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一場大火 燒出當代公司治理核心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682/web/ 

◆  交通新制應進階智慧執法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一場大火 燒出當代公司治理核
◆  台海衝突論 美動機何在
◆  「神入」中共世界觀 正確解讀訊息
◆  副閣揆有赴立院備詢義務
◆  重構制度 解衛生所醫師荒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一場大火 燒出當代公司治理核心


2023-10-02 02:44  聯合報/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明揚國際科技公司9月22日發生火災爆炸事件,釀9死1失聯逾百人傷。記者劉學聖/攝影


屏東明揚國際工廠大火導致員工與消防員嚴重傷亡,不僅肇事主因,公司治理也再度成為熱話題。事故發生前,明揚國際才剛發布營收和獲利創新高,要強化競爭力拓展海外市場,如今形象重創股價大跌,屏東縣政府亦公布該公司堆放嚴重超量的高易燃有機過氧化物,用以儲存的倉庫未與作業空間分離,亦未擬定消防防災計畫。員工安全、消安、風險應變、督導機制…都已呈現公司治理缺失

企業若只追求財務表現和獲利,輕忽對環境、社會及治理的重視,不善盡社會責任,一旦發生事故或弊端,不但損失慘重、須負法律責任,更會遭到投資人與消費者抵制。這也是為何 ESG 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指標,尤其要將 ESG 的良善管理內化為企業文化

ESG 的「G」指的是公司治理。民國七十九年(九○年)代美國能源巨擘安隆公司一連串財報數字造假的醜聞爆發後,公司治理快速引起全球重視,更多人理解完善治理結構才能避免造假不實,確保企業真正的競爭力和永續力。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發布的「公司治理原則」,是國際最受重視的指引文件,今年九月剛通過新修正的原則,包含要重視「確保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構」、「保障股東權益,公平對待股東」、「機構投資人、證券市場及其他中介機構」、「落實董事會責任」、「資訊揭露及透明性」,到新增的「永續韌性等六大面向

值得關注的「永續韌性原則篇章中,OECD 指出,董事要能引導公司將環境和社會的外部成本內化負責公司決策的董事受託責任中要包括建構出公司治理框架;揭露與永續發展的相關資訊,應一致、可比較並可信賴,包括理性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或投票決策時,會認為重要的回顧性和前瞻性重大資訊。

此外,公司治理框架應允許公司、股東和利益關係人之間進行溝通,就業務策略相關的永續發展事項交換意見,並評估哪些事項要被視為「重大事項」。公司治理框架也應確保董事會在履行其監督及領導決策、風險管理和內部監控系統等關鍵職能時,能充分考慮重大的永續發展風險和機會。

同時,公司治理框架應能考慮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權利、角色和利益,並鼓勵公司、股東和利害關係人之間積極合作,創造能提供優質就業機會又有韌性的永續發展公司。

我國金管會已將 OECD 公司治理原則納入重要政策,今年公布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中,更將引領「企業淨零」、「深化企業永續治理文化」、「精進永續資訊揭露」及「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其中值得企業關注的是,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台灣上市櫃公司治理評鑑中,亦將「維護股東權益及平等對待」、「強化董事會結構與運作」、「提升資訊透明度」、「推動永續發展列為關鍵評鑑指標

面對永續世代環境社會與經濟「共融發展」的典範轉移,ESG 已是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公司治理尤其是核心功能。建構重視永續有韌性的治理框架,才能翻轉傳統追求獲利的企業經營模式,杜絕投機造假的行為,進而推展永續經營的企業文化。












交通新制應進階智慧執法


2023-10-02 02:38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警方在重要路口實施攔檢加強取締車輛未禮讓行人。記者黃子騰/翻攝


今年六月卅日開始實施《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新制,包括提高未禮讓行人罰則、增加違規記點、增加民眾檢舉交通違規項目、提高無照駕駛罰則、加重危險駕駛罰則等。其中開放民眾檢舉違規項目從四十六項增加到五十九項。實施新制以來,民眾檢舉加上科技執法之交通違規件數大幅增加;以台南市為例,每月逕行舉發案件近十萬件,其中近六萬件的交通違規駕駛人涉及違規記點處分,問題十分嚴重。

