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7587/web/◆ 聯合報黑白集/只能拿健保說嘴
◆ 聯合報社論/台海危疑,誰錯估形勢誰錯解民意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反彈後的新課題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反彈後的新課題
2020-09-29 00:0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國內生產毛額(GDP)從第 1 季衰退 6.8%,大幅反彈至第 2 季正成長 3.2%,進而帶動陸股走揚的情形看來,中國經濟自低點迅速反彈的態勢確實優於全球。
之所以有此表現,疫情快速受控,以及政府推出強力的財政與貨幣寬鬆政策乃是重要因素。例如復工復產帶動工業生產與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率先反彈,政府基礎建設支出提供固定資產投資支撐力量,寬鬆的貨幣環境則讓房地產業逆勢走揚,房地產價量齊揚,共同支撐第 2 季中國經濟成長表現。
疫情也讓中國在美中貿易戰籠罩下,得到些許喘息空間。由於疫情使全球的交通運輸、終端需求及現金流都受到重大衝擊,讓跨國企業更在意成本的控管,遂在綜合考量中國現有的勞動技術、成本及基礎設施狀況後,大幅放緩將供應鏈移出中國的步伐。再者,從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可發現,自民國107年(2018年)7月6日美國對中國首次加徵關稅至今年8月底,中國 REER 由 124.53 點小降至 122.77 點,顯示即便美中貿易戰至今經歷數輪關稅加徵,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仍在,加以中國為防疫與醫療相關產品生產大國,使其出口出現逆勢上行。
不過,要就此認為中國經濟已走出疫情陰霾則言之過早,翻揚的經濟成長背後仍有許多潛藏的問題,最為顯著的即是貧富差距擴大、消費支出疲弱的不平均復甦現象。
資料顯示,今年3~8月份零售銷售年增率為 -5.2%,仍呈現明顯衰退,顯示消費面的復甦速度遠不如工業生產相關數據般亮眼。若探究消費品細項表現可知,一般民眾消費占比最高的餐飲和服飾消費動能雙雙遽減,累積餐飲消費仍呈現巨幅衰退-19.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也衰退 -11.1%。但奢侈品消費卻復甦快速,跌破各界眼鏡。今年第 2 季,時尚品牌路易·威登集團(LVMH)在中國的營收增長了逾 65%、Prada今年6月在中國的銷售額年增率亦大漲逾50%,7月更是超過60%。
中國消費復甦不均主要源於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資料顯示,儘管第 2 季中國可支配收入回到正成長4.5%,但農民工的月收入卻下降了 6.7%;另有調查發現,高收入受訪者(年收入逾30萬元人民幣)在第 2 季收入已回到正成長,其餘所得階層則持續衰退,特別是年收入低於 5 萬元人民幣者的收入下降幅度最大。同時,從支出面來看,民國108年(2019年)中國民間消費占 GDP 比 39.12%,占比為消費、投資、出口三架馬車中最高。因此,普羅大眾消費低迷將不利長期經濟成長。
進一步分析中國消費不均的成因有三:一、收入較高的白領工作者工作方式較有彈性,在疫情爆發後仍有多數可透過遠距完成工作,但類如一般零售業受僱員工的低收入工作者,在疫情高峰階段出現大量的失業,且在消費面未全部復甦下,較不易找到工作;二、寬鬆貨幣環境帶來股市和房市飆升,最大受惠者即是高收入者,使其可支配所得增加幅度較大;三、中國推出的經濟激勵方案偏重在固定投資和基礎建設,而非如其他國家一樣普遍發放紓困現金,這樣的政策較有利富人而不利於中低收入者。
由此可知,疫情對中國消費面的衝擊,相對較有政府支出與信貸支持政策的生產面為大,對消費端相關個體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進而導致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值得注意的是,後疫情時代的貧富差距擴大現象並不會只發生在中國,其他國家若處理失當,也難免會面臨所得與消費面所產生的不均問題。誠如國際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高平納斯(G.Gopinath)所說:我們尚未走出危機,政策制定者應保持警覺,必須隨形勢變化調整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只能拿健保說嘴
2020-09-29 00:1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對於有台灣藝人參與中共「十一」晚會,蘇揆(右三)表示國人自有公評。記者邱宜君/攝影
藝人張韶涵、歐陽娜娜要在對岸國慶晚會開唱,陸委會和文化部揚言要依法查處,蘇貞昌則批她們「享受台灣民主自由和健保,還跑去唱不適當的歌」。政治人物帶頭圍剿,兩人立馬成台灣酸民箭靶,各種惡毒言論出籠。彷彿兩人去唱個歌,台灣就要深陷鐵幕了。
此事讓人聯想到當年張惠妹在我國慶大會唱國歌而遭對岸封殺,未來兩位女星在台發展,恐怕堪虞。民進黨二度執政,肅殺和控制直追對岸,連藝人也不放過。蔡英文四年前說「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道歉」,終成笑話一句。
從蘇貞昌到綠營支持者攻擊套路一致,都指責在對岸工作的台灣人貪享健保。前不久,球星林書豪入籍中華民國,也有網路鄉民說他是為「享受台灣健保」。台灣的吸引力,難道只剩健保可以說嘴?
