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仇恨動員 該隨選戰落幕\星期透視/九合一重要性 過於誇大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品牌定位亂 綠吞敗
◆  星期透視/九合一重要性 過於誇大
◆  名家縱論/仇恨動員 該隨選戰落幕
◆  女力崛起的美麗與哀愁
◆  檢視仇恨值 藍勝出
◆  高興一天就好
◆  和平才是最大共識
◆  抗中保台走入歷史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仇恨動員 該隨選戰落幕


2022-11-27 00:06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不能說只要講你不對的,就全部打成中共同路人。記者楊正海/攝影



選舉和政治,當然會有一部分非常不優雅。但是身為國家元首為了勝選,卻不惜製造仇恨煽動對立,讓台灣成了裂傷的番薯,還是讓人難過。

當政府把政黨放在國家之上,側翼如同仇恨機器狗群出,名嘴說慈濟是「中共同路人」,農委會主委說消基會是「中共的消基會」,陳時中說過黃珊珊質疑疫苗是「中共傳聲筒」,再這樣下去,台灣的「中共同路人」都快比確診人數還多了。

總統府成了負能量發射中心,行政院變成鬥雞內閣,不能再糟糕了。仇恨的精靈一旦放出,很難再關回瓶子裡。古人說「當家不鬧事」,但是在台灣卻好像颶風將至,船長卻忙著找船員打架,人民何來「歲月靜好」?

甘地說語言是社會健康狀況反映,研究也發現,攻擊性或誹謗語言會有社會感染力,像流行病一樣傳染開來。偏偏這次選舉仍由「教條式」的抗中保台的選戰策略點火,有毒的語言像毒箭一樣在我們身邊飛來飛去。

由於政治的極化,渲染各種極端,形成詭異的同溫層效應,很多人在自己的「訊息繭」相互取暖,黨同伐異,顛覆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不再容忍異見,不再尊重反對意見。

學者指出,蔡英文這次選戰打法,不是講政績,而是講國際會對我們有誤會,不然就是投給台灣,打認同牌、國際危機牌。然而政治分歧,不表示選舉可煽動仇恨。地方首長選舉,蔡英文卻呼籲「台灣隊站出來,一一二六給世界一個正確的訊息」。

台灣隊」一詞,是用在國際競爭場合,絕對不是一人一黨的專利。可是一到選舉,卻被可惡的政客用來分裂人民、製造對立,成了被濫用到極致的仇恨語言。隱含的意思:「非民進黨的候選人,就不是台灣隊,就不愛台灣,就可能是中共同路人,不能投票給他」。滿嘴台灣隊的蔡英文,用台灣隊一詞,操弄極端政治,把社會激化成二元對立。蔡英文嘴巴常呼籲全民「團結對外」,然而,她撕裂人民的種種作為和力度也屬罕見。

西諺魚的腐敗,從頭爛起」,上有好之者,下必有過之者。蔡英文如此心態,就難怪苗栗的徐定禎被學生問到高端時,都口出「武漢肺炎」這個恐龍名詞,還要學生「去中國住住看」。獨派團體推動「絕不投降承諾書連署。民進黨候選人幾乎全簽署,全世界選舉,哪個國家會要求候選人簽不投降承諾書?還有綠媒上綱到簽承諾書「將決定習近平怎麼樣對待台灣」,這種媒體水平,讓人無言。

三年前蔡英文任命民進黨李進勇出任中選會主委,引起極大爭議,當時李進勇揚言「採取比法律更高的標準,請民進黨註銷黨籍」,但卻大喇喇出席為基隆市長參選人蔡適應活動。難怪有評論諷刺中選會變成忠犬會。

衛福部長薛瑞元對嗆立委、用「頭蝨」辱罵在野,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嚴查張善政的宏碁標案,資策會追究高虹安,竹科管理局放過林智堅侵犯智財權,一樁樁一件件,過往選舉,從沒一個內閣演出這樣醜陋的一幕。

蔡英文絕對要為這次敗壞選風負所有責任,無論做為民進黨主席,坤綱獨斷徵召民進黨候選人,或最後喊出「投給民進黨的縣市首長,就是投給蔡英文」的情緒呼籲,顯示選舉不正常到了極致。

