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外銷成績背後的隱憂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036/web/

◆  聯合報社論/十問蔡總統:如果能「回頭」的話……
◆  聯合報黑白集/來了吳音寧復刻版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外銷成績背後的隱憂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外銷成績背後的隱憂


2018-11-23 02: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近日發布10月外銷接單金額將近490億美元,創歷史單月新高,累計今年前十月外銷接單達4,207億美元,初步估計今年全年接單可望超越5,000億美元。不過亮麗的數字背後卻藏著隱憂,因為第4季本來就是產業外銷接單旺季,但美中貿易衝突的影響已經顯現,經濟部預測11月接單金額將比10月略減,年增率很有可能轉為負成長。從今年前十個月的外銷訂單年增率降至6.3%,以及依據外銷訂單受調查廠商的看法,無論是以家數或接單金額計算的「動向指數」,都低於50,代表出口業者預期11月的訂單將下滑而得到印證。
由於外銷訂單向來為景氣領先指標,從經濟部的上述統計資料和預測中可以判斷,今年接單高峰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顯然美中貿易摩擦以及全球保護主義氛圍瀰漫,已經對我出口訂單產生負面效應,加上比較基期已高,後續的數據將不會很好看,如果貿易大戰短期內沒有止歇的跡象,則外銷訂單的衰退加上其他領先指標(例如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股價指數等)走跌,已經隱約成為經濟變盤的前奏,從而影響股市以及內需,衝擊明年的經濟成長,確實令人感到擔心。
從產業角度觀察,10月外銷訂單為史上單月新高,主要原因為國際品牌的中高階手機及穿戴裝置多項新品上市,以及雲端伺服器需求增加,而帶動組裝代工及相關供應鏈訂單增加。10月份最大的資訊通信產品接單將近164億美元,占了三分之一,但年增率只有3%,前十個月的成長率更降至2.6%,顯示這些國際品牌的中高階手機新產品從年初上市,所帶來的衝勁不但有限,而且呈現鈍化現象。而次高的電子產品接單也有124億美元,年增率尚有6.4%,雖是行動裝置新品上市及新興科技應用擴增晶片訂單所致,但虛擬貨幣的挖礦熱潮不斷降溫及記憶體價格走跌,已經抵銷了部分增幅如果虛擬貨幣價格繼續崩跌,勢必進一步造成需求面的衝擊
至於傳統產業部分,雖然塑橡膠製品、化學品、機械、光學器材等年增率也維持正成長,但大部分是因部分國家課徵關稅及反傾銷稅影響,促使廠商提前下單,但市場已經保守觀望,增幅趨緩,後市也不容樂觀。
此外,今年10月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超過56%,相較前十月的平均海外生產比為51%,以及最大的資訊通信海外生產比已經逼近95%,次高的電機產品海外生產比76%等,顯示中國大陸仍為我海外最大生產基地,也表示儘管美中貿易衝突不斷升溫,我訂單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比重仍高,也代表台商生產基地轉移效果至今並不明顯
由此可見,我國的資通、電子產業,過去太依賴「一個蘋果」,其實充滿了集中度的風險。今年蘋果推出的三款新手機銷售的成績並不亮眼,從近期砍單及下修銷售量的消息不斷,造成美國相關概念股跌跌不休,美中貿易戰又讓新手機在中國大陸市場上銷售不佳,蘋果大幅砍單直接拖累我相關產業供應鏈的表現,這種市場需求低迷的衝擊,即使蘋果概念廠商將轉移生產基地移回到東南亞或台灣也不是辦法,更何況政府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五缺問題及行政效率等方面,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還沒做好迎接台商回流的準備。
在重重隱憂之下,建議出口產業及相關供應鏈業者,千萬不可再將目標市場集中於美國或中國大陸地區,更不要押寶在類如「蘋果」的單一廠商或產品,應當儘早分散出口市場和產品、營運領域。有些業者早已有此警覺而積極布局物聯網等領域,但轉型需要相當時間,也需要良好的投資環境。因此,業界更期盼政府全力拚經濟,拿出效率和魄力改善投資環境,才能協助業界一起因應貿易衝突下的風險和變局。







聯合報黑白集/來了吳音寧復刻版


2018-11-23 00:2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被請辭」的豐年社社長汪文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流的崛起,是拜民進黨處心積慮搶奪其北農總經理職位之賜;「高薪實習生」吳音寧取代韓國瑜,又點燃新世代的相對剝奪感,引發更大民怨。就在投票前夕,不知反省的民進黨,又在農委會製造了一個「復刻版」的吳音寧事件。
復刻版的受害人,是豐年社社長汪文豪,壓迫者則是農委會副主委李退之起因是,豐年社幫雲林斗南農會出了一本書,汪文豪並參加新書發表會;由於該農會總幹事這次參選鎮長,李退之立即施壓讓汪文豪「被請辭」。豐年社的遺缺,一度傳說吳音寧要接,後傳說是李退之的親信張琦凰接。
豐年社是一個以推廣農業技術及發展為宗旨的財團法人,幫農會出書原是它的本務,農委會卻用政治鬥爭的眼光看事情。果真是:心胸比門縫還狹小,權力比天威還大
稍早吳音寧因生疏北農管理引發農民反彈,靠著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一路護航,與北市府相抗。現在,則是李退之為了護航雲林選情,拿豐年社祭旗,向蔡政府邀功。再看,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日前跳出來批韓國瑜的北農績效,不也是為選舉鬥爭?請問,農委會對自己的農政本務都沒事可幹了嗎?
李退之是賴清德任用人馬,去年底才由台南市議員轉進中央但他的專長是國際關係,與農業絲毫沾不上邊。他處理豐年社事件,堪稱「非專業幹掉專業人士」。
自從促轉會自命「東廠」,政府機構都競當「西廠」了







