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疫情解封 未打疫苗者風險更高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3461/web/ 

◆  疫情解封 未打疫苗者風險更高
◆  侵蝕醫療體系 疫後「長新冠」挑戰
◆  若由 AI 幫政府做決策
◆  防禽流感 台灣沒有不打疫苗本錢
◆  ChatGPT 是破壞式創新 或壞蛋工具
◆  綠能 存在多少不可告人祕密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疫情解封 未打疫苗者風險更高


2023-03-10 02:28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
行政院長陳建仁(左)到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接種莫德納BA.4、BA.5次世代疫苗。圖/行政院提供


三月廿日起,新冠確診者無須隔離,輕症也不必通報,疫情好像就要結束,然而從未打疫苗、從未確診者的感染風險卻可能變得更高,切莫掉以輕心。

指揮中心說,台灣至今仍有一百三十萬人連一劑新冠疫苗都沒打,其實應將已確診者扣除,因為他們再感染風險與重症可能比打疫苗更低。未打疫苗者通常比較小心防疫,因此推估仍有將近百萬人體內沒有任何新冠病毒抗體,這些人在三月廿日以後如果跟著大家回歸正常生活,不再防疫,其實相當危險。

當疫情熾烈,如果都不打疫苗,疫情緩解以後,更不可能改變心意;因此接下來如果只是重複同樣的宣傳手法,恐怕無濟於事。唯一可能有用的辦法是祭出重賞,尤其要鼓勵老人家與慢性病族群施打,這樣的花費比起染疫後演變成重症的醫療成本,可說相當值得。沒打疫苗的老人家通常受家屬影響,而最常見的迷思是「有慢性病,身體虛弱,不適合打疫苗」,其實這類人更需打疫苗預防重症。

三月廿日以後,輕症將不通報,而以目前確診曲線推估,如果 BA.2.75 就是終結 Omicron 疫情的變種,那麼到了五月,每日確診數將會降到千例以下。指揮中心說,未來將以「多元監測」掌握輕重症趨勢,尚未說明內容為何,其實通報與統計應分開,可要求醫療院所仍須每日或每周上傳確診總數,只是不必逐案詳細記錄。雖然疫情生變的可能不大,仍須謹慎,而掌握確診總數才能及早知道再感染率變動新變種是否出現此外,大眾捷運脫口罩何時實施,也需確診總數作為佐證,以免疫情反彈

輕症不通報以後,難保不會有民眾確診以後掉以輕心,忽略了可能演變成中重症的風險,因此仍應加強宣導,尤其高風險族群染疫後務必就醫,評估用抗病毒藥物的需要。

民眾生活逐漸回歸常軌,好像病毒已經遠颺,然而即使確診降到千例以下,新冠病毒仍不會完全消失,而是伺機尋找從未確診者繼續擴散。台灣目前感染比率將近七成,從未確診者變成絕對少數,面對聚會聚餐邀約,如果依然不想確診,仍應做好防疫措施,比如離開餐桌最好戴上口罩。

室內口罩令解除以後,雖然疫情未明顯反彈,不代表群體免疫已經通過考驗,因為民眾大都持續戴著口罩。目前每日死亡人數將近五十,乃反映確診三萬左右的疫情高度,但那已是幾個月前的事,因此目前黑數比率相較去年應有增加。以確診萬例以下來說,每日死亡應低於廿,一個月後若死亡人數超過此數,應注意疫情是否生變

疫情解封,不代表所有人的感染與重症風險同樣解除,在防疫走向自主階段以後,從未施打疫苗與從未感染的民眾反而更要注意感染風險。












侵蝕醫療體系 疫後「長新冠」挑戰


2023-03-10 02:39  聯合報/ 鄭博仁/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教授(台北市)
台長新冠患者估40萬人,呼吸道症狀近9成,咳嗽最常見。圖/123RF


隨著新冠疫情漸緩,疫情指揮中心近期逐漸鬆綁管制,並規畫將新冠疫苗接種「常態化」為每年一劑、高風險二劑;試圖潛移默化地灌輸民眾,新冠病毒已流感化,人類又回歸正常生活觀念。

朝野兩黨、公衛專家學者們,皆迫不及待從預防醫學角度,為疫後「與病毒共存、回歸生活日常」美景提策略,卻對過去三年已確診並持續發生嚴重後遺症的「長新冠」族群的監測、減害、復健,鮮少正視且提對策者

