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別用話術治國
.管爺兼職偷跑?吳茂昆別裝無知
.白色力量 超越藍綠或留白?
.勿傷害兩岸情誼 勿撕裂台灣族群
.這邊辦農博綠博 那邊大砍農地
.又對美韓變臉? 金正恩高招
.只育兒津貼? 讓女人享受成為母親
聯合筆記/別用話術治國
2018-05-17 00:34 聯合報 林河名
蔡總統日前誤指Gogoro兩個大電池可維持一個家庭五到六天用電量,順應網民指正認錯,還說「不會硬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兩年前帶領民進黨重返執政,並首度在國會過半,「完全執政、完全負責」,沒有蹉跎改革的藉口。只是,「遍地烽火」的改革,連帶影響民意支持。上任時近七成滿意度,短短三、四個月就「雪崩式下跌」,低於五成;直到現在,雖偶有小幅回升,多在二至三成間徘徊,執政困境似已「定型化」。
其中,一項很明顯的困境是,即使她話說得再漂亮,一如慣用的「文青式」發言,已難打動人心。
勞基法修正時,蔡英文哽咽說出「勞工永遠是民進黨心裡最柔軟的那一塊」,被指是「柿子挑軟的吃」。「讓人民在寒冷中走上街頭,總統應該感到羞愧。」執政前的這句話,對照執政後架起層層拒馬應對各種陳抗,更讓人無言。
說漂亮話似乎會傳染。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勞動節前夕一句「勞工平均薪資逼近五萬元」,害得不少未達「平均薪資」的網友酸溜溜地道歉:「我拖累台灣了!」行政院透過發言人澄清滅火後,日前提出解決低薪方案,又再提到第一季的平均每月實質總薪資近六萬元,達到歷史新高。
隨後賴揆學乖了,直言數字可能沒反映大家真實的感受,但提數字不是為表彰政績,而是政府有責任反映薪資成長,讓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知道可以提出更高的薪資要求,也避免僱主不合理抑低薪資。可見,與其話說得漂亮,不如說得誠懇。
蔡總統最近頻頻邀請媒體參與「五加二」產業創新系列行程,也已漸直面媒體提問,不再只靠預擬的文稿,反而更接地氣。
日前,她誤指Gogoro兩個大電池可維持一個家庭五到六天用電量,順應網民指正,隨即認錯還說「不會硬拗」,風波戛然而止。反觀,民進黨重返執政以來,頻頻出現政策轉變的「髮夾彎」,卻放不下身段來認錯,導致許多問題僵持至今。
誠實是最好的對策。包括誠實面對問題,誠實面對時勢,以及誠實面對人民。
蔡總統任期過了一半,不管是要爭取連任或歷史留名,都只能跟時間賽跑,確實「沒有失敗主義的空間」,但此話宜自勉,不必用來對大家說。否則,美麗詞藻被用濫了,就是過度包裝的話術。
蔡總統,還在「朕即國家」?
2018-05-17 00:34 聯合報 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呂秀蓮與張善政的聯合聲明,是跨越藍綠,維護大學自主與依法行政的重要指標;反而行政院「私立大學都需要教育部『核准』才能聘用,拿教育部大筆預算的公立大學,若沒有聘用同意權,一報即准,顯然不合理」,還存在「朕即國家」的錯誤思維。
要先釐清,公立大學不是拿「教育部」大筆預算,而是拿「人民納稅錢」大筆預算。當然民進黨會說,我在選舉中獲勝,就表示獲得民意授權,可以代表人民行使權力。這句話沒錯,但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必須在「法律的範圍內」。
教育部監督大學,誰又來監督教育部呢?如果我們把國民黨、民進黨與大學教授排在一起來做信任度民調,相信一定是大學教授最受信任,這也就是為什麼民意以憲法與法律保障「大學自治」。
從教育部的卡管公文,拿不出三讀通過的法律條文為依據來看,顯然已經違反了釋字三八○號的「法律保留原則」,也就侵害了憲法保障的「大學自治」原則。
呂副總統提到大學法第九條,「公立大學……經公開徵求程序遴選出校長後,由教育部聘任之」,行政院將此條文解釋為,既是由教育部聘任,就表示教育部有「核准」的權力,行政院的解釋是錯的。筆者大學同班同學呂副總統講得很清楚:「法律明示其一者排斥其他」,法律已明示「教育部聘任之」,就排斥了其他可能。
再從立法目的來看,民國94年(二○○五年)將國立大學校長遴選由二階段改為一階段,而讓教育部在遴委會中有當然名額,就是要讓教育部的監督權力限縮在「遴選過程」中,而不是遴選結果產生之後。
如果教育部可以否決合法的遴選結果,那麼每一位有志參選校長者都必須對教育部唯唯諾諾,如此一來又何談「大學自主」呢?
