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離島 vs.本島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272/web/ 

◆  社宅非居住正義萬靈丹
◆  公有地蓋地上權住宅 可創3贏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離島 vs.本島
◆  台灣民主不能再異化下去
◆  不減碳就出局 政府應助企業轉型
◆  安全的路不只能回家
◆  政客有嘴落井下石 沒嘴說自己
◆  網路風向與商道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離島 vs.本島


2023-08-09 04:43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琉球竹富島仍維持著無機動車,以牛車、自行車代步,以在地貝殼砂徑取代柏油路之低碳綠色生活。郭瓊瑩/攝
台灣許多美麗的離島如小琉球今日卻淪為以機車代步的熱鬧觀光島,亟需找回寧靜與適意。郭瓊瑩/攝
澎湖南方四島是台灣離島中的離島,其中西嶼坪嶼實際居住人口為個位數。郭瓊瑩/攝
澎湖東嶼坪嶼已有退休人員移居以海廢漂流木修復老石屋,成為低碳棲所。郭瓊瑩/攝
苑裡年輕律師回鄉奉獻開獨立書店,教育外配,推動慢魚慢活,成為偏鄉漁村之新動能。郭瓊瑩/攝
離島偏鄉生活資源有限,卻有珍貴的抗風保土生活生產菜宅智慧承傳。郭瓊瑩/攝
在馬祖南竿花崗岩坑道中蘊藏了獨立書店、民宿與文學的新種子。郭瓊瑩/攝
離島?本島?就地球大地理區位而言,其實並無主從優劣之分。郭瓊瑩/攝
台灣許多美麗的離島如小琉球今日卻淪為以機車代步的熱鬧觀光島,亟需找回寧靜與適意。郭瓊瑩/攝


對一個島國而言,海岸、海洋本應是何其尋常熟稔的生活圈。海域遊憩、休閒、近海與遠洋漁業…幾乎應是島國人民的DNA。唯長年觀察,台灣人民對「海」仍是以陸地思維看待,儘管政府解嚴已近四十年,也開放海岸海域活動,並以「向海致敬」為標竿鼓勵國人親海。

攤開台灣地圖,將發現諸多被定義為「發展遲緩區」、「土地低度利用區」、「閒置漁港」者多散布在西部沿海鄉鎮,依地理區位景觀資源特色,其均具發展成沿海特色小鎮之潛力。
唯今日卻多是隔代教養之「空心聚落」,儘管擁有無敵的夕陽海景,但真實的生活卻浪漫不起來,除了東部海岸景觀吸引了年輕人與外籍人士從事海域活動外,西部沿海生活與產業脫軌,也更加速了年輕世代之外流。

因參與海岸與在地連結工作,走訪多處偏鄉漁村、鹽村,乃至各離島,卻也隱約發現一些曙光刻正燃起中。在馬祖南竿遇見經營坑道獨立書店的主人,他的一句話震撼了我,「你們說我們是離島,但對我們而言台灣本島是我認知中的離島…」。也正因為這股對家鄉土地之依附感與責任感,離島人開始有回鄉再現桃花源之動力。

離島?本島?何者為邊緣,但看生活於斯人民對自我鄉土之信念。正如昔時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絲路上的世界文明發展,今日卻為所謂已開發國家視為世界之邊陲。

當執政者以本島為主體而視離島為附屬資源時,諸多國土與城鄉齊頭式治理政策,無形中抹滅了各離島發展歷史之生態人文特色。而本島之偏鄉及離島雖有特殊建設基金,但就國土治理面,它仍是行政體制上之末稍。即使有中央資源挹注,卻仍屬地方鄉鎮公所治理「層級」,則更遑論能與琉球竹富島之世界遺產經營相較…。

當本島觀光客消費了離島的脆弱生態資源與無形環境靜謐,遊客量與鈔票換來的是垃圾、噪音與被擾動的生態系。在小琉球也看見一群年輕人返鄉保護海洋推動生態旅遊,在東嶼坪嶼遇見退休夫婦整理廢棄石頭屋,運用各種海漂廢棄物構築與大海相伴之溫馨棲所。

在苗栗苑裡,有年輕律師回鄉打造慢活慢魚小聚落;在台西也有漁民二代回鄉經營綠色養殖與藝術創作。這些小小人物已激發出一股最潮最貼近淨零生活的典範。似乎,本島人要向離島人學習,都市人也更應向偏鄉人學習。

