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疑美僅在政治光譜的中間,何需擔憂?\星期透視/建構兩岸和平的點滴工程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馬英九訪陸 展現民主
◆  星期透視/建構兩岸和平的點滴工程
◆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① 從中華民國走回中國
◆  名家縱論/疑美僅在政治光譜的中間,何需擔憂?
◆  個資法修正 缺整體思考
◆  管線減漏 別忘灌溉渠道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疑美僅在政治光譜中間,何需擔憂?


2023-04-16 00:35  聯合報/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立委高金素梅質詢時,要求行政院長陳建仁及官員挺起腰桿,擺脫美國的操縱,陳建仁(圖)怒氣回應表示:「我的腰桿是挺直的,為了捍衛台灣,不要在那邊講疑美論,大家不會相信的。」(記者曾學仁/攝影)
波波漫畫


近來國內出現一些不信任美國對台灣承諾的觀察及看法,然這些質疑,卻不見容於執政黨,後者堅持我們不能存疑美論。最明顯例子莫過於立委高金素梅質詢閣揆陳建仁時,後者突然飆罵:「為了捍衛台灣,不要在那邊講疑美論,大家不會相信」。個人認為陳院長談話,不是親美、而是媚美。

我們對一個國家看法的光譜,應該不是僅有親美及疑美兩種態度,這分法過於簡化。個人認為,從媚美、親美、友美、知美、疑美、批美、諷美、抗美、反美到仇美,外界對美國態度,從極端喜愛到極端討厭都有。過去媚美的政治人物大都來自拉丁美洲獨裁國家,如古巴前領導人巴蒂斯塔、尼加拉瓜前總統蘇慕沙、巴拉圭前獨裁者史托斯納爾等,他們透過反共立場及媚美態度,讓華府對這些不民主國家破壞人權作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自十九世紀起,有很長一段時間,相較於歐洲列強或鄰近的日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及領土野心,美國對華態度則是趨於同情與包容,甚至基於宣教的精神,想要扶持中國走向現代化,再加上當時中國對民主體制及自由精神喜愛,因此親美成為大部分華裔對美國的態度。冷戰期間為了圍堵共產主義,與許多亞非拉地區的威權統治者保持良好關係,甚至忽視他們對人權破壞,同屬反共陣營的台灣,或許也因本身並非民主自由,當然不會對美國雙重標準做出批判,因而能夠理解美國的雙標,基本上這是友美態度。

不過,許多曾經在美國受過高等教育者,特別是歷史及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生,大概都會接觸到意識形態偏左、對美國官方宣傳或社會存在的認知,提供較為批判角度的教授。這個較為平衡的學習機會,當然有助於許多認真研究美國歷史、經濟發展、社會及族群關係,與民主政治等有深刻的認知。這些留學生返台工作後,就成所謂的知美派。

知美者逐漸轉為疑美,並非他們否定過去美國的自由民主價值、或是其曾為國際社會正義之師事實,而是因為美國在後冷戰時期成為唯一霸權後,展現出的自以為義態度,特別是伊拉克戰爭海珊垮台、阿富汗戰爭賓拉丹被狙擊後,美軍並未撤出且持續介入這些國家內政,讓人懷疑另有其他地緣政治及經濟利益考量。

此外,川普執政下的美國,倡議單邊主義的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罔顧國際多邊機制,加上國內族群衝突嚴重、社會動蕩不安,經濟衰退到必須祭出保護主義關稅想要自救,以鄰為壑,早已不是雷根總統所強調、眾國所仰望山丘上的閃耀之城。在歐洲民主國家出現疑歐論、英國退出歐盟後,疑美論難道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嗎?

事實上,疑美論不過是在對美態度光譜中間,接續的還有批美、諷美、反美、抗美、仇美等。批美者可能是見到美國有任何負面消息,或許是因為與其個人認知有落差,就會批判,認為美國已經衰退、喪失過去的價值,有些甚至沒事就諷刺,成為諷美。那些不滿美國者,只看到它的外交干預、經濟衰退、社會動盪等負面消息,不僅開始持反美及抗美立場,更因過於討厭其霸權行為產生厭惡,甚至出現想要與其對抗或是仇視的心態。陳院長不要我們疑美,難道要我們批美、諷美、抗美、反美、甚至是仇美嗎? 












