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 星期五

健保擋陸配 禁不起檢驗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406/web/ 

◆  健保擋陸配 禁不起檢驗
◆  道安人本改革 必經陣痛
◆  精煉教材 致力提升學生創造力
◆  挖地避天坑 應有專業特別監督
◆  「父子騎驢」 國有地標售怎平衡
◆  對抗麻疹 維持高疫苗接種率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健保擋陸配 禁不起檢驗


2024-03-01 03:11  聯合報/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
縮短陸配申請國籍年限,對健保有何衝擊?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說,須收集相關數據,精算後再行評估。本報資料照片


現行外籍配偶取得身分證的時間為四年,唯有大陸配偶須多兩年時間。國民黨團有意推動陸配取得身分證年限比照外配,從六年改為四年;民進黨團則質疑,中國大陸對台步步進逼,「現在是推動這個法案適合時機嗎」?

台灣是移民社會,政府應思考如何建立平等平權社會,減少衝突、歧視與對立,更不應因為入籍法律差別,限制陸籍配偶在台居留六年期間的言論與人身自由。只要住在台灣、認同台灣,就是台灣人;將陸配取得身分證年限,比照外配由六年改四年,係取消此長久以來的歧視與限制

再者,部分人士為此在網路發起反對健保資源濫用,呼籲暫緩陸配入籍年限縮短。事實上,就實務面來說,陸配年紀多數較輕,醫療需求相對較少,且人數比例也沒那麼多,縮短二年時間對健保產生損失或危害影響不大。

好比同樣來台就學,外籍生、僑生及港澳生都能享有健保補助,唯獨陸生不可。說陸生納保會加重健保財務負擔的說法站不住腳,因陸生年輕少病,健保穩賺不賠,納保卻一直被擋;直到這次總統大選前,蔡政府才忽然想起健康是基本人權」而鬆綁

綠營歧視陸生在先,陸配平權議題又再扯健保財務,禁得起事實檢驗嗎


















道安人本改革 必經陣痛


2024-03-01 03:34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彰化縣伸港鄉發生行人地獄事件,3名國小的姊弟走在斑馬線上,遭轎車撞飛,造成2重傷1輕傷。民眾直指路口設計有問題。記者黃仲裕/攝影


最近最令人心痛的新聞是彰化一名無照駕駛在路口撞飛三名國小學童,導致一對小姐妹命危。台灣交通亂象不僅我們這些長住居民深感其痛,國外媒體也多次報導,尤其對行人的路權不夠尊重,各大路口經常發生人車爭道,讓人心驚膽戰、寸步難行,甚而稱呼台灣為「行人地獄。為了洗刷惡名,去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納入以人為本理念,希望在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能達成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的願景。交通部也祭出多項交通罰則,希望能遏阻交通事故的發生。

然而各項政策實施以來卻一直有不同的聲音論戰;比如斑馬線前的車輛停讓文化,因為沒有配套的燈號管制,等待三三兩兩的行人通過往往造成車輛回堵及駕駛人的不耐,加上執法原則太過嚴苛,被批矯枉過正而必須修正。又如違規檢舉及記點的政策,交通部夾在駕駛民怨及行人路權間,順了姑情失嫂意,立場及態度一變再變。諸如此類朝令夕改結果,不僅削弱了執法的力量,也使政府形象受損。

以嚴刑峻法來嚇阻違規只是維護交通安全的表層,道路安全的重點除了駕駛及行人的用路習慣及安全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在於整體道路規畫以及基礎設施是否完善台灣一直以來的道路設計思維都是「以車為本」,近年來很多交通事故就發生在斑馬線上,很大的原因是路口斑馬線沒有退縮設計,導致駕駛往往反應不及,轉角時也容易被遮蔽物阻擋視線。另外照明不良或通過的秒數過短,也常使得原本應為安全的地方反而成為行人的潛在殺手。