以媽祖為名的「馬祖」島,對海洋之信守已經融入其世代DNA中,其宗教儀式亦不像本島媽祖遶境之高排場與高碳排。

只是奇想—如果華人世界各島國共同的媽祖信仰,若能轉化為新世代對海洋文化生態保育之守護信念,以「淨零」為新生活標竿,自低碳媽祖遶境作起,共生共學,或許這個地緣之主從思維得以突破並翻轉之。 









社宅非居住正義萬靈丹


2023-08-09 04:48  聯合報/ 王健安/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暨南國際大學財金系教師(投縣埔里)
青商總會舉辦「未來城市青年進行式」論壇,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左起)、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受邀分享青年未來。記者曾吉松/攝影


近幾次大選,住宅政策幾乎是重中之重。近日青商總會舉行「未來城市青年進行式」論壇,藍綠白總統參選人與談聚焦議題之一即是居住正義。儘管各黨為社宅執行率、財政舉債程度等爭論不休,但他們都承諾興建更多社宅。然而,社宅應該用來彌補市場失靈所衍生的問題,而非做為解決住宅問題核心。

香港社宅數量的占比幾乎與荷蘭一致,都在三成左右,跨國排名皆屬前段班,為何香港還被是居住負擔最沉重的地區?蔡總統的「八年廿萬戶社宅」目標值是怎麼來的?此係依國際低標百分之五打對折後而得(當時全國住宅存量約八六○萬戶乘以百分之二點五,相當於廿萬),尚不以香港的三成高標為師(需有近二六○萬戶社宅)。而改以賴副總統「再增加自行興建的社宅,加上包租代管、租金補貼等為一百萬戶」,即使一百萬戶「全屬興建完工社宅」(此時社宅占比約百分之十二,還不及香港一半),居住問題就不再困難了嗎?

社宅屬供給面,而本土房市問題核心卻在需求端。台灣不是房子數量不夠,而是買不起或必須犧牲生活品質、壓縮其他的支出來負擔,但空屋率偏高。高空屋數與偏低的持有稅制有關,此時政策應拉大「自住與否」的稅負差別,落實新北侯市長所說「房子(不是用來炒作)是人在住」的「去商品化」精神。近期政院的囤房稅2.0版已有初步進展。至於買不起或住不好,則從實價登錄與歷次相關不動產稅改過程,即可知利益團體與選票等結構性的糾結。

檢視社宅計畫,不管是蔡總統任內前四年的「中央補助,地方推動」興建模式,還是二○二○年後改採「中央主導,地方配合」模式,其成本似乎並未被重視,更遑論尚屬未來式的效益評估。在野陣營對八千四百億元的前瞻計畫有不同想法,對照二○一七年行政院核定內政部的「社宅興辦計畫」,於二○一七至二○二四年間匡列三○七億元,奠基於「廿萬戶社宅的總成本約三百億」;若要達標前述的一百萬戶,採用粗略概估的同比例推算,何以對經費可能高達千餘億的社宅計畫,卻沒有自身智庫提供的立論基礎?

我們有二個看法:一是社宅有其必要,但是毋須也不能賦予它原本無法承擔的「解決高房價」任務。社宅的功能應該是「保障無法在正常市場機制下的居住權」,作為社會安全網的一道防線,而非拿它來作為解決投機炒作造成的高房價問題的擋箭牌或政治宣傳品。

二是政策的資源分配係屬公眾利益議題,可受公評,不僅事前應有成本與預估效益的具體說明,執行期間與事後更應滾動式提出實際效益與初始預期的對照證據。

先進國家經驗顯示:社宅興建對景氣變動下的財政緊縮很敏感,當國家財政不若這幾年高稅收的好光景,對應財務缺口的Plan B為何?英國柴契爾執政時期曾改採「Right to Buy」計畫,將社宅出售予承租者以降低政府的補貼與管理維護等負擔。社宅興辦前,應慎思引入民間力量、租金或利息補貼等因地制宜的多元選擇方案。各參選人也應對近期各項住宅補貼專案,進行不同角度的成本與效益檢視,請用科學的證據說服選民。










公有地蓋地上權住宅 可創3贏


2023-08-09 04:48  聯合報/ 聞博/大學教師(高雄市)
審計部報告指出,蔡總統內任7年社會住宅實際完工僅2萬多戶,被質疑社宅政策跳票。內政部今天表示,截至今年7月底,已達成超過8萬4千餘戶社會住宅,持續朝明年底達成12萬戶直接興建社會住宅的目標。記者葉信菉/攝影