星期透視/建構兩岸和平的點滴工程


2023-04-16 00:31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法國總統馬克宏重申支持台海維持現狀與「一中政策」。(法新社)


日前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結束訪問中國大陸後表示,歐洲要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他主張法國要尋求戰略自主政策,不要受到美國國內政治議程的影響,追隨美國淪為附庸。巴西總統魯拉在訪問中國大陸時,呼籲金磚國家間的貿易使用本幣結算。

康乃爾大學教授白潔曦也表示,美國公開地、象徵性地做一些事情來對抗北京,並不一定會讓台灣變得更加安全。依據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的運作規則,你可以是美國的盟友,但是在國家利益的考量下,不能事事以美國馬首是瞻,而且美國的作法也不一定全部正確。

近年來,兩岸關係受到美中對抗格局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我政府以親美為唯一政策選項作為因應,大陸則以外交孤立與軍事威懾加以反制,兩岸官方交流與溝通中斷,陷入相互猜忌與對立的困境;少數西方國家又不時興起兩岸瀕臨兵凶戰危的各種臆測,兩岸形勢複雜而嚴峻,亟需重新建立兩岸交流與理解的道路。

馬前總統首次大陸之行,就是提供國人在處理兩岸關係議題的另一個重要選項,兩岸和平穩定與發展是此行最主要的訴求。馬前總統此行從歷史的連結中,多次表達了中華民國繼續存在的事實,自然地、習慣的反映出台灣多數人民的心聲與信念,提醒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必須面對此一事實的存在。

當然,馬前總統也不忘稱讚中國大陸高鐵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對於地方領導人的素質與信心也印象深刻。在表達立場與尊重對方之間取得平衡,需要勇氣與智慧,體會「惟智者能以小事大」的修養。其實大陸對於馬前總統的發言,已經展現極大的包容,因為他們從民族大義與「九二共識」的大局與共識出發,顯示「惟仁者能以大事小」的胸襟,希望此種胸襟能擴散到兩岸有識之士的討論範圍。

此行充分體現了「九二共識」在促進兩岸交流、減低敵意、爭取和平所能發揮的功能與空間,令人痛心的是國民黨雖然將「九二共識」寫入政策綱領之中,但是在「九二共識」被民進黨汙名化為「一國兩制」之後,國民黨也跟著退縮,在「九二共識」上增加了一些修飾的形容詞,甚至將「九二共識」視為票房毒藥,喪失了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的優勢。現在國民黨最需要的就是要破除迷思,提出「九二共識兩岸和平」的口號,另外針對執政黨在外交、經濟民生政策提出批判。

兩岸關係的未來將取決於年輕世代的選擇,台灣中年世代以上的藍綠對立,雖然不至於水火不容,但是要說服對方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年輕世代仍然具有可塑性。此次兩岸學子雖然交流時間短暫,但是已經發展成綿密的網絡關係,只要有機會讓他們親身經歷兩岸的制度與發展,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安排。今年馬前總統還會邀請大陸學子組團到台灣參訪,希望兩岸主管機關都能排除障礙,讓兩岸青年得以持續交流,推動兩岸和平的點滴工程。












大屋頂下/白石鎮的紅地毯① 從中華民國走回中國


2023-04-16 00:28  聯合報/黃年
湖南湘潭白石鎮加建臨時木製道路,通往馬家祖墳,方便馬英九祭祖。(影片擷圖)


三月廿七日,馬英九偕大九學堂一行抵達上海浦東機場,未見禮賓的紅地毯。其實,這條「紅地毯」是在五天後鋪在湘潭縣的白石鎮。

四月一日,馬英九赴白石鎮祭祖。迎賓者將通往墳塋的水泥田埂,用紅色木板架起蜿蜒約兩百公尺的棧道加以拓寬,這才是足可載諸史冊的一條別開生面的「紅地毯」。

馬英九此行有兩個身分。一個是在祖塋前抆淚體證父祖「家庭教育沒有失敗」的馬家兒孫,一是在中山陵動議「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兩岸共好倡議者。此行他在這兩個身分的表現,都配值走在紅地毯上。

這是一趟「謁祖尋根」之旅。謁四個「祖」,尋四個「根」。

一、白石鎮祭祖:幾度提及「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祖澤與孝思」。馬英九在爺爺墳前的泣淚,多多少少也觸動了天下父母及兒女的心思。無忝爾所生,幾人能夠?