再如車種分流,機車一律行駛在最外側。台灣的機車數量龐大,車行速度也不慢,又常與汽車爭道搶快。開車的人都有經驗,右轉時最怕遇到直行機車搶快,一不留神就會形成死亡交叉。更因為機車僅能使用最外側,因此他們左轉要「兩段式左轉」,並設立待轉區,占用路口的空間。此外,交通號誌或道路標線的規畫設立往往縣市各自為政,常見如在多線車道路口,直行和轉彎的紅綠燈排列就常違背開車人的方向邏輯,如直行車的紅燈號在最左側,左轉的綠燈號反而在中間。一旦左轉綠燈亮起,似乎中間的車道可以左轉,而最左側的車道上方卻是紅燈,實在不合理。

又比如十字路口直行綠燈與另一方向右轉綠燈車同時亮起,或是右轉車與對向左轉車均是綠燈,彼此爭道稍不留意就會造成危險。再如高架道路下方的迴轉道,車輛迴轉常常會靠左行駛,稍有不慎就容易和另一方靠右走的車輛對撞。諸如此類設計瑕疵,政府應全盤檢討,改善不合宜的設計,以降低事故的機率。

當然,駕駛及民眾的道路安全教育用路文化也需加強。去年政府大刀闊斧祭出各項改革,但成績不盡理想,道安傷亡數字未見減少,證明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交通亂象根深蒂固改革勢必會有陣痛期,但這是必經的路程。韓國曾花了十一年摘掉了行人地獄封號,日本也曾經歷了長時間的「交通戰爭」,他們行台灣應該也能。希望政府落實道安基本法理念,從工程、教育、監理及執法四大面向著手,優化道路設施,合理交通號誌,加強安全觀念,真正打造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














精煉教材 致力提升學生創造力


2024-03-01 03:22  聯合報/ 夏肇毅/CubicPower晶智能中心創辦人(台北市)
台灣策略管理大師、政大名譽教授司徒達賢回憶,周俊吉、周耕宇分別在30多年前及10多年前,先後去上過他開的「政大企家班」,兩人氣質略有不同,周俊吉當年常主動發表意見想法,周耕宇當年則沉穩安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老師需要把上課的時間都花在課本內容的講授上嗎?日前政大企業管理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公開他四十多年的教學精華講義─「司徒達賢策略管理講義」,讓大家自由下載。他覺得教材內容,學生自己就可以先看,上課應該來提問題,和老師切磋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現在老師都把時間花在授業上,待告一段落的時候再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對學生來講,對剛接觸的知識,要立刻消化都很困難,不太容易提出什麼深入的問題。

現在學生到學校上課就是坐在那邊聽老師講,然後等下課。到考試的時候再囫圇吞棗,臨時抱佛腳應付一下。如果我們可以讓學生事先將要上的內容看完,等到上課的時候,能夠直接跟老師討論學習成果並解答疑惑,那麼對學生啟發效果將會大得多。到時候學生的心態也會不一樣,上課的心態就是隨時準備打擂台,挑戰老師的看法。老師接受了這些挑戰,日久也會練就一身金剛不壞的功夫。

目前網路上的開放課程很多,大部分的教學教材都可以找得到。學生可以藉以培養自學能力建立終身學習基礎,這樣老師就可以專注於傳道跟解惑上面傳道很重要,教學生方向與方法應該是第一優先指點人生的道路,比起重複講述課本內容重要得多

人工智慧當道,有疑問去問 ChatGPT,它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個人從事教學機器人開發,日後教學機器人都可以擔任許多科目內容的講述工作。所幸人工智慧目前還只是記憶訓練語料,之後再做複誦,或是閱讀理解的工作來回答問題。而這些訓練語料都是人類智慧精華產出,目前它本身還沒多少理解力

現在許多人都在擔心,自己的工作日後會不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老師需要提早想想,日後的價值在哪裡,以做因應調整。最重要的,就是開發人類擅長的事情,就是思考與創造。老師們可以效法司徒達賢教授,將自己的專長教材再加以精煉,以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然後專注心力於啟發學生思想,以及提升創造力,來發揮人類的專長,以應付未來變局。
















