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歡迎來到紓困理想國

◆  世界地球日50周年/人定勝天?50年後會更好嗎
◆  畫中有話/想快回到「薪」生活
◆  漫畫/「我來自台灣」被仇中病毒攻擊
◆  聯合筆記/歡迎來到紓困理想國
◆  阻GDP下修 應逐步撤銷管制
◆  紓困要簡政便民 快快撥現金
◆  疫情下大選 韓國國民選擇安定
◆  新北要做封城兵推 遠勝「心灌廢言」
◆  華航改名? 請政府管好自己的事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歡迎來到紓困理想國


2020-04-17 23:43 聯合報 /   鄒秀明
新竹市政府因應疫情成立聯合紓困服務中心,連日來不少勞工及中小企業洽詢,尤其勞工關心的紓困措施。 記者黃瑞典/攝影


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下調台灣經濟成長到負四%,政府官員連連澄清在兆元紓困方案加持下,今年仍可維持正成長、居四小龍之首。面對前所未見的疫情風暴,IMF固然對台灣景氣過度悲觀,但官員充滿自信,彷彿來到紓困理想國。

在紓困理想國度,措施完整覆蓋,從受創企業到小攤販,從個人自雇者到弱勢族群,連八大行業都想到了。經濟部長終日勞苦,日前與名店業者座談喝「紓困咖啡」,會後透露店家都表示響應政府不減薪、不放無薪假、不裁員,讓人很感動。

依據紓困方案要感謝政府,更感謝佛心雇主,大家一起昇華到理想國度。假設疫情過後,一切回到從前,勞工保住工作、企業不用關門,而中小企業老闆有了政府紓困補助,自願扛下二千萬債務,終於有了經濟快速復甦的果實。

紓困理想國的另一邊,勞動部才公布減班休息(無薪假)人數逼近一點五萬人,這只是沒有表情的數字,即使勞動部長也曾預告無薪假恐達二萬人,那恐怕還是另一個平行世界。

在現實平行世界中,疫情衝擊又猛又急,小企業「超前部署」可能領不到補助。若先預見景氣變糟,二、三月啟動無薪假、小幅裁員應變,如此將不符後來推出的紓困資格。這時若指點明路:「還可去低利借錢」,聽了情何以堪。

我國中小企業素來以經營彈性見長,疫情風暴來襲,更多人加倍努力拚業績,結果紓困方案中有業績受疫情影響五成以上的門檻,企業主超前部署、逆境求生,卻可能落在紓困門檻之外,努力的人形同被懲罰,不如早點關門。

紓困理想國還有酷碰券號稱能帶動消費,政府出一千、民眾花四千,一口氣激出四倍效果,只要等到振興期就會推出;但平行世界中,隨著景氣突然衰退,無薪假人數變多,民眾荷包實力早已大減,更遑論經濟要掉到多深,才要開始振興?

疫情風暴如同一場重大意外,美日等國先發現金、替企業頂住員工薪水, 概念上是「救急大於救窮」,如同先維持電鍋熱度,等情況好轉,企業不必重新找人,災後經濟可快速接軌。

理想國的理念則是「等經濟掉下去,政府就會來救你。但先證明你受創很嚴重吧。」

目前歐美各國已撒錢救市,待疫情減緩,終端需求浮現,台灣出口占比六成,屆時經濟反彈自然可期。只是這過程中一個小數字的變動,背後代表無數家庭、公司員工生計受到打擊。現在不救急,以後恐怕要救更多窮,「莫忘世上苦人多」又要捲起千堆雪。









畫中有話/想快回到「薪」生活


2020-04-18 00:31 聯合報 /   圖與文/曾學仁


確診個案多天「掛蛋」,讓我防疫受肯定。然而學者研究,此次疫情影響勝過SARS,因波及實體經濟,這對未來企業經營、生活型態與工作,都將產生衝擊。近日官方公布無薪假勞工近一萬五千人。隨著疫情控制有方,政府或許更應超前部署,協助民眾早日重回有「薪」的正常生活,不再無語問蒼天。










阻GDP下修 應逐步撤銷管制


2020-04-17 23:48 聯合報 /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IMF估亞洲經濟今年零成長。 (美聯社)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日前預測,全球為抗疫採取「大規模人流管制」作法,將造成百年來最嚴重經濟衰退。