剛剛結束的美國期中選舉,被拜登稱為美國的「靈魂之爭」,因為很多選民心目中,期中選舉不只是政黨之爭,更關乎未來社會發展。這次民進黨引領的「刺激憤怒的選舉」(politics of outrage),在下次的選舉,能不能不再出現「中共同路人」這樣的仇恨語言,真正的同島一命,我是這樣期望的。












星期透視/九合一重要性 過於誇大


2022-11-27 01:10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許多人將台灣的九合一選舉比擬美國期中選舉。歐新社



美國總統任期四年,眾議員任期兩年,故總統就職滿兩年後便必然遇到眾議員全面改選。加上參議院改選三分之一,部分州長及地方公職亦利用機會進行改選,這一項非總統大選年所舉行的選舉,因此被稱為「期中選舉」。

台灣為了節約選務經費,並避免選舉過於頻繁,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起也將九項地方公職,如直轄市與縣市首長及議員等,集中於總統大選後的兩年進行改選,由於時間安排上類似美國期中選舉,許多人也將九合一選舉視為台灣版的期中選舉。

然而,略為比較台美兩國的期中選舉,便不難發現兩者在民主運作的重要性上,顯然有著天壤之別。

美國聯邦政府採三權分立體制,行政權與立法權在憲政法理上彼此平等並互相牽制。國會若因期中選舉造成多數黨改變,總統在未來兩年的施政便將面臨困擾。此次期中選舉共和黨在眾院取得多數,媒體已預言未來眾院有可能立案調查拜登家族的海外商業活動,企圖以此拖垮民主黨的執政信譽,對政府施政效率也不無影響。

台灣立法院的職能原本遠遜於美國國會,且九合一也不包括立委改選。故而,台版期中選舉只是純粹地方選舉,就算藍綠板塊出現挪移,也很難產生政策的衝擊。有人將九合一選舉視為對執政黨的信任投票,未免有些誇大,因為開票結果對兩年後的大選並不具預測性。台灣決策權高度集中於中央,在國會無力掣肘的情況下,執政黨就算輸掉九合一也不難在兩年內營造利多翻轉局面。民國一○七年(二○一八)的九合一便是一例,當時國民黨得票率領先民進黨十%,但兩年後蔡英文卻能創下總統當選票數的歷史新高。

美國採取聯邦制,各州均高度自治及分權,這使得地方選舉能間接影響未來大選。期中選舉時,川普陣營在十二個搖擺州支持特定的州務卿候選人,何以志在大位的政治人物,竟然關注層級不高的州務卿選舉?因為美國無中央集權式的選務作業,而是由各州自行規劃及管理,州務卿則為主持這些業務的關鍵人物。上次大選的通訊投票爭議,使川普認知必須掌握州務卿人選,以便營造未來對自己有利的裁決,期中選舉也因此增加不少看點。十二位候選人最終只有一人上壘,似乎預告了川普復出的坎坷。

台灣選務全由中央選委會負責,就算縣市長身兼縣市選委會主委也沒有太大的裁量權。甚至確診者不得投票等人權議題,中選會也可以不畏譏讒的斷然處之。權力過度集中在中央,自然讓九合一選舉的重要性黯然失色。

美國期中選舉重要,選民關注度卻不高,平均投票率僅四成今年四成七已是破天荒。台灣九合一雖是權力配角,但公認選情冷颼颼的今年,縣市長投票率竟突破六成五。選戰過程中,黨政要員奔走選區聲嘶力竭吶喊,加上嘉年華式的奢華遊街與動輒數萬人的造勢大會,一點看不出這是場無關大局的選戰。

何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答案恐怕與金流有關。選舉必須花費龐大金錢,美國政治獻金法對金流規範嚴格,媒體甚至以「硬錢」形容,故候選人籌措經費主要仰仗利益團體的透明捐輸。透過利益團體的影響力,選民不愁政策偏好沒有管道傳達,相對降低了投票的熱忱。台灣籌措選舉經費較不透明,對經費上限的執法也僅具形式,這使得金權關係糾纏不清。地方選舉雖然對政策影響有限,但地方建設卻是政治金流的源頭,各方人馬怎能不放下身段撩下去?










