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國際人權日…家暴血淚史 問題看到了嗎
◆ 失去靈魂的台灣民主
◆ 科技.人文講座/幻土vs.樂土 移工的明天應該會更好
◆ 2021代表字/「宅」重新審視 也能是正向
◆ 公投變鬧劇 愚民又反智
◆ 星前外長辜負李光耀民主苦心
◆ 2021代表字/宅家這一年 後退是向前
◆ 2021代表字/「宅」中有轉機 永不放棄!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講座/幻土vs.樂土 移工的明天應該會更好
2021-12-10 04:15 聯合報 / 郭瓊瑩(作者為文化大學景觀系系主任)
移工在周末與各國習俗節慶日均亟需充裕之大型社交與休閒開放空間。圖/郭瓊瑩提供
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在飛機上無意間觀賞新加坡導演楊修華的「幻土」,旨在描述新加坡移工狀態。劇情沒有高潮迭起,卻在全球最宜居、經濟社福排名前端充滿綠意的國家建設背後,隱約透出另一種深沉、晦暗、感傷與無奈。反射到台灣正也凸顯近七十二萬外籍移工投入我們產業與社福工作的場景。
目前在台最多的移工分別為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其中又以桃園最多產業移工,台北市最多社福移工。台灣面對少子化與農村空心化現實下,移工已是國家運轉的一環,甚而是安定的基盤。惟政府法令賦予他們的福祉似仍有諸多需檢討處。
十月底,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一場「移動人權特展」,它結合了十五個 NGOs 透過一年的共學工作坊,梳理出非常精準、客觀又具深度之策展,以「明天應該會更好」為主題,值得全民尤其是企業雇主去深度觀賞。其名為「應該」似也反映了對現行政府移工政策仍有期待與懷疑。主因目前對移工之身心靈輔導、知識教育、可持續培力,尤其是公共休閒舒壓綠地空間,以及對其文化宗教信仰必要空間提供…均仍未到位。
在軟體輔導上,NGOs 扮演了關鍵角色,包括母語電台、巡迴圖書專車、相關自我知能提升之工作坊培訓…。而在硬體空間上,實為政府應盡之責任。連香港政府在非常擁擠的中環都願意釋出公園、街道封街,讓移工在假日有自由自在聚會交流之場域。
近年各國因社福與產業勞動人力匱乏,連日本政府也大開移工之門,並予以更豐沛之待遇。如果我們政府再不改善福祉保障之機制與誘因,再過幾年,這個移工潮將亦會有另一波「空間板塊移動」。此對我國之產業與長照社福將雪上加霜。另因兩岸關係,許多台商回台建廠,而其勞動力問題亦亟待解決。
十二月十日是國際人權日,過去我們一直在談轉型正義與重複的黑暗歷史。惟面對今日與未來之國際情勢發展,移工問題不只是勞動部單一權責,它涉及文化、宗教、信仰、衛福、教育乃至「移工人權」。看著展覽中一幅幅照片、統計圖表,還有更細膩的移工自拍影片,國人的價值觀亦應轉型。「移工」也是我們的家人朋友,更是支撐整體社福與基本工農漁建設之基盤。希望寶島不會只是個移工的幻土,更期待在全民重視人權之基本信念上,讓台灣成為移工有溫度、有自信、有尊嚴的樂土。
今天國際人權日…家暴血淚史 問題看到了嗎
2021-12-10 04:23 聯合報 / 王如玄/雍展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高嘉瑜受暴事件引起高度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波波漫畫
高嘉瑜受暴事件引起高度關注,時值國際人權日,此案帶給台灣社會什麼省思?我們自豪的亞洲第一名—第一個同時擁有家庭暴力防治法及保護令的國家,一夕破功。
家暴法實施廿幾年,社會改變了嗎?人民看到原來連政治人物被施暴也只能隠忍。家暴法施行以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每學年應有四小時以上家庭暴力防治課程,執行成效如何?社會氛圍為何仍讓被害者不敢第一時間站出來?
