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外人來台投資 政府別成絆腳石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163/web/ 

◆  聯合報社論/甩行人地獄只想切西瓜,交通部真的太混
◆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的退選大聯盟
◆  經濟日報社論/外人來台投資 政府別成絆腳石








經濟日報社論/外人來台投資 政府別成絆腳石


2023-06-27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日前公布2023年世界競爭力評比,台灣位列64個受評比國家的第六名。聯合報系資料庫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日前公布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世界競爭力評比,台灣位列64個受評比國家的第六名,整體排名自民國一O八年(2019年)起連續五年都有進步,值得肯定,但也有必須正視的警訊。

世界競爭力評比包含四個面向,分別是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基礎建設並有300餘項子項目。此次台灣在政府與企業效能、基礎建設等評比都有進步,也是促使整體排名上升的主要原因。然而退步幅度最大的為「經濟表現」,特別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二項子項目,我國在64國中,分別從民國一一O年(2021年)18、27名,跌落至本次的45及37名。

我國國際貿易表現評比不佳,可歸咎於全球景氣不佳,畢竟台灣出口績效向來與全球景氣唇齒相依關係,在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產業鏈庫存過高,以及國際大廠砍單的影響下,導致出口表現至今已「連九黑」,依財政部預估,最快在今年9月出口才會轉為正數。

這個情勢應可歸結於通膨與升息效應,仍明顯限縮美歐整體終端消費市場需求,而台灣是全球供應鏈一環,在消費品終端需求未回復前,專攻中間零組件與半成品的台灣,出口表現與經濟自然不容樂觀。特別是近期美歐央行紛紛減緩升息速度舉動,反映出全球主要市場繼續處於物價上漲未停,同時面對經濟衰退風險雙重壓力,也讓未來展望充滿變數。

至於 IMD 評比我國的國際投資表現退步,主要還是反映出我國「外人直接投資」(FDI情形欠佳老問題。長期來我國吸引 FDI 的表現評比向來不好,通常是落到40名以後的後段班,也就是即便台灣政府財政穩定企業經營管理效率高、且本地技術創新能量備受肯定,但來台 FDI 金額始終不如預期。我國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外來投資金額為13億美元,至民國一一O年(2021年)FDI 共累計了1,049 億美元,有78倍成長幅度,然而對照同一時期的日本與南韓,日本外人投資成長了123倍達到2,233億美元,南韓更是成長247倍來到2,587億美元。

有人認為台灣不受外資歡迎,可能是地緣政治風險過高。然而從受廣泛運用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地緣政治風險指標,顯示地緣政治並非台灣的特有風險。該指標指出,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實際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後才微幅升高,對比於日本與南韓,在北韓試射導彈期間,韓、日的風險等級,都高於兩岸軍演下的台灣。該指標基本認為,較高的地緣政治風險會導致較低的投資及就業率,但風險比台灣高的日韓,外人投資卻遠高於台灣,可見台海緊張局勢美中戰略競爭,恐怕不是台灣無法吸引外資的絕對因素

最近加碼台灣的外資,除了離岸風電外,反而多是 Google、微軟、亞馬遜、艾司摩爾(ASML)等跨國高科技公司,不論是考量美中科技對抗下的台灣地位、或台灣高素質又勤奮理工人才等因素,還是一樣決定陸續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製造據點,可見地緣政治風險確實有變化,然而台灣的魅力仍存在。

由此觀察,外人投資落後的主因,應該還是糾結於長久來的問題,包含法規的合理性、政策安定性不足、投資審查程序冗長、台灣特有標準等,都是不利於吸引外資的因素。舉凡離岸風電再生能源開發爭議不斷,穩定供電已是重大隱憂;又勞動法規仍囿於工廠環境視野,對工時與出勤要求都欠缺對不同工作型態的彈性,不利於招募產業發展所需人才。再者,公務機關行政流程數位化程度不足數位政策跟不上國際腳步,例如避免強制外商將資料在地化已是國際主流趨勢,凡企業能即時提供政府資料調閱需求,就不應限制企業將相關資訊儲存在境內,但我國對金融機構處理資料,仍要求儲存地在我國境內為原則。這些相對保守的政策與法規都可能是外資對台灣卻步的因素。

上升的國際排名是肯定,但不能自滿,因為對不足之處的認知能力解決方案創意與改善速度,才是台灣真實競爭力關鍵












聯合報黑白集/賴清德的退選大聯盟


2023-06-27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內人士表示,當初黨主席賴清德決定採取民主大聯盟,以「跨黨派、跨世代、跨領域」模式徵召青年世代人選投入艱困選區,其實黨內本就有不少雜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選戰,賴清德宣稱要籌組「民主大聯盟」,但立委提名還未完成,已有四人在被提名或合作後宣布退選。基隆市議員張秉鈞涉貪,一家三口被收押,昨天拗不下去也退選了。這支退選部隊,快能組成一支籃球隊了,民主大聯盟變成「退選大聯盟」。

