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6:麻辣老師 少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9:孩子的模仿力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8:我從小就是這樣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7:一家六個醫生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6:麻辣老師 少來!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6:麻辣老師 少來!


2023-08-31 14:38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麻辣老師 少來! 示意圖(ingimage)


日本州奈良縣有間私立小學,老師出題目 : 要學生舉兩項在不違法情況下,可以害死配偶的方法。有的學生說讓配偶酒醉駕車,有的說每天給他吃大量油腻食物。這件事被家長知道後,群起譁然。該名老師辯稱,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生知道如何避險,不要被別人害到。

麻辣老師要不得
家長們當然不會接受這種辯解,最後老師悔過道歉,並被學校解聘。

台北某知名高中,有位女老師為了跟學生打成一片,穿著暴露的衣服,雙胸若隱若現,不時有與學生擁抱的動作,人稱麻辣老師。

麻辣老師很受學生歡迎,但也受到社會非議。麻辣老師辯解說,她這樣做為的是能與學生更接近,教學就更容易。由學生對她歡迎的程度,可知她的做法頗收成效,只是家長與社會實在不能接受她的前衛教學法

有間學校,畢業典禮後,打水仗,校長當靶子,讓學生潑水,校長全身濕透,學生乘機去脫校長的褲子。校長最後只穿著內褲,站在操場上,面對著嘻嘻哈哈的全校師生。幹嘛要這個樣子,理由當然也是要與學生打成一片。

身教更甚言教
美國有所中學,老師要學生討論不必孝順父母的理由。有的學生說,父母是因為性快樂才生出他們的,並不真的要他們,所以不必孝順父母。

有的學生說,父母雖有養育我們,但父母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已經得到樂趣,就如同養寵物或種花一樣。我們對父母並不虧欠,所以長大了不必孝順父母。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 教育固然可以兼顧現實社會的需求,但總要激發人善良的天性和培養高尚的情操。其方法可以是活潑的,但活潑的方法不能害及教育的本質。教育題材可以是生動的,但再生動的題材也不應發生負面的影響。

校長及老師在學生心中多少具有偶像性質,有其權威性,老師們若不能謹言慎行,總弄些譁眾取寵的教學方法,其遺害將是無窮的。孟子說過:「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7:一家六個醫生


2023-09-05 14:3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一家六個醫生。 示意圖(ingimage)


在中國大陸一次餐會上,有位台商很得意的對我說 : 「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三人都是醫生;媳婦及女婿也都是醫生,一家共有六個醫生。」這位台商的公司規模不小,頗有財力。我建議他可以捐資,在大陸偏遠的地方建一所慈善性質的醫院六個醫生就能撐起醫院的半邊天,這樣對窮鄉僻壤窮苦人家,有極大的幫助,這是積財寶在天上行為

醫生的家庭
馬太福音第十九章21節:「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而且這種大愛,終使子孫蒙福。詩篇第三十七篇26節:「他終日恩待人,借給人,他的後裔也蒙福。」國人也常說:「積善之家慶有餘」,這位大老闆聽我這麼說,雖然覺得不錯,但似乎沒有這樣做的打算,真是可惜。

舊約聖經》有一卷書,名「以斯帖記」,描述在波斯帝國第五位國王亞哈隨路時期,立了一位猶大女子以斯帖為王后。以斯帖的堂兄末底改因為拒絕跪拜當時權臣宰相哈曼,哈曼在王面前讒言猶大人不守王的律例,將來危害很大,請王下令滅絕全地的猶大人。猶大人慌亂心焦,末底改乃託人傳話給以斯帖,請她向王說明,解救猶大人。

以斯帖接到信息後,也無能為力,因為當時國家有項規定,任何人未經國王允許,擅入內見王的,無論男女都必賜死,除非王向此人伸出金杖,赦免他。而以斯帖已有三十天未蒙王召見,根本沒有機會向王進言,以斯帖派人將上述苦衷告訴末底改。