檢警在高立委提出告訴後,不到二小時即向法院聲請搜索票獲准,隨即拘提到案,創史上最快速度,類此辦案效率是否可變成標準流程,讓更多被害人敢站出來請求公權力協助,而不會擔心如日前彰化家暴案被吃案?
行為人在高案前即有多項家暴紀錄,即所謂的「連續加害人」,但他人不知,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縱使發現,也會因被害人撤回保護令聲請而無從繼續處理,這是各界回歸家暴議題應正視討論的。
英國實施「家庭暴力資訊揭露方案」(Domestic Violence Disclosure Scheme),包含「問的權利」與「知的權利」兩種途徑。問的權利部分,親密伴侣可向警察機關提出請求查閱對方紀錄;經過警察會談且經危險評估後,警察會將此申請案件送至跨機構平台討論,並決定是否向申請人揭露對方家庭暴力資訊。
知的權利,係指當警察由間接訊息得知,具有連續家暴行為人,其目前親密伴侶可能處於高度或中度危險情境中,基於預防傷害、保護被害人安全下,警察機關可主動將相關資訊提報到前揭平台,討論是否主動通知其伴侣。方案在執行過程中有許多限制與規範,須審慎討論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需求目的,資訊揭露必須是預防犯罪被害發生所必須採取的合法、符合比例原則策略等。
大陸自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實施反家暴法,浙江省義烏市去年七月起引入婚前查詢伴侶家暴史制度,只需提供正式身分證、結婚伴侶身分證資料,即可查詢,每人一年最多可查詢兩次。紀錄不僅有家庭成員間,還有伴侶同居期間發生的家暴行為,包括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後因實施家庭暴力被判刑罰、被法院裁定受人身安全保護令限制,及因家暴被公安機關處以行政處罰。相較起來,英國的操作方式較為細緻。
除家庭暴力資訊揭露方案外,一再觸犯傷害行為是否應改為公訴罪,而不是維持告訴乃論任由行為人施壓被害人撤回告訴?被核發過保護令再有家暴行為者,是否即應裁發強制治療保護令,而不只是核發禁制令?目前以被害人為中心的資訊建立方式,是否應加上加害人為中心的連結方式,才能窺見加害人整體施暴歷史?不只是在社工系統,包括在警政及司法系統上,應充分掌握行為人過去施暴史,始有可能在核發保護或對行為人為處遇時,採取有效糾正及補救措施。
尤應注意,法官審理保護令案件時,如被害人撤回聲請,法官認為案件情節重大時,如何與檢察官、警察機關或地方政府主管機關維持橫向連繫,立即改由檢警或主管機關主動繼續聲請保護令之核發,以保護被害人及他人安全,亦值得思考。
台灣婦女運動史即是被害人的血淚史,透過一件件個案,人民看到了問題,也希望政府看到。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失去靈魂的台灣民主
2021-12-10 04:20 聯合報 / 季淳/大學政治系教授(美國加州)
前總統馬英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英九前總統投書聯合報,憂慮這幾年民進黨政府表現,趨近「不自由的民主」。台灣是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如果是,為何走到今天;如果不是,那麼台灣從民國 76 年(一九八七年)解嚴以來經歷的又是些什麼?
