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疫變型的台灣經濟樣貌與展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1474/web/

◆  聯合報社論/當傳染源是家人:居家檢疫的戰略錯誤
◆  聯合報黑白集/檢疫所不是感化院
◆  經濟日報社論/疫變型的台灣經濟樣貌與展望






經濟日報社論/疫變型的台灣經濟樣貌與展望


2020-03-31 23:5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一個月多前,國際間還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看待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如今,大多數國家病毒纏身,原本只在中國出現的大規模圍堵、阻斷人口移動式的防疫措施(如封城、國境管制),開始在各國上演,對實體經濟的巨大衝擊也接續出現,使全球及台灣經濟呈現「疫變型經濟」樣態。
簡單地說,疫變型經濟即指人們日常生活行為、各國經濟活動、全球金融市場都將隨著疫情受控程度而產生變化。目前看來,有些短期型的變化都已陸續反應在各項高頻數據上,台灣亦是如此。
就首當其衝、短期內變化極為顯著的民間消費、進出口來看,即使台灣疫情尚屬受控,但其造成的恐慌已讓民眾自發性地減少非必需性的外出與消費,導致餐廳及旅館、休閒及文化產業等嚴重受挫。資料顯示,2月份零售、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年減1.4%、17%,動向指數更一度分別跌至創編以來新低。受內需動能驟減連累,3月無薪休假人數明顯攀升,消費者信心更下跌至2017年8月以來新低,反映消費意願顯已受挫,抑制民間消費成長。
其次,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2019年貿易依存度高達100.6%,且製造業的海外中間投入有18.9%依賴中國供應,中國製造業的海外中間投入則有10.7%係由台灣支援的情況下,當全球疫情不斷升溫,各國需求緊縮與防疫措施造成的供給斷鏈,將嚴重衝擊台灣進出口表現。1至2月台灣外銷訂單年減7.8%,已證實國外需求萎縮,且2月外銷訂單金額動向指數創下歷年同期最低紀錄,更釋放3、4月接單前景堪憂的訊號。再加上2月製造業PMI中的新增出口訂單,呈現六大產業同步收縮現象,顯示疫情來襲下,主要產業無一能倖免於難。而供應商交貨時間急升至2012年7月創編以來新高紀錄,則反映廠商普遍面臨生產物料短缺或因運輸不及,難以如期完成訂單的嚴苛挑戰。難怪廠商對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從63.7劇跌至36.8,顯見受訪業者對產業前景的看法明顯轉趨悲觀。
至於民間投資方面,即使高頻經濟數據尚未出現負面訊息,但疫情已為經濟帶來高度不確定性,並重創企業信心,必將打亂企業原定的投資節奏。
由此可知,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將經由民眾減少外出及無薪休假人數倍增等途徑重創民間消費,而封城、延後復工等造成供應鏈中斷、全球需求萎縮等,則重挫對外貿易。而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大為降低企業對經濟前景的掌握度與期待,則將壓抑民間投資,致使GDP成長放緩。
所幸,今年公共部門投資成長將由去年的6.9%加速至8.9%,且鑒於疫情嚴峻,各行各業經營陷入困境,政府又推出刺激性財政政策,均可望透過乘數效果,部分緩解對經濟的衝擊;再加上政府推出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恰巧順應美中貿易戰後的供應鏈轉移趨勢,持續誘發企業回流與深耕台灣意願,多少可成為穩定民間投資的力量。此外,油價大幅下跌,且消費、投資、輸出衍生性需求受挫,令進口金額驟減,有利貿易順差增加。
綜上,民眾、企業與政府都需要嚴陣以待。畢竟,有些衝擊會在疫情終止後逐漸復原,就像遞延的消費;有些或將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例如部分企業不堪疫情衝擊而關閉、裁員,並引發失業潮。在此情況下,無法以經濟自有一套調節衝擊的反應機制來看待,而是要藉由政府相關部會進行跨部門的協作,並推出合宜的措施,減緩那些不可逆變化對經濟帶來的傷害。惟此次COVID-19疫情對全球及台灣經濟帶來的衝擊,可謂百年一遇,政府如何精準投放可令經濟體儘速消炎及增加對抗疫變的免疫力良藥,將考驗著領導人危機處理的能力。










聯合報黑白集/檢疫所不是感化院


2020-04-01 00:4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近日通報量大增,衛福部疾管署日前通知醫界,症狀輕微者可不用第二次採檢及住院隔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長柯文哲說,美國已成全球確診病例最多國家,「紐約比武漢還危險」,但湖北返台者集中檢疫,美國回來的只需居家檢疫,後者人數爆量,地方不堪負荷,他要求中央統一標準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則回應,「類包機乘客集中檢疫,是因社會對他們仍有很多不放心」。

湖北因疫情和緩而解封,若社會真有疑慮,第二批武漢包機乘客無一確診,便是最好的釋疑。但政府迎合民間歧視,堅持對湖北台胞實施嚴格的境管註記及集中檢疫,聲稱讓社會「放心」。不公平的待遇就是懲罰,檢疫所成了感化院,彷彿這些台胞不隔離十四天,社會即無法接納他們

