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報社論/中國無預警大限電,須小心斷鏈後遺症
◆ 聯合報黑白集/狼來了,然後呢?
◆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應助半導體業化解美國壓力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應助半導體業化解美國壓力
2021-10-04 03:22 經濟日報 / 社論
半導體示意圖。(美聯社)
美國政府上月 23日在白宮召開半導體峰會,會後商務部長宣布將要求國際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業者,上從晶圓設計、代工,中間加工,下至最終使用都要在45天內「自願性」提供美國商務部所要的資料。如果廠商拒不配合,美方用「工具箱內還有其他手段要他們提供資料」作為警告。
美國商務部「先禮後兵」史無前例的要求,令以半導體為重點產業的南韓與台灣都十分困擾。半導體業高度競爭,廠商任何營業資訊都被視為商業機密,美國政府要求產業透明勢必會破壞既有生態,甚至影響企業榮枯。所以,這不僅是廠商個別問題,更涉及國家產業的發展前景。
這波新冠疫情促使遠距生活常態化,增加電子產品的需求,智慧物聯網與車輛自動化風潮更加重對晶片的依賴。美國政府藉著國內車用晶片不足而對半導體供需清查,但晶片供應是全球性問題,商務部究竟是要解決自身困難,還是有其他戰略考量,難免啟人疑竇。
美國半導體生產占世界比重從民國 79 年(1990年)37%萎縮至今日的 12%。當全球新經濟興起,提高半導體產能已是美國的國安問題,所以,美國政府不僅積極推動《半導體法》,更投資 520 億美元擴大半導體生產。尤其面對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美國更對資通科技產業極盡掌控之力。這次半導體供應鏈調查也就不能以個別單純的經濟事務看待。
美國商務部要求所有與半導體生產有關業者都提供資料,顯然是希望精確掌握產業生態。檢視商務部對生產面提出的13個問題,的確有廠商客戶機密可能洩漏的疑慮。雖然問卷相關回答有被列為機密的選項,但這些資訊在美國政府內部卻是高度透明。而新聞報導英特爾總裁與白宮密切討論重建美國半導體生產,則更讓人擔心。
台灣討論美國商務部調查則是聚焦台積電會如何回應。商務部的要求顯然直接牴觸台積電的經營信念。台積電在世界晶圓代工市場成為龍頭絕非偶然;堅持保護商業機密才能獲得客戶信賴,而技術與良率不斷提升則能創造商機。台積電若失去其中任何一項特質都會斲傷發展前景,而美國商務部顯然讓其面臨左支右絀的困境。
外人若堅持要台積電在兩大經營理念做出抉擇,相信保全客戶機密會比生產損失更為重要。我們由台積電最近因員工打探客戶訂單資訊炒股,而一口氣解僱七名員工的案例便可看出,誠信正直地維護客戶機密才是台積電最珍惜的企業核心價值。
雖然據聞台積電不會透露客戶的商業機密,但美國商務部是否會滿意其申報內容則仍有疑慮。美國僅會滿足目前設計問卷內容?還是會進一步要求台積電提供更多資料,甚至影響到客戶篩選?美國商務部跳過政府直接指揮廠商,便已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了。如果廠商不提供資訊,則有可能遭到美國「長臂管轄權」的挑戰,而傳言中動用「國防生產法」的非市場手段亦不無可能。
美國對半導體產業的調查舉措不宜小覷,可是政府的態度卻是輕輕放下;經濟部已然全盤接受美方無針對性、不洩漏及廠商自願性提供的說法。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立足國際的基石,政府不但不能棄守,還要據理力爭,維護企業經營的基本價值。
我們呼籲經濟部肩負起保護半導體產業的責任,並積極做兩件事:一是立刻與南韓研商應對策略,提升談判籌碼讓美方了解問題嚴重性;二應出面與美方談判如何交換產業整合資訊。政府讓廠商單獨面對外國政治壓力,等同放棄半導體產業發展主導權,更可能造成產業內部的齟齬。值此關鍵時刻,我們再次籲請經濟部展現行動力來保護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聯合報黑白集/狼來了,然後呢?
2021-10-04 06:15 聯合報 / 黑白集
空軍上午公布今有3架共機進入我西防空識別區,包括運-8反潛機1架次、殲-16機(如圖、同型機)2架次。圖/空軍司令部提供
大陸十一「國慶」當天,從白天到黑夜,總計卅八架共機侵擾我西南航空識別區。第二天再破紀錄,連日帶夜,計卅九架次共機擾台。我外交部長吳釗燮對此推文猛酸:中共威脅,已「懶得再編藉口」了。
這就奇怪了,對岸要編出什麼藉口,吳釗燮才會感到滿意呢?兩岸敵意螺旋不斷上升,雙方惡言相向,你警告我、我反嗆你,還需要藉口嗎?吳釗燮身為外長,經常站在叫罵放話的第一線,陸委會則站在怯懦畏縮的第二線;如此,兩岸關係哪有可以對話的空間?