從比較政治角度說,台灣是民主轉型範例之一: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國會改革、總統直選、軍隊國家化,到三次權力和平轉換。弔詭的是,台灣可能也是民主價值深化較不成功的例子。
雖然民主在台灣行之有年,但許多政客並沒有將制度背後的民主規範內化於心。因此便宜行事作為,往往對政黨目標達成可收一時之效,卻傷害民主化與制度化的努力。
為何民主轉型成功後,台灣無法深化鞏固民主價值?原因可能在於,族群政治對台灣民主化過程的巨大影響,結果是,與其說這些年台灣政治發展是民主化過程,不如說它可能是以民主化之名,行本土化的過程。因為兩者目標何其相似,都是為了改革或推翻過去國民黨專制政權,於是過程中,民主價值與本土價值糾葛夾纏,加上政治本身又是場感性大於理性競爭,所以傾向理性思考的民主價值,往往淹沒於感情為出發點的本土價值之中。
再從比較政治角度看,台灣八零年代民主轉型過程相對平穩,不像韓國在民國 76 年(一九八七年)經歷一場百萬人民群眾運動。
何以致之?因台灣過去的專制政權,是植基於少數族群對政治權力不具正當性的寡占,這些年來將政權本土化,讓居多數的本省族群得到應公平享有政治權力過程。因此,民主對一些本土政治人物來說,與其說它具有目的性價值,不如說是為獲取並維持政治權力目標的工具性價值。如果民主的實現會妨礙這些目標達成時,民主是可以被犧牲的。
本來台灣本土化政治發展,在兩千年民主轉型後,可以有個深化民主的機會;可是一些政治人物仍沉迷於過去族群政治魔力,操弄統獨、去中國化和歷史重新詮釋等議題。於是台灣民主化過程,先天上與本土化夾纏不清,後天上又受重創。
在第三波民主化來臨前,民主國家居於少數,當時的政治學者主要關切的是,民主與專制的區別;第三波民主化來臨,各式各樣變異的民主政體如雨後春筍,今天政治學者關切的則是,種種變異民主制度間的區別,提出種種「混合政體」概念。今天民進黨政府在國內外監督下,並不容易真正走向某類專制獨裁,但是它近來的所作所為,如何深化台灣的民主價值?如何替台灣民主尋找沒有擁有過的「真正靈魂」?
公投變鬧劇 愚民又反智
2021-12-10 04:29 聯合報 / 林法/公(彰化市)
民進黨號召「台灣隊站出來」,全台街口串連宣講公投。本報系資料照
公投的直接民權理念,當然崇高,但在現代社會將複雜問題化為「薄紙上的是與非」,顯為屈從現實的無奈;惟有充足可靠資訊作判斷依據,才能彌補些許缺憾。眼前號稱「民主進步」政黨捨此途徑,濫用行政資源,還慣用攻訐對手、美化自己的選戰伎倆,讓這次難得的「純公投」,又成了一場鬧劇。
就像「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的口號,除了「反核」有其一貫及部分合理性,其他哪個主張不教人精神錯亂?所謂「藻礁永存」,原來是掐頭去尾「從觀塘到觀新」;從前認為公投該「綁選票」的,現在將「綁大選」當成居心叵測;至於全球一六○國禁止萊克多巴胺,更離譜地成了豬隻的保健食品。
府院高層說公投非政黨對決,是政策理性的討論,可是現在「劃清界線的台灣隊」也出來了,連面對問題起碼該具備的常識和態度都沒有,不正是對民主最大的傷害嗎?
當然,全球興起民粹浪潮,像英、美老牌民主國家,出現脫歐公投和恍如噩夢一場的川普現象,讓不少人質疑民主體制預設的「選民理性」,根本無法應付日益龐雜的公共事務。眼見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此刻卻充滿「愚民」、「反智」氛圍。
「公民哈比人」與「政治流氓」一體兩面,莫怪民主最大的敵人就是「民主」。只是「民主」無法位格化,趁公投前夕,大家不妨好好想想「自己與流氓」的關係吧!
