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第三次金改 提防見樹不見林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8183/web/

.聯合報社論/人民吃苦,只為供政府吃補?
.聯合報黑白集/北農歹戲拖棚
.經濟日報社論/第三次金改 提防見樹不見林




經濟日報社論/第三次金改 提防見樹不見林


2018-06-21 01: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院會上周通過「金融發展行動方案」,賴清德院長親自召開記者會並表示,該方案是歷任政府針對金融改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次」,目的是將台灣打造為前瞻、具競爭性的金融市場。賴揆雖未明言是在推動第三次金融改革,但很顯然這是蔡政府針對國內金融發展所推出的全盤改革方向,稱之為「第三次金融改革」,並無不可。
在民國90年(2001年)扁政府時期,推動以打銷呆帳及金融機構金控化為目標的第一次金改,結果在打銷呆帳方面有可觀成果,但也製造出「金控」這個龐然怪物,造成金融監理上諸多問題。正因為對「金控」監理的缺失,以致民國93年(2004年)扁政府開始推動以金融整併及金控減半為目標的第二次金改,引發「以小併大」、「以民併官」等弊端,不僅嚴重衝擊民進黨執政基礎,導致二次政黨輪替,同時也讓「金改」汙名化。賴揆避提「第三次金改」,推測原因當在於此。
到馬政府時期,「金改」無論在名稱或實質上都消聲匿跡,當時金融發展重點是在兩岸金融,透過兩岸金融合作及建立人民幣清算機制,試圖發展台灣成為香港以外的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嗣後,因為太陽花學運造成兩岸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受阻,加上人民幣匯率貶值等因素,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受到很大限制,也影響金融業邁向區域化、國際化的努力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歷經扁馬兩朝,國內金融業發展每下愈況,不僅國際化程度進展緩慢,在國內發展也面臨很多問題,金融業占GDP比重一路下滑,從民國88年(1999年)8.43%的高峰下降至民國105年(2016年)的6.53%,對照鄰近國家金融業持續擴張,國內金融發展已嚴重落後,更奢談要打「亞洲杯」、「世界杯」。
蔡政府在執政兩年後才推出全盤性的金融改革方案,時機雖然稍晚,但若能對症下藥,引導金融業突破發展瓶頸,仍值得肯定,但仔細審視該方案的精神和內容,很明顯存在「見樹不見林」的問題。
首先,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不足,主因就是業者規模太小及市場細碎化,所以金融業整併是必須走的一條路,而由規模最大的公營及公股金融機構帶頭整併,乃理所當然,但金管會所提方案,只是將「民民併」的門檻放寬,例如將金控併購首次持股比率由25%降到10%,以鼓勵民營金控進行合併,但在「公公併」、「公民併」、「民併公」等方面都未提出具體規劃或措施,很顯然民進黨政府迄今仍未走出扁政府金融整併弊案的陰影,以致仍以技術性措施來處理金融業整併的重大政策
其次,這次金改方案的重中之重,是促使金融業以行動來挹注產業創新及發展,今年「5+2」新創重點產業融資增加2,000億元,保險業產業投資包括新創產業、公共建設及長照事業等新增1,500億元。以金融支持產業及經濟持續發展,是金融業存在的最根本目的,也是各種形態金融運作的本質,但金融業資金主要來自社會大眾,對產業投融資首須考量風險因素,不應由政策來領導。過去扁政府為發展「兩兆雙星」產業,造成公營及公股銀行因產業政策失敗而背負龐大壞帳。此殷鑑不遠,蔡政府應記取教訓,扮演好健全投融資制度角色,而不是插手金融機構資金的直接分配
再者,金融機構的有效管理,至關重要。國內金控家族化、集團化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不僅影響金融業健康發展,也造成很多不可預期的金融風險。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曾說,第三次金改就是要落實公司治理,近來金管會陸續推出「產金分離」、「金金分離」、禁止金管會退休官員轉任公股機構等政策,值得肯定。但是,如何根本改革金控問題,將龐然怪獸轉化可以有效管理的現代化金融機構,才是蔡政府的最大考驗。






聯合報黑白集/北農歹戲拖棚


2018-06-21 00: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同仁都在「協助稻穀收割」,所以無法出席北農臨時董事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農日昨召開臨時董事會,由監察人報告查帳結果;誰料,因農委會和民股董事缺席,導致流會。不論農委會是否為了護航吳音寧而「惡意缺席」,但中央與北市府把北農變成「綠白惡鬥」戰場,不斷上演歹戲逼迫民眾收看,讓人倒盡胃口。
檢視農委會和北市府的說詞,足證雙方都在演戲。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農委會同仁都在「協助稻穀收割」,所以無法出席。但他又說,「監察人的報告怎麼適合在董事會報告」,不認為有必要參加這樣的會議。換言之,「在忙」只是藉口,不贊成開這個會才是真的。
北農董事長陳景峻則稱,出席人數不足而流會很意外,未來會把監察人報告提供給董事會,但報告「不會外流」。言下之意,即使查出什麼不法,也是機密,不會公開。由此可見,農委會的杯葛已奏效,北市府雖大剌剌派人查帳,最後也只能把報告收進抽屜裡,就算有任何不妥,外界也難窺其詳。
事態發展至此,可謂是「綠白恐怖平衡」的最壞結果,民眾失去了了解真相的機會。最諷刺的是,北農號稱是「民營公司」,在廿三席董事中,北市府五席、農委會五席、全國農會五席、青果社兩席、民股六席;但農委會介入極深,連總統都插手干預,民股則隨機看臉色表態,民眾則只有看歹戲拖棚的份。
北農的官民結構與運作失調,就像台灣政治的一面照妖鏡各方都有能力卡住對手,卻無一足以成事