教育部要介入公立大學校長遴選結果,要如前台師大校長案,資格不符《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定,才能夠在先依法聘任之後,再展開調查、「依法解聘」,而台大此次遴選,不論在資格與程序上,都沒有違背現行法律規定之虞。
至於私立大學的校長遴選,大學法明訂教育部有「核准」的權力,是要分散私校董事會的權力,公立大學沒有這個問題。
從法律面分析,教育部在法院敗訴的可能性極高,問題在於,這一段過程要多久,是不是定讞之前,台大都沒有校長?
卡管歹戲,有幾個可能的落幕時間點。首先就是蔡總統懸崖勒馬,近期內撤換吳茂昆,這是最好的方式;其次則是在年底大選後,只要民進黨大敗,證明卡管確確實實影響選情,民進黨自然也會棄車保帥;再其次,就要等到二○二○年大選,在「換掉民進黨,台大有校長」的呼聲之下,新政府上任後立即聘任管校長。
而萬一,蔡總統真的連任成功,那麼要走到定讞程序的確需要不算短的時間,台大能不能往前邁進,就要看台灣民意願不願意作蔡政府後盾了。
管爺兼職偷跑?吳茂昆別裝無知
2018-05-17 00:34 聯合報 李明輝/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北市)
教育部長吳茂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但根據媒體的報導,會議過程中還是有令人遺憾之處。舉其犖犖大者,電機系吳瑞北教授也在會中提出修正案,但未能通過。吳教授正是此次台大校長遴選的候選人之一,是此案的直接利益相關人。他針對此事提案並參與表決,係直接違反利益迴避原則,台大的臨時校務會議根本不該讓其提案成立。教育部及反管人士認定的遴選程序瑕疵之一便是違反迴避原則,可是吳瑞北教授明顯違反迴避原則,卻無人在意,可見他們所強調的「迴避原則」不過是政治鬥爭的藉口罷了。
教育部不同意聘任管中閔為台大校長的另一項理由是:他在未獲得台大的正式核准之前就擔任獨董,是「違法」兼職。台大雖然一再解釋,這是行之多年的慣例,教育部及反管人士依然緊咬不放。
讓我舉一個類似的例子。我從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開始就是中研院與台大的合聘教師,但我每年都要到十一月,甚至十二月才會收到中研院與台大的聯合聘書,此時我在台大開課已超過半學期。若按照教育部的邏輯,這廿多年來,我(連同其他所有不在台大占缺的合聘教師)都是「違法」兼課,豈不冤枉?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慣例,主要是因為台灣的大專院校有長達兩個多月的暑假,許多教師趁暑假出國進修或度假,以教師為主的各級行政會議很難召開,我相信類似的慣例還有不少。
外界人士,甚至大學生可能因不了解大學的這種特殊生態,而產生誤解,但吳茂昆部長擔任過國立大學校長,豈能假裝對此無知?
白色力量 超越藍綠或留白?
