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台積電擴廠下的產業政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連兩敗,國民黨要如何享受歲月靜好?
◆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的低消
◆  經濟日報社論/台積電擴廠下的產業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台積電擴廠下的產業政策


2022-01-10 02:41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積電由於擴廠態勢明確,且訂單滿載,預料仍將扮演多頭領頭羊。圖為台積電中科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先前決定在新竹寶山設立2奈米晶圓廠後,台積電(2330)又選定在台中設立另一座2奈米晶圓廠;將利用台中興農高爾夫球場周邊公有地至少88公頃,投資金額新台幣 8,000 億到 1兆元,預期在民國 116 年(2027年)量產,將創造出 8,000 個就業機會。

面對這個訊息,我們感受其實是複雜的。台積電不愧是「護國神山」,既能在晶圓代工技術上持續領先其他半導體強國,又能在台灣創造出更多出口和高薪就業機會,當然應該心存感謝。然而,這樣的效益並非不耗費成本的,它既要使用大量的土地、電力和用水,又聘用大量出色研發人才,是否很快就會讓台灣資源所能負荷經濟活動達到極限,讓其他產業難有資源來發展,產生「產業排擠」的現象,值得思考和應對。

經濟發展過程中,有所謂的「荷蘭病現象,它是指荷蘭民國 48 年(1959年)在北海發現大量天然氣後,大量用勞工開發油氣田並出口,卻產生了兩種現象:貨幣升值工資上漲,兩者都造成一般製造業難以負荷而出現蕭條,只有能源產業一枝獨秀,遂被稱為「荷蘭病」(Dutch disease)。隨後被用以稱呼一國經濟發展中,某種產業快速成長並大量出口,但卻拖累其他產業類似現象

去年4月美國彭博社報導,經濟學家格林(Rory Green)的最新研究報告認為,台灣和南韓都因過於依賴電子零件或半導體業,已經初露「荷蘭病」現象,應注意產業的均衡。雖然我國央行極力澄清,台灣總體經濟情勢和當年荷蘭不同,貨幣升值也是多種因素造成,不同於荷蘭病的病徵,但台灣是否因半導體業「過度發展」,產生類似「荷蘭病」的不利後果,已引發有識之士關注。

其實,就算台灣半導體相關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不完全和「荷蘭病」吻合,但像台積電擴廠這樣,耗用大量寶貴都會和周邊土地,政府必須投資增加發電和供水設備,提供的水電價格又是東亞最低形同另一種補貼」,同時「搶走台灣最優秀研發人才,讓其他產業大嘆人才難覓。這些負面外部性」已經造成台灣其他產業發展限制」。若放任其發展,將來極可能被形容成「台灣病」:一種高度發展高薪產業,搭配一大堆平庸低薪其他產業經濟成長數據亮麗土地和房地產價格高昂經常缺水缺電所得分配惡化造成社會兩極化

如果我們不願意台灣走向這種惡性結果,政府應該研擬讓產業更平衡發展的相關政策,包括對耗用大面積土地大量用水用電的企業分別課徵一套資源耗用稅」,將耗用大量稀有資源、約制其他企業發展的「外部性內部化」,稅率則請專家詳細設計,但必須讓這些廠商「有感」,才會考慮進行海外投資減少耗用台灣寶貴資源

其次,為配合少數需使用巨量水電、導致政府須增添設備所衍生的投資成本,必須向這些企業徵收適度的「設備投資分攤費」,比例由專家規劃設計。這同時可避免被外國控訴我國出口品獲得政府補貼,而在出口時被進口國課徵「平衡稅」。

其三,放棄水電價格為東亞鄰國最低的荒謬政策,必須反映成本,讓公營企業有能力進行研發創新提供更有效能綠色水電供應其四延攬境外研發人員規範應該更為自由,讓一般企業更容易獲得研發人才其五,政府研發資源投入各種產業的比例,應依經濟生產比重配置最終受益者不可集中於電子業

最後,還是要盡速簽署更多自由貿易協定,讓「資通訊以外」的產業出口也能獲得外國免除關稅公平地進行國際貿易競爭。如此,台灣的產業才能平衡發展,避免高度集中於半導體相關產業所帶來的各種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的低消


2022-01-10 03:10  聯合報 /   黑白集
反萊豬公投不通過,但已挽不回民眾對美國豬的信心,民眾滿街看到標示豬肉來源的標章或是標示,幾乎看不到來自美國豬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眾到宜蘭某餐廳用餐,點了上千元的麵菜湯,店員卻堅持他必須加點一五○元的飲料,否則不能入內用餐。理由是,店裡規定「低消」是一杯飲料,即使顧客消費額已超過低消,也不符資格。

低消」通常指最低消費額,這家餐廳卻指定是「飲料」,與一般市場慣例不同,惹得消費者大不悅。連消基會都認為,這樣的規定很難被消費者接受,商家應更改規定聲明飲料是「必點」,而非「低消」。