王后的位分
末底改又差人傳信息給以斯帖,鼓勵她勇敢的去見王,末底改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意思是說,全國這麼多美女,唯你被選為王后,怎麼知道這不是上天的意思,特地安排你在這個位置上,得有機會解救猶大全族人呢 ? 以斯帖乃勇敢的去見了王,王也因而取消屠殺猶大人的命令,使猶大人免於滅族之禍。

以斯帖記中最精采的這句話「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可以用在我們許多人的身上。例如前面提到的這有位台商大老闆,兒女婿六人皆為醫生,自己又那麼富有,焉知上天給他這麼好的條件,不是為了要在貧困地區設立醫院,醫治窮人的病痛的呢

忽視了應善盡的責任
上天要人做某些大事,常會先裝備他,使他有能力去行那項大事,當我們有能力時,如果無視上天的期許,只顧自己金錢財富的累積,以及兒孫滿堂的榮華,小則最後眼睛一 閉,什麼都沒有了,大則眼睛還沒閉,就禍及己身。

有位大老闆選了個非常落後的國家,做製鞋生意。當地工資十分便宜,但衛生條件極差,也沒有醫院。大老闆的生意還不錯,但有次發生嚴重的傳染病,有一半以上的工人病死,老闆的孩子及台灣去的員工,也多不能倖免。

當時如果在工廠裡設一個小型衛生所,改善廠區及員工的衛生,或能避免傳染病。老闆絕對有能力建一個衛生所,可惜他當時眼裡只看到錢,忽視了應善盡的責任。

我們有沒有想過,背景相似的人有一籮筐,為什麼別人努力卻不成功,別人也碰到機會卻未能把握,冥冥中是不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支持著你呢 ? 這隻看不見的手支持你的目的是什麼 ? 只是讓你功成名就嗎 ? 是不是還有更崇高的目的希望你去完成呢 ?

所以我們每個人有能力時,都要想想是不是還有更崇高的事,在等待我們去奉獻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8:我從小就是這樣


2023-09-04 15:06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我從小就是這樣。 示意圖(ingimage)


先生對太太說,醫生及媒體醫療常報導,說早餐吃得豐富十分重要,妳為什麼都不吃早餐?太太說,我從小就不吃早餐,大學住宿時,早餐飯票都分給同學,她們最喜歡我了。

壞習慣始自小時候
先生說,那你可以喝杯牛奶,吃個水煮蛋,也比只喝杯咖啡要好些。太太說,我從小就不喝牛奶,喝了想吐。

先生說,妳們女人家有時穿長長的裙子,十分悠雅、大方、很有氣質。太太說,我一向習慣穿長褲,從小就不穿裙子,別人都叫我小男生。

先生說,你做菜不要放太多鹽,醫生都說太鹹對身體不好。太太說,習慣了,我們家從小就吃得鹹。

從小愛漂亮
先生說,妳說話為什麼這麼大聲,脖子的筋都要爆出來了,好像跟人吵架一樣。太太說,我從小說話就大聲,同學給我起個外號:「大聲婆」。

先生說,已經老太婆了,為什麼還要塗手指甲油,而且連腳指甲也塗得五顏六色的,穿了鞋子又看不見。太太說,我從小就愛漂亮,讀幼稚園時就要媽媽替我塗指甲。

先生說,妳切竹筍為什麼要切三角形,夾都夾不起來,不可以切成其他好夾一點的形狀嗎?太太說,我從小看媽媽就是這麼切的。

好習慣從小養成
辦公室同事說,妳怎麼天天剪指甲,動不動就洗手?這是我媽媽教的,從小就這樣。

媽媽總是說要勤剪指甲,因為指甲容易藏污納垢,洗手一定用肥皂,這樣可以遠離疾病。

朋友說,妳的孩子好有禮貌,跟我講話時都會站起來,而且還會說謝謝阿姨。

這位母親說,從小我就這樣教他們,他們都習慣了。

妳的聖經怎麼那麼熟,好像讀過神學院似的!這要謝謝我母親,我在唸幼稚園時,每晚睡前她都講聖經故事給我聽,講完故事才睡覺。讀小學時,就要我看有注音符號聖經圖畫書,多數也是聖經故事。

