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衝刺第一的三關鍵(調整放假)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調整放假

◆  聯合報社論/鳳山與蓋亞那:蔡總統之局難以和解收場
◆  聯合報黑白集/CNN不夠格,華視就配嗎?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衝刺第一的三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衝刺第一的三關鍵


2021-02-10 01:3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剛進入民國 110 年(2021年),就看到三個有關中國經濟民國 109 年(2020年)的數據:一,全年經濟成長率2.3%,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的正成長;二,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三,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國。這還是在全球百年一遇的超大疫情及美國傾全國之力對中國進行打壓、制裁與脫鉤下的結果。這讓人想起自從民國 68 年(1979年)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來,中國持續崛起迄今,從未少過對中國發展的各種質疑的、悲觀的論調,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推測一個又一個出現,也一個又一個落空;反而在長達40餘年的崛起過程中,中國 GDP 在全球的排名從民國 68 年(1979年)的第15迅速在民國 99 年(2010年)時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二,極可能在未來十年內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中國也成全球最大出口國、貿易國、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總產值竟然已超過美、日、德、韓四大工業國的總和。這一切要如何解釋?靠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也許都有必要,但我們認為可以由歷史學家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提供一種另類觀察。

經濟史專家根據人類史料及當代經濟統計概念,粗略推估中國主要朝代的 GDP 占當時全球 GDP 的比重為:漢朝(26%)、唐朝(58%)、明朝萬曆年代最高時達80%、清朝(1840年時33%,清末跌至10%),可以看到中華民族 3,000 年歷史,1840年之前的 2,800 年幾乎始終第一。1840年後到民國 67 年(1978年)前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經濟發展陷入低潮,民國 68 年(1979年)後,中國經濟表現重回全球前沿。

1840年前中國 GDP 始終位居全球第一,與當時中國的生產力與創新力始終出色有關。前者與市場經濟及中華民族勤奮、刻苦耐勞、聰敏及追求財富的強大積極性有關;後者據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前,中國科學技術水準一直領先全球。可惜在「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及科舉考試影響下,嚴重束縛中國的創新力,近代走上閉關鎖國及一度進入計畫經濟與公有體制的誤區,又嚴重束縛生產力。這兩個束縛一直到上個世紀初廢除科舉考試,並在五四之後重新認識及擁抱科學,及民國 68 年(1979年)改革開放重新走上市場經濟及混合所有制之後才獲得解除,也終於釋放出中國原本就十分巨大的生產力及創新力。這應該就是中國進入到新世紀不久 GDP 就重登全球第二,並可望在不久將來重返第一的主要解釋。世人如果不懂中國及世界歷史,不懂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不過是向從來就是世界第一的主旋律回歸而已,自然就對中國的表現出現一再的低估與誤判。

目前中國 GDP 雖已重返第二,但就算十年內超過美國重返第一,中國 GDP 占全球比重仍不過相當於 22%上下(目前美國的水平),距漢、唐、宋、明、清各朝占當時全球的比重仍差一大截,一個合理的解釋是,中國的崛起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或者說,中國的綜合潛在國力仍有相當部分尚未獲得釋放,這又可從三個方面觀察。

一,首先是供給面。中國勞動力的紅利雖已接近極限,但中國腦力(人才)的紅利才剛開始,此一紅利將會隨著教育、科技的持續加大投入而獲得進一步釋放;與此同時,中國近年在基礎建設上投資規模之大世所罕見,且仍在持續,包括公路、高鐵、機場、電網等的鋪設,已為未來生產力的提高做足準備;除此之外,中國的改革仍在持續全面深化之中,其將陸續釋放的改革紅利極為可觀。

二,其次,是需求面。中國14億人口規模,目前中產階級規模約3至4億,相當於美國全國人口,中國消費市場已為全球第一。隨著小康社會及扶貧的全面實現,潛在市場之大難以想像,這應該也是中國外人投資已成全球第一的部分原因。

三,中國正構建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化(RCEP、中歐自貿協定、中日韓自貿區等)及內外兩循環體系。

綜言之,中國當代的崛起不只是崛起,本質上更是一種復興應無太大疑義。












聯合報黑白集/CNN不夠格,華視就配嗎?


2021-02-10 02:5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將中天新聞台下架後,NCC曾公開推薦公廣集團的華視新聞台入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家通傳會(NCC)駁回 CNN 替補五十二台,理由是「全外語發音不符消費者收視習慣」,消費者需重新適應。舉國皆知,NCC 替華視卡位,更不惜羞辱全台人民「菜英文」。若真要講收視習慣,觀眾能接受吊車尾的官媒搶占黃金頻道,劣幣驅逐良幣嗎?