星前外長辜負李光耀民主苦心
2021-12-10 04:23 聯合報 / 陳鴻瑜/政治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美國舉辦民主峰會,東亞國家邀請日、韓、台、菲、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國。美國邀請這些國家有其政治考量和一定民主標準,沒有邀請新加坡,引起星國前外長楊榮文不滿,他接受大陸環球時報專訪時,批評美國沒有依照民主原則決定邀請對象,同時又批美邀台灣「是美國從多方面試圖讓中國蒙上負面色彩的部分行動」,最後總結說是「降低中國在國際上的道德地位」。
楊言論一點都不讓人意外,那是他自認承襲以前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式民主觀念。他特別強調那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自由民主」,他也稱中國民主「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不知何時新加坡竟然淪落到跟中國一樣的民主標準。
過去新加坡經濟發展不錯,但政府控制有方,利用各種法令箝制人民言論自由,獲得中國青睞,在鄧小平時期新加坡模式還成為中國學習對象。曾幾何時,新加坡政治人物開始以中國為師,將兩國看成都是有別於西方民主標準具國情特色的民主國家。
其實,楊錯估新加坡民主模式,新加坡的民主跟中國的民主不一樣,至少比中國更高等級,新加坡有民主多黨競爭的選舉、有組織政黨的自由、有工人黨在民主程序中贏得十名國會議席、在國會內培養反對黨勢力、保障少數民族擁有國會議席、在國會內鼓勵有不同意見和聲音、立法讓不同種族的人出任總統、有依法有據的批評政府的機會;唯一遭詬病的是,它仍沒有廢除政府有權不依正當法律程序逮捕人民的內安法。相較言,中國沒有組黨自由、沒有多黨競選、更沒有言論自由、人權沒有受到保障。
楊榮文千萬不要將新加坡民主等同於中國的民主,這是貶低星國民主,也錯讀和辜負了李光耀建設新加坡式民主體制的苦心。
回頭再看美國邀請台灣與會,也是台灣民主獲得肯定,與楊所講邀台灣貶低中國的道德地位無關。做為台灣友好的新加坡前外長,請勿就兩岸問題做出偏袒曲解發言,也請勿將新加坡式民主視同中國式的民主。
2021代表字/「宅」重新審視 也能是正向
2021-12-10 03:47 聯合報 / 吳怡彥/大學教師
網球好手盧彥勳昨公布2021年台灣代表字「宅」。記者曾吉松/攝影
轉眼間已到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尾聲,媒體透過票選選出年度代表字,依序為宅、缺、投、慌、苗、盼、望、穩、隔、轉。除了「宅」外,跟疫情有直接關係的尚有「苗」(疫苗)、「缺」(缺疫苗)、「隔」(隔離)。民國 109 年(二○二○年)乃至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是疫情年,甚至展望來年,恐仍未見終點。
這一年,台灣社會紛擾不斷,缺水缺電外,更歷經缺疫苗的爭論。「宅」作為票選第一名,直指整個世界的流動停滯,乃至島內流動停滯。
五月中旬後的三級管制,造成實體社會的流動停滯,逼迫著傳統經濟模式轉型。在教育上,中小學乃至大學被迫落實遠距教學,遠距教學的相關軟硬體紛紛上陣;一般職場上,辦公室移轉至居家辦公,網路會議已然成為普遍常態。然後,我們發現,天並未塌下來,世界仍然繼續運作著。
直接受衝擊的餐旅業,餐飲相關商家,被迫加入外送平台,外送員隨處可見,外送平台的規費固然造成商家不少負擔,卻也是度小月的方式。旅遊業則呈現完全停滯狀況。伴隨疫苗施打率逐漸普及,疫情管制逐步鬆綁,餐旅業普遍獲得喘息,國旅也逐步復甦;但國境管制仍持續,傳統旅遊業短期內著實難以恢復過往榮景。
各國政府為救市,紛紛推出相關補助與消費券發放政策。各國債務更形高築,但也因市面流通貨幣數字大增,固然國人宅在家,仍造成相關原物料、房地產,乃至民生物資價格高漲。通膨與資金氾濫也造成股市漲勢非凡。帳面上的宅經濟仍然發酵著,帳面上的經濟數字看來仍然亮眼。
疫情封凍世界的移動,同儕或友人的實體聚會減少,與家人的相處時間大幅增加,若果能重新審視「家」的定義與價值,「宅」可能是正面的詞句。
在疫苗施打率逐步提高下,缺疫苗的狀況可能如同去年缺口罩般,供給會趕上需求。疫情不會消失,而會沉潛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票選的字中,盼、望、穩、隔、轉等都是共同的期待字,「轉」則不僅僅是轉型,更是期待未來的轉機吧!