二、中山陵謁陵:這是對中華民國的謁祖尋根。謁陵後,馬英九發表談話,先將講稿的近四十個字的標題逐字唸出:「民國一一二年三月廿八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致詞」。

就此,將南京中山陵的中華民國,與民國一一二年今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聯結。此後,在他的談話中,「中華民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總統/憲法一中/一國兩區/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兩岸隔海分治」等符號及概念就陸續開閘而出。中華民國,根自大陸;中華民國,花果在台灣。這應是馬英九想表達的意識。

三、聯結兩岸共同的祖與根:此次行程的兩條主線,是以中山陵及南京總統府串起來的「中華民國行程」,與各地抗戰史蹟串起來的「抗戰史行程」。因而,此行不但是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尋根,其實也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同歷史溯源。因為,中共也是出生自中華民國。

中共迄今仍自稱是「孫中山最忠實的繼承者」;中共也必定承認,艱苦抗戰的勝利是由全民以中華民國共同贏得。馬英九想說的是,中華民國在孫中山及抗戰時皆是中華民國,則今天中華民國一一二年的中華民國,當然仍是中華民國。這是兩岸必須誠實面對的從未斷裂的共同歷史與事實。中華民國(包含辛亥革命與抗戰等)其實是兩岸共同的根源。

四、中華民族的謁祖尋根:兩岸撕裂,「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皆成尖銳及衝突的語詞,馬英九此行則將「炎黃子孫/中國/我們中國人/兩岸中國人」說得理所當然。

許多人注意到馬英九面邀大陸高校生來台灣參與祭孔,他是在表示,台灣其實有較大陸更「中國」的中國元素。

馬英九更轉化孫中山的遺囑「和平/奮鬥/救中國」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有了時代性,也使我想到習近平的「三大倡議」。

馬英九說的「和平」可說是「兩岸和平倡議」,可比對習近平的「全球安全倡議」。馬的「奮鬥」是「兩岸發展倡議」,可比對習的「全球發展倡議」。馬的「振興中華」甚至可視為與習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應,是「兩岸文明倡議」,可比對習的「全球文明倡議」。

如果將馬的「和平/奮鬥/振興中華」與習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對應,兩岸會有更高遠的各自與共同的空間。

大陸有人批評馬「只說和平,不談統一」,但「振興中華」卻是一個可以高於並大於「統一」的概念。

振興中華,可以和平統一,但也可以雖未統一,但和平發展。

綜上所述,馬英九這趟謁祖尋根之旅,主要想呈現的也許是如前文所說:中華民國,根自大陸;中華民國,花果在台灣。台灣不要自己斬了根,大陸不可滅殺了花果。

馬英九此行能將「中華民國」展開到這樣的程度,令許多人感到驚奇;相對而言,接待方中共能讓馬英九將中華民國揮灑到這種程度,尤其令更多人驚異。

聯合新聞網專欄《重磅快評》指出:這意味著北京已經領略,台灣人民必須藉由「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走回「中國」。若不由此徑,台灣人民反將走向台獨。

亦即,中共應已警覺,兩岸當前重中之重,是在必須維持中華民國。

馬英九當然更看清了這樣的情勢。馬此行的操作即可視為嘗試將中共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路徑」轉向「中華民國路徑」的引導。

這如同我主張了逾卅年的「杯子理論」: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台獨與中共都不要打破這只杯子。