碰到這類商家,民眾只能嘔氣。花了上千元點餐,卻還不夠,消費者難道沒有不喝飲料的權利?店家服務態度差,只會降低消費者上門的欲望。若把政府也看成一種服務事業,人民得到的服務也越來越糟;而且,政府規定的「低消」越來越多:民眾必須吃萊豬、不能反對政府三接毀藻礁、不讓在野黨審總預算等…。

近日境外移入確診數越來越多,機場群聚也分成數線擴散進入社區,迄今仍釐不清頭緒。然而,總統副總統為了中二補選及罷昶連日造勢,彷彿沒有其他國家大事要管。補選與罷免原應尊重當地選民的決定,但蔡總統只在乎輸贏,非要強迫民眾吞下她的「低消」支持靜昶。政府疫苗不足、偏袒高端、把關疏漏,大家都吞了,但政府反省了嗎?

重利的商家,只會自毀商譽攬權霸道的政府,不讓人反感才怪!















聯合報社論/連兩敗,國民黨要如何享受歲月靜好?


2022-01-10 03:10  聯合報 /   社論
波波漫畫


中二選區立委補選,民進黨的林靜儀以七千多票勝出;顏寬恒在大本營連吃兩次敗仗,顯示顏家傳統基礎已經動搖。台北中正萬華區的罷昶案,同意票雖遠大過不同意票,卻因投票率低而未跨過罷免所需門檻,林昶佐得以抱著羞愧續任立委。真正難堪的是國民黨,面對綠營黨政要員全力出擊,藍營卻一路坐視不應戰,落得這樣的敗績,有何顏面可言?

上月四大公投未過,即已顯示藍營動員能量低落;這次的補選與罷免,國民黨卻仍消極以對,讓人看不出它求勝政治意志。接連兩敗,不僅損及今年底地方選舉的氣勢,也會動搖選民藍營領導者信任,甚至導致內部的團結與凝聚越發不易。事實上,國民黨這兩場戰役原本都有勝出的可能,卻因黨中央戰略上誤判而不作為,結果慘輸,令人痛心。

先談中二選區的補選。蔡英文這次大肆動員黨政機器所有綠媒圍剿顏寬恒為林靜儀造勢,宛如牛刀殺雞完全不符比例原則,令人反感。最後林靜儀雖勝出,其實是得力於不對稱的資源優勢,贏得並不光彩。相對的,國民黨在提名後全程袖手旁觀,完全交給顏家自己操盤,台中市長盧秀燕直到最後一天方才現身,這是戰術上嚴重誤判。顏寬恒上次選舉已敗給陳柏惟,這次仍因循地方派系傳統打法極不明智。更糟的是,國民黨旁觀他遭荼毒卻以為「哀兵戰術」仍有市場,而毫不接戰,都是脫離現實心態無法打出選戰氣勢,是敗戰主因迷信顏家地方根基更是敗筆,這種爭議多端派系政治早該被淘汰。

再看林昶佐的罷免案。此案雖未過關,但罷免的「同意票」較不同意票多出一萬多票,顯示當地民眾確實不滿意林昶佐的表現;這點,對民進黨及林昶佐都是一記重拳。罷免案未過,主要是投票率僅四成二,選民投票意願太低。主要原因則是國民黨的「自殘式」操盤所致,藍營不僅內訌,還為了壓低台中投票率故意在台北也冷漠以對,造成選民無感。如果罷昶的投票率能催出中二選區的五成八的高比率,林昶佐這次不就被罷掉了?

罷昶過程中,國民黨內訌不斷到了可笑的地步。罷免提案人之一的鍾小平議員與台北市黨部勢同水火,罷免尚未結束,就出現誰來補選的爭執。種種爭議,黨中央原可化解卻未介入化解,反而袖手旁觀雙方叫陣,讓外界看笑話,最後鍾小平還被逼到台東去重新入黨。簡單地說,罷昶本來民氣可用,但國民黨卻辜負了此一形勢,浪費了人心,最後連藍營基本盤都沒有開出來。這顯示黨中央領導力不足放任黨內一盤散沙難辭其咎

上次公投前,侯友宜曾發表「千字文」自我表白,提到要追求讓每個人「歲月靜好,安居樂業」。當然,若能夠過太平、靜好歲月,誰不想要?但在蔡政府喜好行險專斷攬權的執政下,台灣處於民主被踐踏人權被侵奪國安不安穩險境;談靜好歲月,未免太奢侈。尤其,面對一個不斷擅權擴權的執政黨,國民黨若只圖過自己安適的小日子,豈非自棄在野監督之責

民進黨雖在公投及這次投票皆有斬獲,但嚴格而論,都不過是「慘勝」。蔡政府出動了如此龐大的資源,也不過打成如此,可見人民對它的操弄已身心俱疲。相對的,顏寬恒的敗選,意味國民黨的經營必須跳脫地方派系,改提優質、有戰力的人選,才能將政治導入更現代形象及論述競爭。這也才是政黨經營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