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187/web/◆ 聯合報社論/試劑用時方恨少:看衛福部過剩的管制權威
◆ 聯合報黑白集/疫情降級是為選舉升級?
◆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經貿關係 全力化口惠為實至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經貿關係 全力化口惠為實至
2022-05-03 03:27 經濟日報 / 社論
去年6月台美召開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 (TIFA)會議,已經將近一年,期間雖然台美經貿高層溝通管道順暢,但實質進展有限。(本報系資料庫)
去年6月台美召開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 (TIFA)會議,已經將近一年,期間雖然台美經貿高層溝通管道順暢,但實質進展有限。以最近一次經貿高層對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代表戴琪與鄧振中政委視訊會議為例,雙方只是簡單檢視 TIFA 會議後執行概況;對於我方期待很高的台美雙邊經貿協定,以及將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美方並沒有明確回應。
雖然 TIFA 召開對於台美關係有加分效果,TIFA 會議涵蓋供應鏈、醫療器材、數位貿易、貿易便捷化、金融、農業、環境,以及國際合作等多項議題,但迄今仍然是以台灣滿足美方需求為主,甚少著墨於雙邊合作。例如去年應美國商務部要求,台灣半導體業者必須填寫問卷,向美方提供市場競爭的產業資訊,而引發可能會涉及商業機密的爭議。
拜登政府上任後,美國不但對雙邊經貿協定毫無興趣,對推動雙邊合作,深化既有貿易協定,也不在優先選項中。美國是以多邊合作的印太戰略為主軸,印太經濟架構則是美國圍堵中國大陸,阻絕紅色供應鏈的平台。印太經濟架構雖然不觸及市場開放,但卻被視為未來美國亞太布局的重要機制。美國目前已與許多盟邦展開初期討論,反觀雖然美國國內普遍支持將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但雙方迄今並沒有進行具體的對話討論。
除了印太經濟架構外,台灣自去年9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美國雖非 CPTPP 成員,但台灣一直期待美國可以發揮影響力,幫忙推一把。我國也排除了萊豬進口禁令,但美國對於支持台灣加入 CPTPP,並沒有正面回應。今年下半年 CPTPP 將召開執委會,可能會決定成立台灣加入工作小組,攸關能否順利入會;屆時美國如何展現關鍵作用,仍有不確定性。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美俄對抗迅速升溫,中俄關係強化更引起美國關切。面對中俄整合,美國也進行調整。美國軟硬兼施,要求中國不可以明顯支持俄羅斯,禁止援助俄羅斯,在美中俄三角權力關係重新洗牌下,美中關係因而產生微妙變化。
雖然美中對抗基本態勢並未改變,但美國也不希望雙方衝突加劇,所以有可能因而調整對台灣的支持力度。美國目前也在改變對中國經貿制裁措施,由川普時期的全面性,走向具有選擇性,例如拜登政府上任後,並未擴大對中國課徵懲罰性關稅的範圍,反而在3月中豁免了342項中國進口產品的懲罰性關稅。另外,美國對於中國未能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也沒有進一步反制措施。
台灣除了爭取美國支持外,也必須解決台美貿易失衡擴大的現象。在美中貿易戰轉單效應,以及美國國內需求增加帶動下,美國對台灣貿易逆差,已經由民國 107 年(2018年)約 152 億美元,大幅增加到民國 110 年(2021年)的402億美元,台灣已成為美國第九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家,已經引起美方關切甚至不滿,要求改善的呼聲不小。
特別是自美中貿易戰以來,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雖然縮減,但美國整體貿易逆差卻不斷成長,去年已經突破1兆美元,降低貿易赤字已經成為美國對外貿易政策重點。例如最近美國參議員即要求台灣增加對美國客機採購以降低逆差,在航空業仍受新冠肺炎侵襲而低迷,此時大幅增加採購固然有可議之處,但台灣必然要因應未來美國要求改善貿易失衡的壓力。
整體而言,政府絕對不可自滿於目前台美的經貿互動。台灣未來除了被動因應美方需求外,必須更加主動,全力將美國的口惠支持化為更多具體方案,落實對台灣更多的實質幫助。
聯合報黑白集/疫情降級是為選舉升級?
