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違章工廠應從速從嚴依法處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卸任時,蔡總統會留下什麼樣的台灣?
◆  聯合報黑白集/正名原來只是「諮詢」
◆  經濟日報社論/違章工廠應從速從嚴依法處理






經濟日報社論/違章工廠應從速從嚴依法處理


2022-03-22 03:08  經濟日報 /   社論
對於所謂藍綠歷史共業、過去閉眼放水的大量農地違章工廠,兩年多前政府終於透過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勇敢」處理了。本報資料照片



對於所謂藍綠歷史共業、過去閉眼放水的大量農地違章工廠,兩年多前政府終於透過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勇敢」處理了,採取的是妥協式的「得補辦特定工廠登記證」鋸箭療法,希望一舉解決龐大違章工廠未能納管的問題。但《工輔法》修正通過後的違章工廠輔導納管大限已於319到期,目前仍有8,000家違章工廠未登記納管。這些從過去到現在都不把政府與法律看在眼裡的違章工廠,除了考驗政府的執政威信與效能之外,也將凸顯政府的產業發展觀,值得留意。

儘管《工輔法》在前年修正通過,卻帶有濃厚的妥協成分,民間團體及輿論當時即對其有「邏輯不通、硬拗硬掰」的指陳批評,更重要的是,政府對違章工廠處理的方式正彰顯了台灣經濟最大的困境。

《工輔法》修正通過的兩年半以來,大部分重疊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期間。這期間台灣經濟表現因防疫成效而一枝獨秀,製造業出口的榮景令人稱道,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起。表現特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半導體業成為磁吸民間與政府有限資源的巨獸,反而排擠了其他產業發展的資源,更掩蓋了國家整體產業發展的思考與擘劃。

台灣經濟主要的困境在於,除半導體業之外的產業升級轉型始終遲滯。大量製造業屬於傳統要素驅動或效率驅動型的模式,依賴低成本維持競爭能力,這正是違章工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原因。解決之道無他,唯「以創新驅動的經濟取代效率驅動的經濟」而已。蔡政府提出了創新、就業、分配的經濟發展目標,希望打造創新驅動的經濟,並藉以帶來高薪優質的就業、改善分配,這已看到問題的本質,也提出了解決之道。近年來,政府從5+2產業創新計畫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再到打造台灣成為高階製造、研發中心,不斷試圖引領產業創新升級,令人寄予厚望。

然而,在現實中,民間業界追尋低成本的基因強韌,普遍很難走出要素驅動或效率驅動的經濟,偏偏政府的諸多政策仍在積極維護或促進這些傳統經濟模式,甚至不願讓市場經濟發揮應有作用,使得目標與手段明顯背離,不敢大刀闊斧處理違章工廠正是其例。

另一方面,全球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對永續發展與企業ESG責任要求日高,包含碳稅、邊境碳關稅、高能源價格等必要合理成本的負擔日重,人均碳排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台灣面對的壓力尤其高,製造業勢必受到明顯衝擊。這其中,違章工廠由於其「違章」,也自始未申報碳排量,因此台灣的人均碳排量還屬低估。面對未來挑戰,不積極處理違章工廠的代價實在甚大。

當初政府說明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的原因,包括「讓經濟有辦法發展」、「南部基層有需要」、「不要讓中老年技術勞工失業」、「讓隱形冠軍發揚光大」等。如果政府真要顧慮南部基層需要或高齡技術勞工的失業問題,恐怕也無需再侈言產業真正轉型升級的議題。至於「讓隱形冠軍發揚光大」則最為諷刺,一來隱形冠軍竟是違章工廠,這在先進國家簡直無法想像,二來既是隱形冠軍,實沒有理由為尋求低成本、貪圖小利而寧可違法。時至今日,我們期待所有透過違章工廠生產的隱形冠軍企業皆已主動辦理特定工廠登記,儘管這還不算是合法工廠,只是暫時先行納入管理。

環團已經出聲呼籲,面對已是大幅妥協過的《工輔法》,政府必須從速依法停止供電、供水及拆除,以避免執政威信與效能再受質疑,更要藉此彰顯對於走向新經濟的決心。











聯合報黑白集/正名原來只是「諮詢」


2022-03-22 03:09  聯合報 /   黑白集
民間團體今年1月舉行公投連署記者會,力推2024年巴黎奧運正名。記者吳亮賢/攝影


繼四年前東奧正名公投闖關失敗,獨派再發起「巴黎奧運正名公投」,要將「中華台北」改成「台灣」,卻遭中選會要求「限期補正」。中選會貫徹蔡政府意志,背後原因引人遐想。

綠營和獨派厭惡「中華台北」,眾所皆知。葉金川用此名參加世衛大會,民進黨上下指其「賣台」;兩年前,蔡系監委還要查他是否「出賣國家主權」。舉重金牌國手郭婞淳當年反正名公投,曾遭鄉民圍攻;公眾人物用「中華隊」一詞,也被網民出征。「正名」是民進黨的無敵政治正確。