這次疫情造成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之所以「顯得非比尋常」,看似要超過民國97年(二○○八年)金融海嘯,直逼民國19年(一九三○年)代大蕭條,原因並非病毒對人命威脅所致,而是因各國政府,為有效防疫抗疫競相採取「武漢模式」的行動禁制令,落實執行結果將導致整個國家「經濟活力動能熄火」,波及大多數國民可能失去經常性工作所得,淪為「無工無薪社會」窘境。

近日國際機構調研認為,「嚴格行動禁制令」造成的經濟萎縮,是政府濫用公權力肇致國家經濟典型「行政治理危機」,其對國內外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重創,幾乎等同戰爭或政治危機。

為防疫採行的禁足令,實質禁制的範疇領域,也不止限於本國經濟社會一隅,而是全球化聯動的「全球市場經濟」疆界,因為各類產經部門的「供應鏈斷鏈」,嚴重衝擊全球宏觀經濟及個體微觀經濟,而其所產生衝擊的時間長短及密集程度,自疫情初始至今,都還充滿種種不確定性,這也是為什麼IMF會大幅度向下修正全世界及主要經濟體經濟展望的原因。

IMF下調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GDP)至負四%,國發會及主計總處都表示不認同,認為IMF未能完整掌握台灣的狀況,並且忽略我國疫情控制得當,以及政府紓困振興等正面效益。

不過,衡諸年初以來,台灣就獨斷採行「順時中」典範模式,固然截至目前,確診率及致死率低,但是台灣製造業產業經濟獲利全面急轉負向,工商服務業部門遍地歇業停業,哀鴻遍野,無薪假人數早已破萬,民生經濟的艱苦,更是無以復加;所以說,IMF對我GDP下調的預估,應值得思考,是否該逐步撤銷管制。

IMF下修今年全球GDP至負三%,這是假設疫情可以在第二季退燒,且各國政府管制措施可同步逐漸放寬。若疫情延燒到第三季,則全球GDP將再下修負三%,亦即負六%,並延滯來年復甦步伐;倘若明年新冠疫情再度升高,而且各國政府繼續擴大人流管制,則全球GDP預估將達超慘的負八%到負十%。

台灣民眾與執政團隊,的確應好好評估並警惕IMF這份報告。











紓困要簡政便民 快快撥現金


2020-04-17 23:55 聯合報 /   郝至順/退休人士(台中市)
政院針對近五十萬小規模營業人,紓困條件擬再鬆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看新聞報導,許多產業與商家都應聲關門歇業,或倒閉收攤;政府經濟紓困方案立法後,朝野之間還在為發放現金與否,爭執不休當下,一些中小企業或小本生意,沒有業務,少了營收,看不到未來,撐不過去時,正所謂「一文錢,逼死英雄漢」,如果再遇金融界雨天收傘,許多不幸事件與人倫悲劇,或將發生眼前。

受疫情影響,企業資金周轉孔急,小本生意亟待援助,有如大旱之望雲霓般,在上位者防疫同時,如何使經濟活動停滯不墜,確是件不容易事情,但須知產業經濟發展一蹶不振,庶民經濟面臨土崩瓦解,對社會的傷害恐將不亞於疫情帶來衝擊與影響。

筆者四十年前任職金融機構,負責授信放款業務,猶記一對台師大畢業夫妻,當年是第一個發明超音波洗淨機業者,因專注產品開發,不巧遇到石油危機,雖國外訂單絡繹不絕,唯獨少了購料款及周轉金。土地廠房抵押貸款已排到第三、四順位,銀行、合作社貸無可貸,這對夫妻弄得焦頭爛額,坐困愁城;再這樣下去,訂單在手也是枉然,看得到吃不到,只有關門一途。無巧不巧,這對夫妻找到我服務銀行,案子分派給我,在了解相關案情,檢視其技術層次與業務訂單後,筆者決定建請銀行貸款給這家企業,這區區貸款如及時雨般,前後三天時間,解決這家企業燃眉之急。

過去,經國先生談行政革新,力求效率提升,責成各級政府機關成立「單一窗口」,一次解決民眾或企業投資等所有問題,在那個年代因為有這樣簡政便民的思維與具體行動措施,才成就亞州四小龍之首,也開創了繁榮富庶與進步的經濟發展局面。

廿一世紀今天,要求的是「速度與效率」,救人如救火;許多企業與小店商家,遭逢疫情衝擊,已進入加護病房,裝上葉克膜,奄奄一息。提請執政者,秉持同理心,不要再拘泥政黨意識形態,不要再受限於行政作業遲緩延宕,如果連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及歐洲諸國,都能後來居上,快快撥款現金,台灣還堅持什麼,還等待什麼。

