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領導人應對未來 要有宏觀思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全球化可以重新定義,台灣已淪邊緣和附隨
◆  聯合報黑白集/白飯之亂在爭什麼?
◆  經濟日報社論/領導人應對未來 要有宏觀思維







經濟日報社論/領導人應對未來 要有宏觀思維


2023-07-15 00:18  經濟日報/ 社論
世界經濟論壇(WEF)。 新華社


世界經濟論壇(WEF)每年都會針對可能對全球造成損害的社會、經濟、政治與環境風險進行分析,並發布《全球風險報告》。而除了WEF之外,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今年5月也以「更加適應不確定性」(Getting more comfortable with uncertainty)為題開展相關議題。從WEF、IMD的討論可以發現,我們必須適應一個「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風險」的世界。面對未來如此的不確定,前瞻視野成為領導者必要的特質。

有哪些前瞻議題需要關注呢?雖然短期內通膨、俄烏戰爭都影響著國際發展,但長期來看,許多重要趨勢正逐漸形塑並影響著世界大局,需要領導人更多的關注。

首先,在社會層面,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提出民國一一O-一一九年(2021-2030年)「健康老化十年」重點方案,WHO於方案中指出,全球多數國家高齡者的比例,將從民國一O六年(2017年)的八分之一,到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成長至六分之一,並且在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達到五分之一,對此。WHO宣示邁入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將有四個行動主題:關懷高齡者的環境建構、打擊年齡歧視、綜合與全面健康護理、長期照護,這四個行動主題,都是為了達到更好的「人民健康覆蓋率」。

其次,在科技層面,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曾發表的「賦權未來的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議程」,指出人工智慧及機器人在更成熟的資通訊技術支持下,除了可能替代部分人們的體力勞動之外,也可能進一步提供準確洞見與決策,這使得人們必須重新適應一個與智能物Intelligent Thing)建立合作關係的環境。然而,當智能物日益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種場景之中,如何確保科技倫理,並且取得使用者的信任,也成為各種科技能否真正落地的關鍵所在。

再者,在經濟層面,世界銀行在今年3月底公布名為《長期成長前景下降》報告,指出在排除惡性通膨風險情境下,民國一一二年-一一九年(2023至2030年)間全球經濟發展平均成長速度,將來到30年以來的新低點,全球整體的經濟列車將「怠速」行駛,而能否推動經濟加速成長關鍵,便取決於政府「列車長」因應不同挑戰的能力。

此外是近年受到眾多關注的環境層面。聯合國下轄的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第六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民國一一二年(2023) 》再次重申,全球必須在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前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內,否則會對地球的氣候、環境體系帶來「不可逆」的變化,而在同樣的評估報告之中,IPCC也指出各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力道與投入仍不夠大,必須仰賴跨國的合作,以及更強的政策力道。

最後是在政治層面,地緣政治儼然成為近年政治面最複雜的課題,目前影響最為廣泛的便是美國與中國兩強對立情勢。美中兩大經濟強權不僅形成巨大的競爭格局,更分別吸引相同利益與價值觀的國家,形成區域聯盟,或者開展更為密切的經濟貿易合作。比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及具有濃厚經貿連結意涵的「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皆是例證。

台灣在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所面對的情境,是一個有更多國民老化,對健康覆蓋率的需求更為提升;同時,科技的進展速度相當快,科技不僅落實在經濟生產力,也連帶對於整體社會信任關係帶來新的挑戰,甚至衍伸出難以迴避科技倫理問題;而在經濟與環境層面,政府如何面對經濟成長趨緩與全球產業供應鏈不穩定性,並且驅動產業朝向綠色轉型,成為重要的挑戰。同時,我們也必須在日益多極對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下,在區域與全球的尺度之下找出有意義的對話與機會。

綜言之,在各種不同趨勢與風險共伴過程之中,全球與台灣所面對的未來情境將變得更加的複雜,風險也更不可測,如何答題,考驗著台灣未來領導人的智慧。











聯合報黑白集/白飯之亂在爭什麼?


2023-07-15 03:54  聯合報/ 黑白集
「白飯之亂」延燒多日,店家及消費者都覺得委屈,店家更決定停業。圖為日前學生與熱炒店老闆合照,表示已親自向店家致歉。圖/翻攝自北科資財營粉專


北科大資財營學生在快炒店用餐引發「白飯之亂」,沸沸揚揚上演多日,學生和店家不斷互控。最後,熱炒店老闆痛訴「孩子是惡魔,已經被魔化」,宣布停業。對此,網友問:「這次算學生贏了嗎?」

這麼難看的戲碼,還在問誰輸誰贏,不會太離譜嗎?熱炒店老闆指控學生是「惡魔」,恐怕言重了。但他提供免費白飯,卻因不夠吃而被學生打了一堆一星負評,誰的善意禁得起如此踐踏?甚至,連他死亡多年的妻子都被翻出來評論;可見,網路的「鍵盤攻擊」有多麼邪惡而不自知

本來,學生次日便由師長陪同去道了歉,事件原可就此落幕。但資財營總召又發長文指控過程與事實不符,店家於是再發影片證實當天確有添飯,學生遂又發起「飯桶王大賽」;如此來來往往,到底在爭什麼?說穿了,因為幾個人沒吃夠白飯,就集體去惡意刷店家負評,這種群眾霸凌才最可議。試想,如果是自己父兄或親友開的店遭人這樣惡整,你會覺得合理嗎?