陳時中用社會觀感決定誰該集中檢疫、誰可居家檢疫,顯示防疫也有潛規則」,被民粹和政治正確牽著走也難怪指揮中心沒想到歐美公衛體系這麼快崩盤」,問題不在沒想到,而是官員的專業被偏見蒙蔽

政府在疫情爆發初期禦敵從嚴,成績斐然;但指揮中心只對中國一以貫之,歐美相繼封城鎖國時,竟開放疫區返國者湧入社區居家檢疫,造成雙北民政、警政系統超載,學校機關相繼淪陷。這時,為何不在乎民眾的感受呢

當前民眾最不放心的是美國和歐洲,陳時中若在意社會觀感,就應將湖北台胞的檢疫標準一體適用,全面防堵。檢疫所是因應疫情嚴峻而開設,不是政治洗白的感化院」。指揮中心要防堵的是病毒,不是意識形態













聯合報社論/當傳染源是家人:居家檢疫的戰略錯誤


2020-04-01 00:4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疫情持續發燒,地方政府的防疫能量已達極限;圖為桃園區公所日前盤點各項防疫物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最近有兩項決策引發爭議。一是對觀光局員工因接待長官之子而確診進而感染其五歲兒,刻意輕描淡寫粉飾;二是對湖北及歐美返國民眾採取截然不同的隔離處置,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不滿,並要求「不要一直放人進來」。當指揮中心處理疫情出現了雙重標準,除導致民眾困惑,更容易造成國家防疫網的破漏,不容含糊以對。
先談觀光局員工(案二六九)的感染事件。那位「長官之子」(案二七七)在菲律賓已有發燒住院三天的就醫紀錄,入關時我海關並未檢測出來,他亦或未誠實申報;因此長驅直入,不僅讓觀光局人員陪他喝咖啡,也讓父親開車來接。這些作法,都違反了疫情指揮中心宣示的原則。到昨天為止,他不僅感染了觀光局員工父子,也累及一名同機旅客(案二八四)確診;至於其父和另一名觀光局員工及一連串交通部會接觸者,恐怕都在剉著等。
陳時中上周才宣示,在境外發病者,回台如果不誠實申報,最重將開罰十五萬元。那麼,以這名觀光局高官之子的情況,要不要開罰?如果連這種天下盡知的案例,指揮中心都要視關係親疏而故意放水,那麼其他被罰的人豈能心服口服?
再談柯文哲的批評。他的抱怨其實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一,現在「紐約比武漢危險」是事實,但我對紐約入境者的管制卻比湖北返國者寬鬆;前者只需居家檢疫,後者卻需集中隔離,這是雙重標準。其二,要求「不要一直放人進來」,是因為地方政府的防疫能量已達極限,尤其台北和新北兩市;指揮中心若不能為雙北增補檢疫人力,至少要疏散部分隔離或檢疫者,交給其他縣市處理。當初政府不放行武漢台胞返國,就是以「檢疫量能」有限為藉口,如今放行歐美返台民眾卻是「量能無上限」地收。這類令人困惑的兩套標準,除了讓民眾無所遵循,地方也可能因人力短缺而形成防疫破口。
當疫情進入第二波高峰後,台灣確診人數已由五十人迅速增至三百多人,死亡人數上升至五例,指揮中心似乎已出現了若干疲態。除了上述處理不同地區或人物案例採取「雙重標準」外,指揮中心最輕率的決策,是在上月廿一日宣布「輕症不二採」,讓「居家檢疫」留下了一個大破口。最近,多名確診者在「居家檢疫」時將病毒傳染給同住的家人,就是這個破口釀禍。
我們檢視最近幾起案例:第二八九例確診者,是丈夫自西班牙、葡萄牙旅遊返國後,在進行居家檢疫時遭到感染。第二四六例確診者,則是受赴美探親返國後居家檢疫的妻子感染;案二四七的確診女性,則是受到荷蘭就學返台居家檢疫的家人感染。陳時中將這些案例籠統稱為「群聚感染」,事實上,他們的感染源就是「家人」,是政府在疫情大流行時草率放輕症者回家的無辜感染者。
由此,我們也看到了指揮中心的另一個「雙重標準」。這些在新冠肺炎擴散至全球風潮中的歐美返國者,依政府第一階段的嚴格措施看,其實是具有更高的感染風險。然而,政府不僅輕率地放他們入境,任由他們各自返家「居家檢疫」,又更將檢驗放寬標準為「輕症不二採」;這種種舉措,都顯得自相矛盾。對待風險更高的群體,卻反而採取更低的標準,當然會形成防疫漏洞。試想,就算居家防疫者足不出戶,但他們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的家人卻繼續外出上班;如此連環下來,會把病毒帶向多遠?
中國大陸派赴義大利的專家說,義大利的疫情之所以未能有效圍堵,主要是義國讓輕症患者居家隔離而非集中隔離,結果致使他們將病毒傳染給家人,這也是武漢在疫情爆發初期犯過的策略錯誤。那麼,台灣還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