馬英九此行已將藍綠紅三方都帶進了深水區。藍若不能藉此情勢建立以「一中各表」為主軸的兩岸論述來說服選民,恐怕再難有翻身的可能。綠若仍以否定「中國/中國人/中華民族/四九年以前的中華民國」的台獨意識為政治基調,而將「和平保台」實際上操作成「和平保台獨」,則兩岸勢將一路走到黑。「台獨與和平水火不容」,民進黨可以討厭王滬寧的這句話,但不能不思考這句話的真實性。

所以,馬英九的「中華民國路徑」,不但是說給中共聽的,更是說給藍綠聽的。

馬英九的操作可能超過了中共的預料,但因此也許已將中共推到進退兩難的處境。如果中共嘗試採行「中華民國路徑」,勢須有一個內外操作的大轉彎,顯非輕易。反之,如果仍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路徑」,則必須設法否定甚至斬斷馬英九此行效應的發酵發展。

中共若對馬英九此行改採否定的看法,即不但是與馬英九這個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兩岸介面人物的破裂,甚且是宣告與「中華民國路徑」的最後破裂,也是與台灣現存的寄望以「中華民國」與「中國」維持和平共好關係的反台獨民意的破裂。台灣必定走向「懼統容獨」之路。

中共如今不止是要回應馬英九,而是必須回應:台灣還有沒有中華民國?台灣還要不要中華民國?

面對馬英九指出的「中華民國路徑」,中共是要抽刀斷水?還是順水推舟?

看過馬英九此行,《大屋頂下》愈加希望藍綠紅三方能共同推進「新型兩岸關係」。舊的兩岸關係是「中共與台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新型兩岸關係則是「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

兩岸要從中華民國走回中國,中華民國本是來自中國。













馬英九訪陸 展現民主


2023-04-16 00:00  聯合報/ 王景嚴/自由撰稿(高雄市)
前總統馬英九到對岸進行祭祖之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訪問大陸,受到大陸民眾高度關注與歡迎。一般認為此行最大成就,是在大陸公開宣示:依中華民國憲法,台灣、大陸都屬中華民國,確認兩岸同屬一中。然而此行最深遠意義,應是親身向大陸民眾充分且清晰展現民主精神。

據稱馬英九祭祖影片在大陸點閱數破億,湖南省委書記稱,馬英九是不折不扣的「網紅」。馬英九是不是大陸網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馬英九訪陸,舉手投足間,展現台灣領導人親切隨和,與民眾毫無距離的風範,這正是民主精神表徵。

更重要的是,馬英九是在政黨政治下,經過公平公開的民主選舉,成為台灣的最高領導人。此種民主風範勢將深植陸民心中,有助大陸民主化。

如果馬訪陸能夠促使陸人強化民主意識,逐步實施民權主義,那麼兩岸差異將逐漸縮小。倘如此,馬英九訪陸之行堪稱是促進兩岸融合的催化劑。










個資法修正 缺整體思考


2023-04-16 00:00  聯合報/ 劉定基/政大法學院副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會拍板打詐三法,民眾黨立委賴香伶(中)、陳琬惠(右)舉行記者會質疑,政府雖成立打詐國家隊,但詐騙案數量與財損均創新高,政府報喜不報憂才是最大詐騙集團。記者黃義書/攝影


行政院為了解決詐騙、個資外洩頻傳問題,日昨通過「打詐三法」,其中包括「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可惜的是,個資法僅僅三個條文修正,不但欠缺整體思考,甚至連基本的「治標」或「對症下藥」都談不上。

不可否認,個資法草案宣示將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各界期盼多年;去年憲法法庭健保資料庫判決中,明確要求設置獨立監督機制,總算看到曙光,是草案一大亮點。但距離該委員會正式成立與運作,顯要經過相當時日。在這段期間,行政院難道天真地認為,靠著草案中另一條針對「非公務機關違反安全維護義務,不再需要先限期改正、可以直接開罰,並大幅提高罰鍰金額規定,就足以防止詐騙案件嗎?