檢視仇恨值 藍勝出


2022-11-27 00:57  聯合報/ 陳陸輝/政大選研中心特聘研究員暨政治系合聘教授
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被認為「仇恨值高」,衛福部長薛瑞元為他解套,卻引來蔣萬安與黃珊珊砲轟。記者曾原信/攝影



陰冷天氣、大量負面競選內容,又缺乏四年前多項公投同時舉行的議題,讓這次地方選舉相對冷清。

台灣地方行政首長在當選之後主掌縣市未來四年的發展,因此,「選賢與能」的想法一直深植民心,候選人個人特質的優劣比較,是影響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關鍵。

國內外研究針對候選人特質討論,可分四個面向共九個特質:一、個人能力面向:包括學識與聰明才智兩個特質;二、領導能力面向:包括領導能力、激勵人心以及具備執行力等三個特質;三、操守面向:包括品德與誠實兩個特質;四、同理心面向:包括同情心及關心平民百姓兩個特質。我們可以發現:在本次地方首長選舉中,也環繞在上述幾個面向上。

本次選舉中「論文抄襲」話題,正是扣緊候選人的操守與個人能力兩個面向。民進黨原先提名林智堅參選桃園市長,卻爆出在台灣大學與中華大學的碩士論文抄襲,因為學術論文抄襲涉及學術誠信與人品操守,也衍生到學識能力與聰明才智的討論,儘管全黨在蔡英文總統指示下力挺,但其仍黯然退選。雖改提鄭運鵬,但不足以守住桃園。

至於同理心的面向,對衛福部前部長陳時中參選台北市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是去年五月萬華爆發大量案例後,中央宣稱萬華是疫情「破口」的爭議,一方面是當時包括慈濟、永齡基金會及後來加入的台積電,欲捐贈 BNT 疫苗給國人的處理方式,陳時中宣布參選後,被台北市民詳加檢視。這些衝擊讓陳時中的「仇恨值」升高黯然落選。

除了候選人特質之外,相對來說,民眾較為穩定的政黨認同,則是一個基本盤。不過,在選舉中能夠動員出多少基本支持者,則與現任市長的施政表現與資源相關。因此,競選連任的市長其個人的領導能力已經過市民四年的檢視,且其資源相對較為豐沛,故擁有較大優勢。國民黨的新北市與台中市,及民進黨的高雄市與台南市,都是現任市長競選連任成功,可見其在市政的領導能力受到市民肯定。

至於「抗中保台」或「戰爭或投降」等兩岸議題,在本次選舉中的效果有限,主要係因兩岸、國防與外交是總統職權,地方首長根本無置喙之餘地。因此,儘管蔡英文總統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以獲得超過八一七萬的史上最高票而成功連任,也未必能夠將選民對她「過去」的選票,轉換成「今天」地方選舉的支持。同樣的道理,今天國民黨「勝選」,能否轉換成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藍天,還有待其後續的黨內外整合與努力。










高興一天就好


2022-11-27 00:00  聯合報/ 張漢平/榮民(高雄市)
高雄市民行使投票權,選出新任市議員。記者徐如宜/攝影



昨天勝選的政黨和當選人,一定要記得高興一天就好,必須時刻記得選前謙卑的態度與承諾的政見,更要多想想肩上的責任、選民的託付和社會的期待,確實做好為民服務,否則選民一様會將你淘汰。

選舉結束,面對當前國際局勢,美中敵意交鋒,仍然看不到穩定緩和跡象。俄烏戰爭帶來全球地緣政治的緊張和經濟衰退的景象,及兩岸情勢從不會發生戰爭,到可能會,再到以戰逼談的負向發展等等,選舉勝敗放一邊,主政者面對國際大環境考驗,該全力確保國家的和平與發展,如此才會出現下次勝利的機會。










品牌定位亂 綠吞敗


2022-11-27 01:14  聯合報/ 蔡佳泓/政大選研中心研究員、東亞所合聘教授
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在中央黨部召開「2022年地方選舉結果」記者會發表談話,表示辭去黨主席一職。記者林伯東/攝影



九合一選舉已落幕。此次地方選舉接續在美國期中選舉、中共廿大及「拜習會」之後舉行,因此選舉結果格外受人矚目。選舉結果一如選前民調預料,中央執政的民進黨表現不佳,國民黨可以說大獲全勝,民眾黨也突破重圍勝選一席。

回顧選舉過程,可以說民進黨落敗的主因,是品牌定位問題。如果把政黨視為一種品牌,政黨有死忠支持者,可以說是基本盤。但是也有許多民眾在選戰過程中,憑感覺或者聽別人建議決定投票給哪一個政黨,這些民眾就像市場上的消費者,如果政黨這個產品的定位,跟傳遞的形象引起選民共鳴,就可能獲得青睞。