2022-05-03 04:12 聯合報 / 黑白集
陳時中表示,疫情逐漸邁入高峰,但整體管制措施還是放寬,將從完整接種或接種三劑者先開始,呼籲民眾儘速將疫苗打好打滿。圖/指揮中心提供
染疫破萬成常態,死亡數也漸增。此時,指揮中心卻開始思考起「降級」問題:一是解封程度,二是將新冠從第五類傳染病降為「第四類」。雖說「與病毒共存」是不得不然,但過去超保守、如今超大膽,仍讓人錯愕。
陳時中半月前就說「考慮跟進」解封降級,近日有專家呼籲將新冠肺炎的法定傳染病「降級」,阿中也稱「有此考慮」。這些,頗有「以韓為師」的意味。
但韓國解封降級,是疫情已度過高峰危險期,確診數從單日六十多萬人,降至最近的三、四萬人,已經趨緩。但台灣顯然距離高峰尚遠,高峰時每日會有多少人確診、會維持多久、會有多少人死亡,都仍未可知。因此,現在就談「降級」,未免太早。
若考慮減輕醫療人員負擔,這無可厚非。然而,這是否只有降級一途,則有待商榷。原因是,許多繁瑣流程可以直接修改簡化,無關降級。疫情升溫後,政府各種手忙腳亂、物資準備不足的亂象叢生,若以為「降級」就能解決問題,就太天真。
從防疫看,降級可以討論;但就怕主政者考慮的不是防疫,而是政治。陳時中被民進黨當成參選台北市長王牌,如今被疫情綁住;解決不了疫情,只好在形式上塑造「功成身退」時機,為選舉升級。答案是什麼,且看陳時中在降級後的下一步,便可分曉。
聯合報社論/試劑用時方恨少:看衛福部過剩的管制權威
2022-05-03 04:12 聯合報 / 社論
指揮中心宣布,即日起快篩陽性者始可至醫院急診接受PCR檢測,目前快篩一劑難求,為能購買實名制快篩,北部昨雨勢不斷,但北市內湖一家藥局門口前仍湧現撐傘排隊人潮。記者邱德祥/攝影
疫情大爆發,政府要求民眾「自主管理」,大家才發現衛福部根本未曾提供足夠的工具讓民眾「自主」。例如,快篩試劑雖開放實名制購買,但民眾大排長龍也買不到;偵測血氧濃度的血氧機價格超高,還全台缺貨。至於去年外界就呼籲開放的家用唾液快篩試劑,民眾用起來方便又快速,衛福部卻以可能篩出偽陰偽陽為由悍拒。直到最近開放獨家進口,竟是高端「近親」中獎,被質疑有圖利之嫌。
民眾自我健康管理的工具不足,主因在衛福部上下充滿「管制」心態,始終以試劑器材是「醫療用品」為由限制進口或管制販售,甚至威嚇民眾跨洋網購是「違法行為」。正因管制過嚴,導致民眾購買無門,更造成某些器材因「稀缺」而價格遠高於國外。以血氧機為例,國內售價動輒三千元起跳,國外才一千多元,新加坡甚至免費分送給家戶。這些偌大的價差,利潤都被誰賺走了?
衛福部管制藥品器材最常用的理由,就是醫療器材必須講究準確,因此只能由專業醫事人員操作。不可諱言,有些器材或試劑可能準確度不足,容易造成誤判而產生醫療困擾。但衛福部的工作,應放在經由審查測試以去蕪存菁,為民眾提供較佳選擇,而非一味地全面管制,或讓獨家代理壟斷市場。
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是,蘋果公司生產的 Apple Watch,具有心率監測、心電圖、血氧等功能;但推出時,衛福部以蘋果未在台灣申請「藥材許可證」為由禁止使用。為此,蘋果公司只好對台灣的手表使用者關閉該項功能,讓台灣的消費者白白損失相關服務;足足隔了兩年,衛福部才放行。由於衛福部的官僚心態,導致台灣民眾無法與世界同步享受科技產品帶來的便利;深一層看,除了官威,難道沒有圖利其他器材廠商的用心?
再看快篩試劑的供貨不足問題。在去年五月那波疫情大爆發時,各界要求開放家用快篩試劑的呼聲即四起。六月間,陳時中鬆口同意開放鼻腔採檢試劑進口,但政府採檢認證仍獨尊PCR;至於唾液快篩,則僅開放「專業人員使用」試劑,而未開放「家用快篩」。這種作法,十足反映了衛福部的「官本位主義」,凡事都要把權力牢牢抓在手裡,不相信人民有自主健康管理的能力,彷彿民眾連快篩都不會。直到最近情勢失控,陳時中才喊出「自主管理」,其潛台詞是:「我沒辦法了,你們自己顧性命吧!」
事實上,在去年核准的五款「專業用」唾液快篩中,即有三款是國內廠商製造。但是,這次衛福部核准高端關係企業「福又達」進口首支家用唾液快篩,卻是仍未取得韓國政府使用許可的韓國貨。試問,可供專業用的國產唾液快篩,難道無法供國人居家使用?尤其,衛福部次長薛瑞元上月廿七日在立法院答詢時,才說「沒有廠商提出申請」唾液快篩;誰料,衛福部廿九日即宣布核准「福又達」進口。這短短兩天的變化,如果說薛瑞元是「狀況外」,那莫非一切都是由陳時中掌控?
當疫情眼看著已逐步失控,陳時中每天仍好整以暇地坐在那裡發號施令,真的是在指揮全局,或者只想表現他的官威?到五月一日,全台已有六千多名長者確診,各醫療院所卻僅開出八百多份口服藥物,用藥數量和高風險病患人數明顯不成比例。對此,醫界批評,藥物不是不足,是「管太嚴」。包括雙北的醫療量能已逐漸超負荷,中央對「以篩代隔」卻提不出解決辦法,難道要讓台灣疫情演成香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