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0354/web/◆ 聯合報社論/群眾殺手和狂歡遇害是如何交織的?
◆ 聯合報黑白集/救國團淚望海霸王
◆ 經濟日報社論/電動車無法取代手機成為台廠主力
經濟日報社論/電動車無法取代手機成為台廠主力
2022-11-02 03:18 經濟日報/ 社論
電動車示意圖。(路透)
最近兩年來,陸續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美國大幅升息影響下,世界經濟逐漸出現衰退現象,這對於以外銷為導向的台灣經濟,造成很大威脅。今年以來個人電腦及手機需求下降尤為明顯,於是坊間出現以電動車取代伺服器、個人電腦、手機,成為台灣企業生產主力的期待愈來愈高。然而在做這樣的設定前,需要確認幾個基本前提。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這三類產品的數量並不在同一個等級。個人電腦每年全世界的需求大約3億台、手機則更達到10億支,可是電動車的需求到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卻大約只有1,000萬至2,000萬輛。即便電動車內使用的半導體晶片可達數百枚,但其總數仍然無法與手機及個人電腦堪相比擬,故十年之內,電動車無法取代手機成為台灣廠商的製造主力。
其次,電動車不像手機或個人電腦,集中在幾個少數品牌,而且經過20年的產業結構演化,生產與銷售已高度分工。到目前為止,除特斯拉外,絕大多數的電動車仍然掌握在傳統車廠手中,且這些電動車廠都是自產自銷,短時間之內看不出產銷分工的趨勢。
或許有企業希望成為特斯拉第二,但是時空背景已然轉換,除了蘋果、谷歌、亞馬遜等世界級企業或許尚有機會之外,台灣企業已經沒有可能。
再來,電動車的生產雖然比傳統燃油車簡單容易,銷售和維修卻需要有龐大的網路據點,在大型市場如美國、中國、歐洲、印度、巴西、印尼、俄羅斯等地,其交車及維修門檻並非台灣企業所能跨越。
最後,電動車可能只是一個過渡性產品,民國一兒四年(2035年)之後,有可能被真正節能減碳的氫能汽車所取代。氫能汽車雖尚有技術困境需要克服,但歐洲、日本、澳洲,近期在氫能汽車的研發均有不錯的進展,前景相當可期。
面對這種種的挑戰與限制,台灣產業應如何因應呢?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自己在世界電動車產業的定位與限制,努力切入以傳統車廠為主的電動車生產供應鏈,成為不可替代的一環。
其實台灣過去在傳統燃油車的供應鏈中,已有很不錯的表現,只需要順藤摸瓜,應該不難切入這些品牌車廠的電動車供應鏈。
其次是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在電動車輛所需要的智能化模組,包括自動駕駛、電控系統、車聯網、資安系統、智能通訊、智能娛樂等,繼續以質優價平的 MIT 特色,提供給全球的電動車品牌廠商。
與此同時,政府所支持的研發法人,如工研院,應該採取跳蛙策略,直接跳過電動車,進行氫能汽車的技術研發,俾爭取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之後的世界汽車市場。同時,台灣企業不能放棄燃油車的市場,畢竟它還有至少15年的發展時間。我們不能也不應該為了水中的彩票,丟掉了手中的扁擔。
在技術平台方面,台灣應該與世界主要系統結合,爭取組成策略聯盟.避免閉門造車,重蹈 WiMAX 覆轍。
不論政治情勢如何發展,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過去如此,未來仍然如此,我們不應該在這個龐大市場缺席,應該盡力爭取在中國市場扮演重要不可替代的角色。
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汽車固然不是同義詞,但自動駕駛技術勢必成為電動車的標準配備,台灣必須在這方面急起直追,取得良好的切入點。人才更是世界市場競爭的重要因素,環顧台灣,沒有一所大學下設汽車開發的相關系所,未來是否比照半導體學院的設置模式,設立新能源汽車研究學院,值得有關部會慎重考量。
要言之,產業發展應該短中長期兼顧,手機與個人電腦是我們的短期重點,中期以電動車為目標,長期則捨氫能汽車其誰。
為山九仞,絕非一日之功,我們必須精心研擬30年的車輛產業展策略,依據短中長期目標,產學研分工合作,按部就班地落實執行,方有可能在未來為台灣再造一座護國神山。
聯合報黑白集/救國團淚望海霸王
2022-11-02 03:16 聯合報/ 黑白集
救國團周日在凱道舉辦遊行活動,以「公義、自由、和平、救國」四大主要訴求,主辦單位預估現場超過五萬人參與。記者林伯東/攝影
救國團遭黨產會認定為國民黨「附隨組織」,要求資產充公,向社會認錯;救國團人員不服,冒雨上街抗議。救國不成被抄家,前朝正副總統馬英九、呂秀蓮雖立場有別,竟同台痛批東廠羅織入罪,官逼民反。這一幕,既諷刺又悲涼,凸顯蔡政府的轉型正義只是掌權者殺伐異己的工具。
黨產會指控,救國團成立時雖隸屬國防部,實為依恃黨國特權辦理青年活動,故所積累資產屬不當黨產。依黨產會邏輯,為何黨國軍頭假借名義圈地謀利,造就海霸王,卻能躲過蔡政府的正義檢驗?
