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政績 只見陳抗與茫然
.治國有夢想 說到能否做到
.聯合筆記/風起了,台灣不能大意
.文化高於政治 日韓慰安婦不會終結
.生活都不夠 買股一定賺?
.護照出包究責 何必無限上綱
.無助選校 新生註冊率給誰看
聯合筆記/風起了,台灣不能大意
2017-12-30 00:45 聯合報 蔡佩芳
安倍將以他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與大陸的「一帶一路」,做為日中合作新基石。圖為安倍(左)與習近平去年在杭州廿國集團峰會會面。 路透資料照片
二○一七年到尾聲。回顧過去一年台日間發展,亞東關係協會與交流協會雙雙正名、日本首度現任副大臣等級訪台、雙方簽署關務合作協定,可共同打擊犯罪,名、實都有些收穫。但迎向二○一八年,台日關係卻沒有更樂觀的條件。
從國際局勢看,川普對中政策仍不夠明朗,唯可確定他不承繼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再加上北韓帶來的威脅日增,日本對中政策勢必得更柔軟更有彈性;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開始出現疲軟跡象,但若因而全球景氣發展趨緩,對日本拉抬經濟成長也非好消息。
回到中日雙邊關係,二○一八年更是中日友好和平條約簽署四十年。過去條約簽署後的每個十年,中國大陸領導人都曾訪日,日方也正在力促雙方領導人互訪,日本輿論預期習近平來訪,雙方很可能簽署中日第五份文件(前四份分別是一九七二年中日聯合聲明、一九七八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一九九八年中日聯合宣言和二○○八年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若安倍期待在中日關係留下歷史定位,二○一八年將是關鍵年。
加上日本正全力打造二○二○東京奧運,追求其盛大成功,中國的合作不可或缺。正如同當前的南韓,儘管日韓慰安婦協議調查報告出爐,但南韓文政權推遲對協議的處置方針,也是為了避免平昌冬奧前生波。
但中日關係回溫卻不如日方期待。即使中日雙方口頭上頻頻釋出善意,但日本作為主席國力促中日韓領袖會談復談,卻遲遲等不到中方回應,時間從今年底、敲到明年初,再延到明年春。中日韓領袖會談是習近平訪日踏門磚,時程延宕也為習訪日蒙上陰影。
中日關係回暖的春風遲遲未真正吹拂,對台灣並不見得就是好消息。往極端地想,中國大陸期待的春風若是在等日本讓利,中日第五份文件裡會不會有台灣問題?儘管安倍政權對台的友善無庸置疑,但台灣不能將台日關係、台日中關係都仰賴這份善意。風起了,台灣得注意。
回顧與前瞻/民進黨執政20年? 獨大更易分裂
2017-12-30 00:45 聯合報 廖達琪/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高雄近來的「心內話」風波,黨內派系間的裂痕,完全浮上檯面。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保光/攝影
行政院前院長林全曾接受周刊訪問時表示:民進黨規劃是連續執政廿年。話語透露的訊息相當清楚:民進黨會清理政治戰場,讓唯一有執政經驗,且仍有立院卅五席的第一大反對黨「國民黨」走入歷史灰燼,或至少廿年一蹶不振;其他小黨都無力與民進黨一較長短,民進黨獨大下,黨內各派系或頭角崢嶸之士,可以不用急於一時,來日方長。言下之意,可能也不無暗示聽從蔡總統/黨主席的安排,自有糖吃。
這一席話,也許在二○一六年剛執政時,還有些效力,但二○一七年的情勢似乎起了些變化,尤其說這話的林全,在九月即被換下,換上了新潮流大將、在台南市主政滿意度高居不墜的市長賴清德,蔡英文總統則似馬英九於二○○八年就任初期,很守分地依憲法退居二線;但民進黨內卻為二○一八年的地方選舉,有些派系火拚味道,尤其在南方二都所謂的鐵票區。打算執政廿年的民進黨,明年的地方選舉小考,會考得如何呢?
且不說各家民調顯示蔡總統,甚至就任初期有高支持度的賴清德院長,目前都有些難以止跌的現象,再加上「一例一休」的政策修正案,似乎是順了「資」方之意,卻又逆了「勞」方之情,尤其得罪了不少過去與民進黨一起推倒國民黨政權的民間團體及年輕族群;而「非核家園」政策的推動,也被認為是導致目前各地,特別是中南部,頻頻面臨「紫爆」級空汙威脅的源頭之一。
這些林林總總的現象,看來不利民進黨的明年小考;但民進黨也不是省油的燈,搞選舉起家的政黨,又有長期執政的企圖心,自不會沒有對策及盤算。對策主軸似就是讓國民黨趴在地上,長期站不起來,再配以資源的放送,以「前瞻計畫」各種款項下放各地,有類綁樁;同時再將水利會系統改為官派,近似於先鞏固地方部分的組織票,以確保某些票源等。但紅樓夢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之警語,民進黨的盤算有沒有盲點呢?