其實,草案除了只刮民間企業(非公務機關)鬍子,卻對公務機關本身個資外洩問題,置若罔聞外,就接過詐騙電話與訊息的國人來說,個資明明早已外洩,但保有我們個資的政府機關或公司團體,卻從未事先」告知我們個資已外洩,讓我們能防備避免掉入詐騙陷阱。個資法第十二條早規定「個資外洩的通知義務」,為什麼國人從來沒有或甚少接到這類通知呢?為什麼我們通常只看到個資外洩公司,輕描淡寫地「善意提醒」:「本公司從不會以電話或簡訊請您提供銀行帳戶、信用卡資料或要求操作 ATM 付款‧‧‧」而已?

根據個資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公司違反外洩通知義務一樣不能直接開罰,必須先限期改正,之後的處罰只有最高廿萬元!試問,在此情形下,有哪個業者會願意主動通知消費者?當然是拖到不能再拖(通常是已有大量消費者遭詐騙經媒體曝光後)再依令改正。既然行政院已要修正第四十八條違反安全維護義務的部分,為何不將具有相同問題的違反外洩通知義務部分一併修正?

更何況,現行外洩通知義務只規定要通知當事人,而非如國外類似規定必須通知主管機關,此一缺漏如不立即補上,各主管機關又要如何在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協助處理,進而避免損害發生?難道主管機關永遠只能在大規模詐騙事件發生後,再追究業者違反安全維護義務責任嗎?

從政府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宣布向歐盟申請適足性認定迄今已逾四年,而自憲法法庭作成健保資料庫判決也過了八個月,行政部門其實有足夠的時間推出更為完整的個資法修正草案,豈料行政院仍僅急就章地推出短短三個條文的草案(扣除施行日期條文,只有兩條),不但難以「打詐」,更別說建立一個值得國人信賴法規環境,藉以正當地推動生技醫療數位金融或人工智慧等依賴大量個人資料產業












管線減漏 別忘灌溉渠道


2023-04-16 00:00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台水力拚降低漏水率,得仰賴為數不多的檢漏員。圖/台水提供


聯合報「陽光行動」詳細報導全台(北市除外)自來水漏水情形,分析更換管線緩慢原因,呼籲中央地方同心、拿出專業與決心減漏,個人同意。但減漏雖是節流手段之一,卻有其極限,單靠減漏無法對付旱情,減漏更不能雙標,只關注自來水,卻忘了灌溉渠道。

目前全台漏水率平均百分之十三.一,台水公司正朝明年達百分之十二努力,但改善漏水經費將愈來愈高,愈不符經濟效益。數據分析,全台漏水每年約四.五億噸,但過去十年每年約花八十億元,以目前水價每噸約十元,不過四十五億元,所得約投資經費半數。若靠水公司事業預算是虧本投資,必須以公務預算支應。

先進國家可把漏水率控制在十%以內,是我們該努力的目標。但若以為靠減漏就可因應旱情,則不務實。漏水率由民國一○一年底十九.五五%,降至去年底十三.一%,每年約可節省二.二四億噸水量,約每年用水一八○億噸的一.二%,以此估算漏水率降至十%,每年約可省一億七百萬噸水量,換算成每日不到卅萬噸,而全台已有抗旱井,設計出水能力超過每日七十一萬噸。

都會區更換管線,除影響交通外,開挖時造成空汙,國人願意花數百億元改善自來水管線更換,但對漏水更嚴重的灌溉圳路,似並不在意。

比較自來水管與灌溉渠道,一是暗管,一是明渠;前者集中都會區,後者在僻野鄉村。以整體水資源觀點,都不應浪費或漏損,只不過抽換水管要停水,影響工商活動與生活,灌渠改善可挑不需大量灌溉用水期間,所花經費較省,而減省水量更多。所須配合的,只不過水權登記審查時,對農業用水節水的要求。

目前灌溉用水水權量核給除考慮土壤質地、作物種類、種植面積外,還考慮灌區輸水損失,這些圳路的輸水損失,多在廿%以上,輸水損失達四、五十%的也很多。應該考慮灌溉用水水權展限時,輸水損失最多只能卅%,並朝廿%努力,所須經費由農委會提報圳路改善計畫支應。相信灌渠減漏在水資源營管上比自來水減漏更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