蔡總統的社會住宅為何績效不彰,原因很多,包括政府的行政效率,民間興建一棟住宅,規模不大大約兩年,而政府最少四年,這就是蔡總統兩任期興建完工不及一半的原因。要扭轉這種局面,應採用公私合夥關係(PPPS)來興建社會住宅,由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委由建設公司興建,房屋完工後,各住宅自動設定地上權,可作為租賃型社會住宅,也可出售成地上權宅,讓民眾可圓成家夢。

目前房屋建築成本以高雄近期招標的社會住宅來看,每坪是十六萬元,若再攤上土地成本,民間建設公司的售價會超過卅萬以上,對多數受薪族絕對是壓力,想要買二字頭房屋愈來愈困難,畢竟建築造價不可能再跌回十萬元以下。因此提倡用地上權住宅來加速社會住宅興建,正是好時機。

地上權住宅作為國宅,過去有案例,但銷售不理想,主因在當時金融機構不願對地上權屋提供貸款;但時局已變,目前不少金融機構已願意提供貸款,因此政府若願意將手頭上大量公有土地含抵費地、抵價地都釋出,讓建商興建地上權住宅做為社會住宅,個人深信短期間社宅數量會大幅增加。

蔡總統的住宅政策過度強調社宅政策,社宅是只租不賣,僅滿足少數人的居住需求,並沒有像馬政府時代還有合宜住宅可購買,對想買合理價位住宅但面對高房價、又沒資格租社宅的民眾,真的是情何以堪。目前政府幾乎不談馬時代的合宜住宅或兩蔣時代的國民住宅,住宅供應本是住宅政策重要一環,從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推出短暫「六萬元一坪」國宅後,就全面棄守,住宅供應完全交由建商負責,對照近廿多年來的住宅供應數量非常驚人,就可明白民間建設公司的興建效率。而地上權住宅則強調住宅興建交由建商來負責,出租型社宅由政府另外付給建商代建酬勞費,出售型社宅由建商與政府商定價格後,從銷售狀況來取得其應得利潤,此刻政府供應住宅沒有影響建商利益,能創建商、政府與民眾三贏局面。

賴副總統的住宅百萬戶政策僅是蔡總統政策的擴充版,把包租代管加碼為廿五萬戶,興建社宅加碼為廿五萬戶,房租補貼加碼為五十萬戶,其中社宅有廿五萬戶,若繼續沿用目前興建模式,其達成率將會更低。因此政府想要有作為,就應善用PPPS來興建社宅,將一部分社宅化身地上權宅,出售給沒資格租社宅,但有能力負擔地上權宅造價的民眾。買到地上權住宅的民眾有一個絕對好處,房屋是自己的,不受社宅最多只能住六年限制,沒有搬家的苦惱。











台灣民主不能再異化下去


2023-08-09 04:43  聯合報/ 陳國祥/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二四年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展開,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獨占鰲頭,領先群倫,郭台銘嫌賴清德勝選情勢不夠篤定,準備下海幫他完成霸業。侯友宜、柯文哲苦苦追趕,互不相讓,這場選舉很可能是一場在野自相搶食而保送民進黨繼續執政的選舉。

民進黨再執政有什麼不好?最近網路上盛傳「九不等」的帖子,講得很透徹,其中涉及賴清德的部分是說:不要等賴清德當選了,會常常面臨戰爭的威脅;不要等賴清德當選了,官商勾結,弊案叢生;不要等賴清德當選了,黑道橫行,詐騙猖狂;不要等賴清德當選了,經濟蕭條、農漁產品無法銷陸、房價持續高漲,日子難過;不要等賴清德當選了,火力發電繼續猛烈的燒,很多人用肺發電,夏天常常缺電沒冷氣可吹;不要等賴清德當選了,缺蛋、缺肉…什麼都缺。

這類推斷是從民進黨執政七年多的實際表現推估出來的;如果讓賴清德坐上大位,這些情況極可能發生,民眾沒有後悔的餘地,因為台灣從此病入膏肓,沒有挽救機會,民眾也沒有後悔餘地。

