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強制屋頂種電宜再三思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840/web/

◆  聯合報社論/三大保證全跳票,蔡政府只剩如簧之舌
◆  聯合報黑白集/無需專業,聽話就行
◆  經濟日報社論/強制屋頂種電宜再三思





經濟日報社論/強制屋頂種電宜再三思


2022-06-29 03:29  經濟日報/   社論
強制屋頂種電宜再三思,圖為示意圖。 路透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目前再生能源占全國發電量的8.4%,遠落後於政府承諾在2025年時達到20%的目標。因此,6月21日能源局對2009年訂定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提出了修正草案, 新增規範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之建築物,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另外,再生能源自用發電設備適用簡化申設規定對象,由原先「不及500瓩」的裝置容量,放寬為「不及2,000瓩」。

目前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容量的比重,太陽能光電占67.8%,遠高於風力發電的8.8%及生質能源的0.76%,因此,上述修正案中,預計以法規強制手段,擴增太陽光電的占比,但也衍生若干執行上的困難。

經濟部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容量為20GW,包括8GW的屋頂型以及12GW的地面型太陽光電。由於後者需要大片土地,因而政府勉強以「一案兩用」的漁電共生、風雨球場等方式因應。然而,目前太陽能光電的裝置容量為8.17GW。因此,對環境衝擊程度較小的屋頂型建置,便成為推動重點。

在無任何法規限制下,民眾可依自身偏好以及屋頂的客觀地理環境決定保留屋頂為空地、種菜或種電。一旦強制屋頂必須種電,則民眾的福利會隨使用權受限而下降。不過,若強制政策帶來的公共利益足以彌補民眾的福利減損,則亦值得推動。

碳排放減少是屋頂強制種電產生的公共利益,惟其價值不易估量。然而,屋頂強制種電會帶來下列三項成本:首先,屋頂不想種電者,須申請例外許可,因而可能出現大量行政成本。其次,相對於大規模的核能或燃煤、燃油發電方式,屋頂種電屬小規模的發電設施,因而儲能成本相對高昂。最後,屋頂種電最終必須報廢太陽能板,從而產生直接的處置費用,以及碳排放的外部成本。一旦將此三項成本納入考量,則對社會整體而言,強制屋頂種電恐弊多於利。

目前政府以一度5元收購屋頂種電,是支撐此政策的基礎。然而,此種「點石成金」的政策,除在短期內不斷扭曲資源分配外,長期間卻可能自陷泥沼。更具體而言, 2021年時,我國平均每度電費為2.59元。民眾以每度5元賣電給台電,但以每度2.59元向台電買電,並從中賺取每度2.41元的差價,便是最重要的誘因;而這正是經濟學所謂的「尋租行為」。此種行為導致民眾將過多資源投入屋頂種電,但對國民所得增進毫無助益。然而,對民眾補貼卻造成台電虧損,導致台電在今年已虧損600億元。長期而言,台電必須不斷大幅調漲電價。當電價不斷往每度5元調漲時,則先前參與屋頂種電的民眾,未來卻可能無法回收投資成本。

屋頂強制種電的措施是參考德國柏林市議會最近通過,要求使用面積逾50平方公尺之新建建築物及既有建築物之翻修改建,自2023年起應設置覆蓋屋頂總面積30%以上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我國在非核及綠能政策上一直師法德國,但卻忽略兩國下列的不同處:首先,德國實施非核家園,但電力供應不足時,可以從法國輸入核電。其次,德國大量採用綠電,但也充分反映成本,導致其工業用電費率是我國四倍。

因此,政府未來制訂能源政策宜務實參考其他國家的走向。目前歐盟考慮將天然氣及核能做為邁向「淨零碳排」的過渡能源,而最近南韓新任的尹錫悅總統則推翻過去文在寅總統「去核電」的主張。

在目前政府難以大幅擴充再生能源容量的情況下,未來恐也必須考慮是否增列核能的選項。













聯合報黑白集/無需專業,聽話就行


2022-06-29 05:11  聯合報/   黑白集
國安會副祕書長陳文政(右一)目前仍負責國防部協調業務,左為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圖/中央社


台美「蒙特瑞會談」結束,率團的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被傳將接任國防部長。總統府否認傳聞,痛批「打擊軍心」。諷刺的是,親綠媒體在會前誇讚顧立雄是蔡總統親手調教出來,赴美「如朕親臨」,取代原先主責的「軍中教父」副秘書長陳文政。為了捧顧立雄華麗登場,把國安會說得刀光劍影,就不在乎動搖軍心?

正逢美國強推不對稱戰力,對台軍售幾乎打掉重練;蔡英文讓顧立雄擔任軍購主談人,無論專業或時機都引人質疑。他是爭取我軍需求,抑或承旨辦事?

