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專家之眼】走鋼索的能源政策

◆  【專家之眼】精算蔡麥會之政治損益
◆  【專家之眼】走鋼索的能源政策

◆  【專家之眼】哈米吉多頓的世界末日戰爭
◆  【專家之眼】黃埔建軍百年,忠魂之後的九成仍待證明?
◆  【專家之眼】從全動法與日經爭議 看蔡政府的備戰兒戲
◆  【專家之眼】中共兩會對台政策特色






【專家之眼】走鋼索的能源政策


2023-03-10 07:37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核二廠2號機預計在3月14日停機,大潭電廠燃氣機組8號機將併網測試。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電力供給原本就已趨於緊張的狀態,核二2號機又將在3月14日除役,即使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信誓旦旦的表示,「核二廠2號機除役,供電沒有問題。」惟原本規劃替補的再生能源進度遠低於預期,耗能產業投資還持續擴張,將使我國的能源供應更陷入高度風險中。

為落實民進黨「非核家園」主張,執政黨不顧國內能源供應現況,執意貫徹到底。核四隨著公投失敗,已走入終點;核一廠於民國一O八年(2019年)進入除役階段核二廠一號機前年底已停機,二號機3月中執照屆滿後,將正式宣告除役核三廠一號機明年7月屆滿,二號機明年5月也屆滿,預計在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全部除役

政府規劃廢核後由再生能源與燃氣取而代之,政府規劃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為20%;另政府已提出「民國一三九年(2050)淨零碳排路徑,再生能源比例更提高至60%到70%。姑且不論其無法作為基載電力,再生能源裝設進度還遠遠落後。跟據《能源統計月報統計,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量縱然相較前一年成長了36%,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總裝置容量比例也有22.81%,惟再生能源發電占總發電量比例僅有8.27%,與前述目標相距甚遠。

且犧牲大量的農地、水塘、漁場進行的「暴力式綠電」發展模式, 未來風電與太陽光電的發展也難以再大幅成長;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占五成的天然氣,除有安全存量問題外,接氣站等設施建設大幅延宕,目標也難以達成。

電力供給出現缺口,國內的電力需求還不斷提高,近年台商與外商大舉在台投資,其中不乏耗電產業投資,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去年底公布的調查,台灣從民國一一O年(2021年)起將有14座在建或規劃興建新的半導體廠,這些吃電怪獸投產後,勢必會造成用電量驟增。

我國嚴峻的電力供應問題已經引發企業的高度擔憂,台灣美國商會2月7日發布「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商業景氣調查」,會員中有42%期望政府能將「充足能源」,列為未來1到3年的首要任務;2月20日八大工商團體代表與蔡總統會面時,首項建議即是檢討能源政策,為台灣提供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

國際上對核電最有疑慮的德日二國,近年來做法已轉為保守。自從日本民國一OO年(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後,德國就訂立廢核時程表,預定於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底關閉全數核能機組,不料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2月爆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俄羅斯減供天然氣的供應,各國始發現過於依賴俄羅斯低廉的天然氣。德國為了能源安全,已將尚存的三座核電廠除役時間延後至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4月15日。如今期限將至,德國國內對是否如期除役還有爭議,仍可能持續延期退場時間。

即使是福島核災受害國-日本,對於核電的態度也為之丕變,日本一度將國內的核電廠全部停機,之後就陸續重啟,岸田政府上月底並通過了延長核電廠服役年限超過60年修正草案,從原本40年的期限,可延長最多20年,服役期限最久可達60年。而且還推動新世代型核反應爐開發與建設,顛覆我們對日本反核的想法

面對我國能源困境,政府應學習德、日等國的做法,務實的盤點現有的資源與問題,切莫以意識形態凌駕專業判斷,造成難以挽救的結果。












【專家之眼】精算蔡麥會之政治損益


2023-03-10 20:13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蔡英文總統預定3月底至4月初出訪瓜地馬拉和貝里斯,並在過境美國時,將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路透社


