濟再度起飛

至於最後一波國安團隊人事,賴雖強調是一時之選,跨越專業又有跨領域經驗,有默契又能合作、以國家為己任,扛起守護國家責任。問題是這個國安團隊全是蔡英文團隊舊人,所謂專業與跨領域經驗,都是在各部會與職位上待一陣子之後就被稱為「專業」,吳釗燮斷了那麼多邦交國,回任國安會秘書長就成了跨領域專才,顧立雄從律師跨到軍事國防成了一時之選。蔡英文甚至在賴宣布之前就自行公布了!「蔡規賴隨」從這幾波內閣與國安人事的宣布就看得出來。

總之,賴團隊根本就是「率由舊章」毫無新意,更談不上「行動創新的 AI 內閣」!至於童子賢對賴清德的能源建言,顯然已經淪為「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