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經濟/供電亮紅燈 產業走鋼索

.聯合報社論..11月連環危機,勿掉以輕心
.聯合報黑白集.厚己薄人的進步價值
.經濟日報社論.供電亮紅燈 產業走鋼索









經濟/供電亮紅燈 產業走鋼索


2017-08-08 02: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內供電昨天亮起今年第一顆紅燈,供電備轉容量僅剩84.52萬瓩,低於核二與核三廠單一機組的裝置容量,亦即在昨天供電最吃緊時,若核二與核三廠有一部機組跳機停止發電,立刻造成無預警停電。
台電預估本周五前國內供電燈號均處於代表限電警戒的紅燈,這將是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國內供電情勢最嚴峻的一刻。分析近期供電吃緊的原因,近因雖是和平電廠的電塔因颱風倒塌,影響供電備轉容量多達4個百分點,但真正關鍵因素是蔡政府對能源轉型的計畫太過樂觀,以致於一座電塔倒下後,國內供電穩定立即響起了警報。
當前我國的供電危機並非難以預見,早在蔡總統上任前,國內外企業與媒體已點出蔡總統的能源政策有顯而易見的弱點。華爾街日報在2015年時即評論,蔡英文計劃在當選後以風力與太陽能取代核電,背離台灣的經濟現實,這是台灣選擇了脆弱;多個國內外商會也曾先後指出,蔡總統的能源轉型實踐路徑不明,令企業不安。
台灣上一次無預警停電遠在15年前,國人已淡忘停電帶來的衝擊。一般民眾遇到短時間停電,或許僅有些許的不便,但對企業來說,卻可能造成重大的損失。
供電不穩對產業的傷害,1997 年竹科大停電的案例,足以讓蔡政府警惕。1997年5月5日,雷擊造成新竹變電所的輸電線路故障,竹科全區停電20分鐘,損失10餘億元,之後1999年的729大停電與921地震造成的停電,更是產業的噩夢。
1997年竹科整體廠商的年營業額不過3000餘億元,如今已逾兆元,國內若再出現無預警停電,重創產業的程度將遠勝當年,這也是近年產業界緊盯政府的能源政策,敏感程度高於一般民眾,因為國內企業走過早年國內供電的風風雨雨,深知供電穩定是企業生存的命脈。
供電亮起紅燈反映著產業界的擔憂已成真,但行政院官員卻僅是輕描淡寫的回應,指目前電力還在可因應的範圍。政府對供電情勢有恃無恐,或是寄望大林與大潭兩座電廠的新機組近日可上線發電,以及台電近年利用需量競價的方式向企業回購電力壓抑了用電需求,可藉此度過完成能源轉型前的空窗期。但這樣的想法過於冒險,是將國內產業的發展置於走鋼索的險境。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多次表示,台積電可承受電價上漲的壓力,但不可以一分鐘沒有電。台電昨天用盡了洪荒之力,將所有可用的機組全推上了火線,連核電廠內供應緊急發電之用的機組都拿來發電,但供電燈號仍處於限電警戒的紅燈,只比代表限電準備的黑燈稍好。試問閣揆與經濟部長,這樣的供電情勢真的能讓產業界安心?
推動能源轉型首重安全與穩定,從過去一年多國內供電打擺子的情勢來看,政府有必要檢討執行方式,從兩方面著手挽救供電情勢。首先,政府要從嚴判斷提升綠能發電的成果,必須設想若綠能供電量無法按政府原先的計畫提升時,備援的方案為何?今年夏季供電吃緊,一部分原因即是大潭緊急發電機組無法在原先計畫的7月加入供電。政府必須記取教訓,增加電源供應的選項。
其次,和平電廠電塔倒塌重擊國內供電凸顯輸電線路的重要性,過去在1995年、1997年與1999年,我國多次因輸電線路受損造成大規模停電,政府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檢視主要供電線路與電塔的情況,強化輸電線路對抗天災的能力。
台積電將在明年決定3奈米新廠的設置地點,這將是近年國內最重要的投資案,雖然迄今台積電仍強調台灣是設立新廠的優先地點,但如何提供一個穩定的水、電供應環境,必然是台積電設廠前的考量重點。供電連亮紅燈代表我國能源轉型之路已現警訊,政府若不立即改善,將逼使企業對政府亮出紅牌。產業界對政府的信任,端看政府能否務實推動能源轉型。

聯合/厚己薄人的進步價值


2017-08-08 02: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2018年市長選舉主軸,確定是「進步價值」。記者翁浩然/攝影



