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0776/web/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高道德腔調與低民主素養
.聯合報黑白集/並不新鮮的「可頌」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美中貿易戰 北京不宜硬碰硬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美中貿易戰 北京不宜硬碰硬
2018-08-28 00: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第四輪貿易談判在上周結束,從雙方的各說各話,反映華府和北京對問題認知還有很大分歧,貿易戰持續升高已很難避免。大家最關心的是,美國總統川普口中很容易打贏的貿易戰,對中國大陸經濟會有多大衝擊?對台灣波及效應有多大?未來會有那些變數?
迄今為止,美中貿易戰第一波各自向對方約34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已於7月6日生效;第二波約160億美元商品相互徵稅亦於8月23日實施,惟兩波共計500億美元商品相互徵稅,占中國出口總額約僅2.2%,且實施時間尚短,影響有限。後續具強大殺傷力的是,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清單已從8月20日開始進行六天聽證會,最快9月付諸實施。另外,美國對中國投資及技術輸出的各種限制,隨相關法案生效將陸續啟動;美國已對全球鋼鋁課稅,終極目標也是圍堵中國傾銷;川普不斷抨擊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今年10月中旬美國財政部最新匯率政策報告,很可能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些政策措施對大陸經濟的壓力將愈來愈大。
中國大陸經濟基本面目前尚屬穩定,但貿易戰在一定程度上已明顯升高經濟的風險及下行壓力。今年上半年大陸GDP成長6.7%,但7月淨出口、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等紛紛下挫,估計下半年GDP成長可能降至6.3%;另調查顯示,7月大陸城市失業率從6月4.8%升高到5.1%,已接近官方上限5.5%。據專家估計,貿易戰可能造成大陸GDP減少0.7到1個百分點,明年大陸經濟穩定勢必受到更大挑戰。
金融面的影響也正迅速發酵,過去八個月,大陸股市下跌近三成,股市總市值大幅萎縮,到7月已將全球第二大市場地位拱手讓給日本;從4月迄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貶值9%,雖然可抵消部分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但不僅觸發資金外移的憂慮,也讓股市面臨更大下行風險,而且還造成進口物價上揚,對已經浮動不安的大陸社會構成更大壓力。
再從產業面來看,美國啟動貿易戰針對性最強的「中國製造2025」相關產品也開始受到影響。據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大陸機器人產量年增率從5月35.1%銳減至7月6.3%,明顯是受到工業機械和機器人零件被美國課稅的影響。美國之音中文網更指出,大陸官員最擔憂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因貿易戰持續而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可能引發沿海富裕地區大規模失業和社會問題。
這些客觀經濟情勢變化,顯示美中貿易戰對大陸經濟的影響正逐漸升高,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會議前召開政治局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習近平作出穩就業、穩投資、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及穩預期的「六穩」指示,很明顯是在應對川普政府對中國一系列的貿易制裁措施。各種跡象顯示,北京當局似已調整「不惜一戰」的態度,而從較務實的角度,希望和美國進一步協商以緩和貿易戰。
美中貿易戰升高對台灣的影響至深且鉅,因為台灣高度依賴出口,尤其依賴「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美國」的三角貿易模式,美中貿易戰對台灣本地廠商及大陸台商都將構成可觀衝擊,部分外國投資機構評估台灣受到的影響可能比大陸更為嚴重。這也是台灣面對美中貿易戰無法隔岸觀火,而須高度警戒,全力因應的關鍵所在。
從中長期看,美國發起貿易戰是防堵「中國崛起」威脅美國全球地位的戰略,而且是美國民主及共和兩黨一致共識,非僅川普個人意志,面對山姆大叔迄今在全球仍擁有的經濟優勢及強大科技力量,北京當局不「硬碰硬」,才是化解危機的上上之策。而經濟是台灣的命脈,如何在兩強相爭下尋求新的出路,無疑是未來數十年我們須面對的最艱鉅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並不新鮮的「可頌」
2018-08-28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右)主動高舉台北市長柯文哲(左)的手,為他打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邊力拚台北市長連任,柯文哲也一邊擴張「白色力量」版圖。泛藍方面,他與宋楚瑜合體成為「可頌」,還在市議會成立親柯的「台北監督連線」。綠營方面,他拜見李登輝,拉攏了民進黨大老黃信介家族,時代力量也為要不要挺柯而引發路線之爭。
不少藍綠出身的候選人,排隊找柯文哲站台。為此,柯文哲推出個人「認同卡」,宣稱誰簽了就為其站台助選。白色力量儼然成為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
問題是,「白色力量」到底是啥?柯文哲是醫師出身,但那些與柯結盟的政治人物一字排開,卻無一不是老面孔、舊人物,或者在政壇邊緣化,或者是地方派系,甚至還有掏空上市公司的人物;這算是「進步力量」的結合嗎?