台灣人到大陸工作,不論哪行,多半是為了發展機會,很少是因為「認同」而去。亦即,保留國籍,不會只是為了健保。若台灣能給他們相同或更好的發展環境,誰願離鄉背井?他們希望的,只是更多「被看到」的發展機會,但政府給了他們什麼?一再提「健保」,正顯得心虛。
蘇貞昌雖然也提了「民主自由」,但掌握權柄的高官,用政治立場帶頭欺負出外打拚的遊子,這是什麼民主、什麼自由?根本是自打嘴巴。
聯合報社論/台海危疑,誰錯估形勢誰錯解民意
2020-09-29 00:0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漢光36號演習七月登場;圖為AAV7兩棲突擊登陸車裝載進入中平軍艦船艙內。圖/國防部提供
台海情勢惡化,危機升高。六月,「國際危機組織」將台海列為政治安全情勢重大惡化地區;八月,美國前中情局副局長和前參聯會副主席推演明年一月共軍可能在三天內武統台灣。連日來美軍航母穿梭、共軍實戰演練,台海緊張已不是「芒果乾」或「狼來了」,而是國際社會的共同焦點。
根據本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台灣民眾的感受也部分證實了國際社會對台海的觀察:民眾仍普遍認為兩岸開戰可能性低,但兩岸關係天平已明顯向「戰爭」一端移動,民眾對兩岸軍事與政治敵對的感受都達到十一年來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民眾感受出現兩個重大的反差:一方面,民眾知道民進黨導致兩岸關係緊張,但仍力挺蔡總統的兩岸政策和親美反中作法;另一方面,民眾對大陸人民的好感和對大陸政府的負評,都達到新高。先不談外部因素,民心這兩大反差可能部分形塑了當前的台海形勢,也影響未來兩岸關係走向。
民進黨慣於抹紅打藍,操弄反中,獨化教育成功。國民黨則有理說不清,一路挨打,兩岸論述陷入泥淖。蔡政府不但藉機建構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等法制刑具,加上善帶風向的側翼網軍,製造寒蟬效應。民進黨因而全面掌握話語權,大內宣發威,熱賣「芒果乾」。
民眾雖知民進黨帶來兩岸動盪,但在整體社會氛圍下,許多「勇敢的台灣人」無畏中共軍事威脅,不擔心被捲入美中角力戰火;或者相信台海有事,美國馳援;甚或希望美國積極介入,遏中扶台。民眾對台灣前途雖仍以「永遠維持現狀」為主流,但明顯呈「統消獨漲」的態勢;但若任由此態勢發展,結果若非走向兩岸民粹相撞,就是台灣淪為美國棋子,無論美國是否來援,台灣都將生靈塗炭。
民進黨仍供奉著台獨神主牌,蔡政府去中國化的作法肆無忌憚,文化台獨的用心也昭然若揭。但蔡英文機巧運用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定位與兩岸關係,再用「中華民國台灣」處理國家認同和國家定位,既安撫不同光譜選民,也讓民眾在蔡英文和傳統民進黨之間作出區隔。蔡英文聲望一直高於民進黨聲望,原因在此。
最近中共迫台日甚,機艦繞島、飛越中線、持續軍演、外交打壓,既毀了國民黨的「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又撕破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承諾。種種威嚇和打壓,都讓台灣民眾對北京反感,也讓蔡英文繼續撿到槍。因此,在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負評達到新高之際,蔡英文也獲得更高的支持度。中共變成了蔡英文的啦啦隊,中共軍演的砲火,也變成專為蔡英文綻放的煙火。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試圖讓中國大陸民眾對中共產生對立,形式上區別對待中國政府與大陸人民。中共方面,則繞過民進黨政府,直接示惠台灣民眾。但蔡政府卻把大陸民眾都當成共產黨,在反中氛圍下,連陸生、陸配、小明、台商、在陸台灣藝人都受到株連,似顯不智。相形之下,台灣民眾則懂得區隔大陸的「官」和「民」,也因此,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和對中共政權的反感都達新高。對台灣,這是兩岸緊張關係中最重要的緩衝;對大陸,則是兩岸心靈契合最珍貴的資產。這不僅值得兩岸政府珍惜,更應深思其中寓意。
領導人不能錯估形勢,更不能錯解民意。兵凶戰危,領導人應避戰而不畏戰,應追求和平而不是追求戰爭。台灣多數民眾仍相信兩岸尚不致開戰,兩岸領導人不能辜負這真誠善良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