從選前各種民調可以判斷,民進黨的認同比例高於國民黨及民眾黨,而政黨認同應該與投票取向緊密相關,也就是民進黨基本盤應該大於其他政黨。換句話說,民進黨這個品牌的死忠支持者應該不少。但整體來說,民進黨在選戰中卻沒有居於上風,只有在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傳統執政縣市居於優勢,在北台灣及中台灣苦苦追趕。這個現象顯示民進黨雖然是第一品牌,但是對於許多縣市民眾來說,這個品牌出現定位問題,無法引起選民共鳴。歸納幾個原因如下:

第一,因為各種因素,民進黨在北台灣推出候選人的時間比國民黨、親民黨來得晚,原本民進黨在台北市、新北市已經較不受選民肯定,加上候選人推出太慢,要在短時間內塑造候選人形象並不容易,許多民眾對於這些民進黨提名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過去所擔任的職務,而不是市長這個職位。

第二,民進黨在中台灣縣市其實近年來不乏執政經驗,但是面對現任者所築起的高牆,民進黨提名人似乎找不到破口,失去了過去猛攻雲林張家、台中顏家的氣勢,無法讓選民感受到「換黨做做看」的需求,自然無法對現任縣市長構成威脅。

第三,最重要的是,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中的定位,擺盪在台灣民族主義及務實主義之間,一方面希望以台灣認同召喚選民,例如「抗中保台」的訴求,另一方面嘗試以縣市長候選人的資歷,及過去三年防疫成效來說服選民,但是要兼顧這兩者並不容易。而且在中共廿大及拜習會之後,美中關係似乎趨向和緩,在野黨對抗中保台訴求不斷消毒,使得民進黨難以定調此次選舉為兩岸關係的路線檢驗。

第四,台灣民眾黨崛起,也讓民進黨難以用「維持現狀」定位自己。過去民進黨占據了統獨光譜的中間位置,而國民黨被視為急統。但是民眾黨成立之後,訴求打破藍綠及新政治,政黨認同的比例已經成長到兩位數。在民眾黨也加入搶奪中間選民行列之後,民進黨無法壟斷淺藍以及淺綠的選票。雖然民眾黨候選人在選前爆發疑似貪汙醜聞,多少影響到支持者的信心,但是民進黨的定位已經不如以前鮮明,可以輕易區隔對手,因此在各縣市陷入苦戰。

總之,這一次地方選舉之後,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的認同度有可能互有消長,選民必定會更加認同通過民意考驗的政黨,相對地,表現不佳的政黨勢必需要調整其策略及品牌定位,才能再度凝聚支持者。雖然民進黨有品牌定位的問題,但是蔡英文總統做為民進黨的領導者,並沒有太大的瑕疵,應該還會延續其影響力一段時間,但是黨內對於如何布局一年多後的總統大選,勢必會有路線之爭。國民黨應該對於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大選更有信心,但隱憂是兩岸關係會不會又發生變化,與國民黨重要人士間能否相互信任與合作。









女力崛起的美麗與哀愁


2022-11-27 00:00  聯合報/ 廖達琪/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
現任台中市長盧秀燕(中)連任成功,感謝選民支持。記者黃仲裕/攝影



今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家聚焦看的是藍綠板塊變動、政黨肉搏輸贏、派系勾鬥,及總統大選的沙盤推演,這些劇碼,充滿了男性陽剛的沙文氣味,完全以「權力」得失為核心,以人性本惡為基點,忽略了在殺伐嗜血的爭戰中,也有美麗的一面。此次選舉,有一大突破歷史紀錄的現象:女力崛起。在九十四位縣市長參選人中(含重新登記的嘉義市),女性有廿四位比例近廿六%,是地方選舉近卅年的新高。

就政黨方面,國民黨提名了十位,民進黨五名,民眾黨三名,時代力量一名,無黨五名。國民黨破天荒的提名了近半數的女性首長候選人,亦曾主打「十全十美」;民進黨則似有違其過去較強調女性參政的傳統,但為與國民黨尬場面,也組成「女力會做事戰隊」;民眾黨在縣市長選舉初試啼聲,只提三席(不含黃珊珊)均為女性,實屬罕見;同為小黨的時力,提了三席,一席女性,也不容易。加上「無黨」的五位,相對剩餘的男性候選人,構成這次選舉中美麗的圖像。但女性參政,尤其是行政首長的競逐及主政,真能從表象走上實質的美麗嗎?還是男性沙文主義的權力爭奪路徑,甚且被加劇的歷史哀愁呢?