柯文哲的「認同卡」,標舉財務公開透明為最高價值。然而,柯文哲當市長也做不到公開透明,宋楚瑜當台灣省長時則以「要五毛給一塊」備受批評,柯在新竹縣力挺的徐欣瑩更是敬老津貼的擁護者。所謂的理念,也只是說說。
白色的「可頌」,其實混合了過期原料,不但走味,還變形。如果「白色力量」的品牌只有這點能耐,恐怕過不了可頌就是要「新鮮」這關。
柯文哲最近遭起底曾在兩千年總統大選投書,怒斥張昭雄為了名位放棄理念,擔任宋楚瑜副手。這也許是檢驗「白色力量」的絕佳標準:若只為了權力和名位,放棄理念向新興勢力靠攏,都不過是政客罷了。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高道德腔調與低民主素養
2018-08-28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德院長賴清德(中)到嘉縣勘災。 記者卜敏正/攝影
民進黨在野時留給民眾的印象是「好鬥」,在完全執政後,這項特質就變成了令人難以消受的「死不認錯」,表現在「八二三水災」尤為鮮明。南台灣淹水遭到批評,行政院長賴清德竟以「上帝論」高調駁斥批評者說,雨這麼大「哪裡能不淹水?」次日他雖道歉,依然高調宣示「責任我一肩扛起」,要求「藍綠停止彼此攻擊」。這些發言,皆暴露民進黨無法接受批評的心態。
民進黨在野時之所以「好鬥」,若是為了爭是非與公理而不得不為;那也意味,執政者的銅牆鐵壁確實不易撼動。而今民進黨完全執政,也對在野黨設下了各種強取豪奪的限制;但面對「八二三豪雨」這麼一場殃及廣大百姓的水患,蔡政府竟以如此傲慢的態度來回應社會的抱怨,絲毫不能面對批評。民進黨的好鬥,表現至此,也就只剩強詞奪理與死不認錯了。
「八二三豪雨」最大的破壞力,是瓦解了高雄和台南的「治水神話」,這是綠營長期執政的兩個神話城市。賴清德在尚未明瞭地方實際災情的情況下,即誇稱台灣「比日本更具抗災韌性」;並挑釁地說,請批評的人來「當上帝」,能不能說出雨要下在哪裡才不淹水。這句「哪裡不淹水」,不禁讓人想起國防部前部長蔣仲苓答覆軍中虐兵事件引發軒然大波的那句「哪裡不死人」。蔣仲苓的發言如果是冷酷無情,賴清德的說法有比較人性嗎?
為反擊台南治水破功,賴清德一出手就抬出「上帝」作為護身金鐘罩,這是台灣政壇罕見的高調作風。賴揆的用意是要先發制人,先占據一個道德高地,擋住所有凡夫俗子的任何批評。問題是,南台灣今天面對的是已真實發生的災情,而不是一個假設性的情境,民眾的批評與質疑也都指向具體的政策和特定的建設;這些,都需要主政者作出具體的回應與檢討。然而,賴揆卻故意把問題做成假設性的哲學論辯,還祭出上帝當擋箭牌;莫非他真的自以為是「賴神」?
在首日的發言引發強烈抨擊後,賴清德次日向災民致歉。他雖放軟身段,但發言仍充斥著道德高調;仔細咀嚼,可發現其中存在著毫無意義的官僚口號,和違反民主精神的教條。例如,賴清德說所有治水的責任「由我一肩扛起,所有責難到我為止」,表面上看雖然很有肩膀,也勇於承擔;事實上,這卻完全違背「責任政治」的邏輯。
論責任政治,首先必須區別治水是在哪一個環節失敗:是規劃設計錯誤,還是發包施工不當;是中央失能,還是地方失職;是水利部門出錯,還是建設及監督失當;是偷工減料,還是有人中飽私囊……。如果不認真釐清責任,並追溯源頭徹底檢討改正,卻只由閣揆籠統地宣稱「責任到我為止」,那樣的話,下次豪雨一來照樣淹水,問題永遠沒有解決的一天。所謂「一肩扛起」,看似有擔當,但在需要講究專業的情況下,卻可能是和稀泥。
不僅如此,賴揆還把社會對水患的批評,全都歸因於在野黨的惡意,並以「救災為先」要求在野黨「停止攻擊」。這種回應方式,其實折射了賴揆不能接受批評的態度,也暴露他缺乏民主素養的真相,一如他當初拒赴台南議會遭彈劾。民主運作的基本邏輯,就是讓朝野藉由攻防見真章,以求取國家的進步。民進黨在野時好鬥,執政後又極力壓制在野黨;何以一遇水患傷民這等大事,卻想用道德高調讓對手住嘴,這是什麼民主素養?
賴清德就任閣揆即將屆滿一年,隨著民眾對其決策檢驗日深,他的支持度也已越過了死亡交叉。原因無他,賴清德治理台南時的許多經驗並不足以援用全國,其道德光環則隨著施政成績不如預期而消逝。最嚴重的是,他在不經意間流露的傲慢和低民主素養,讓人無法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