孟子曾言:「國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雖是提醒當時的「國家」(其實是封建領主),最好要有外在的敵人或對手,才能保持內在的團結及惕勵之精神,但用於現在民主國家內的政黨競爭,邏輯也說得通。如兩黨勢力較均衡時,各自內部較易團結;只剩一大黨時,在選舉競爭以掌握權位資源的遊戲規則下,這一大不僅易腐化,更容易分裂。過去的國民黨,應是最好的前車之鑑;更別提一黨獨大對「民主」的傷害。
民進黨的主軸對策,既是打趴國民黨,並以「黨產條例」及「轉型正義」等有重大爭議的法案,經立院多數暴力強行通過,對國民黨進行趕盡殺絕,幾近抄家滅族的鬥爭;國民黨目前也確實給人奄奄一息,短期難以振作起來之感,但民進黨就此高枕無憂了嗎?
看看民進黨地盤最穩的南方二都,不僅競爭者眾,且為爭取初選互相攻伐,刀刀見骨;高雄近來的「心內話」風波,黨內派系間的裂痕,完全浮上檯面;但彼此均懷念二○○六年的最終團結,因而攻下了市長寶座,才有今日「南霸天」局面;當時如沒有黃俊英勢均力敵的聲勢及可能當選的態勢(最後只輸一一一四票),大家還願團結嗎?
二○一八年民進黨的地方選舉小考,如沒有國民黨好好相伴,強力競爭,對民進黨自身的團結度是嚴酷考驗,分裂的誘因是存在的;而執政廿年的夢想,就留給選民們好好評價吧!
文化高於政治 日韓慰安婦不會終結
2017-12-30 00:45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南韓總統文在寅明確表示兩國政府間協議無法解決慰安婦問題的發言,可能暗示有重啟談判或廢除協議的可能。 美聯社
二○一五年十二月廿八日,當筆者在日本目擊日韓之間對於慰安婦問題的歷史性和解時,即公開斷言「日韓歷史問題不會終結」。果然,才不過兩年,「最終」和「不可逆」,都成了說文解字。
今年才上台的韓國新總統文在寅廿八日主張,戰前慰安婦問題從來沒有在韓日間獲得「最終且不可逆的」解決。
就某個意義言,當然是在說:事實上「背叛」韓國人的前總統朴槿惠作的外交決定,不能代表韓國人也不能代表國家。這在政治競爭長期被包涉在道德競爭中的朝鮮半島而言,理所當然。用台灣話來轉譯的話,當然就是轉型正義的實踐,毫無疑問,超越慣習國際法。因為這是文化。
兩年前,日韓和解的影武者是美國(歐巴馬),針對的對象是中國(習近平)。同時,和解的是政府(state政治單位),而非國民(nation文化單位)。當時,美、日、韓之間迫切想要解決的,是慰安婦問題帶來的區域安保、經濟統合等「問題」,而非「慰安婦」問題的歷史責任。
今天,日韓和解的正式破局,反映的不過就是傳統的國民國家原理。也就是說,文化確實是政治的上位概念,政治先行的政治決定,永遠會遭受文化力量的反撲。
「恨」是朝鮮文化的基調。但是,朝鮮/韓國人的「恨=han」,跟我們所說的恨(hen)不同。宛如千年冰層,並非外來,而是內生;並非一時,而是累積。因為有「恨」,所以非解不可,而「解恨」就成了朝鮮/韓國民族主義的最強力來源。但是,只要是韓國人都知道,「解恨」沒辦法靠握手,沒辦法靠協議,只能靠「內」與「自」,靜靜地/慢慢地期待冰層的自行融解。
相反地,日本的政治文化強調「場=topo」的力量。所以,場所或附隨於場所的氣流一變,立場就變。兩年前的日韓和解,日本人當然是當成「不得不」的和解。滿心不願意,既得花錢又得認錯,但是,既然「現實上」占了大便宜,那就說服自己接受好了。
強調「自」的朝鮮半島和隨時意識到「他」的日本之間,在哲學上,和解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