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行政不中立是民進黨的天經地義?

◆  【專家之眼】行政不中立是民進黨的天經地義?
◆  【專家之眼】反萊豬被制裁?陳吉仲泰國經驗經不起考驗

◆  【專家之眼】從鳥籠到鐵籠:公投綁大選的昨是與今非
◆  【專家之眼】是誰拆散汪小菲? 大S離婚的被政治「話」
◆  【專家之眼】調降地價稅:地方政府撒幣式的減稅競爭
◆  【專家之眼】反萊豬公投,蔡與官員成最佳助選員









【專家之眼】行政不中立是民進黨的天經地義?


2021-12-01 08:32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公投日逼近,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費鴻泰(中)、書記長陳玉珍(右)與副書記長洪孟楷(左)不滿行政不中立,前天舉行記者會說明將停審總預算。記者黃義書/攝影



原本具有大量同意支持的4大公投案,最近在執政黨鋪天蓋地宣傳下,各項議題均呈現不同意比例升高情況,顯示正被逐漸逆轉之勢。這並非是支持方的理窮氣虛,而是政治宣傳、政黨信仰與實力問題,更反映出傳統權威政治文化的強大,及台灣教育與民主信仰脆弱貧乏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此次公投案性質多屬科學又切身相關議題,要解決的爭議也非始自今日,最早甚至可追溯至黨外時代,也就是說,相關立論早已呈現,只要正反雙方再稍更新數據,理性公民應能做出一面倒的判斷。令人遺憾的是,從善揭弊案的執政黨宣稱核電廠亂蓋卻不追究當初官僚責任、「美豬=萊豬」…等混淆論述策略,乃至公投案民意膠著看來,公投案演變至今,已經是政治宣傳而不是爭論科學事實問題。

把嚴肅的科學討論導向至較量宣傳能力,亦顯示台灣教育出了毛病。畢竟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乃至7分就能念大學時代,我公民程度應該很高,然而,現實情況是,國人對自身生命健康攸關議題,卻還是放手讓立場反覆的政黨說服決定。這似乎顯示了思考的怠惰,也恐怕仍是權威政治文化在發揮作用

其次,從政黨信仰來談,人民怎麼思考公投案?除了本來就以政黨傾向的直線思考外,還有披著抗中保台外衣論述。對此簡單言之:一切都是阿共的陰謀。為了保台,最重要的是保護民進黨。相關說法也不脫執政黨的操作:該黨前主席就說,國民黨的四個同意就是四個放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四個利益。

在2公投案是由公民團體發動的前提下,此說等於暗示他們也配合中共。這不僅輕巧地卸脫了執政黨的政策缺失,更是對民主制衡說法的挑戰。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曾說:「人不是天使,任何擁有權力的人都是有野心的,要制約野心,必須以野心來對抗野心。」而執政黨對四大公投案立場反覆,如果最後結果完全遂其所願,那以後所有政黨大概只要專注於如何宣傳,不用認真研究政策了。

此外,民進黨使用執政資源說是為政策辯護,在沒有一個社會組織有足夠資源可與之抗衡前提下,這是場不公平競爭。在民主化開始後罵國民黨利用行政資源造成選舉不公的專家學者與團體,現在則多不置一詞。可知他們信仰的不是民主,而是政黨

最後是政治實力問題。對公投案情勢分析,其中之一是批評反對陣營不團結。這話對了一半。從外表看,推動公投案甚力的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縣市長並未統一步調。外界歸責於泛藍菁英個人算計領導技巧,卻未注意到背後的結構問題

相對於執政黨團結基礎在蔡總統擁有執政資源、提名徵召權在手,促使執政菁英全力拚業績;國民黨則是在財務上沒黨產、政治上被清算,一個虛弱的在野黨,這是他們分歧的源由。

從此公投案看到的民眾立場拉鋸,與「分歧/多元意見」在野黨與「團結/一言堂」的執政黨現象,其實是反映了在野黨被弱化的現實,與人民對權威政治文化的接受與民主信仰的脆弱。台灣民主能否在此公投案後再次提升,正考驗人民的智慧。













【專家之眼】反萊豬被制裁?陳吉仲泰國經驗經不起考驗


2021-12-01 08:28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陳吉仲在臉書發文指美國去年取消泰國部分關稅優惠,作為不讓符合安全容許萊豬進口的制裁,再度被指為引用錯誤資訊。記者陳正興/攝影



農委會繼上次胡亂指稱,歐盟因禁止美豬進口每年要付1億美金賠償之後,陳主委又再次引用錯誤的資訊誤導國人,還有不少媒體未查實情,跟風報導。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在臉書發文指,「去年年底,美國宣布取消泰國部分品項的關稅優惠,作為對泰國未參考國際標準及科學根據訂定萊劑標準,拖延開放符合安全容許的萊豬進口的制裁。被取消的品項總值約240億臺幣。」並強調,「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自由貿易的世界裡,若一方對他方不遵守國際標準,就有可能失去從他方獲得的經貿利益。」還語帶威脅的表示,「如果反萊豬公投通過,對照泰國的案例,顯然會有相當大的衝擊,而且不限於農牧產業。」

從陳主委的說法看起來,泰國係因為禁止美國萊豬進口,才被美國施以制裁。事實上,根據美國全國豬肉生產者委員會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NPPC)資料,泰國雖禁止美國含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但是即使是非萊豬也有嚴格的限制,完全禁止生豬肉與內臟,只容許煮熟的豬肉進口;僅有極少數的情形,可例外獲得進口許可證,但是還需額外支付每公斤7泰銖相當於每公噸約200美元進口豬肉健康檢查費用,遠高於泰國國內每公噸 7.50 美元的檢驗費。種種的不合理的規定,引發美國肉商的高度不滿。

泰國訂立的限制,幾乎是封殺所有的美豬進口,實與萊豬的管制關聯性極低,更與國際標準無涉。以民國 106 年(2017年)為例,泰國僅向美國進口31噸豬肉,價值127,000美元。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認為泰國已對美國豬肉設下嚴格的貿易障礙,且經過12年的協商,泰國都沒有改善。因此,於去年底宣布暫停泰國「普遍化優惠關稅措施」(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簡稱 GSP),影響約 8.17 億美元產品無法享受免稅進口優惠。

台灣過去僅限制含萊劑的豬肉進口,非萊豬則無限制,美國豬肉進口數量與市占率幾乎是逐年提高,依據農委會貿易統計數據,民國 105 年(2016年)僅有4千噸,占所有進口豬肉數量的7%,民國 109 年(2020年)進口美國豬肉量高達1.57萬噸,於進口豬的市佔率也攀升至26%,根本無法與泰國進口美豬的31噸相提並論。

此外,GSP 制度是已開發國家提供給開發中國家未開發國家進口產品特殊優惠待遇可減免其進口商品關稅,以協助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豁免最惠國待遇(MFN)原則。而台灣並未享有美國的 GSP,自無被取消問題。

囿於 Thailand 與 Taiwan 發音類似,許多外國人經常分不清二個國家。身為農業主管機關的農委會,理當向國人客觀的分析國際農業爭議案,惟主委卻為了影響12月18日的反萊豬公投案結果,故意將泰國與台灣完全不同基礎的事實混為一談,已違反政務官的分際

政府要讓人民傻傻搞不清,國人只能用公投票打臉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