為免曠日廢時,加速行政作業,簡併行政程序,加速協助各型企業、小店商家,與一般民眾度過生存危機與營運風險,使得經濟活動得以枯木發芽,重獲生機與未來希望,則國家是幸,人民稱幸。













華航改名? 請政府管好自己的事


2020-04-18 00:25 聯合報 /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華航、護照正名公決案引發爭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文和英文文法,都有被動語態,用在商業英文,特別是道歉或表達負面語意時更常使用,反正就是不想讓客人知道原因。

被動語態有使用時機,但在網路世界,這被拿來放假消息。比如,中華航空協助政府載運防疫物質到歐洲,因為 China Airline is mistaken as airline from China.(中華航空被誤會成來自中國的航空公司),所以就放出:We are going to take China off the airline.。

感覺一氣呵成,但老師會說,被動句後面通常省略by whom(被誰),上面這句,到底是機場上千員工裡誰的誤會呢?還是受贈國的國民誤會?被動句導出政策,倒不如像「A little bird told me…」是一隻小鳥告訴我的。

新冠病毒已夠煩惱了,政府從防疫到經濟振興,到外交困境又偷渡去中國化,還好被點名的中華職棒聯盟,馬上跳出來說「Mind your own business」,請政府管好自己的事就好。









新北要做封城兵推 遠勝「心灌廢言」


2020-04-18 00:20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宣布,20日舉行「擴大管制(封城、禁足)兵棋推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期間,被列為防疫安全國家前十名,誠屬優等生,至今仍努力做好防疫。防疫雖被列為優等生,然看到新北市長要做防疫超前部署的「封城兵推」,即可知曉台灣防疫不會懈怠,遠勝過「心灌廢言」的政治病毒。惟有讓那些猛鑿船洞的政客、網軍、媒體等作為下架,才能讓台灣的防疫工作,持續贏得世界心。

新北封城兵推在無中央指導原則下執行,很容易陷入各自為政困境,若相關部會執事官員放下身段參與,發現有與政策不符當場修正,那封城就不會讓國人「瘋」了。有個封城範本,地方政府受命後照著做,就不會像國外封城失序,添加疫情破壞力。

城市防疫是個很複雜瑣碎的管理工作,稍微疏失就會民心崩潰,看歐美國家猶如經過戰役洗禮,防堵急就章,領導者出張嘴,比照大陸封城、管制國境,醒過來時國家運作幾乎癱了一半,最後只能求國際奧援。

台灣距離封城雖還很遙遠,然「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唯有預先規劃、妥為準備,經過討論、推算、演練,才能臨危不亂。孫子兵法:「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病毒肆虐關係人民存亡,政府就得邊防疫邊研析,讓民眾損害降至最低。

新北封城兵推是有必要的,開啟民眾對未來遇到真實狀況時的正確處置,不致恐慌。台灣戴口罩防病毒感染,歐美各國稱奇,早在防空汙時就習慣戴口罩出門,給了民眾很大的自保啟示,防疫初期政府表示出外不戴口罩,然民眾走到哪,大都戴口罩防病毒纏身,沒人想承受新冠病魔折磨。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最糟蹋台灣的也是人,防疫當以「料敵從寬、禦敵從嚴」角度著手,藉繁華的北台防疫實務,執行未來可能發生的封城兵棋推演,能在病毒危害下自保。










疫情下大選 韓國國民選擇安定


2020-04-18 00:06 聯合報 /   盧鴻金/韓國新安山大學教授(韓國京畿道)
一名男子在首爾一個投票所投票,依規定戴上口罩和手套。 (法新社資料照片)


十五日韓國第廿一屆國會議員選舉結果揭曉,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大勝在野黨,在國會議員席次過半,守住國會最大黨地位。加計友黨當選席次,意味下屆國會,泛執政黨共一八九席,達可單獨處理、通過法案的議員數(根據韓國國會先進化法,超過全體議員五分之三,即一百八十席時,可單獨指定、快速處理具有爭議法案),除修憲案外,預估文在寅政府未來施政將不會受在野黨掣肘。

歸納此次國會議員選舉,具幾項意義:

第一、在新冠疫情中,各主要國家,包括美國、法國都宣布暫停選舉活動,唯獨韓國仍按既定行程實施。因此,此次選舉,為世界各國矚目。從選舉結果看,韓國民眾選擇安定政局,度過艱難時期。選舉期間,在野黨選舉主軸為「審判文在寅政府」,但政府處理疫情成果獲得各國好評,在支持率上升之際舉行選舉,自然有利選情。