民進黨全面執政造成的後果,可用「異化」的概念加以概括。在原創者馬克思的理論中,勞動異化是指工人感到自己失去對自己從事勞動的控制的狀況,導因是隨著流水線作業和分工的細化,勞動異化在現代社會體現得愈來愈明顯;被異化的勞動者與他自己的生產活動、勞動目標、生產過程分離,使得工作成為非自發性的活動,因此勞動者無法對勞動產生認同或者領略到勞動的意義。在這種逆轉變異之後,工人不可避免地失去對自己工作的控制,從而失去對生活及自我的控制。馬克思據此論斷:工人從來都不是自主、自我實現的人類存在,他只能以資產階級欲其所是的模式而存在。

既然有勞動異化,是否也有「民主異化」呢?民眾失去自己對民主政治的控制,導因是隨著統治者完全掌控權力後恣意妄為,被異化的民眾與自己的投票、收放自如的想望、權力的運作過程分離,使得民主成為民眾失去主權的過程,民眾在野無法對民主產生認同或領略民主的意義。在這種變異之後,民眾不可避免的失去對投票等民主實踐的控制,從而失去對自己安危與資產的控制。由此可以推斷:民眾從來都不是自主、自我實現的人類存在,他只能以執政黨欲其所是的模式而存在。

這不就是台灣在民進黨全面執政下,所謂民主政治的現狀寫照嗎?民進黨將全民的高票付託當做民眾授予空白支票,而將民主政治異化為黨主政治、金主政治;將民眾基於對安全的需求而認同其抗中親美路線擴而延之,推到極端,變成「倚美謀獨」,而將台灣推入兵凶戰危邊緣,民眾的求安異化為失安;民眾透過賦權,將納稅之後的管理分配權力交給民進黨及其全面控制的立法院、監察院,結果被濫肆開支,當做黨庫運用,照顧其執政縣市與眾多金主、樁腳與附隨者,財政授權異化為國庫被掏空。

台灣民眾還要再讓民主異化的慘狀延續下去嗎?再全面授權民進黨一次,異化必然變本加厲,政治基盤「全面液化」,沒有挽救與後悔餘地。











不減碳就出局 政府應助企業轉型


2023-08-09 04:43  聯合報/ 洪奇昌/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台北市)
台灣碳權交易所7日掛牌成立,這是台灣走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推動國內產業減碳排的里程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為實現二○五○淨零排放目標,在初期階段雖已編列三一七億經費,力拚三年四千家企業減碳見效;然而,外國政府碳關稅與品牌商潔淨供應鏈壓力,可能來得更快且衝擊更大。政府有責任提供更充分的資源,協助國內中小企業低碳轉型難題。

難題一:國際碳關稅與國際供應鏈壓力

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也就是「碳關稅」,將於二○二六年正式實施。值得注意的是,去十二月歐盟議會結論,將鋼鐵下游製品,如金屬扣件納入CBAM徵收範圍,換言之,本來是針對大企業的CBAM勢將衝擊全球中小微型企業。

經濟部資料指出,歐盟新增納管產品涉及台灣扣件、鋁製品業製造商、貿易商等約有三千五百家。而台灣扣件產業二○二二年出口總額約新台幣二○二六億元,其中出口至歐盟占比達廿五%,約五○四億元,顯見歐盟為我國眾多扣件業者的重要外銷市場,不能輕言退出。

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已通過參議院委員會審查,最快將於二○二四年對化石燃料、鋼鐵、鋁等廿五個行業產品進口商徵收碳稅。二○二六年後更針對由多種原料產品組成的「成品」課稅。銷往美國的貨品,若同時使用鋼鐵、鋁或是石化原料,可能會被課徵三種碳稅。

另方面,全球ESG浪潮下,國際品牌客戶紛紛要求上游供應鏈落實低碳潔淨生產。以蘋果公司為例,二○二○年宣布「全製造供應鏈將達到百分之百碳中和」,為此,蘋果要求上游供應商提出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否則就要退出。

難題二:企業稟賦歧異,減碳更需政府資源協力

「不減碳就出局」。台灣企業要鞏固或打入國際供應鏈的關鍵,就是減碳。CBAM未來可能涵蓋至塑膠等聚合物、化學品、紙張及紙漿、礦物油等產品;CCA則涉及複雜產品碳排計算,以及國際品牌客戶的潔淨供應鏈要求。碳關稅的涵蓋領域還可能擴大,國內企業都應超前部署。