2018-05-17 00:34 聯合報 陳陸輝/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政治系合聘教授
柯文哲赴議會備詢,議員林世忠送他鳥籠,提醒不要讓自己的信念及價值困在鳥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
享有中央執政優勢的民進黨會不會在台北市長選舉中缺席?十六日上午民進黨選對會決議,將啟動黨內徵召程序,徵召適當人選,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如果台北市長選舉真的演變成「白」、藍、綠三方對決,對於藍綠相對勢力以及台灣民主政治的後續發展,都可能具有重要影響。當然,後續演變的關鍵,在於民進黨是不是能夠徵召真能勝選的候選人。
光就民進黨啟動徵召程序這個動作來看,顯示目前黨內外表態參選的可能人選中,包括呂秀蓮前副總統、姚文智立委以及蘇煥智前縣長,在黨內的總體評估上,皆未必能與柯文哲市長一拚高下,而黨內真的具有挑戰柯文哲實力的,當屬行政院長賴清德。
賴清德若願以現任行政院長之姿,接受徵召參選台北市長,一方面顯示黨內肯定賴清德具有的人氣,一方面也顯示賴清德願意測試自己在台北市的魅力。畢竟,在台北市參選不似在台南市,挑戰的又是目前聲望不低的柯文哲市長,若能勝選當然是大功一件。不過,勝選後的賴清德卻反而讓自己困守台北,短期內無法再登大位。若是事與願違敗選的話,更是重傷自己的政治聲望,未來挑戰大位難度更高。因此,能否勸說賴清德出馬,對民進黨來說具有相當難度。
當然,目前民進黨留給柯文哲市長的另外一個選項,也許是加入民進黨後接受「黨徵召」參選。但對以「白色力量」崛起,強調吸引中間選民的柯市長來說,加入民進黨後「色澤」鮮明,對自己的政治生涯無異短多長空,斷了自己未來挑戰大位的可能。
如果柯市長繼續堅持第三條路線,正面迎戰藍、綠兩黨候選人的挑戰,這無異讓他未來的政治生涯充滿許多想像。如果能夠突圍而出,大敗藍綠而順利連任,不但表示自己受到選民肯定,若是進一步於二○二○年挑戰大位時,也因為此次選舉已經跟民進黨「恩斷義絕」,而讓自己可以毫無顧忌放手一搏。
退一步想,就算柯市長在藍綠夾殺之下敗下陣來,以目前台灣民眾對藍綠政治的厭惡,依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公布的歷年資料顯示:在二○一七年,台灣民眾沒有政黨傾向的「中間選民」接近五成的比例,這是創二千年以來的新高,代表民眾對於當前藍綠兩黨的灰心,更顯示柯市長未來的空間是無限寬廣的。
二○一八年台北市長選舉,是否會演變成對台灣政治發展最關鍵的一次選舉,我們正拭目以待。
勿傷害兩岸情誼 勿撕裂台灣族群
2018-05-17 00:34 聯合報 黃河/泰國僑領(泰國曼谷)
蔡英文總統日前出訪史瓦濟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四月在出訪史瓦濟蘭與媒體茶敘時,呼籲「區域內利益相關者,共同維持現在和平穩定的現狀」。和平狀態都是兩岸人民的期盼,關鍵在「誰在破壞和平現狀」?
和平穩定是兩岸的理想,需要有共同理念經營,兩岸過去的情仇,至今已有和平共識。不尊重共識,破壞和平的契機,最終必須付出痛苦代價,這會是「政治現實」的結論。
兩岸社會政體不同,但都為民生需求在努力改善,台灣雖小,但有光榮的建設紀錄,近年大陸在民生發展有極大的改善,也創造了國際紀錄。建設與發展沖淡了雙方的敵意,經濟建設卻促進雙方的情誼,均體認到「民生」改善兩岸的共同需求。兩岸間在相互「尊重、理解、包容」安定下達成共識。
但目前兩岸之間的發展,仍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首先是衝擊到美國的「利益優先」政策。凡「妨礙」到美國利益者,必打擊之,凡「威脅」到美國權益者,必「消滅」之,這是美國對外策略的基礎。兩岸間的發展既妨礙到美國的利益又威脅到美國的權益,自然被視為「敵對」。
以上簡述台灣在「天時、地利」下的安定因素,但有一個更重要的是台灣內部的「人為」因素,那是台灣安定最大障礙,就是「國土分裂意識」。
兩岸要和平穩定,台灣要營造「尊重、理解、包容」的環境,在九二共識架構下,努力發展台灣優勢共造中華。兩岸間能本著民族文化以「互惠、互動、互敬」的精神朝時代前端邁進,重建漢唐風華。
總之,借兩句話與台灣同胞共同探討台灣安危與發展:一、「以理性去整理思維,考慮未來」。二、「正義是屬於人民,不是屬於政府」。並呼籲目前台灣執政者,勿逆道而行做害人利己的事,成為歷史罵名,子孫將永世抬不了頭。
這邊辦農博綠博 那邊大砍農地
2018-05-17 00:34 聯合報 吳怡彥/東南科技大學觀光系副教授(新北市)
宜蘭綠博園區的瓜瓜隧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數年前還住在中部時,住家附近有個社區型開發案,建商頗有理念的在視覺轉角栽植大樹,搭配木質地坪,成為炎夏舒適的休憩角落。然而這樣的地景場域翌年成空,取而代之的是鹹酥雞、滷味攤商,破損油膩且停滿機車的人行道。
再說到返鄉時,諸多巷弄間,處處可見一盆盆植株沿街擺設,儘管陶盆破損不堪,馬拉巴栗或者仙人掌徒留殘幹,伴隨枯枝僅存的植栽仍然奮力生長,但它們所處常隨著日出日落漂移不已,並非跟隨著陽光,而是配合主人的車輛進出。
這樣的我們,算是關注生態、植栽,或地景價值?算喜歡植物並期待與自然共生嗎?大樹被砍伐的新聞事件並不少見,近年來護樹團體的疾呼,也確實號召社會關注,官民攜手拯救老樹的故事成為社區營造佳話。但相對於被砍伐的大量樹木,我們真的這麼珍惜自然嗎?