實施新制後,民眾抱怨連連,政府必須檢討其對交通安全之改善效果。檢視 A1 類事故(當場或廿四小時內死亡)及 A2 類事故(受傷或超過廿四小時死亡)資料,在實施新制前的六月,全國 A1 及 A2 事故,共有一五,七一五件一,五四人死亡二一,○七六人受傷;實施後的七月及八月,分別有三二,二六七及三一,二三三件、一二五及一二三人死亡、四二,九二七及四一,○六六人受傷。雖然死亡人數減少約二成,但事故件數及受傷人數都明顯增加約一倍,效果不如預期,因此應以問題導向檢討新制之執法方式及效果。

分析目前民眾檢舉案件數,較多是違規停車、未依規定使用燈光及不遵守標誌標線行駛,科技執法則主要是在路口實施多功能偵測取締闖紅燈、占用機車停等區、不依標誌或標線行駛等違規,還有路段區間測速及違規停車偵測取締等。

建議應以交通管理 3E工程教育宣導執法思維,並採行 PDCA計畫實施檢視分析改進方式檢討。交通工程方面,應以用路人視覺及認知,檢視交通動線規畫的合理性與安全性,滾動式檢討用路人違規與事故原因,做為改進依據。因此實施科技執法前,應檢視執法區域交通工程設置的完備合理性;如左右轉專用車道前,是否設置車道預告標誌以預先提醒?禁止停車執法前,是否有符合需求之臨停合法車位,或畫設供臨停三分鐘之黃線?尤其貨車面臨裝卸停車格不足,導致駕駛被迫違停被取締,因新制違停被記點,一年十二次就須吊扣駕照二個月,嚴重影響其生計。必須先有問題導向及符合需求的交通工程、然後對民眾有說服力的教育宣導,最後再實施交通執法,才能使民眾願意配合,達到改善交通安全的良性循環效果

整體執法方式包括當場攔檢、民眾檢舉及科技執法,應進階至更人性化之「智慧執法」。在行政資源有限下,建議優先取締嚴重違規及影響他人安全之違規,因此交通法規可調整為,賦予警察對輕微違規以勸導取代處罰之裁量權。至於路口事故,常因行經路口未減速慢行,以致無法停讓而肇事;建議應在非號誌化路口前設置減速標線,強迫其減速慢行,並以科技偵測另一方向有來車時之標誌或標線動態預警,如仍違規未減速則以科技執法取締。

路段事故主因是超速、未保持安全間距及任意變換車道,建議應加強未保持安全間距及任意變換車道之科技執法。並應機動調整科技執法設備之位置,以發揮設備有限下之執法效果。至於最嚴重的逼車危險駕駛,則應增加鼓勵民眾以行車紀錄器檢舉的誘因,以彌補科技執法之不足。













台海衝突論 美動機何在


2023-10-02 02:44  聯合報/ 王亮/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台北市)


俄烏戰爭後美國不斷的宣傳,台海危機升高將危及世界經濟,部分西方主要國家基於國家利益,也立即加入鼓吹。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日前於受訪時再次強調,台海發生衝突對全球經濟將是災難,且數以千萬計的人將面臨軍事威脅。台海是美中衝突的重要著力點,當然要結盟採取一些行動,而台灣是這個同盟的要角。

全球化、供應鏈等都是一種連結,這本可雙赢,但一旦因激烈競爭到將可能取代對方,就可能會發動衝突,尤其是長期占優勢的美國。

過去美國為對抗蘇聯,與中國在經貿、科技等方面有過連結,近年來中國崛起後,美國反過來利用這些過去與對方連結的產物,企圖壓制中國而引發許多衝突;這就好像貌合神離夫妻,彼此無法忍受對方的存在,但又無法完全脫鉤,就將過去關係的產物,拿來做針鋒相對的籌碼及武器。運用到地緣政治裡,經貿、移民、半導體、網路等都拿來當武器,台海衝突當然要當做籌碼,總統選舉也可作為美國國內爭取選票的凝聚工具。

就像當年抗蘇有北約一樣,反中抗中也必須有同盟;美國需連結台海附近主要國家如日、韓、澳、菲等國,但要連結這些國家需有連結劑台海危機就是最好的連結劑。它不斷的鼓吹台海危機對周邊國家在生命財產、經濟、安全上的威脅,以此強化結盟,自認這是更有效率、更有效的手段。

其實,台海低成本衝突早已開始,衝突的手段與武器很多,有形和無形的都有;戰爭與和平的邊界線早已被消弭,新的鬥爭發生在網際網路、邊境管制、科技、供應鏈及經貿體系中。這些鬥爭如全面展開,也會影響人民的生計、生活及生命、財產,與武器戰的影響層面不會相差太多,受害者也從軍人變成包括平民,影響的人更多更廣。