真實世界中,很多人在確診新冠後出現諸多持久且無以名狀的身心症狀。疫情之初,長新冠被刻意視而不見,或被指為是假議題,現在它卻正逐漸侵蝕著各國醫療、保健、人力、經濟體系,形成重大挑戰。科學界除快速掌握病毒基因變異行蹤外,亦更清楚瞭解病毒入侵人體後變化、反應及去向的真實數據。

目前發表的二百多篇論文顯示,新冠確診者長新冠盛行率超過十%截至二月底,全球新冠確診案例數接近八億,最少有八千萬長新冠患者。長新冠是病毒侵襲人體多重器官產生的疾病,出現超過兩百種以上症狀。

現今醫學仍缺乏對長新冠的精準診斷工具及有效治療方式。當台灣仍把新冠疫情當成政治籌碼進行攻防時,醫學界正基於以往其他病毒引起的長期疾病,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綜合症自主神經障礙等等,積極合作進行長新冠基礎及臨床研究

臨床人員對新冠病毒疾病的狹隘認知,是導致長新冠患者無法接受正確治療,及長新冠疾病研究無法迅速達成的主要因素。儘管健保署民國一一O年(二○二一年)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治療計畫」,事實上絕大多數台灣醫師仍把新冠與感染症、胸腔科畫上等號,絕少有長新冠思維這亦導致我們號稱全球領先的全民健保電子病歷數據,無法正確鍵入長新冠相關症狀及診斷的疾病編碼,阻礙長新冠臨床研究及醫藥醫材研發的腳步

報載,美國參議員殷霍夫決定提前退休,他把此一重大決定歸因於長新冠症狀。台灣在新冠疫情之初,雖編列大筆防疫研究經費,迄今卻仍未在生醫生技研發上顯現成果,新冠也正式入列台灣前三大死因。面對超過一千萬的確診者,醫、產、官、學界是否願意承認長新冠事實,立即啟動相關研發,為後新冠時代做好準備?












若由 AI 幫政府做決策


2023-03-10 02:39 聯合報/ 釋常俱/自由業(新北市)
馬祖官兵沒肉吃影響戰力,監委已申請自動調查。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退役軍官們被一則日媒錯誤新聞汙衊,而馬祖莒光鄉軍人只能吃罐頭和泡麵,卻真實上演,令人感慨!

民國八十年,海陸一等兵的我,奉派參加國慶閱兵正步,當時總統是李登輝;雖然辛苦,卻是我軍旅中,最精彩的一頁。

那時,軍人在社會上是受尊重的。

退伍後,正逢台灣經濟奇蹟。卅年前,我的月薪約三萬多,只要努力存錢,每個人都可以買到房子;民風純樸、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每個人都能在社會各階層找到定位,街上根本看不到街友

卅年後,薪水和以前差不多,東西卻變得非常昂貴,一千元根本買不到什麼食物;很多人無家可歸,別說買房,連房子都租不起。此外,我們又多了空氣汙染、缺水缺電、極端氣候、治安敗壞、貧富差距擴大、各種傳染疫病等棘手問題。

成年後,歷經四位總統,感覺人生每下愈況!尤其近幾年,我們一路搶口罩、疫苗、雞蛋……排不完的隊。台灣比從前自由民主,感覺百姓、軍警地位卻愈來愈低;警察為政治人物的偽善犧牲,軍人成為政治人物的裝飾品。以前覺得台灣人是最美風景,現在風景下到處藏著垃圾,忍不住想問:「這卅年來,我們究竟在做什麼?是進步、還是沉淪?」網路上,到處是詐騙廣告,連官員也受害;現實中,到處是無家可歸的人,餓死、孤獨死者愈來愈多。

許多政治人物忘記自己初衷,如同辦公室裡的盆栽,為爭奪有限陽光,不惜扭曲自己筆直軀幹

最近,讀到一本雜誌測試聊天機器人智慧,請人工智慧撰寫自己對人類的影響。在回答負面衝擊時,人工智慧誠實的說:「會讓人類失業、也怕自己被濫用、散布不實訊息……」令人對人工智慧的誠實和貼心感到驚豔

人工智慧的確會讓人類失業,但目前散布不實消息的,好像都是人類自己,例如日媒對國軍的汙衊!如不信任,又怎會在發生戰爭時,幫助台灣?我覺得要判讀訊息真偽,可從文字的毒性和酸度下手