挖地避天坑 應有專業特別監督


2024-03-01 03:11  聯合報/ 拱祥生/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大地技師、水保技師(台北市)
新北市三重區福隆路一處建案,因地下室開挖湧水,導致旁邊的11樓民宅(棕色棟)結構傾斜。記者曾原信/攝影


日前新北市三重區又發生疑似開挖鄰損案,緊急撤離大樓住戶。這已是連續第二周在雙北發生建築工地開挖工安事件,住家附近有開挖工地的住戶,不禁擔心「我家還會再發生嗎?」

三重工地廿七日下午發現連續壁公、母單元交界處,在地下約十一點五公尺附近開始漏水及沙,事發突然,等到搶救機具備齊已有一定量體地下水夾帶沙往開挖基地流入,進一步造成鄰房基礎淘空及傾斜。

一般連續壁單元槽溝開挖及澆置混凝土過程,難免造成周遭地質擾動及淘刷。通常在槽溝開挖完成階段,進行超音波檢測來確認槽溝周遭是否坍孔;並於連續壁澆置階段量測澆置曲線,確認連續壁澆置過程是否包泥,及澆置至導溝下方。一旦超音波檢測及澆置曲線有異狀,會再進行止水樁改良,確保基地開挖過程不會發生類似本次三重連續壁滲漏情況發生未實施壁外止水灌漿輔助工法,似是本次災變可能原因之一。

去年信義區崇德街和本次三重災變,都是連續壁體漏洞止水失敗造成,加上前一周慶城街疑似導溝施作造成路面坍塌,這些失敗案例,顯然都是在基地開挖前之「假設工程發生瑕疵造成,失敗案例或多或少有一些誤判輔助工法的情況發生,而工地第一線人員又對於連續壁檢測成果判讀及因應相對生疏,那專業施工經驗就是避免災變重中之重

地下開挖包含「假設工程」(導溝、連續壁及地質改良),應借助專業施工經驗,啟動全程特別監督工地派駐獨立第三方專業技師全程監督,執行檢測成果判讀、於施工過程在現場實地監督施作情形,應能大幅提升工地安全並降低開挖風險

雙北是否全面實施開挖工地專業特別監督,標的應可限縮在敏感地質區域,包括黏土、砂土等軟弱敏感地質為主,實施效果較顯著

雙北地下表層地層先天上因沉積時間短暫,大都相當軟弱及易受工程行為擾動,沒有類似地質經驗的工程人員,無法妥善進行該類土壤之工程行為開發商或業主應該善用有經驗之專業人員,才不會發生損人不利己的災變,讓得不償失的天坑一再上演













「父子騎驢」 國有地標售怎平衡


2024-03-01 03:11  聯合報/ 王健安/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暨南大學財金系副教授(投縣埔里)
內政部喊話要台中市暫緩標售13期、14期市地重劃區抵費地,中市府回應沒有理由停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內政部對中市標售重劃後的抵費地有不同的想法,成為近日熱門新聞議題。其實跨中央與地方、不分政黨執政的縣市都曾發生過。

近者如本年初,外界亦曾質疑國產署標售台南平實營區地上權,權利金(相對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的同區標售)漲一點五倍,有帶頭炒地之嫌。遠者則如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時任高雄市長的韓國瑜處分多筆抵費地,遭批言行不一,因為其在選前曾評論他黨前市長「賣產還債決策。觀之目前高市府處理多筆(尤其是近期台積電設廠用地的高雄大學區段徵收特區)土地標售案,也傳類似爭議。

跳脫政治語言與動作,衍生與民眾福祉攸關的深刻思考是,土地標售是否讓各級政府陷入「父子騎驢」的兩難困境,而難以有平衡之道?筆者有兩個發現可供政策參考。

一是追溯本土不動產價格波動歷史,七○年代係以國泰建設標得南京東路國有地為帶動漲幅的源頭;八○年代則轉移至信義計畫區的大面積標售案;九○年代除了信義區,大安區的標售也成為帶動漲幅指標。民國九十八至九十九年、一○九至一年(二○○九至一○、二○二○至二一年)間,政府多次標售精華區公有土地「是否帶動不動產價格的普遍上漲」,屢次成為焦點。歷史不又在現在重演?儘管財政部多次引據資料指出,國有地標售的面積與金額占全國土地買賣的比率,分別只有萬分之四千分之六點八,且稱從供需觀點來看,國有地若不標售,市場的土地供給減少,價格反而會上漲更多。