台海危機是美、中、台三方交互作用的結果,受害最大的是台灣人民。美國口説關切台海危機,但卻以高姿態對話,一直都無顯著的成果。而台灣方面連對話都未積極設法去做,戰略以聯美嚇阻為主,危機無法降溫。

對百姓而言,最重要的是生命財產以及生計,人民本身也必須對國內外政治及兩岸關係有充分的認知與判斷,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為本身的安全福祉盡一分力量。














「神入」中共世界觀 正確解讀訊息


2023-10-02 02:44  聯合報/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時序進入十月,兩岸關係即將進入深水區。十月十二日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初步結果即將公布;十一月卅日對我聚碳酸酯的反傾銷最終判決將出爐;還有甚囂塵上的 ECFA 終止與否。大陸上述每個經貿舉措,都將造成台灣經濟的動盪及兩岸經貿關係的改變。

就以十天後就要見真章的貿易壁壘調查來看,依據陸方「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卅三條,陸方若判定貿易壁壘成立,可採取手段包括雙邊磋商、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及其他適當措施等。但在目前兩岸關係下,陸方願意與我雙邊磋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不願意將兩岸問題國際化前提下,也不可能將此案提交世界貿易組織的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因此,各界研判,陸方認定台灣違反公平貿易前提下,可能採取對等商品制裁或是跨項目制裁。當然,亦有一種可能,是僅公布調查結果,但不急於提出制裁方案。

依照迄今陸方透露的訊息,台灣被認定違反公平貿易的可能性相當高。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一方面對台祭出各種經貿制裁,並增加軍機繞台頻率;但另一方面,卻又對台持續提出融合發展政策或所謂惠台措施,同時釋放希望擴大兩岸交流意願。許多論者認為,這是陸方一貫的經濟、軍事極限施壓及和戰兩手策略,藉此壓縮台灣選擇空間。然而,解讀陸方政策思維,必須「神入」(empathy)中共的世界觀、價值觀,才能確實掌握其舉措背後真正目的。

基本上,作為對台政策的頂層邏輯,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對台總體方略」,清楚揭露了其對台經貿戰略,主要包括:一、解決台灣問題必須在大陸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二、透過交流促成融合發展,並爭取台灣民心;三、新型兩岸關係必須「以陸為主」。

基於此,可以推斷,大陸當局現階段要面對的外部問題,主要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的圍堵與封鎖;內部要面對的是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等諸般問題,解決台灣問題並非大陸現階段的當務之急。

其次,兩岸的產業合作,有助大陸邁向高質量發展科技自主創新及產業升級轉型。最後,兩岸關係的穩定及兩岸經貿紐帶的維繫,有利於大陸對台政策的施為。

對大陸來說,無論是貿易或投資,台灣市場占比都不大;因此大陸和台灣要求經貿上的實質平等政治意義都大於經濟意義。大陸當局一連串的軍事、經貿舉措,其真正的意涵還是為了促談。此時大陸最期待,亦最符合其利益的,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甚至台灣,一同管控分歧,進而深化合作。對大陸來說,建構一個具操作空間的兩岸經貿結構,才符合其利益。因此,如何正確解讀訊息,以多維辯證思維因應接下來的兩岸經貿變局,才是爭取台灣利益的最佳方式。















副閣揆有赴立院備詢義務


2023-10-02 02:38  聯合報/ 蘇子喬/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新北市)


近日進口蛋爭議延燒,行政院長陳建仁日前率相關部會首長到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並接受立委質詢,執掌進口蛋跨部會協調,且兼任行政院消保會召集人的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並未隨同赴立院列席備詢。對此,陳揆表示「副院長不能上台備詢」,鄭文燦也表示副院長不赴立院備詢是行之有年的慣例和制度。此一事例存在一個值得思考憲政議題:行政院副院長究竟基於什麼理由,可以不到立法院備詢?

在我國憲政運作中,行政院副院長之所以能夠長年以來不到立法院備詢,主要是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規定:「立法委員在開會時,有向行政院院長與行政院各部會首長質詢之權」。憲法上述條文中,確實僅提及立委質詢的對象是「行政院院長」與「行政院各部會首長」,並未列入「行政院副院長」。而《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依憲法上述規定,關於立法院院會中立委質詢的對象也僅列入行政院長與各部會首長。以上憲法與法律規定,遂讓行政院副院長可以「於法有據地逃遁,而不須到立法院備詢。

掌有決策權的行政院副院長,憑藉憲法規定的漏洞而規避到立法院備詢,既違反我國憲政體制中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的根本精神,也造成行政院副院長「有權無責」,明顯不符憲政體制設計理應權責相符的基本原理

