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須有改變人民感受的經濟目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2004/web/ 

◆  聯合報社論/道路設計潛藏魔鬼,讓行人掉入地獄
◆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保位靠抖音
◆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須有改變人民感受的經濟目標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須有改變人民感受的經濟目標


2023-01-04 03:09  經濟日報/ 社論
「稅收超徵、還稅於民」的議題炒得沸沸揚揚。報系資料照片



「稅收超徵、還稅於民」的議題炒得沸沸揚揚,好像是政府「額外」多拿了人民的錢,理應還給人民似的,更何況是在人民仍受疫情所苦的當下。先不說稅收超徵是否應還稅於民,人民經濟生活若有苦痛,最重要的是釐清其原因並對症下藥,如果只是一次性地「還稅」,或有些許政治上的安慰劑效果,但想要藉此解決人民經濟苦痛或贏得政治支持,恐怕還是緣木求魚。

執政黨在九合一大選中挫敗,凸顯民主制度糾錯機制的可貴,執政黨挫敗的原因固然很多,若聚焦在經濟層面,無法獲得青年選民的支持是要因之一。儘管經濟成長數字不錯、特定產業表現亮眼,但經濟體系中低薪高房價傳統困境依舊,加上高物價的衝擊,青年及弱勢族群的剝奪感高漲,經濟成果無法普惠,當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回顧過去三年,經濟受到疫情衝擊,政府的紓困振興政策迭出;只是展現出來的經濟成果難令人滿意,這就有檢討空間。首先,經濟成果無法普惠,必是來自於結構性因素,非短期紓困振興措施所能取代,甚至要檢視這些紓困振興措施是否反而更強化了這些無法普惠的結構性因素。從這點來看,還稅於民固然是政治上最安全的作法,但無助於結構性的改變。

其次,政府的經濟目標不夠明確。經濟成長率可能是政府最關心的目標,但計算經濟成長的 GDP 盲點甚多,無法顧及分配就是其一。多年來 GDP 的分配中,薪資所得占比不斷降低,致使分配問題惡化,加上疫情、通膨,廣大薪資所得階層的剝奪感當然溢漫出來。在成長掛帥的經濟目標下,產業產值、營收、出口額成為最重要的經濟項目,不論產業或個別企業是否有長期競爭力,只要對 GDP 有貢獻即可。雖然提供就業機會也是產業的貢獻之一,但薪資是達成產值營收目標的成本,成本能低不能高,也就形成了薪資長期偏低的原因。

一般在衡量政府政策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時,常被詬病只是在看「該完成的工作項目是否已完成」,而非真正達到的效果如何。蔡總統在第一任就任之初,就提出「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目標,如果這些目標得以順利完成,民眾必然實質有感。就就業與分配的目標而言,經濟成長率當然不會是好的經濟指標,也許更好的指標是「實質薪資的成長率」或「薪資所得占 GDP 比重的成長率」。近年來,實質薪資雖逐年提升,但速度緩慢,且一遇通膨就反升為降,導致薪資所得占 GDP 比重仍在降低中。

經濟目標的設定可引導經濟政策的走向。現在的經濟政策或有助於經濟成長率,但也結構性地抑制了薪資的提升與分配的改善。以政府補貼企業基本工資的政策為例,提高基本工資本是為了提升勞工薪資,若較高的勞工薪資是企業經營的合理成本,則無法負擔較高薪資的企業理應退場或力求提高競爭力與獲利。政府若長期補貼企業,只是維護了不願或無法提升薪資的企業,當然難以達到薪資提升的成果。政府對於企業的關愛政策甚多,或出於產值創造或就業提供的考量,但如果將經濟目標改成是實質薪資的提升時,這些政策就很有檢討空間了。

另一個明顯影響分配的正是高房價問題。儘管政府「打炒房」措施不少,但績效不彰,民間仍普遍詬病政府無能解決高房價問題。做了多少和成效如何是兩回事,如果政府視分配為重要課題,訂定適當的「房價所得比目標」就有其必要,沒有好的房市健全目標,所有打炒房政策都只會是為了做而做,很難令人民有感。











聯合報黑白集/蘇貞昌保位靠抖音


2023-01-04 03:42  聯合報/ 黑白集
蘇貞昌最近在其臉書發布「那個最狠的男人」宣傳他禁豬肉製品進口、禁口罩出口等政績。(本報資料照片)



蘇貞昌為保閣揆大位真夠狠,掃帚一扔,改唱抖音。政院小編替老闆特製短片歌功頌德,除把抖音「這男人,太狠了」的哏抄好抄滿,連發音都是十足北京腔。民進黨把抖音列為敗選主因,政院下令公部門禁用,蘇揆竟自己以身試法。綠委高嘉瑜說:行政院一定有對岸臥底的。

昌仔唱抖音,堪稱敗選戰犯聯名作,既打臉民進黨,更戳破蔡英文「資安就是國安」的訓誨。蘇揆趕流行,甘當中共共鳴者,無懼個資通北京。美國爸爸警告「抖音如數位毒品」,被他拋在腦後;果然是,「抖音一響父母白養」。

綠營菁英發現抗中敗票,務實台獨立馬騷動。賴清德率先改稱「和平保台」,蔡英文跟進換裝,「抗中保台」大旗被扔進歷史垃圾堆。風潮如此,蘇揆唱抖音不過是見風轉舵。網友大酸:下次再輸,是台獨黨綱先滅,或直接喊和平統一?