目前企業淨零轉型路徑,簡要可分為碳盤查、碳減量、碳權抵換與交易機制。根據《天下雜誌》調查,受訪中小企業有八成感受到減碳壓力,但有減碳規畫的不到二成;尚有四成中小企業並未發行永續報告書,並且缺乏減碳資源。究其原因,企業規模與資源稟賦的差異,或因資訊取得限制、法規尚未健全、缺乏技術、資金等因素,而普遍瀰漫著一股如何盤查、如何減排、人力技術經費如何取得的困境。

目前政府已透過「疫後特別條例預算」編列三一七億元,針對製造業推出低碳化和智慧化輔導、升級轉型補助以及人才培訓課程。然而,國內相關的管顧團隊與人力甄補速度尚不足以滿足企業需求。另製造業下游的主要碳排來自於生產用電,對於買不到綠電的下游業者而言,資金投入成本所能達到的減碳效益其實有限。

台灣企業的「碳焦慮」實來自企業體稟賦跟不上淨零轉型壓力。政府在輔導措施,低碳轉型升級,碳權交易機制的投入還有努力空間。正在競逐總統的各黨候選人也應負責任地提出環境治理與產業政策,以協助企業化解碳焦慮,穩健邁向淨零轉型。












安全的路不只能回家


2023-08-09 04:43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颱風卡努挾帶豪雨重創南投縣仁愛鄉,廬山溫泉區因道路中斷,有多名遊客受困,由多個單位組成的救難隊8日在廬山架設橫渡繩索協助脫困。(台中市消防局提供) 中央社


卡努「颱風尾」的龐大雨量造成南投仁愛鄉嚴重災害、道路寸斷。

台十四線是條只有二線道的山路,而這條道路又是通往廬山、清境、奧萬大、合歡山等著名景點,甚至是中部到花蓮的要道。但因其處濁水溪上游,地質本脆弱;九二一後,地表更加鬆動,土石災害頻傳。道路不只是回家的路,也是救援臍帶,更是水庫清淤的生命線。

濁水溪含沙量高可不是浪得虛名。二○○七年經濟部公告廢止奧萬大壩水庫,是水庫因泥沙掩埋而死亡的第一張證書。霧社水庫也淤積超過七成五,只能勉強維持功能;武界壩淤積超過九成,已無蓄水功能。霧社水庫在二○○四年敏督利颱風後,每年平均淤積五、六百萬立方公尺,但受限運輸及其他條件,只能每年清淤二、三十萬立方公尺。台電雖將興建水力排砂隧道等設施以減少淤積,但排出的泥沙仍淤積於上游河道,總是隱患。如塔羅灣溪淤積、排洪斷面不足,就威脅廬山溫泉旅館;辛樂克颱風時綺麗飯店遭洪流沖走,此次超大豪雨也導致麗來飯店基礎遭掏空。

霧社水庫由於壩頂標高超出排洪隧道入口將近十六公尺,水庫因泥沙掩埋死亡機率並不高,但淤積除會影響下游用水調度外,更會造成淹水潛勢增加、橋梁斷毀風險提高,甚至下游水庫淤積和揚塵加劇。

若能拓寬改善台十四線或延伸國道六號到霧社,不但對遊客、居民都多一份保障,甚至可加速水庫及河床清淤。

台灣「需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的地方肯定不少,或許多考慮其他因素,採用更高道路標準、更好工法,甚至改線、多採隧道、長跨距橋梁等來確保道路安全。









政客有嘴落井下石 沒嘴說自己


2023-08-09 04:43  聯合報/ 林軺/退休教師(台北市)
行政院長陳建仁批南投,立委參選人林家興說,不分藍綠,從未看過總統院長在救災中譴責地方。圖/聯合報系照片


行政院長陳建仁誇高雄市長陳其邁防災超前部署,其實就此打住可也;偏偏他又酸溜溜的暗諷「有些縣沒辦法超前部署,使得防災工作相當困難」,對受災嚴重的南投落井下石。

這讓人忍不住要重提二○一八年的舊事:當年八二三暴雨成災,時任副總統的陳建仁竟在隔天帶著全家人和大陣仗維安,前往金門度假三天。他理當清楚當下時機不宜,卻跟許多政客一樣無感和缺乏同理心,讓人失望。

以「陳副總統」當時的表現,現在怎好意思酸南投沒超前部署?只有一個理由:因為那是藍營執政的地方,是敵營!總覺得沾染政治前的陳建仁還算是個溫文儒雅的學者;當了副總統後,身處在一堆「在野時好鬥,執政後死不認錯」的政客中,耳濡目染下變了個樣。