事實上,為了避免行政院副院長完全逃遁立法院的監督,仍可依據憲法第六十七條關於立法院「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到會備詢」的規定,要求行政院副院長到委員會備詢。該條文中的「政府人員」涵蓋範圍甚廣。根據司法院釋字第四六一號解釋,基於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的精神,行政院各部會首長及其所屬公務員,除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外部干涉之人員(例如檢察官、公平會等獨立機關成員)外,於立法院各委員會依憲法該規定邀請到會備詢時,皆有應邀說明的義務。

毫無疑義的是,行政院副院長乃屬於憲法第六十七條中的「政府人員」,也當然是釋字第四六一號解釋中的「行政院所屬公務員」,因此行政院副院長應有到會備詢的義務。只是,行政院副院長到立法院備詢的場合,將不是立法院院會,而是立法院的委員會

總之,即使行政院副院長不到立法院院會備詢尚稱於法有據但副院長依憲法規定仍有到立法院委員會備詢的義務。過去行政院副院長不到立法院備詢的慣例應該破除如此才符合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以及權責相符的憲法基本精神
















重構制度 解衛生所醫師荒


2023-10-02 02:38  聯合報/ 陳曾基/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院長 (竹縣竹東)


九月卅日聯合報頭版披露刊國內「不山不市」鄉鎮衛生所的無醫情形,尤以苗栗、雲林為甚。事實上,在平均綜合所得名列全國前茅的新竹縣,亦有此困難,全縣十個平地鄉鎮裡,三個衛生所沒有醫師,仰賴台北榮總新竹分院與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支援。兩家醫院人力有限,僅能每周支援兩節門診。衛生所醫師除了例行醫療(門診、巡迴、居家)、預防保健、公共衛生,還須負責衛生行政業務(例如:體檢、行政相驗),若無常駐醫師,難以便民。

一般認為,目前窘況肇因於九十七年至一○五年公費醫學生停招。果真全然如此,為何以往公費醫師來去匆匆,兩年服務義務結束,不再留任?如果執業環境並未改善,縱使未來公費服務期限延為十年,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工作態度未必適任。

影響醫師就任衛生所的因素有六點:一、薪資:基本薪資不高,遠低於市場行情。二、交通:大多數醫師教育與訓練係在都會裡,取得專科醫師資格時,年過三十,多已成家,考量配偶工作、子女教育與生活機能,較難舉家搬遷。三、聲譽:新手初入職場,甚少打算固定地點終身任職。未來目標不論是教學醫院基層診所衛生所醫師資歷似乎相對加分有限。四、休假:衛生所通常僅有一名醫師編制。醫師請假,整個醫療業務停擺,卻不易找到代理人。五、進修:華人世界裡,追求更高學歷,人之常情,醫師亦不例外。衛生所休假不易,影響在職進修機會。六、教職:留在醫院的醫師通常會申請醫學院教職,待在衛生所的醫師則難。

社會型態價值觀念改變,現在診所醫師較少單獨一人開業,要求年輕醫師長年就任鄉村衛生所,強人所難,制度難以為繼。建議政府可仿效衛生福利部醫中計畫」的精神補助醫師薪資,由衛生所鄰近社區教學醫院聘僱醫師擔負支援責任。一位醫師既已願意到社區醫院服務,應較不會排斥支援鄰近衛生所。鄉村衛生所徵才重任,轉由醫院承擔,衛生局與衛生所亦可避免風險,聘用到不適任醫師,難以解僱。

支援醫師可一周僅支援衛生所六至七節時段,在醫院保留一節門診,類似社區醫療群共同照護門診將衛生所病人安排到醫院進行檢驗與照會。衛生所常駐醫師多為家庭醫學科內科系醫師,每周其餘時段,醫院可安排不同科別醫師支援,提供居民更多種類醫療服務。

支援醫師正式職缺仍在醫院,享有醫院醫師同等福利,參與院內學術會議,較能與同儕密切聯繫,而非長期孤軍奮戰。醫院有較多醫師,平時互相代理,較能保障支援醫師休假與進修的權益。醫院為教學醫院,通常與鄰近大學或醫學院有建教合作關係,亦能提供醫師取得教職的機會。支援醫師未來另有高就的話,教學醫院資歷有助謀職。

簡而言之,以社區教學醫院為中心,鄰近衛生所為衛星,連成一體,以集體的人力,提供全面醫療服務,維持鄉村居民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