NCC 做掉中天新聞台,替上級屬意的華視鋪平道路,並請系統業者喝「撤案咖啡」。不知咖啡裡下了什麼藥,讓業者「自願」虧本撤案,改排華視上架?NCC 不惜下海幫華視安內又「攘外」,一手排除優質的國際頻道。

CNN 是全天候新聞頻道始祖,影響力無遠弗屆,在台有固定收視群。官員推不倒大佛,便推說民眾已有既定收視習慣,還強調於法有據;有線廣播電視法並未規定頻道區塊須以語言區隔。何況,蔡政府推動「民國 119 年(二○三○)雙語國家」,要設全英語電視台;讓 CNN 進駐,不是更能與國際接軌?NCC 否決 CNN,毫無道理。

官員稱頻道規劃得考量市場競爭、消費者權益、內容多樣性及公共利益,指 CNN 不夠格。NCC 好大的口氣打槍 CNN,殊不知,這顆子彈也正中華視要害。護航連年赤字的電視台進軍「黃金店面」,符合公益還是朕意

NCC 宣稱不會介入有線電視的商業機制,但 CNN 案的照妖鏡一照便知:華視若非有個官爸爸,哪能踩在主委背上攀高枝?









聯合報社論/鳳山與蓋亞那:蔡總統之局難以和解收場


2021-02-10 02:5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蓋亞那突然中止我設立「台灣辦公室」的協議,對於中國再次的外交打壓行為,蔡英文總統透過臉書表達強烈的抗議與譴責。 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民進黨出動大軍,護衛黃捷安度罷免難關。幾日前,蓋亞那突然中止我設立「台灣辦公室」的協議,距離蔡政府高調宣布「喜訊」不到一天,外交部痛斥中共打壓。蔡英文在鳳山罷捷之役強輾民意守住領導權威,卻在外交戰場因美中博弈新局敗陣;兩個戰場一得一失,透露一件事蔡總統的跛腳之局仍不脫藍綠對峙與兩岸衝突,很難期待和解曙光

鳳山與蓋亞那相隔千里,但對蔡政府來說,兩個戰場卻有如執政路線的期中檢驗。鳳山罷捷,延續桃園罷王的洪流,除了在野黨以游擊戰突圍國會劣勢,也是民意對政策不滿的宣洩口,尤以萊豬強行進口相當程度毀損了蔡總統的權威。至於蓋亞那事件,除凸顯「台灣國家化」寸步難行,更讓人警覺到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在處理我國際空間上的關鍵差異:拜登無意挑釁「一個中國」,如此一來,蔡總統「聯美抗中」的基石不復鞏固。

蔡總統連任後,對內一黨專政,外交獨押美國,配合升高兩岸對立,在地緣政治中取得角色,強化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從鳳山與蓋亞那兩處烽火,可見這套權力運作模式已面臨挑戰。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一手將「中共打壓」當成外交失利的藉口,另一手則指責「國民黨扯後腿」;就在國民黨反萊豬公投連署破五十萬份時,駐美代表蕭美琴受訪表示「美國很在意負面解讀美豬」。她刻意把反萊豬扭曲成「反美豬」,引起藍營不滿被扣上「反美」的大帽。

蔡政府隻手開放萊豬,也讓八一七萬票選出的總統提前跛腳。去年八月政府突襲宣布開放,引爆全國民怨,蔡英文便大幅消失在國政前線;而蘇內閣諸多荒腔走板的作為,亦持續腐蝕她的支持度。賴清德、鄭文燦爭奪接班動作不斷,黨內派系忙於籌謀後蔡時代的權力競逐,蘇貞昌更利用行政權不斷壯大個人地盤。耐人尋味的是,蔡總統一再表示力挺蘇揆,卻刻意與爭議政策保持距離。例如部桃事件,她奢談「挺醫護」,但對於疫苗採購無著,卻未聞她積極關注。在全民因疫情恐慌時,她不去關注一線醫護的不合理處境,卻親自慰問半年前中槍的網紅館長。

蔡總統遠離政策火線及派系黨爭,確有助維持支持度不致急墜,形成民意反政策卻不反蔡的特殊現象。她與館長相互取暖,並勤走宮廟,又藉中共軍機密集擾台之際視導部隊;而部隊長官競相拍馬,顯得總統像是到部隊討拍蓄積人氣似的。她動員全黨挺無黨籍的黃捷,卻讓自家黨員王浩宇遭罷免,被點破是因反罷捷主力是新興政團「民國 135 年(二○四六)台灣」。這個組織是結合前時力黨員與民進黨太陽花世代公職的側翼,是蔡主席在「黨外」栽培的嫡系用來在藍綠對抗時扮演戰爭代理人

蔡總統集結大小綠阻擋罷免浪潮,美其名是終結報復式罷免,實為以戰止戰,阻止反萊豬演成社會抗爭運動,一如當年她透過年輕世代發動公民不服從對抗馬政府。但民進黨升高藍綠對決的主要工具是兩岸議題,在川普下台後,而藍營兩岸話語權漸瘖啞後,綠營火藥所剩無多,只剩國家定位問題藉修憲工程被搬上檯面。

隨著國際情勢演變,小綠對憲改躍躍欲試。從制憲團體向總統施壓,到立院修憲委員會即將啟動,國家象徵可能遭到變更。這一敏感議題,一旦成為蔡總統跛腳之局的助行器,將取代萊豬成為藍綠對抗的戰場,愈發影響美中關係盤整。如此一來,即使蔡總統聲望不墜,藍綠對峙及台海兵凶都難見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