過去台灣曾被形容「最美的風景是人」,現在這樣的風景已經不再。曾經有好風景,是因為人與人彼此尊重、諒解,願為別人著想,善意待人而不求回報。如今凡事都要爭個輸贏,連白飯都不放過。試問:人家的免費白飯換得你的一星負評,你就算贏了,又有什麼光榮?










聯合報社論/全球化可以重新定義,台灣已淪邊緣和附隨


2023-07-15 03:58  聯合報/ 社論
台積電創辦人4日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以「重新定義全球化」為題專題演講。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半年來兩度談論全球化,皆備受關注。去年十二月,他在台積電美國廠移機典禮致辭時直指「全球化已死」;最近他應工商協進會邀請演講,主題是「重新定義全球化」。從全球化輓歌全球化新解,他問:「這還能算全球化嗎?」張忠謀並非只對全球化噩耗低迴,他也積極迎接反全球化挑戰尋找重新定位與布局。對於在全球化巨浪邊緣化、又在反全球化颶風附隨化的台灣而言,張忠謀的高瞻遠矚,能給蔡政府什麼啟示?

對於全球化的定義,外界觀點紛陳,但主要圍繞貿易往來、資本流動、人口移動、資訊傳播等面向,並關注它對國家主權與界線的挑戰,以及財富加速集中導致全球南北差距及社會不均加劇等問題。全球化曾被認為勢不可逆,即使是國際領袖峰會場外的反全球化吶喊,也只被視為老左派滿足抗爭的鄉愁。

美國曾藉著全球化在中亞和東歐等前蘇聯勢力範圍推動顏色革命,甚至希望改變中國。然而,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搭著全球化列車超英趕美,直到與美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與此同時,壓抑國家角色逐漸抬頭國家安全與利益終究凌駕於全球化之上,社會不公則反撲統治政治精英與經濟貴族。美國川普政府試圖阻斷全球化進程,並對中國展開貿易戰與科技戰,推升地緣政治風險。拜登政府上台後,體認美中無法脫鉤,衝突一觸即發,轉而尋求建立護欄與去風險化,但改變全球化方向企圖依舊

台灣過去長期受惠於全球化的紅利,明確自己的戰略定位,更一度擁有建立亞太營運中心、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經濟樞紐雄心。但政權與政策的更迭,加上國際與兩岸情勢的變化,讓台灣在不同定位中漂移。台灣曾想「透過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想「透過台灣走進中國」;但二度政黨輪替後,連說好的「跟隨世界走向中國」也沒了。當川普要與中國脫鉤時,民進黨已認真地走向一條「沒有中國的全球化」道路。

結果,蔡政府最愛掛在嘴上的全球民主聯盟,轉化為民主價值聯盟,我國依然常在國際上遭到主權矮化與排擠。台灣在經貿上持續被拒於區域整合的門外,被禁輸陸的農漁產品根本很難走到中國以外的世界。台灣同樣無法走出貧富差距擴大化與青年低薪化困境,蔡政府只能把大撒幣當成青年大補帖。難堪的是,連詐騙集團科技升級與全球布局,都跑得比蔡政府快。

台積電和多數台灣企業一樣,選擇了全球化。台積電在全球化中受益,在半導體領域領先全球,並成為護國神山。在美中晶片戰中,張忠謀雖表態支持美國暫緩中國晶片發展腳步的作法;但他也指出,美中晶片戰爭晶片產業全球化已死自由貿易瀕危,這對晶片發展沒有幫助。台積電被迫在反全球化逆流迅速反應重新進行全球布局,並謹慎因應大國競爭及地緣風險,同時無奈地滿足本國政府所加諸的政治任務需求

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訪台,面對抗議全球化的聲音時說,「反全球化」現象也是一種全球化趨勢。張忠謀宣布全球化死訊後,又以重新定義讓全球化復生。可見,全球化不死,只是需要重新定義。關鍵是: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迎拒之間,如何定位、布局與作為。最怕的是,儘管蔡政府嘴上談著全球化願景,卻無法帶領台灣走出邊緣的位置;而當蔡政府跟著叫囂反全球化時,更只讓台灣淪為附隨的角色與棋子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