主持軍公教年改,他曾說年改後約可領六萬三,省吃儉用是夠的,沒說的是自己名下有多筆不動產;卸任副總統,放棄每月十八萬卸任禮遇,事實是選擇每月四、五十萬元的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待遇;硬挺高端疫苗,不知道打的究竟是疫苗還是安慰劑;台大撤銷林智堅碩士學位,他也附和說這事未來一定會真相大白、「還林清白」。

期望陳院長秉持神愛世人、無分別心、不分藍綠的施政態度,真誠為所有百姓服務,不讓自己變成「有嘴說別人,沒嘴說自己」的政客。










網路風向與商道

發布 2023.08.09 | 16:16  | 讀者投書 | Newtalk新聞 
作者:施妤青(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法律組博士候選人)



國內房仲業兩大龍頭信義房屋與永慶房屋,彼此的雙方戰線從商場延伸到法院,已經不是新聞。今年五月,法院裁定永慶房屋應下架抹黑信義房屋的廣告看板案甫落幕。日前,則是操弄媒體案最新判決出爐。

法院調查發現,永慶房仲集團與好房網公司法定代理人本為夫婦,且同為實質控制永慶房仲集團者,該對夫妻聯袂影響好房網公司甚深,然而好房網公司卻隱匿與該永慶房屋集團間實質利害關係,自稱不針對特定對象只報導真相」佯裝成中立媒體,假以新聞報導之名,行基於競爭目的發表不實言論侵害信義房屋商譽之實,違反公平交易法第24條。新聞編輯任意運用「操弄資訊手法」,刊登數則未合理查證、斷章取義甚至任意結合非真實言論之抹黑文章、影片,足以貶損他人在社會上之評價,不論故意或過失均可構成不法侵害信義房屋的名譽權、信用權及商譽。

好房網又與該永慶房屋集團持續購買信義房屋名稱為關鍵字廣告,導入影射競爭信義房仲集團為「黑心仲介」等不實負面新聞,同時投放彰顯永慶房屋集團為優質仲介形象報導,此舉精準以信義房屋潛在交易對象為受眾,打擊信義房屋商譽致使流失客戶,同時可達招徠自己商業利益之效果,剝奪其他競爭房仲業公平交易之機會,顯違公平交易法第25條。判決結果認為雙方事證明確,好房網公司與總編輯遭判賠連帶賠償,同時要求下架抹黑文章與影片、禁止購買其他競爭房仲集團之關鍵字廣告、公開刊載澄清啟事及判決書內容等,藉此導正視聽避免民眾繼續誤信不實虛假資訊。

本案延宕許久,法院判決也算是遲到的正義,其意義在於告誡市場競爭,應該遵循一定的商道與格調。回顧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提及,在保護名譽、隱私和公共利益下,言論自由是可以被適當限制的。但倘若新聞內容不實而影射侵害他人名譽、商譽等,甚至誤導消費者,亦難認為言論自由所保障之範圍。又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提及,言論自由與名譽權,應受憲法無分軒輊之保障,當事實性言論有毀損他人名譽之虞且結合傳播媒體反覆傳播,閱聽群眾通常無法辨別真偽。因此資訊提供者,應負有合理查證義務,而不得恣意散播不實或真假難辨之資訊於眾,以避免侵害他人名譽權或助長假新聞、假訊息肆意流竄。況且明知或重大輕率之惡意而散播假新聞或假訊息,本不受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就此,對照前述報導案判決結果,可說是完全呼應憲法法庭早先做出的判決。

保障新聞自由的目的是維護新聞媒體的獨立性及完整性,避免報導空間受限,提供社會多元化的資訊。好房網公司自詡為不動產買賣專業媒體,打著「中立媒體新聞」旗幟,在永慶房仲集團實質影響下操弄媒體。根據統計,好房網公司於2021年整年度至2022年6月29日前,所刊登各家房仲品牌的新聞報導,近9成為自家關連房仲的正面新聞,然而針對信義房屋的負面新聞共32則,卻僅1則正面新聞。如此偏頗,已逾越一般社會通念能合理容忍之界線。

以此判決為契機,在這虛假訊息張狂的時代,杜絕虛假訊息,除了法制上的抑假與懲假外,仍須要全民睜亮雙眼多管道查證對抗假新聞,切勿落入媒體操縱者的議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