第二、文在寅政府在剩下兩年執政期間,將會加緊腳步貫徹施政目標,包括司法改革(設立高位公職者犯罪搜查處、檢警調查權調整)、經濟改革(所得主導成長、非核政策),持續改善與北韓關係等。

第三、兩年後韓國將舉行總統大選,本次選舉可視為前哨戰,尤其朝野兩黨可能候選人,此次同在首爾鍾路選區出馬。結果是李洛淵前總理勝出,而朴槿惠時期總理、現任在野黨代表的黃教安落敗。未來若無變化,李洛淵將會代表執政黨角逐大位,而黃教安負起敗選責任,宣布辭去所有黨職。

第四、韓國地域情結仍牢不可破。在歷屆選舉中,東半部慶尚道大多支持保守黨,而西半部全羅道則支持具進步傾向政黨,此次選舉未見突破。在基本盤確立情況下,朝野兩黨將首都圈(首爾、京畿道)視為勝利的關鍵地區。以結果來看,首都圈選民還是較支持執政黨。未來此種地域情結能否突破,仍待觀察。

韓國選民用選票讓現在的執政黨成國會最大黨,意味選民已厭惡政黨惡鬥,比起理念對決,民眾更重視的是經濟、福利、民生、安定,這也將成文在寅政府後半期施政的重點。











世界地球日50周年/人定勝天?50年後會更好嗎


2020-04-18 00:15 聯合報 /   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台北市)
四月份世界地理雜誌「世界地球日50周年」專刊,斗大的標題警示環保問題。 圖/取自世界地理雜誌官網


今年是世界地球日五十周年,自《寂靜的春天》問世迄今近六十年,而國際生態規劃大師Ian McHarg的《道法自然》去年也慶祝五十周年。六○年代自越戰後也掀起世人對戰爭、人道、自由民主省思。無論是化學農藥對土地的傷害,濫墾、濫伐、濫撈對大自然生態系之破壞,更甚者人類無止境之物質慾望,及自以為是的「人定勝天」迷失,凌駕一切。今日全球90%財富集中在0.1%人手中,正義並非只有政治正義,人類對人類本身早已忘卻「同理心」美德,繼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資源不對等之攫取與超限利用,一次次造就全球大瘟疫。回顧瘟疫歷史,不正是人類一直無法認清之歷史教訓。四月份世界地理雜誌「世界地球日50周年」專刊,斗大的標題是—五十年後世界會更美好?或會更糟?

如果昔日高爾倡議的「數位地球」理念可落實的話,其實各種預警應是各國領導人可信賴之決策依據。惟因人類太自以為是,認為透過政治操作經濟制裁、援助,我們有能力翻轉大自然定律,且深信不疑,領導者被神化、政策被美化,問題卻被幽靈化了。

當全球地理資訊科技愈進步透明,諸多國家之治國政策卻愈不透明。氣候變遷、社會結構改變波及之能源、人口、福利,乃至自然資源利用,並非依「土地實名現象」呈現,當「人」都必須實名登錄追蹤時,諷刺的是「地球資源」卻因政治因素反背道而馳。

此次疫情,大家爭論「佛系防疫」有用否?或許此刻無法斷章取義,但「人定勝天」信念早被質疑。原出自《逸周書.文傳》之「人定勝天」一詞,宋朝劉過在《龍洲集. 襄陽歌》有,「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之質疑。近代研究亦認為,原來劉過之意應可還原為「人?定?勝天?」。

回歸現實前瞻未來,地球承受力是有限的,自公元前五百年全球人口不到一億,十六世紀約二億而今日近八十億,二一○○年將達一一二億。資源之消耗遠快於復育,富有國家扮演了前80%之角色。如果說此次疫情係地球對人類的無聲怒吼,無論要如何溯源究責,吾人對待地球之態度不改變,再先進之科技與醫藥發明…依然無法追上大自然反撲力量。

當再生能源進展並未減少石化燃料使用時,能源枯竭與大地承載力之崩解,將狠狠棒喝人類。

McHarg說「修復地球是全人類廿一世紀的責任」,美國西雅圖酋長之「西雅圖宣言」,在一百五十年前即已對文明入侵大自然呼喊「美好的生活已結束,殘喘求生的日子正開始」。

你我無論在天涯、海角,均必須重新省思—人定兮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