然而,民進黨卻不敢支持東奧正名公投;對「巴黎奧運正名公投」,則直接由中選會認定「現行公投法並未承認或接受諮詢性公投」,宣示正名公投只有「諮詢」效果,無強制力。如此,無疑打了所有「正名派」一記耳光:原來高喊了多少年「正名」,就算有民意背書,也就是「諮詢」罷了。

中選會做法,更可能是在幫蔡政府解套。能封殺正名公投最好,如果不能,也可宣稱它僅有「諮詢性」,不需落實。原因是,一旦公投通過且執行,我國便將與所有國際賽事、會議絕緣。也就是說,民進黨的正名,從頭到尾只是自娛娛人的把戲。

綠委蔡易餘近日建議,將「羅宋湯」正名為「烏克蘭英雄湯」。民進黨的正名行動,大約就是如此兒戲。












聯合報社論/卸任時,蔡總統會留下什麼樣的台灣?


2022-03-22 03:11  聯合報 /   社論
「小英志工團」舉行春酒,蔡英文總統及「英系」成員都到場參加。圖/取自陳嘉行臉書



蔡總統出席「小英志工團」餐會,談及自己每天都在算距離卸任還有幾天,不是眷戀權位,而是還有好多事要做;希望離開時,能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給台灣。她依舊「文青體」語言,讓現場志工為之感動。但也有許多網友冷嘲熱諷,認為蔡總統任內停電、空汙、萊豬、核食齊湧而至,房價貴翻天,還準備跟對岸打仗,台灣怎可能變成更好的國家?

和自己的「死忠」群眾聚會交心,蔡英文隨便說什麼,都能讓對方感動,這不足為奇。然而,蔡總統多久沒離開那個舒適圈及政治同溫層,和反對黨人士、異議團體乃至不滿的民眾坐下來談一談了?不同的意見,有那麼難以面對嗎?身為元首如果流於偏聽,拒絕聽取反對黨或異議者的說詞,把所有雜音都排除得乾乾淨淨;那麼,她如何知道自己卸任後留下的會是個「更好的國家」?而不是一個依個人意志獨斷打造出來的威權國家?

蔡英文經常把舊國民黨時代稱為「威權政府」,並將目前的國民黨指為威權遺物;殊不知,她自己正在重蹈威權的治理方式,並把已經民主化的台灣帶上專斷的回頭路。正因如此,萊豬及福島核食的開放,都是她一人拍板即做成決策,各級官員便唯唯諾諾奉行;至於輿論及公投呈現的偌大民意,都被踩在她腳下。也因如此,內閣中不適任、不專業的政務官成群,都因為她的「關愛」而倖免於被撤換,得以繼續離譜錯亂的施政。

沒有專業的官員,怎麼可能打造出更好的國家?外交部長經常自以為是國防部長,又不時搶陸委會主委的戲;經濟部長僅有狹隘的法律訓練,答不出經濟相關議題;農委會主委不斷製造蛋荒、肉荒、菜荒,每次都用撒錢和補貼堵農民的悠悠之口;衛福部長不顧防疫倫理一味偏袒生技廠商,卻用嚴格的規範拘限百姓行動,從不在乎這對國民健康造成什麼影響。至於閣揆,最大的本事是用嗆聲來遮掩無能,用哏圖來假造聲勢,把犯錯的官員從前門逐出、從後門召回,在在破壞民主政治的「責任倫理」。

上述問題,造成台灣社會的紛紛擾擾,蔡總統都裝作看不見,甚至利用這些官員為自己擋住外界的批評塵埃。如此,對真相故意「一葉障目」的政府,國家怎麼可能變得更好?蔡總統以為,成立了「促轉會」,就能抹掉不公不義。事實卻非如此,促轉會不僅以「新東廠」自居,監察院的公正性在流失,司法部門的獨立性在變弱,包括NCC在內,全都變得更加「黨派化」。這樣的沉淪景象,蔡總統是看不到,或是根本不以為忤?

撇開民主、正義這些高調不談,單論民生議題的話,最近各種怵目驚心的停電、火災、高房價、酒駕問題,政府又解決了多少?尤其電力問題,擺在眼前的現實就是停電頻繁、電網脆弱不堪,主要就是蔡總統僵化不合理的能源轉型政策所造成;而今,台電分明已束手無策卻又藉口無限,對此蔡英文不需要召集專家重新檢討一下能源政策嗎?還是要繼續「不沾鍋」到底,假裝這是台電的無能所致?

既然每天都在計算卸任的日子,蔡總統當然知道,她在二○二四年五月就要卸任;然而,她開出的能源支票,卻寫著二○二五年才到期。這中間一年的差距,是預知電力政策跳票,而預留下來以便自己脫身嗎?屆時政策跳票的責任,就直接甩鍋給下任總統了,是嗎?蔡總統卸任時,說台灣會變成更好的國家,很難置信;不談民主正義,光說不停電,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