妳好虔誠啊,三餐吃飯都做謝飯禱告!我從小就這樣,都是母親教的,而且睡前還要跪在床前禱告後才上床。

我從小就博覽群書
某國立大學知名國學大師,人家問他是不是從小就立志學中文研究國學。他說是,也不完全是,因為從小母親就讓他博覽群書,他幾乎什麼書都看,看了林肯及愛迪生傳,想當總統及發明家;看了居禮夫人傳,大學想進物理系;古書看多了,覺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最後讀了中文系。

他讀的書真的不少,因為從小就喜歡讀書。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
所謂「我從小就是這樣」其實就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所謂習慣則是一種周而復始難以改變的行為。這種習慣如果是好的,受益終生。如果是不好的,就會一輩子受害。

所以做父母的、當老師的,都要在孩子或學生很小時,就用各種靈活的方法,導引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避免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被養成。

這是聖經上為甚麼說:「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就是儘早養成孩子的優良習慣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59:孩子的模仿力


2023-09-06 14:38  聯合新聞網/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孩子的模仿力。 示意圖(ingimage)


同事有一個讀幼兒園的小女兒,看見媽媽有胸部,最近姐姐胸部也高起來了,她就用兩條小手帕,揉成團狀,放在胸部,並用手托住,然後很得意的對爸爸說:「爸爸你看!媽媽、姐姐有、我也有!」

由這件令人會心一笑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孩子的模仿力有多麼的強。

做父母的千萬處處要謹慎,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因為孩子時時都在模仿你,甚至在你毫無察覺的情況下,你的習慣已變成孩子的慣有動作,這還包括你的各種觀念在內

愛心孩子的養成
父母常帶孩子到孤兒院、老人院、身心障礙等慈善機構去獻愛心,孩子的愛心也會隨之成長茁壯,成為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這樣的孩子,由於助人已成為習慣,受恩的人很多,一但孩子遇到困難時,受過他幫助的人,都會以報恩的心情,來幫助你的孩子,孩子會覺得世界真美好,他身邊的人,都對他這麼友善。

父母如果是個吝嗇鬼,孩子能否有愛心,用膝蓋想,都知道答案是什麼。

孟母必須三遷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家居墓地附近,孟子乃模仿祭祀跪拜、哭泣遊戲。孟母乃遷居,遷至市場附近,孟子則玩起模仿商人叫賣的遊戲,孟母認為此非教養兒子的好所在,又再遷居。遷至學校旁邊,孟子就學讀書人禮節,孟母大喜,認為此乃最適合孩子居住的地方。

孟母三遷故事,表面是為孩子找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更深一層看,則是在找一個有好模範的地方,因為她知道孩子的模仿力太強了。

「爸爸媽媽、姐姐有,我也有!」由這個小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孩子的好奇心有多強。她雖然不知道媽媽為甚麼有高高的胸部,姐姐也突然由無到有,但是她心裡一定想知道那是為甚麼。

從爸爸肚子生出來
許多父母大概都會碰到,孩子會問一些生理上的題目,例如問媽媽,為甚麼我是從你肚子裡出來的,而不是從爸爸肚子裡出來的?為什麼要結婚才會生孩子?

類似的問題,父母若不是不知如何答覆,就藉口塘塞敷衍一下或乾脆說,等你長大就會明白。

我們讀初中時,有門生理衛生課是位女老師教,當教到男女結婚生孩子這一堂課時,她都跳過去不教,我們也都識相不問她為何不教。

這都不是好的方法,我們沒有從孩子的好奇心上,給他們好好的上一課。答覆孩子這類問題,仿間有不少專書,教你如何以最聰明的方式,解答並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是造物主裝在我們心裡的,大人、小孩學歷高低都一樣。現在各國花了幾十億或百億美元,去探測太空不也是人類的好奇心使然嗎?