2021代表字/宅家這一年 後退是向前
2021-12-10 04:04 聯合報 /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馮寄台(左二)、聯合報總編輯范凌嘉(右二)、網球好手盧彥勳(左一)與律師張嘉予(右一)昨天一起公布2021年台灣代表字「宅」。記者曾吉松/攝影
民國 110 年(二○二一)代表字由「宅」字拔得頭籌,是這一年台灣人最深刻的體驗,五月疫情爆發,一夕間風雲變色,台灣進入三級警戒。人們被迫宅在家救台灣,在當時缺乏疫苗的情況下,民眾恐慌不知所措,只能宅在自己的世界。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居家辦公、線上購物、追劇、練習廚藝,成為疫情期間宅家的日常,宅經濟也蓬勃發展。「宅」家的日子,也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把一切歸零,在亂世中更要安住身心,穩住腳步,不要絕望,不要失去信心。
去年英國一個小男孩寫信給首相強生,問耶誕老人會不會如同往年送禮物給乖孩子?強生親筆回信:「我已經打電話給北極了,我可以告訴你,耶誕老公公已經做好準備了,而且魯道夫和其他馴鹿們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出發的旅程。」孩子童言童語,首相強生幽默描繪一幅美好的畫面,不讓孩子因為疫情失去期待。
疫情雖無情肆虐,但愛不缺席,猶記得鏡頭下,一線防疫人員血淚交織、生離死別的戰疫日子,他們的守護是為讓我們安心宅在家。瘟疫無情,人間有情,那些關懷和付出,是疫情下最美的風景。親友不能串門相聚,但隔空關懷,關注疫情,也提醒彼此保重身體。
宅家的日子,讓我們找回愛也發現美。以往每周末返家的女兒,疫情期間被迫宅在單位宿舍,她告訴我,以前從不曾注意宿舍周遭環境,宅在宿舍的日子讓她發現許多美好的人事物,原來宿舍周遭的花草綠茵那麼美,她每天用相機記錄周遭生態,宅家,讓她發現不一樣的美。
今年是疫病的一年,許多人失業,許多人不如意,許多人無法回家團圓,希望執政者能夠「宅」心仁厚,以人民福祉為依歸,不再汲汲營營於名利地位。宅家這一年,也讓我們深刻體會,所謂「後退是向前」,相信疫情下靜止的這一年,只是讓我們重新整理,宅,是為了更好的出發,期待疫情早日結束,期待明年春暖花開。
2021代表字/「宅」中有轉機 永不放棄!
2021-12-10 04:00 聯合報 / 蔡志鏗/國小退休校長(台北市)
「台灣2021代表字大選」票選結果,「宅」字獲選為今年的年度代表字。圖/取自udn tv
「宅」,在現代生活中最常見語詞有,宅男、宅女和宅經濟等,意涵可說是有好有壞;然而筆者認為「宅」中蘊含著轉機可能,受疫情影響宅在家中工作或生活者,更應發揮永不放棄精神,韜光養晦,只要時機好轉,重新迎頭趕上。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提到:「宅,人所託凥也,託者、寄也。人部亦曰。侂、寄也。引伸之凡物所安皆曰宅。釋名曰。宅、擇也。擇揀吉處而營之」,簡言之,宅的本字源是:人們選擇足以安居樂業的地方住下來的意思。
這段「宅」在家裡的時光,看似不自由,滿是缺點,其實也不盡然都是壞處,至少全家人難得朝夕相處,有更多溝通、交流和了解的機會。就以我家來說,無論是親子關係,或是夫妻相處,除了各自線上工作或學習外,我們採取「約會模式」,或是共進三餐,或下午茶時刻,或睡前聊天,採取有別以往的舊有模式,創造了疫情期間「宅」在家中的「新家人相處之道」,如今疫情趨緩,各自返回工作崗位後,反而懷念那段「宅」在一起的日子呢!
疫情已經延續兩年之久,有人成了宅男、宅女,但也有人發展出源源不絕的宅經濟,一樣的原因,成就不同的結果。此事實證明,「宅」中有轉機,只要永不放棄,就能翻轉現況,成就不凡的新局勢和新成果。寄語全國民眾,「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你會是最後笑,而且笑得最久、最美的那個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