聯合報社論/人民吃苦,只為供政府吃補?


2018-06-21 00:3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的支持度持續探底,兩岸政策遭質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的支持度持續探底,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卻出現令人意外的逆轉,「好感度」竟超過「反感度」。這樣的變化,說明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得民心,已是無可狡辯的事實。然而,蔡政府似乎未意識到應適時做出政策調整,卻仍一意孤行,深信美中關係越緊張越對台灣有利,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更要求國人拒搭擅將台灣改名的航空公司班機。如此奇怪的主張,顯示政府已然技窮。
蔡總統的兩岸政策,說穿了,就是把自己的傲慢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然後用「國家尊嚴」的大帽子,來合理化自己的偏執。兩年前,當陸客銳減衝擊觀光,夜市、旅館和遊覽車業者生計大受衝擊,不少人選擇相信這是維持台灣尊嚴必須付出的代價。於是,中共機艦一再加緊繞台,蔡政府也做出絲毫無畏威脅的姿態,認為民粹主義就是最佳抗敵利器
然而,兩岸接踵而來的肅殺,不斷讓各行各業付出代價。兩岸農漁契作被政治對峙打斷,農漁減產滯銷的故事頻傳;兩岸學術及社會交流因而緊縮,更互將幾隻「小蝦米」打為「間諜」,都使得兩岸人民對彼此的惡意上升。除此之外,包括影藝人員被迫要在兩岸之間選邊表態,台商在美中貿易大戰中遭池魚之殃而無人聞問,乃至我邦交國接二連三被奪,以及原是「西線無戰事」的國際航空公司橫遭中共要求改名,這些都是蔡政府兩岸政策失控的惡果。遺憾的是,民進黨依然不改其志,堅持朝死巷挺進
令人訝異的,不是蔡總統的意志如此堅定不搖;讓人吃驚的,是一個元首面對自己的政策帶給人民諸多苦厄竟能如此無動於衷,如此漠然。事實上,民進黨一向的慣技,就是以「國家尊嚴」為標榜以號召反中;過去的「正名」、「制憲」、「入聯」遊戲均是如此,且一次次把台灣帶向虛耗與撕裂。如今,蔡英文的口號已簡單到只剩「維持現狀」,卻不斷摧毀兩岸稍早八年好不容易積累的善意及和平果實,這絕對難謂明智。人們也看出,她已逐漸失去收拾殘局的能力,卻拒絕認錯。
這種打著「國家尊嚴」或「社會正義」之名推動政策改革,最後卻造成「殘民以逞」的後果,在蔡政府的決策中屢見不鮮。以年金改革為例,最近收到年金「處分書」的退休公教族群一片哀鴻遍野,許多人擔心自己「晚景淒涼」,屆時老來連聘請看護都有困難。儘管「世代正義」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一個政府刻意把自己國內的一批「中產階級」打掉,讓他們的生活下降了一級,難道不需要事先謹慎想清楚其間社會、經濟連鎖效應嗎?再說,在同一世代的退休者中,唯獨選擇留在台灣的軍公教遭到最劇烈的剝奪,這又是什麼世代正義?
進一步看,蔡政府宣稱軍公教年改通過之後,可為國庫省下一兆四千億元的支出,言下沾沾自喜。但是,省下了一.四兆,政府又拿來做了什麼福國利民的好事嗎?答案是「並沒有」。外界看到的是,減輕了軍公教年金負擔的民進黨政府,更放膽揮霍了:南向國家以及東北亞民眾來台觀光,都享有名目奇怪的補助;四年四千多億的前瞻基礎建設,不斷地催促地方政府找名目把錢花掉;農產過剩價格暴跌或休耕,都可以發錢補貼消災解厄。包括離岸風力發電不僅一擲數百億元,而簽下廿年的高價長約,估計未來將有一兆三千億的電費流向國外廠商口袋中。
軍公教年金改革可使國庫省下一.四兆,和台灣風力發電未來廿年將付給國外風電業者一.三兆,是一個意外的巧合。這個數字恰好說明,左手省下的年金,將由右手花出去;而人民承受的痛苦,則不知不覺被誇稱為政府的「政績」。就像沒搞好的兩岸政策,卻要人們拒搭機來表示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