蘇揆為保位唱抖音,但是,蔡政府仍阻撓百姓靠兩岸交流營生計。斷小三通,減兩岸航班,禁陸客來台,衛福部還延宕食品業者向大陸登記。總統稱願助大陸抗疫,但民眾連退燒藥都寄不出去。國安高牆下,埋沒兩岸和平善意,卻充斥綠營權貴挖的狗洞。

多虧蘇貞昌,一曲抖音震垮國安高牆。若他續任閣揆,足證中國軟體在台穩定政局有功;什麼國安滲透文化統戰,從此別提。













聯合報社論/道路設計潛藏魔鬼讓行人掉入地獄


2023-01-04 03:44  聯合報/ 社論
外媒以「行人地獄」來形容台灣的交通狀況。 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中市一家三口走在斑馬線上,卻遭左轉公車撞擊,導致母親及嬰兒雙亡的憾事,坐實外媒稱「台灣是行人地獄」的可恥烙印。台灣的考照制度與交通法制向來「以車為本」,未教駕駛人禮讓文化,是馬路變成殺戮戰場的主因。而從中央到地方,從未認真檢討現有道路工程設計的缺失與陷阱,讓台灣成為一個能製造先進晶片、卻又讓行人死在斑馬線成為日常的荒謬之島。

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起,台灣每年車禍死亡人數逐年上升,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更逼近三千人。前年雖略降十人,但去年一到十月,即有二,五六○人,比前年同期多出一四九人,其中行人即高達三百人,且半數都發生在路口。台灣區區小島,每年竟有近三千人死於輪下,當然是文明之恥。但每次發生重大車禍,從官方到媒體往往只探討駕駛行為不當,卻忽略了不良的道路設計更是隱形「加害者」。

以台中這起車禍為例,公車駕駛左轉未禮讓當然是肇事主因,但車禍地點是比十字路口更複雜的四叉路口,人流、車流錯綜頻繁,卻未設置車輛左轉燈號。左轉車為了搶快,車禍頻傳,當地居民皆視為危險路段,但市府卻未重視。根據實測,該路段的號誌讓行人與車輛同時通行的時間高達廿八秒,也置行人於險境。

除號誌設計失當,該路口也存在斑馬線過長,卻無任何防護設施的問題。歐美普遍的做法,會在大型路口斑馬線中央設置庇護島,讓行人可分段過馬路;車輛因此需要更大的轉彎半徑必須主動減速。此外,台灣多數斑馬線都緊貼路口,造成轉彎車輛與行人迫近,加大駕駛人視線死角。類似標誌、標線、號誌、道路曲線設計不當的交通工程,不僅台中市,全台俯拾皆是。要期望每個駕駛人開車都小心翼翼,顯然不切實際,落實道路設計「除錯」,才能把事故降到最低。

許多民眾的實際感受是:出了台北市,行人過馬路就如同進入叢林,不是車讓人,而是「人讓車」。但為何台北市能做到?這點,與首都的交通文化形塑,和市民公民意識的養成皆有關係。聯合報十一年前推出願景工程「公路正義」,積極倡議車輛應禮讓行人;當時的台北市長郝龍斌大力支持,除配合強力執法,更將禮讓納入公車評鑑項目,逐步養成禮讓文化。足見,要掃除行人地獄汙名,全繫乎地方首長決心。這次母嬰同亡悲劇是「媽媽市長」盧秀燕不可承受之重,除強化執法,應立刻全面檢視不當的交通工程設計,否則市府將面對國賠究責。

台灣會成行人地獄,中央的輕忽與疏於打造良好用路文化,更是主要關鍵。五年來,車禍死亡人數一路攀升,交通部始終無視。最近,因外媒報導台灣交通聲名狼藉,才祭出提高不禮讓行人的罰則。然而,罰則提高,卻未同步加強執法力道,罰則再重也是空包彈。更重要的是,交通部雖也提到優先檢討道路工程法規,卻始終無意全面盤點現行設計不當的路口。

因車禍死亡數居高不下,行政院長蘇貞昌從前年治安會報開始關注交通安全議題。諷刺的是,去年前十個月車禍死亡人數,較前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六,卻始終找不出解方。台中這起血淋淋的案例,便告訴蘇揆:路口號誌及道路設計不良,正是主要問題所在。行政院大張旗鼓研究了一年,卻找不出交通病因,當然也就無法對症下藥。

台灣要除去「行人地獄」之汙名,端視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決心,更重要的是,得把每條路潛藏的「魔鬼」找出來,否則行人難逃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