這些人退選的理由,五花八門。例如,陳歐珀是與詐騙集團主嫌往來甚密,楊家俍則曾觸犯兒少法留下前科;林飛帆是涉及性騷吃案,李正皓則是偷拍前女友惹議。其中,除了陳歐珀,其餘都是青壯世代

退選部隊中,林飛帆是太陽花學運代表人物,楊家俍曾任民進黨發言人,張秉鈞也曾在民進黨中央任職,皆堪稱民進黨的「青年標竿」。李正皓則是名嘴,又是「由藍轉綠」的樣板。民進黨引以為傲世代交替,如今藏汙納垢

對這些,民進黨和支持者還以「知錯能改」為其辯白。事實上,這些惡行都是在提名前發生的事,他們卻仍獲提名。若不是東窗事發引發物議,並危及選情,民進黨會甘心換人嗎?

所謂「民主大聯盟」,其實看不出什麼民主精神,卻是民進黨執政縮影由上而下,民進黨權力掌控者殺伐決斷恣意妄為,立委提名亦如此;由下至上青年世代有恃無恐沾染惡習自傲自慢。「民主大聯盟」變成「退選大聯盟」,並非偶然。














聯合報社論/甩行人地獄只想切西瓜,交通部真的太混


2023-06-27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6月30日起不讓行人將加重罰6千元,還要強制上道安講習課程,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此執法方案過於嚴格,將討論新方案。記者曾學仁/攝影


為撕掉「行人地獄」標籤,立院修法通過提高未停讓行人罰則。配合新法六月卅日上路,警政署日前公布執法原則,只要行人一踏上斑馬線,不論遠近,車未停讓即重罰。未料,命令一公布,即引發滔天民怨,交通部長王國材急忙喊卡。政策公布後不到廿四小時就叫停,除了凸顯蔡政府決策品質粗糙,更把政府機關的怠惰暴露無遺:交通部只想躲在嚴刑峻法後面,凡事甩鍋,卻從未好好面對自身責任。這種政府,也未免太好當。

現行警方取締「車不讓人」的認定原則,是汽機車距離斑馬線上行人未達三公尺者。配合新法上路,四月間,交通部、內政部與警政署共同開會研議,警方遂提出更嚴格的標準。儘管警方美其名是「保護行人」,但說穿了,其實是為自己執法方便,以「一刀切」的方式最為省事,卻完全忽略城鄉不同道路狀況現實差異

這種一看即知行不通的政策,為何政府卻快速拍板?原來,當天與會的交通部路政司官員未當場提出異議,顯然樂於把改善道安責任與界定標準全交由警方承擔。不料,兩個月後警方公布執法標準,輿論譁然,王國材才連忙踩下煞車,但已難以止怨。可議的是,過去兩個月,交通部上下對此渾然不覺不當;卻在網路負面聲量高漲後,王國材才一夕間大夢初醒顢頇至極

台灣駕駛普遍欠缺禮讓文化,行人在斑馬線上遭撞死,成為台灣可恥日常;但要如何執法提升禮讓行人意識,政府卻拿不出辦法。這次政策之所以引發高度爭議,不僅基層員警認為不可行,連行人路權團體都不認同。關鍵在於,這種鋸箭法處理道安問題的做法,根本是治標不治本。

每起車禍發生,某些路段成為車禍熱點,皆非起於單一因素,而是人、車、路交織的綜合因素嚴格執法固是養成禮讓文化手段,但交通工程道路環境完備,更是關鍵。例如,透過行人庇護島分割過長的斑馬線、路口緣石突出、斑馬線後退等,都是有助人車安全的設計。此外,透過號誌設計行人早開、早閉時相,可有效區隔行人車輛行動,都能有效降低人車衝突

台灣地狹人稠道路狀況多元一夕更改規則交通打結必然結果。此外,將更導致行人與駕駛對立,警民衝突不斷,交通部等於把責任甩鍋給用路人以及警方。更糟的是,因未針對問題對症下藥,便無法達到保護行人作用,反而造成車輛壅塞;一旦過了大執法期,必定故態復萌

然而,中央和地方都不願用心改善道路環境,每回發生重大車禍,各級官員的制式反應都只有「加強執法」一招,完全忘了好好檢視道路環境可能缺失。別忘了,執法窮盡交通工程後的輔助手段,不是優先更非唯一選項

面對車禍事故死傷事件逐年攀升,交通部始終拿不出對策。究其原因,除了行政怠惰只想「切西瓜」抄捷徑推給執法缺乏數據分析作為決策依據思維施政淪為抓瞎台灣大型車死傷人數連續四年破萬人,事故率節節上升,但對事故成因交通部不僅一問三不知,還出現轄下機關互踢皮球荒謬狀況。再者,王國材為了解決機車事故死亡日趨嚴重問題,打算開放機車部分路權;但機車路權與車禍間的關聯性,包括那些路段或時段車禍熱點等數據分析,卻付諸闕如。這樣的決策品質,能不讓人質疑嗎?

要走出行人地獄,沒有速成藥。然而,以交通部卸責心態,恐怕很難等到那一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