台北市長候選人童文薰指稱,海霸王旗艦店用地,是取自國民黨威權不義之財。當年黨國大老藉「中央軍事同學會」名義起造會館,透過特權將北市二號公園預定地改為「軍事建築用地」,取得建照隔天即轉賣私人,蓋起招待美軍的飯店。軍頭的同學會,從未出現。
救國團取得國有地,用之於青年;而擁有海霸王那塊公地的家族,在歷任台北市長「照顧」下違章使用,接受威權庇蔭攢積致富。同是國民黨「不義特權」,黨產會狠抄救國團,卻不敢查海霸王,只因那是蔡總統家族起家厝。
救國團感嘆,數十年公益服務,卻淪落滅門命運。諷刺的是,海霸王在柯市府和內政部合作下,終於改為商業用地,洗白身世,都更後便又是隻金雞母。
聯合報社論/群眾殺手和狂歡遇害是如何交織的?
2022-11-02 03:52 聯合報/ 社論
南韓總統尹錫悅(前右)一日在首爾梨泰院踩踏慘案現場附近的地鐵站向罹難者獻花。(美聯社)
今年萬聖節,因韓國首爾梨泰院發生嚴重的踩踏事件,變成了哀傷的節日。這個難以想像的慘劇,沒有人使用一刀一槍、乃至一顆石頭,只因群眾莫名的恐慌推擠,竟造成一五六人死亡。死者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其中包括來自十四個國家的廿六名外國人;這些國外觀光客,絕對沒想到自己會在狂歡時刻命喪首爾鬧區。
一五六死的災難,已相當於一場戰爭的傷亡規模。但當時聚集在梨泰院一帶的十萬群眾,不過是疫情解封後來此尋求解放和歡樂的市民,誰能想到歡慶會瞬間變成死劫?這天,並沒有任何單位舉辦大型活動,人潮是主動聚集在這個酒吧林立的消費娛樂街區;悲劇發生瞬間,是因為太多的民眾在一條坡道窄巷兩端推擠,引發了恐怖的推擠踩踏。根據調查,多數人不是死於踩踏,而是死於窒息;有些人被擠至巷道牆邊,仍站著就斷氣了。可見現場擁擠的程度。
要說群眾就是殺手,可能令人難以接受;但事件的發生,確是由於人群的無故推擠。儘管誰也沒有故意殺人的犯意,但起鬨推擠引發人群恐慌傾倒,悲劇就在瞬間發生。據目擊者稱,當時有六名喝醉的男子在巷子裡故意推擠,另有人呼應高喊「推啊!我們力氣更大」等。就這樣不特定人的非故意,不特定人的跟隨起鬨,旋即造成現場群眾的失控。推擠之中,力氣較弱的女性及缺乏經驗的年輕人更快不支倒地,旋即莫名喪失了性命。
根據韓國警方的統計,在死亡的一五六人中,廿到廿九歲者占了一○三人,十到十九歲者則有十一人,合計占了八成。這些青春正盛的青少年何辜,就這樣不明不白地命喪街頭。他們又何曾料到:一個狂歡之夜竟隱藏著如此難以捉摸的危機,沒有人懷著惡意,但群眾的盲動卻能觸發如此可怕的慘案。
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在梨泰院踩踏事故次日,印度古茶拉特省莫比鎮發生了吊橋斷落事件,導致一四一人墜河而死。兩個重大事故對照,其實可以發現約略相同的蛛絲馬跡。印度這座十九世紀的吊橋近日剛修復,重新開放通行;當天適逢印度「排燈節」,民眾群擁而至,現場氣氛歡樂。問題在,該吊橋最多只能負荷一五○人,而管理單位不僅超賣門票,還讓五百多人同時上橋。更糟的是,事發當時有近廿名青少年故意在橋中間抓著固定索猛烈搖晃,甚至用腳猛踹。不久,吊橋即斷裂下墜,大批民眾隨之跌入河中,包括不少兒童。
兩相比較,印度的斷橋事件,要比韓國梨泰院慘劇的責任清楚。印度的吊橋管理單位未能妥善控制上橋人數,造成吊橋不堪負荷,是主要原因。此外,吊橋修復後仍未經政府單位安檢,地方即逕行開放啟用,因此警方已逮捕九名管理人員。梨泰院方面,首爾警方的部署不足,及對於人潮疏散缺乏防範對策,則難辭其咎。但同樣不幸的是,印度吊橋上有一批懵懂青少年在橋上耍酷,胡亂搖晃橋身;梨泰院則有一批醉漢在那裡推擠叫囂,引發無名群眾的跟進反推,致雙雙釀成可怕的悲劇。
這兩起事件,也許可以讓人們更理解所謂的「蝴蝶效應」:群眾中少數人的不理性行為若沒有及時制止,行為持續傳播下去,將會造成不可測的嚴重後果。尤其,在節日歡慶的氛圍薰染下,許多人從公民、雇員、學生的身分解脫出來,變成理直氣壯的消費者和唯我獨尊的娛樂者,即更可能變成失控群眾的一員;更不幸的人,則在狂歡中成為受害者。這在真實世界如此,在網路世界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