如同巷弄裡漂移的植栽,他們的角色與價值並非被定位在美化環境景觀、降低碳排放等直接功能,而是成為路障,占有公共空間,捍衛主人車輛的歸所。當這些對於環境美好的想像,只是成為私人占有公共空間的傀儡時,再看看滿街建案圍籬上號稱降低碳排枯黃的綠籬植物時,其實不難理解所謂「環境的美好」,不免成為一款款不同樣貌的遮羞布。
宜蘭綠色博覽會甫閉幕,桃園農業博覽會則順勢延期。平實而論,此次不管是綠博,抑或農博,策展內容脈絡清楚,對於主辦單位意欲傳達的價值理念,值得激賞與讚許!然而本於精益求精的期許,我們也需要思考博覽會辦完後,我們留下些什麼?
新國土計畫大減農地十萬多公頃,既有農地布滿工廠、非法農舍等非農用比例仍持續攀升,農業大縣地方首長對於境內農地多欲除之而後快,原因多在農地被視為低生產值的使用,對於地方經濟發展貢獻有限。我們怎麼看待自然,自然會用同樣的態度回應!透過眾人努力讓環境教育立法,又三讀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我們對於農業、生態與環境美好想像,是否只能徒留在博覽會中,是否只能作為遮蔽占用公共空間等私欲的遮羞布?唯有願意謙卑自省農地農用的價值,這些博覽會的舉辦方有持續深耕續存的意義。
又對美韓變臉? 金正恩高招
2018-05-17 00:34 聯合報 劉順達/教(台北市)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 (新華社)
從北韓發表的兩份聲明內容來看,一個是對南韓,另一份是針對美國,金正恩有所企圖沒錯。南韓預定六月十三日舉行全國地方選舉和十二名國會議員選舉,朝野都不敢忽視,卯足全力展開競選活動。
執政黨想利用兩韓和解氣氛和文在寅的上升民調,打贏這場選舉,但反對黨攻勢逼人,動員前北韓駐英公使太英浩批評文在寅的兩韓政策,要文在寅小心受金正恩欺騙。金正恩此舉警告文在寅,要管住這些人的嘴巴。
至於北韓發出警鈴告訴美國,暗示預定於六月十二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川金會」可以取消。直接點名國務卿龐培歐和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最近以來不斷提出北韓人權問題及棄核之外的要求,北韓認為美國得寸進尺,要掐死北韓。
所幸文在寅預定廿二日與川普在美舉行第四次美韓高峰會談,一般相信文在寅會勸說川普要幕僚收斂,免得把快煮好的一鍋飯打破。
此際,文在寅和川普都面臨國內選舉壓力,金正恩趁機向川普和文在寅討價還價,實在是一高招。目前看來,美國堅持的「完全可檢驗不可逆棄核」和中共支持北韓主張的「階段與同步」兩個方案,還需你推我讓。
只育兒津貼? 讓女人享受成為母親
2018-05-17 00:34 聯合報 陳麗芳/全職母親(新北市)
解決少子化,行政院擴大發放育兒津貼。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擴大發放育兒津貼,雖然我的三個孩子都已超過四歲,仍對這項政策額手稱慶。畢竟,這是最直接、便捷的方法。不過,我身邊許多高學歷、高收入的家庭也不願多生孩子,這些職場媽媽告訴我,要上班又要顧孩子,太累了。
我是七年級生,周遭親友多是卅歲後才生育,體力不如年輕人,又遇上事業衝刺期,兼顧家庭更多不易。我勸她們休息兩年享受作全職母親,反應亦不理想。
的確,台灣結婚率年年下滑、離婚率居高不下,我們這一代普遍對婚姻有危機感。聽過太多過來人說,女人要經濟自主,工作放不掉、婚姻不可靠,誰還有心力養育更多的孩子呢?偏偏,台灣家庭的養育責任明顯傾向女性,這個結不是區區幾萬津貼可以解開。
少子化的根源其一是經濟,其二是社會問題。家庭若穩固,男仕若興起,女人會更享受成為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