近日媒體報導傳出蔡英文總統預定3月底至4月初出訪瓜地馬拉和貝里斯,並在過境美國時,將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但隨後更另有媒體聲稱轉述麥卡錫不但表示確有此事,卻又強調此次會面並不代表日後其將排除出訪台灣。

基於去年八月初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來訪,隨後引發台海緊張情勢,因此當今年年初時傳出麥卡錫可能來訪,立刻就成為國際社會焦點。而麥卡錫本人隨後在會見媒體時,表達其雖有出訪台灣意願,但卻並未開始著手規劃行程,因此當時才讓各方關注暫告平息。

如今傳出蔡英文總統可能在過境美國時會見麥卡錫,自然就會再度引起台北與華盛頓政壇關切;儘管媒體報導麥卡錫本人表示,此次會晤與其是否將出訪台灣無關,並且強硬重申中國大陸不能命令其能去何處,甚或是何時才能去何處,但是顯然在麥卡錫決定其行止時,北京已經成為整個行程規劃公式不可迴避因素。

面對蔡英文總統與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可能會面,吾人顯然必須要思考精細計算此項政治活動之得失損益。首先從當初媒體報導麥卡錫可能出訪臺灣,到目前峰迴路轉變成在蔡英文總統出訪過境時會晤,顯然北京在整個政治算計中產生相當作用。

特別是麥卡錫還要特別針對北京表達態度,更是證實協調能否成交、會晤能否成局以及出訪能否成行,基本上整個考量都要環繞著北京在打轉。而北京亦是毫不含糊地表態立場,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透過例行記者會,表示中方嚴重關切蔡英文過境美國的計畫」,不過從毛寧強調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澄清來看,顯然並不完全相信媒體轉述報導內容,因此單刀直入要求美國政府表態

其次就要提到綠營國安高層辦理外交事務,經常是基於如何做才能挑動北京情緒,並讓其憤怒反彈,以便鞏固台灣內部民意基礎,特別是在各個不同選舉中,藉此刺激北京挑弄情緒過程,進行政治動員催票固票來經營政治票房。

假若綠營高層真還是如此思維,吾人就必須質疑,從去年裴洛西來訪後,中國大陸派遣共軍機艦迫近台灣本島,讓台灣社會極度不安前提下,未能讓綠營在去年底地方公職大選有所斬獲,如將又打算運用抗中保台牌進行政治操作,請問對於明年中央公職人員選舉綠營候選人來說,究竟是能夠創造政治利基有助於獲得選票呢?還只是在圖謀蔡總統個人政治績效,在卸任前多添一筆紀錄?

再者回過頭來看,此項政治會晤對於麥卡錫本人來說,究竟能夠獲得多少政治聲望加分作用?特別是從原來有意出訪台灣,轉變到退而求其次,搞到在美國本土接待蔡英文總統,對比裴洛西實際到訪台灣,就整個氣勢與規格來說,豈不輸人又輸陣?儘管媒體指稱麥卡錫並未鬆口,強調在會晤與出訪台灣無關,但此種說法究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還是必須堅持睜眼說白話,免得被戳穿西洋鏡呢?

最後還是要感嘆,所有媒體政論在探討分析此項行程時,都是想到其政治效應以及北京如何回應,但卻沒有任何政治觀察家與戰略分析者提出,此項會面除政治象徵意義外,對於台北與華盛頓實質關係有何加分作用?難道是就務虛外交來說,這確實可記大功,但對務實外交來說,恐怕就要抱回個大鴨蛋嗎?

面對艱難外交環境,政治人物在計算各項出訪友邦活動所能創造之政治損益時,恐怕不僅要考慮當下,還更要考慮是否能夠為未來找到利基與出路。猛炒短線雖能獲得短暫曝光率與營造聲勢,但對國家長遠未來能否有幫助。台北與華盛頓關係經營不易,在表面上有所突破,卻可能是從耗盡多年累積資本而得;政治領導者是否要竭澤而漁,這不但是政治智慧,更是政治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