具體一點審視,國民黨提名的十人,有六人是競逐連任且成功,她們是:林姿妙、盧秀燕、徐榛蔚、王惠美、張麗善,及饒慶鈴;嘉義市的黃敏惠,雖選舉延期,但一般評估贏面仍較大;她們能連任,至少說明了治績受肯定。即便林姿妙飽受「貪汙」之攻擊,最終仍獲續任,而檢調似也查無實據的虛晃。至於新當選的許淑華,雖也遭受家族及論文問題的質疑,但個人形象仍受肯定,很多指控亦可能隨選舉結束煙消雲散。至於高雄的柯志恩及嘉縣的王育敏,更是值得高度肯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非常適合說明這兩位女性的勇敢承擔,願前往艱困選區一搏。

民進黨提名的五位中,彰化黃秀芳、南投蔡培慧、花蓮谷辣斯.尤達卡也有些「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味道,展現女性柔韌堅毅的特質;竹市的沈慧虹及屏東的周春米,就順風順水,較缺此味。

民眾黨的陳琬惠、賴香伶、高虹安,再加上黃珊珊,前兩位也是勇氣可嘉,後兩位則是在一定謀算下參選,或曰偏男性權力計算味較重。其他四位無黨籍的王文娟、童文薰、陳美妃、曾尹儷,只能說真的勇氣十足,也可愛十分。

以上勾勒出女性參選較以治理績效,及勇敢堅毅取勝的「美麗」一面,其中也看出一些哀愁,其實更大哀愁是:女性會積極投入並被提名,通常是政黨處於弱勢時(如國民黨),或小黨資源不足(如民眾黨),女人才有出頭天。

再如台灣會有第一位女總統,也是因二○○八年民進黨大敗,男人躲避,找來與其淵源不深的蔡英文當黨主席,才成就今天的她。不過,最大的哀愁,應是她雖貴為總統、女力崛起的至高象徵,在今年的選戰中,卻完全依循男性建構的遊戲規則,只顧權力鞏固,完全忘卻女性較在意的「責任」與「榮譽」;選擇只當黨主席,甚至只當英系頭目,全失「總統」之職責與格調。









和平才是最大共識


2022-11-27 00:00  聯合報/ 林旻光/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高雄市長陳其邁在競總旁舉辦選前之夜,有民眾高舉「抗中保台」標語。記者林巧璉/攝影



九合一選舉結束,「抗中保台」戲碼也該落幕,「和平」是全台最大共識。若美中對抗是「鬥而不破」,那麼,台灣真的有條件「抗中」嗎?

選舉過後,台灣人民期望政府在中國大陸綿密外交手段攻勢下,誠實面對國際局勢變化,重新檢視台灣的國家利益。正如《寧靜禱文》所述:「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段話,是給政府與人民啟示,我們要有雅量,接受選舉結果,這才是民主的真諦;我們需要勇氣,共同為兩岸的和平努力,以改變兩岸冰冷的關係;在動盪的國際局勢裡,我們要有智慧分辨各國動向的虛實,不極端冒進,才能步步為營。











抗中保台走入歷史


2022-11-27 00:00  聯合報/ 李坤隆/大學教師(高雄市)
民進黨高呼要選民「為台灣挺身而出」,但是民進黨執政未能處理好兩岸關係,抗中保台牌失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舉結果出爐,一如預期「討厭民進黨」成主流,所以民進黨兵敗如山倒原因很多,但抗中保台應該是關鍵。因執政不力,居然還倒退到用神主牌。

更重要的是,當蔡總統提出抗中保台口號,相信許多民眾就覺得反感,尤其選舉時不斷提到「台灣隊」概念,純粹是希望獲得選舉紅利,這次再提出只是自陷歷史的泥沼。經過這次選戰後,誠摯希望蔡總統要記得自己提過的「謙卑、謙卑、再謙卑」。

選舉是一時的,失敗絕對有原因,如果能夠回到以台灣最大利益為主軸,徹底放掉抗中保台的迷思,真正找到團結台灣的方法,那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