提供不同的看法如下:根據不動產估價常用的「市場比較法基本邏輯,「成交即是合理」的比價效應,會使得政府土地的標售與不動產價格掛勾;關鍵點可能不在於標售數量或金額「占比」,而在於標售地「定錨」的指標意義。然而,行政院於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宣示未來大面積(指住宅用地五百坪、商業用地三百坪以上)的國有土地只租不售,改以「設定地上權等與民間合作開發」進行;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起更限縮面積二百坪以上國有土地的標售。但改採「使用權標售」,有讓帶動房價上漲問題得到解決

二是不管何種標售,它都不單純是居住正義問題,還涉及中央與地方長久財政收支畫分待解難題。以財政部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度的三九○億元歲入組成來分析,其中土地出售就占三四○億元;而在國有財產局國有土地處分所得的「年度績效目標值」中,民國九十九至一○二年(二○一○至一三年)目標值設定為九四二億元,其中約九成係倚賴標售國有土地。中央財政是這般,地方又會好到哪裡?相較中國大陸,各級政府「財政土地化」(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的收入與土地相關稅收來維持地方財政)雖沒那麼嚴重,地方政府建設經費卻高度倚賴土地標售,值得中央注意其形成政策間矛盾現象

過去業界曾有建議地方政府公開標售土地應比照台股建立「漲停」機制,比如以底價一二○%為天花板,若有兩家以上出價高於漲停價,則採抽籤等方式決定。筆者提出平衡前述困境的參考方式為「逆景氣循環」的標售設計;亦即,在建立土地儲備制度下,政府在景氣太過熱絡時應停止標售來降溫,在景氣不佳時則採取類似凱因斯「大規模的公共基礎建設」概念,反向操作來振興景氣。













對抗麻疹 維持高疫苗接種率


2024-03-01 03:11  聯合報/ 陳擷安/台大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碩士(台北市)
疾管署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隨著全球麻疹疫情不斷升溫,台灣也迎來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首例本土麻疹病例的報告,甚至已出現群聚情形。這事件對公衛官員和大眾來說都是一個重要時刻。在全球麻疹案例激增的背景下,此次病例的發現凸顯了健康安全相互聯繫以及對抗傳染病所需警覺

值得注意的是疾病管制署應對此迅速做出反應,努力追蹤和監控接觸者,包括家庭成員和醫療人員。這種細緻的接觸者追踪對於防止疾病進一步傳播至關重要,展示了公共衛生對抗傳染病爆發的基礎。

此外,疫苗接種和公眾意識也具有重要角色。全球麻疹疫情的復燃以及在台灣的出現,強烈提醒疫苗接種重要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數據顯示去年全球麻疹案例顯著增加,尤其是在疫苗接種覆蓋率低地區,凸顯了一個全球性健康安全問題。台灣的情況與全球相對照,凸顯了疫苗接種覆蓋率的關鍵差距及其後果。國際上,麻疹對五歲以下兒童影響最大的事實,表明了未接種疫苗人群的脆弱性,以及實現和維持高疫苗接種率確保群體免疫的重要性

台灣今年首例本土麻疹病例的出現以及群聚是一個警訊,凸顯了傳染病的持續威脅以及公衛準備的重要性。從接觸者追踪到公衛建議,衛生當局的回應展示了控制此類爆發所需的努力。然而,對抗麻疹的戰鬥不僅是衛生部門的責任;大眾遵守疫苗接種計畫、實踐良好衛生習慣以及對症狀保持警覺的角色不容低估。隨著台灣面臨這一公衛挑戰,所有人都應清楚一個更廣泛的教訓:對抗麻疹,如同所有傳染病,需要一個統一戰線,結合政府、衛生專業人員和公眾的努力,以保障大眾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