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華為突圍:美國小院高牆,大陸彎道趕超?
◆ 聯合報黑白集/楊志良曲線勸郭
◆ 經濟日報社論/以中央版囤房稅 開創稅改新猷
經濟日報社論/以中央版囤房稅 開創稅改新猷
2023-09-10 04: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政府宣布推動「囤房稅2.0」。記者潘俊宏/攝影
蔡政府宣布推動「囤房稅2.0」,主要內容已經定錨,預計於立法院下個會期提出房屋稅條例修正案,最快2024年便可實施。為了增加新版囤房稅的成功機會,蔡政府選擇了將房屋稅高度「中央化」,惟這種做法背後涉及稅制改革的基本觀念、原則與中央地方財政關係的發展,值得仔細探究。
首先,房屋稅是「中央法定」地方稅,房屋稅條例係由中央制定,房屋稅收入固然歸屬地方,但地方課稅權力的多寡端視中央的政策決定。「囤房稅」自始就不是一個獨立的稅目,它只是房屋稅中一項針對多屋者加重課稅的設計,政府所課徵的其實仍然是房屋稅。社會大眾習慣以囤房稅稱之,只是因為這樣可以更清楚地表彰這次房屋稅改革的特色,惟這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並沒有絲毫改變房屋稅係由地方課徵的地方稅本質。
囤房稅的目的是增加多屋者的持有成本,減少囤房居奇誘因,從而穩定市場供需、抑制房價飆漲。近年來,房價過高導致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居住正義」問題,引起社會極度關注。這個問題的解決係中央政府的責任,但中央使用的政策工具,有些可以由中央完全掌控,例如房貸信用管制,有些則需要地方的配合才能發揮效果,例如社會住宅的興建補助與囤房稅課徵等。然而,經費補助地方搶著要,配合度高;加重課稅則地方多避之唯恐不及,配合度差。
囤房稅1.0,中央只是修法將非自住住家用房屋,依照戶數採差別稅率(1.5%-3.6%),但實施與否由地方自行決定,兼顧地方稅特色;囤房稅2.0,中央則是將非自住住家用房屋差別稅率提高(2%-4.8%),並強制地方一定要採行,限縮地方的自主性。很明顯地,中央係將囤房稅1.0的成效不彰,怪罪於地方政府的不配合。從而決定提出囤房稅2.0,將房屋稅進一步「中央化」。
有人說我國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是,中央既集權又集錢。然隨著時空變遷,這種偏頗的財政關係正在逐漸調整改善,惟歷史包袱一直是改革的沈重負擔。迄今,中央仍然控制著所有法定地方稅的制定權,地方可以自行制定的課稅權力其實甚為有限。我們當然知道財政改革涉及層面複雜,允宜謹慎漸進,但中央適時釋出更多的課稅權給地方,應是既定的基本改革方向。
「囤房稅」只是房屋稅中的部分規定,但新版囤房稅為強化其課稅效果,卻扭曲了房屋稅是地方稅本質,且讓政府間之財政關係走回中央集權的老路。
以全國總歸戶計算非自住房屋戶數,的確可以加強囤房稅效果,但已遠遠超過地方稅本來應承擔的責任。
為減少新版囤房稅的實施障礙,財政部還打算將房屋稅從每月查核審定改為按年查核審定。尤有甚者,即使已強制各地方一定得課多屋差別稅率,但卻又擔心有些縣市會消極應付(100戶以上才適用4.8%)或各縣市訂定的戶數級距及稅率差異太大,財政部還要制定一「共同參考標準」,來規範地方囤房稅的執行。
囤房稅既是地方稅,本應尊重地方執行的自主性,但又擔心地方的配合度差,造成差異過大,減損修法之實施成效,所以財政部想方設法地對地方強加些執行上的約束。然而,以目前這種改革心態與方式,並無法打開這個政策矛盾的死結。
我們認同財政部將囤房稅中央化的原則,但卻不贊成現行這種傷害地方自治的「半調子」式改革。既然囤房稅的成敗關鍵在於可否「全國一致性」的採行,那麼財政部就應大膽的將囤房稅的功能從地方房屋稅中抽離,另行創建一各地方皆須統一遵循的中央囤房稅。若此,所有的矛盾與問題隨即化解,既維護體制又達成課稅目的,何樂不為。
聯合報黑白集/楊志良曲線勸郭
2023-09-10 04:46 聯合報/ 黑白集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左)今年8月幫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右)站台。記者陳正興/攝影
上月底幫總統參選人郭台銘站台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昨天發表一篇「不應該寫的文章」,呼籲郭董退選。諄諄之言聽來逆耳,但或許這是郭台銘最好的台階,因為要下架民進黨,拯救中華民國,時機不等人。
於私誼、於情理,楊志良自認不應寫勸退文,當年楊辭職,郭董以五百萬八千元買下他的舊公事包,錢捐健保愛心專戶,蔚為美談;現在郭董參選,找楊諮詢政見、參與造勢,楊如何反而勸他退選?