聯合報社論/十問蔡總統:如果能「回頭」的話……


2018-11-23 00: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情緊繃,民進黨雖擁有執政優勢,卻選得辛苦。各級官員都蹽落去輔選了,悲情牌、恐嚇牌都用盡,還是不見起色。尚未待選舉結果攤牌,外界已經在盤點誰應負責,民進黨內許多矛頭都指向蔡英文一人。有媒體觀察者說,幾乎有點「同情」蔡英文了;也有人批評,情勢至此仍不知反省,蔡總統是否有「自戀情結」。
叫「自戀」太沉重,但社會不滿情緒決堤,證明民心思變。蔡總統卻仍兀自標榜所謂「改革」成績,甚至把民調低迷解釋為改革的「代價」,又聲稱「絕不走回頭路」。對照馬英九當總統時一挨罵就道歉,顯然蔡英文決心一意孤行到底
蔡總統說「絕不走回頭路」,果真是誠懇反省了嗎?首先,回顧過去兩年半,蔡政府宣稱要改革卻又走了回頭路的例子,其實已不勝枚舉。例如躁進的「一例一休」政策,甫立法又修法,以髮夾彎退了回去;例如支持同婚卻半途而廢,以致民間團體另闢公投戰場;例如當初不顧輿論反對執意要蓋深澳電廠,後來卻發生「觀塘換深澳」的大拍賣。以上事例,都證明蔡英文「不走回頭路」的宣示,已無法自圓其說。
其次,以當前社會氣氛,「給民進黨一點教訓」的聲勢壯大,顯見許多民眾已受不了蔡政府治理之威權霸凌不僅如此,人們親眼見證台灣民主之倒退,厭惡政府之濫權,才集結於「討厭民進黨」的旗幟之下。蔡英文若回顧兩年多來自己施政的種種,得到幾乎是一片「倒行逆施」的評語,她會不會有一絲「我們做對了嗎」的猶豫?這裡且舉出十個例子,就教蔡總統:如果有機會回頭,還會像當初一樣蠻幹嗎?
例一,拔管事件。只因討厭「老藍男」,蔡政府弄出史無前例的「台大無校長」事件,如此干預大學自治,「歷史會記住」。如果能回頭,蔡總統仍堅持讓潘文忠、吳茂昆、葉俊榮三教長扮演馬前卒嗎?
例二,故宮閉館事件。陳其南院長雖已改口稱不閉館,卻已掩不住「文化人當政治犬馬」之劣行。民進黨覬覦故宮國寶的傳言滿天,任用滿身政治味的假文化人管理國寶,居心何在?
例三,不負責的能源政策。不缺電已是空話,「乾淨的電」接續不上,反因燃煤加重空汙。「觀塘換深澳」,說明能源政策已進退失據,也證明民進黨「選舉至上」。
例四,破壞法治與法制。黨產會、中選會、促轉會、金管會等皆知法玩法,或於行政訴訟屢屢敗訴,或公然蔑視法院命令,得到「法律人目無法紀」之評語。蔡總統夸夸其言司法改革,卻造就「大法官不釋憲」現象,法界同哀「憲法崩於前」。
例五,黨政不分。從國會立法到促轉會的東廠事件等,民進黨「公器黨用」的手段已無下限,政府獨立機關皆變成執政黨的「附隨組織」。這是民主進步的指標嗎?
例六,不顧企業生存。一例一休的愚頑修法,造成新電商、舊產業和基層勞工三輸,兩岸政策的僵固更讓許多觀光服務業難以為繼。
例七,打壓言論自由。蔡英文稱言論自由是「台灣人拚命爭來的」,如今卻淪落到國安局監控臉書,NCC為選舉而約談電視台主管,法務部修通保法加強監聽。
例八,撒錢救經濟高雄人「北漂」,島內青年「西漂」;政府卻任意撒錢推前瞻及補貼新南向,這是台灣經濟為廿年來「最佳」的真相。
例九,用人唯私。為討好獨派而提名意識形態偏頗者如陳師孟,為了討好派系又大量進用賴清德、陳菊人馬,把國家當成自家
例十,酬庸年薪二百五十萬的「最貴實習生」吳音寧,結果造就了今日的韓國瑜。
類似的例子俯拾可得,這是「討厭民進黨」變成「台灣最大黨」的主要推手。以上述十例請教蔡總統,答案若仍是「絕不回頭」;那麼,選民還要手下留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