共機之所以不斷侵犯我西南空域,一則是看準這塊航空識別區劃得太大太遠,我國軍防守鞭長莫及;二則是故意採取神經戰,利用架次優勢日日夜夜擾得你不得安寧,從而疲憊鬆懈。也因此,國防部除了天天在那裡數飛機,喊「狼來了」,也必須有更周全的因應才行。
不斷喊「狼來了」,如果只是為了激起民眾對中共霸道的反感,或者當成國軍添購武器的理由,這大家可以理解。問題是,「狼來了」喊多了,老百姓也會疲乏;武器買多了,人們也不免懷疑:真的有用嗎?再下去,大家就要問:一旦兩岸終須一戰,台灣準備好了嗎?我們能撐多久?
蔡政府別再把「數飛機」當遊戲,一個義務役期才四個月的國家,玩不起這麼昂貴的遊戲。
聯合報社論/中國無預警大限電,須小心斷鏈後遺症
2021-10-04 06:15 聯合報 / 社論
全球超過70%的燃煤電廠依賴中國的資金,中國承諾停止在海外建設煤電項目,意味著減少每年500億美元的投資,等於每年減少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路透
波波漫畫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才在聯合國宣示,中國將停止在海外新建燃煤電廠;此舉,被解讀為大陸想當氣候保護領頭羊,以及中國將積極輸出其新能源技術。未料,數日後大陸各省紛紛祭出「能耗雙控」政策,因電力不足而執行嚴格的限電措施,許多台資企業也受到影響。這波限電的主因,正是大陸燃煤供應陷入奇怪的困境。
作為「世界工廠」,大陸缺電的問題以如此突兀的方式發生,顯示問題並不單純。第一,中國大陸在某種意義上仍是計畫經濟,中央掌握規劃大權,攸關民生與工業生產的電力突告短缺,不應事到臨頭才發現。第二,若是要淘汰耗能產業,可以透過更直接的行政手段達成,不需讓各行各業全都捲入。第三,實施限電可以採取更有秩序的分配作法,不應毫無預警地斷電,除非整體電力調度已告失靈。
前不久,全球媒體還在熱烈關注「恒大」地產集團的破產危機,猜測中共將如何收拾;而今限電問題一發生,恒大的善後便顯得無足輕重了。原因是,就對全球經濟影響深遠的嚴重程度而言,恒大破產只涉及特定機構或個人的得失,而中國限電不僅暴露了這個崛起大國的能源危機,進而可能引發全球生產消費鏈的無預警斷鏈,影響不可小覷。
綜合研判,導致中國大陸這次大限電的原因有幾:第一,最近許多國家的生產活動都因疫情趨緩而恢復,造成全球燃煤價格上漲;中國因與澳洲交惡而抵制其煤炭進口,改向印尼、俄羅斯、蒙古等國購買,又因各種因素而青黃不接。第二,中國的電價長期偏低,煤價大漲使得燃煤發電變成賠本生意,許多地方電廠失去了發電意願。第三,在全球節能減碳潮流下,中共也設定了其碳中和目標,所謂「能耗雙控」便是指對能源消耗「總量」與「強度」的雙重控管;許多省份最近發現自己無法達成年度目標,故而禁令齊出。
在美中對抗的架構下,大陸也有不少自媒體對這次限電自創了「大棋局」理論,稱這是中共在向美國「下大棋」,刻意減少中國產品的生產與出口,目的在造成美國商品的短缺與漲價而引發其通膨危機。「大棋局」理論或許滿足了大陸內部的一些民族自尊,但顯非事實,中共官媒也對此提出了批判。無論如何,缺電暴露了中國電價太脫離現實,在煤價高漲之際,出口越多意味著更多流血輸出,這個問題必須從源頭解決,除了一邊淘汰高耗能產業,民生與工業用電價格也都必須合理調整。
事實上,近期面臨能源難題的不僅中國。歐洲一年來天然氣價格飆漲近五倍,不少國家擔心今年冬天將面臨嚴峻考驗,許多家戶恐無足夠暖氣可以過冬。其中英國的情況尤其嚴重,近兩個月來,英國已有十家民間能源公司和電廠因天然氣價格太高而宣告倒閉。不僅如此,英國「脫歐」後,非英國籍的卡車司機難以在英國工作,煉油廠生產的汽油無法送至加油站,導致英國民眾大排長龍仍無油可用。同樣的,蔡政府揚言要把天然氣發電提升到五十%,面對天然氣價格大漲,也註定跳票。
中國大缺電的危機,提醒世人兩點:其一,面對能源危機,再集權的政府也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其二,中國的生產鏈一旦裂解,許多產業都會受到連帶影響;尤其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是外銷工業重鎮,就算企業會被迫把工廠遷往海外,其衝擊及餘緒都將比美中經濟對抗嚴重得多。台灣若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就太短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