於大局、於大義,楊志良不得不寫勸退文,因為只有郭董放下,才能成就多數民眾下架民進黨的渴望;只有郭董形式上的退讓,才可拯救他所愛的中華民國。
楊志良在溫良恭儉讓的馬政府時代,戰力不辱「大砲署長」封號。但面對霸氣郭董,楊志良用「老奸巨猾」形容自己的用心。但一段關於家暴說的插曲,打亂了楊的「曲線勸退」布局。
郭競辦說,當時楊志良被要求道歉,心裡不舒服,此後就沒怎麼聯繫,接著就是這篇文章。這種說法扭曲了郭董與楊志良曾經惺惺相惜的情誼,更小看了楊欲親自對郭董「掛鈴鐺」的格局。
郭董宣布參選以來,聲勢未起,卻讓非綠戰局更亂。楊志良的勸退文,與其說是倒郭骨牌,不如說是少數能親近郭董又無所圖者鋪設的下台階。郭董應能體悟楊志良意在言外的「商道酬信」!
聯合報社論/華為突圍:美國小院高牆,大陸彎道趕超?
2023-09-10 04:48 聯合報/ 社論
就在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仍在中國訪問期間,華為發表最新智慧手機Mate 60 Pro,圖為北京一處華為門市。路透
趁著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問中國大陸期間,大陸通訊巨頭華為高調推出具5G功能的旗艦手機Mate 60 Pro,頗有示威之意。美國商務部負責管制對大陸科技出口,華為則是大陸被「卡脖子」的代表;雷蒙多剛拒絕中方所提減少先進技術出口管制的要求,華為手耭就在極限打壓下當著雷蒙多的面突圍。大陸掀起愛國購機熱潮,美國則忙著拆機解構,更急著為圍堵高牆填縫補洞。華為手機強勢回歸,拉開了美中科技戰升級的新回合。
華為手機的5G網速、四十六家本國供應商和九成以上國產化率,讓許多大陸民眾相信中國突破美國封鎖,達成自主創新和設計製造的里程碑。西方國家則半信半疑,拆解手機評測發現,華為使用的中芯晶片運算慢、面積大、功耗高,估計其製程時間長、良率低,總產能也不高,都讓其成本增加。但美國業者早就警告,華府的封鎖並未能阻止中國的發展,反而刺激中國更加奮進,不惜代價彎道趕超。這些警告,似已成真。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華為新手機在雷蒙多訪陸之際重磅登場,讓人想到二○一一年共軍以匿蹤戰機殲廿首飛成功,打臉到訪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茲,因他斷言中國十年內造不出隱形戰機。其實早在一九六○年代,大陸就在西方全面封鎖和蘇聯停止援助下,完成「兩彈一星」(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工程。而大陸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同樣是在美國技術限制和歐洲消極抵制下,自主發展成功。
華為突破美國技術封鎖,其意義或許比不上「兩彈一星」,但咬牙奮戰的精神是一致的。目前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技術仍有一段差距,但大陸如果繼續在晶片技術上取得突破,未來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的競爭力將不可限量。
華為突圍可能的代價,將是美國的圍堵升級。可預期美國對陸實施的「小院高牆」技術限制,未來院會更小,牆會更高。在美中科技戰下,台積電被迫赴美投資,分散產能;台積電無力反抗美國去全球化的政治操作,但支持美國透過產業政策延緩大陸半導體發展。英國《經濟學人》形容,台積電正以最糟的地緣政治創造最大的商業利益。但科技戰升級,台積電也會面臨更大的地緣政治難題。
美國一方面揪了台、日、韓組成Chip 4聯盟,共同打一場對中國的晶片戰爭;另一方面,則以晶片法案扶植自己的晶片產業。蔡政府對任何形式的抗中都興味盎然,更樂得把台積電當外交伴手禮,獨對扶植及發展自己的產業興趣缺缺。美中科技戰將再升級擴大,勢將續續拉扯台灣,台灣更應審慎。
在華為突圍一事上,蔡政府還應該看到:美國對中立場仍採競爭而不對抗,但競爭中維持對話;因此,負責對中技術出口管制的雷蒙多也要訪陸,希望雙方保持溝通,維持兩國經貿在可控範圍。美國半導體業者贊成管制技術出口,但也擔心丟掉大陸市場。雷蒙多則強調不會與中國脫鉤,要建立溝通管道,去任何能做生意的地方做生意。反觀蔡政府,既無力也無心打開兩岸對話溝通之門,只想堅壁清野,賺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哪管業者活路與經濟布局。
華為憑國家意志和毅力突破重圍,台灣也曾走過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打斷手骨顚倒勇的日子,打造出台灣的繁榮和經濟奇蹟;但卻因黑金鯨吞、撒幣淘空,揮霍殆盡。台灣同樣全力推動半導體產業,但在經濟上浮現產業失衡的荷蘭病,在教育上人才培育傾斜、人社學科凋零,國家迷失方向。這豈是國家長遠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