日媒這則訊息,真是又酸又毒。

我猜:如果問人工智慧:台灣需不需要北宜高鐵或基捷?相信應該會得到否定答案。因為,這政策是將簡單的問題變複雜,如果政府可以像人工智慧如此誠實與理性就好了!可惜,人類有許多複雜的人情包袱和私心,人工智慧因為不懂這些,所以才能做出正確決定。

日昨,和一位朋友聊天,他問我新北哪裡可以找到便宜房子?他剛結婚的妹妹想買房。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負擔得起的。如今,大陸、南韓、日本的房子都跌,只有台灣房價文風不動,很多人只好繼續不婚不生四處漂泊。

相信人工智慧也可以輕易解決,這個看似複雜的房價問題,只是沒有政府官員敢發問,因為問了,就換他們失業。











防禽流感 台灣沒有不打疫苗本錢


2023-03-10 02:39  聯合報/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彰化縣大城鄉一場蛋中雞場又感染新型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動防所今撲殺清場及消毒,共撲殺8011隻蛋中雞。圖/彰化縣政府提供


全球這波禽流感疫情已經三年多了,國內禽場也不遑多讓,並導致禽肉蛋短缺價漲,幾乎所有食品業、餐飲業皆順勢暴漲,讓廣大消費者吃不消。對此,農委會竟束手無策,至今仍以禽流感疫情作為搪塞蛋荒的藉口,卻未能提出對付禽流感的根本解決之道,陳主委,您難道不汗顏嗎?

據報導,歐洲多國開始考慮以接種疫苗取代撲殺策略,以阻止禽流感反覆來襲。法國光是去年補償業者撲殺損失就達十一億歐元,因此決定從今年九月起為禽鳥施打疫苗。荷蘭、義大利和匈牙利將跟進,至今歐盟已同意其會員國都可打疫苗,並會確保禽類產品的自由貿易交易。

美國農業部亦表示,已著手測試禽流感疫苗,並和產業界研商大規模接種的可能性,該國業界只擔心打疫苗雞隻會受貿易法限制難以出口,學界則贊成推動疫苗政策,認為可降低雞隻感染撲殺的損失,也能減少人類及其他哺乳類動物感染的風險。筆者認為預防禽流感疫情,採行疫苗措施將成各國防疫趨勢。那麼,重災區的台灣呢?

農委會陳主委日前表示,尚未考慮讓家禽施打疫苗,因可能造成禽傳人風險。至於未來解禁與否,則視疫苗的有效性和製造技術再做評估;更表示寧願從遙遠的澳洲進口價高雞蛋,也不會從鄰近禽鳥打疫苗的國家進口云云。

其實國外研究人員尚未發現禽隻接種疫苗,會產生變異株案例美國禽流感專家反而認為可降低人類感染的風險據知國外已用 mRNA 技術研發出禽流感疫苗,並證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筆者認為國內對禽流感防疫,以政治考量為重,但當出口大量雞肉到台灣的美國也開始使用疫苗時,農委會將如何自圓其說呢?

台灣一向是本土性 H5N2 H5N5 低病原性禽流感LPAI疫區且從未陳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相關疫情而目前全球流行 H5N1 高病原性HPAI2.3.4.4b 分支型病毒株疫情,在台灣野生禽鳥或家禽都檢測到該分支型之 LPAI 和 HPAI 兩種病毒株。其中 H5N1 LPAI 病毒對禽隻致病力低,雖會影響產蛋率,但禽場感染該種病毒很難從臨床症狀監測發現,時間一久,也有可能成為台灣本土性病毒的一員。因此,農委會應考慮採行疫苗防疫政策除可避免撲殺 HPAI 病毒入侵場大量的禽隻外,也可預防 LPAI 病毒在禽場流竄,更譲業者不能每年秋冬都以禽流感為藉口,製造蛋荒調漲蛋價之亂相矣。

