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祖涵/棒球夢的貧富差距
◆ 陳冲/假如當年新台幣未成功發行
◆ 林中斌/拜習會 分水嶺
◆ 廖元豪/我是誰─蕭美琴的國籍之謎
◆ 趙春山/台灣大選前夕 美國在擔憂什麼?
◆ 盛治仁/讓科學和數據引導能源政策方向
方祖涵/棒球夢的貧富差距
2023-12-23 01:06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爾灣在洛杉磯南郊,是美國亞裔人口密度最高城市之一,人數甚至超越白人。不管是爾灣,或是包括爾灣在內整個橘郡,收入都遠超過全國平均,聚集不少富裕人士。
在這個人口僅卅萬出頭的地方,市民運動設施尤其值得羨慕,一共有八十幾個公有棒球場,其中十二個座落於大運動公園區,不但具備完美夜間燈光,還有舒適觀眾席。大運動公園占地五平方公里,幾乎跟整個新北永和區一樣大,晚上此處經常燈火通明,聚集前來練習與比賽的民眾、學童,跟家長,嶄新球場燈火通明,煞是一幅蓬勃景象。
不少前職棒球員退休後選擇在鄰近地區組隊,小朋友從幼兒到中學年紀都有機會參與。因為市場龐大,在這裡組隊教球的人非常多,不僅退休選手,像現役紅雀明星三壘手亞瑞納多家族也有好幾支球隊,並且是聯盟常勝軍。
聽起來是孩子學習棒球的天堂,不過,現實門檻還是存在。在爾灣,要參加知名球隊接受教練指導,每個月至少需付幾百元美元,而這只是基本費用而已。其他像球棒、球鞋、手套、護具都須自備,球隊制服也需訂製;此外,因為進入球隊前要經過測試,進入後又有持續競爭,有些家長會替孩子聘請私人教練,就像請家教補習學科一樣。換句話說,雖然到處都是公共球場,棒球夢仍然不再便宜。
根據美國疾病防疫中心一項研究,年收入十萬美元以上家庭,七成孩童會有課外體育活動,相對地,年收兩萬五千以下低所得家庭,孩童運動比例劇降至三成一。體育成就以往是社會階層流動重要動力,貧窮家庭有機會藉此翻身,像獲得大學獎學金或職業運動合約都能改變人生。然而,在貧富差距一直擴大,資源分配更失衡之後,困難度變得愈來愈高。
儘管富裕家庭有資源讓孩童在運動項目精進,卻有新問題需要面對。資深教練作家琳達.佛萊納根在副標是「金錢跟瘋子如何毀壞學童運動」的著作裡就提到直升機家長帶來亂象,不管是過度關心孩子在球隊位置,或是在比賽時與裁判或對手造成衝突,這些情況都已成學生運動常態。
家長關心孩童發展,積極參與練習與比賽,表面上似乎是健康的家庭活動,卻也存在潛在問題。體育活動競爭不斷,不管是輸贏或個人表現好壞都會讓家長情緒激昂。倘若同樣情況出現在學業項目,家長看小孩數學考卷第一題寫對就即時歡呼並貼文慶祝,第二題錯了就破口大罵考卷有問題,如此程度關心,極可能造成過度壓力。佛萊納根就認為家長不該頻繁出席,好讓孩童有自我發展空間。
美國衛生院一項近期論文對此議題有相同結論,證實家長在運動場壓力對孩童負面影響,並建議以更多讚美與理解來改善。總之,要讓孩子享受成長,如何拿捏關心程度,無疑是父母必須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