好奇心是寶
現在每年頒發的諾貝爾獎,得獎人多數都是因為好奇心,並努力尋求解答以滿足自己好奇心的方法,當找到方法時,就會成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或得主。

好奇心雖人人皆有,但有些好奇心被時間及環境磨光了,我們的教育包括家庭、學校教育,對孩子好奇心的啟發都做得不夠,甚至根本漠視

大科學家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看見蘋果掉下來,好奇的想知道,為甚麼蘋果是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飛,為了要知道原因,不停的尋找,終於發現了地心引力

因為造物主為了讓人能在世生存,特別安置了地心引力,這一發現立刻驚動了全世界,牛頓也因而成為最偉大的科學家。

請大家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好奇心,那是寶貝不要隨便丟了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60:謝謝您載我到學校! 


2023-09-08 14:40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謝謝您載我到學校!  示意圖(ingimage)


孩子今天學校運動會,要早到,因為要表演跆拳道。但時間來不及了,計程車叫不到,孩子焦急煩燥,父母亦不知如何是好。救星來了,隔壁張爺爺說,我騎機車送你去,大家如釋重負,稱謝不已。到了學校孩子又對張爺爺說:「張爺爺辛苦您了,謝謝您載我到學校!」

回家後,孩子還專程去張爺爺家表示謝意。可是張爺爺也每天用摩托車送自己的孫子上學,但孫子不但沒謝過一次,有時還怪爺爺動作太慢,駕車不夠穩,椅墊子未擦乾淨。

這是你的責任
張爺爺都是送人上學,前者只有一次,稱謝不已,後者天天做,除了抱怨卻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原因在哪裡?差異在哪裡?

前面鄰居孩子之所以稱謝,因為他知道這不是張爺爺應該做的是因為愛心才送他的,所以稱謝不已。後者孫子則認為爺爺送他上學是責任,既然是責任,當然沒有甚麼好謝的,做不好當然要接受批評。

行人應優先
現在政府嚴格執行行人優先交通規則,車人相遇人先行,所以很多人過馬路,悠哉悠哉散步而行,無視轉彎車大排長龍。

早年,駕車者最偉大,行人見到車都習慣的讓車先行,否則遇到冒失鬼會惹禍上身。偶遇有禮貌的司機,作讓路人先行的手勢,路人都用跑的過馬路,且頻頻向司機表示感謝。

二者為何差異這麼大?因為前者認為車讓人理所當然的,是法令規定的,行人優先是權利,既然是權利,當然要好好享用一下。

後者認為習慣上車都不讓人,現有人肯讓行人先,有意外感,認為那是好司機,故而稱謝。

何需孝順父母
社會上現在愈來愈多忤逆不孝的孩子,視年邁父母為垃圾,父母對他們曾經竭盡心力盡其所有,包括物質上的,體力上的,無不全數奉上,但孩子並不感謝,因為他們認為那是父母應盡的責任,那家父母不都是這樣的?

既然是責任,就沒有甚麼要感謝要回報的。既然是責任,當然要接受抱怨,所以對父母抱怨是正常的,不孝順父母,也不必大驚小怪。

誰叫你是我的媽媽
單親媽媽每個月給唸大學的孩子3,000元零用金,孩子抱怨太少了,別人家至少5,000元,他難道不知道母親是靠打零工維持家計並供養他唸大學的嗎?知道又怎樣?

那是你母親的責任,誰叫你生我,誰叫你是我的母親,難道你不知道一個做母親的責任嗎?

早餐稀飯不見了
東南亞有個極貧的國家,在偏遠鄉下,有位華僑見孩子因貧沒有早餐吃就上學,動了善念,供應學校千位小學生,早餐吃一碗稀飯,大家喝著熱騰騰的稀飯,感謝不已。

但久之,大家似乎認為這是華僑爺爺應該做的,就抱怨稀飯裡沒有小菜,有了小菜又說應該有個饅頭,最後還說應該要有個雞蛋。

華僑爺爺並不是個很有錢的人,無力供應,同時他發現孩子們居然認為這是他的責任,不知感恩,心中一陣難過,停止了稀飯的供應

斷糧之後,學生始知華僑爺爺幫助他們是愛心不是責任。但瞭解已經太晚華僑爺爺的愛心已經受傷了。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