顧立雄被吹捧成談判巨星,但小國代表的任務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得罪衣食父母為要。難怪蔡英文寧用菜鳥,若依往例由軍事外交專業或院長級的幹才前往,只怕難如律師出身者那般善於隨風應變。

顧立雄高升軍機大臣,太座王美花則晉位經濟部長,很巧,也是以「不專業」取勝。更巧的是,顧負責美台軍事合作,軍購部署抗中,王美花則配合美國強化半導體產業鏈,任其壓榨台積電,還無條件保送萊豬與福食登台。即使產業叫苦、民生凋敝,也無損聖眷正隆。

美國是蔡政府靠山,顧家人掌理台美生命線,儼然另類第一家庭。夫婦倆御前行走辦事,當然要唯命是從,唯誰之命,不好說。話說回來,蔡總統聽人民的有多過聽美國的嗎?













聯合報社論/三大保證全跳票,蔡政府只剩如簧之舌


2022-06-29 05:15  聯合報/   社論
電價費率審議會臨時會決議自七月起調漲電價,平均漲幅百分之八點四,台電估計約有卅八點二萬戶電費將調漲。記者胡經周/攝影


歷經四年八次凍漲後,經濟部周一宣布調漲電價,平均漲幅八・四%,工業用電則高達十五%,引起產業界譁然。正當新冠疫情仍在高原,通膨處於近十年高點,此際調漲電價勢必對民眾消費及企業經營產生負面影響。儘管這次調漲主要對準工業大戶,但運輸及民生物價擴散效應仍難避免;政府裝作一派輕鬆狀,卻難掩因應遲緩的窘迫,用企業當民怨的擋箭牌也絕非磊落手段。

全球正面臨通貨膨脹威脅,上月我國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三・三九%,是十年來最高水準。今年國人實質薪資衰退,則是近六年首見,可見物價上漲對國人實質生活的壓力。與此同時,民眾正面對疫情嚴峻的挑戰,每日數萬人確診、上百人死亡,無薪假人數正攀升至高點。經濟部宣稱,電價調漲只會影響物價○・○四個百分點的漲幅,言下似乎認為微不足道。然而,對於在底層掙扎的民眾,卻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產業界而言,原本期待電價調幅在三到六趴之間,結果卻上漲了八到十五趴,這是個措手不及的變化,也大大推升了營運變數。最近全球許多產業傳出庫存過高,在消費不振下,不少跨國公司被迫提前裁員縮減支出以因應變局,全球股市也正處於低迷狀態;國內廠商勢必受到衝擊,外銷可能由盛轉衰。工業用電大戶一則要面對外銷砍單,一則又要面對生產成本上漲,這是雙重夾擊。

過去四年,在形勢相對寬鬆下,蔡政府連續八次凍漲電價,為何今天凍漲政策卻失靈了?背後原因有二:其一,蔡英文的能源轉型政策刪除了「核能」的選項,在相對便宜又乾淨的核電逐步退場後,蔡政府把絕大部分重心押在天然氣發電上。不幸的是,去年以來國際能源價格受減碳、俄烏戰爭的影響而大漲,天然氣漲幅更是驚人。國際大環境惡劣,我國電價成本只會步步隨之高升,自不可能再有便宜的電價。

其二,蔡政府近年屢屢因政治因素凍漲電價,諸如選舉年必須討好選民,執政失利時也要凍漲以消化民眾情緒。如此,一次又一次錯失了合理調整電價的時機,也平白耗掉了珍貴的電價平穩基金;如今,手上的籌碼已所剩無幾。今年又是選舉年,政府不能漲民生電價,只好把全部壓力轉嫁給工業大戶。這種一味照顧自己政治利益的決策,根本不把經濟和民生放在眼裡。何況,台電今年虧損可能達一、兩千億元,這麼大的電價黑洞,政府怎麼填?

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經過幾年來的硬幹、跳票和粉飾,已徹底破產。蔡英文曾對能源轉型提出三大保證:一穩定供電,二降低碳排,三絕不漲電價。前面兩項,歷經這幾年的數不清的大停電和小跳電,乃至民眾「用肺發電」的慘況,早已破滅。至於「不漲電價」這最後一塊遮羞布,如今也已被看光光,再無可遮。電價的噩夢不是漲一次就結束,明年問題依然在;就算凍漲,也只是換個方式從民眾的口袋掏錢。人們還未享受到能源轉型的甜美,就要幫蔡政府付出龐大的代價,這還不包括各種無預警停電的驚恐在內。

能源政策如此劣跡斑斑,蔡政府竟還能鼓動如簧之舌,稱這次電價調幅低於馬政府時代的油電雙漲。事實上,當年正是陳水扁惡搞油電凍漲,把回歸市場的責任丟給馬政府;民進黨收割了這個民怨紅利,卻還複製陳水扁的凍漲惡伎,同時沾沾自喜。三大保證破滅後,蔡政府還自稱合理,這除了厚顏無恥,還有什麼詞句足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