總之,台灣養禽實在沒有不打疫苗的本錢,建請農委會為國內禽隻接種疫苗吧!如此,禽流感疫情應可在短期內遏止,爾後也將不再發生因禽流感造成的蛋荒價漲的亂象了。












ChatGPT 是破壞式創新 或壞蛋工具


2023-03-10 02:39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大前校長(台北市)
ChatGPT的關鍵問題是,不管回答是正確或是錯誤的,它會以同樣自信和優雅方式呈現。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著作創新者的窘境》提出「破壞性創新」一詞,指的是一種在現有市場或行業中以低價或其他特殊優勢進入的新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通常會導致舊的企業或組織,失去市場占有率或面臨被淘汰的風險。這種創新通常能夠滿足那些以前被忽視或未滿足的客戶需求,並開創新的客戶群。

破壞式創新例子很多,Netflix 訂閱模式即是,它透過提供一個方便的即時串流媒體平台,滿足人們對隨時隨地觀看電影和電視節目的需求,並以相對較低價格吸引大量消費者,這種模式導致許多傳統的租借商店和服務被淘汰。

還有 Uber、Airbnb、Amazon、Spotify、Tesla 等等,那麼最近火紅的 ChatGPT 是否是另一個破壞式創新呢?

破壞式創新並不溫和,雖然為新興產業打開大門,但它也扼殺其他產業(或者至少嚴重地削弱它們),權力和金錢變得更加集中(看看谷歌、蘋果和特斯拉等公司)。雖然網路資源和消息可用性,達到前所未有程度,但誤導、騙局和犯罪活動也隨之增加。

ChatGPT 的關鍵問題是,不管回答是正確或是錯誤的,它會以同樣自信和優雅方式呈現。除非受到要求,否則它不會提供來源或引用的資料,這也是因為它聚集大量各種形式資訊,通常無法追蹤它如何獲取其知識和推論

這使得 ChatGPT 可能成為腐敗和操縱者的肥沃土壤,現在有整個行業致力於操縱谷歌的搜尋結果(稱之為搜尋引擎最佳化,簡稱 SEO),每個網站要評估其中內容的每個字和每個詞對谷歌搜尋引擎的影響力,然後被要求改寫內容以更符合搜尋引擎的喜愛,才會將你排在搜尋結果的前面。

你能想像當 SEO 天才、政治公關人員和罪犯開始將各種誤導資料輸入到互聯網中,然後不知不覺地被用來訓練類似 ChatGPT 的生成式 AI 時,未來這些系統產生的回答還能相信嗎?

人性中有兩個令人擔憂的:一是希望自己的理念或偏見可以被社會確認和接受;另一是不想追求絕對正確和完美,ChatGPT 已經夠好了,何必再麻煩?請記住,大多數使用者不會區分或質疑他們所得到的回答,他們只是將回答與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觀進行比較,狼吞虎嚥和囫圇吞棗地消化那些偏見或誤導消息

平庸的回答內容,混合著虛假的事實,並以權威和自信姿態呈現,ChatGPT 已在世界舞台上產生令人不安的影響。讓人擔心的是,憑藉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強大和便利,雖然可幫助人類很多事情,但許多誤導和扭曲或被操縱對答將被有心人放大,這對人類是福是禍呢?











綠能 存在多少不可告人祕密


2023-03-10 02:30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達德公司是雲林最早進駐的綠能開發商之一,預計建造80座離岸風機及60座陸域風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涉入綠能開發弊案雲林縣議會議長及數名議員被聲押。這是繼台南市議會議長副議長選舉賄選案牽扯太陽光電重大利益後,又一因綠能開發衍生弊案

令人納悶的是,風力發電、太陽光電之設置場域,中央機關包括內政部、農委會、經濟部等都有清楚的法令規定。若開發規模超過、必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者,則應由環評委員來把關,並依專業考量來對開發單位提出要求,須採行環境保護對策。但為什麼業者還要向縣市議會行賄?這中間究竟存在多少不可告人祕密?

說穿了,是因為法令規定是死的,對於法規較模糊地帶,行政機關也往往趨向保守解釋;這時就是議會揮灑空間了,因為法令解釋是活的。

以地面型太陽光電設施為例,規定可在「地層下陷、受汙染等不利耕作之用地設置太陽光電板何謂不利耕作之用地?就可能含有主觀認定成分了。

更重要的是,縣市議會對變更土地使用分區掌握生殺大權;尤其是議長更可主導法案之通過。

最讓人難過的是,一個地方是否可設綠能設施、設置多大規模較適當,所有的專業意見在此完全噤聲綠能竟是繼垃圾砂石等利益之後,另一讓地方人士趨之若鶩的大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