柯文哲宣布其二○一八競選連任主軸為「進步價值」,籠統的四字,讓人摸不著頭腦。他解釋,「進步價值」是指民主、自由、開放和多元;但這已是台灣喊得熟爛的東西,他到底要往哪「進步」?
柯文哲一向的形象,就是「罵遍天下」;當上市長後,他仍以「名嘴」為己任,不斷失言、不斷吹噓和不斷罵人,卻忘了要「興利」。但他自我感覺良好,也有樹立典範的雄心;例如,他說「巴黎有凱旋門,台北有北門」,又說「YouBike會被oBike消滅」。事實上,北門和凱旋門相比,不倫不類;而oBike亂象多端,前途堪虞。兩者被他大捧特捧,唯一原因,就是在他任內建置的。
柯文哲自詡具「進步價值」,實踐起來,其實變成「厚己薄人」。對他而言,只有自己做的,才是正義和公理;市政有錯,都是前任留下的爛攤;受到讚賞的,則是自己英明。世大運即將開幕,一場場柯文哲的行銷個人秀登場,卻無法掩蓋原是開閉幕主場館的大巨蛋像個廢墟的事實。
「進步價值」其實是抄自民進黨,但柯文哲的本事是,抄了人家的口號,還可以大罵蔡政府決策爛,以凸顯自己的不凡。
諷刺的是,長期標榜「進步價值」的民進黨,這回第二次執政,核電、同婚、正義的口號震天,卻仍不知為民興利為何物。政府對退休軍公教兼職處處設限,卻要修法將退休政務官「旋轉門」改為任意門。如此「厚己薄人」,倒跟柯文哲異曲同工。


聯合/11月連環危機,勿掉以輕心


2017-08-08 02: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共與美國11月後的對台政策,可能對台灣造成空前的衝擊。圖為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會議的合影。(美聯社)


最近的限電大作戰,如影隨形的陳抗,暫時休兵的朝野對峙,和內閣改組的傳聞一波接一波;但這些風風雨雨雖然煩人,畢竟只是台灣內部茶壺裡的風暴。放眼看,更值得關注的,是十一月後台灣將面對的連環危機:一是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否會就對台政策作出轉硬的決定?二是川普若依安排在十一月訪中是否會使兩岸關係出現不利的變數?
中共七常委近日銷聲匿跡,這代表北戴河會議已經開始,正在決定十九大的重大人事與議題。習近平擁有最高權威已無疑義,「習近平思想」載入黨章也只是時間問題;對台灣最重要的是,十九大將對兩岸關係做出什麼決定?不難想像,在正式文件中,關於台灣的部分措詞一定是嚴厲堅決的。如同習近平在八一建軍節的「六個任何」講話,稱「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蔡英文雖迄未重申九二共識,卻謹慎守住紅線;然而,對岸批評蔡政府的力道正在加重。北京方面認為,台灣修改教科書是推動「去中國化」,是建構「台獨」框架與體系,質疑這不是「維護現狀」而是「改變現狀」。這些,當然皆非好跡象。對稍早大陸阻撓我出席WHA,又令巴拿馬與我斷交,國內部分人士解讀:這是十九大前習近平為了堵住批評者之口,所以刻意強硬;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即可回暖。但這種想法未免一廂情願,因為習近平不會接受蔡英文的「新情勢、新問卷、新共識」,反而會認為強硬有效。
近月來,中共戰機、戰艦多次編隊從宮古海峽或巴士海峽穿越第一島鏈,並繞行台灣。其目的,表面上是要將軍事活動「常態化」,但對台挑釁意味濃厚,也觸發了美、日的警戒。尤其,專家解讀戰機繞台的戰術意義,認為旨在威嚇關島:若台海或釣魚台周邊有事,從關島馳援的美軍,將在解放軍轟六K的「長劍十型」巡弋飛彈的射程內。
讓人擔憂的,尚不只是中共軍事實力可以阻攔美軍,而是美中力量此消彼長的結果,會影響美國介入台海的意願。進一步看,若北京對台灣失去耐心而動武,台灣問題會不會成為中美衝突的引爆點?美國又將如何履行對台承諾?這些,正是美國務卿提勒森兩次提到,美中正在討論「未來五十年」架構的背景。
提勒森六月在眾院外交委員會聽證上提到,美中關係過去五十年是由「我們的一中政策」所定義,美中雙方對一中各有解讀,雙方同意並包容彼此的解讀,而有過去五十年的區域穩定。他在八月一日的國務院記者會又提到,未來要靠什麼來定義未來五十年的美中關係,這是兩國談論最多的議題,雙方確有分歧,但雙方也意識到條件已發生變化,「僅僅依靠過去,也許對誰也不好。」
美國務卿兩度公開表示,正與北京討論如何重新定義「一個中國」的內涵,以適合未來五十年的需要,這是令人震驚的事。而且,目前看起來,時程是要選在川普今年訪問北京時,落實雙方的共識。這就是外界傳得沸沸揚揚的「第四公報」。
川普將參加十一月十二日在越南舉行的APEC領袖會議,若照原定安排,他可能先行訪問北京。前總統歐巴馬即是在任期第一年訪問北京的,當時他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包括了西藏、新疆與台灣,引發台北的緊張。對這次川普往訪,北京用力極深,最後即使不簽第四公報,也可能要川普在一個中國與台灣問題上明確表態;如此一來,對台灣的傷害恐怕就不容小覷。
十一月的兩個連環危機,十九大後權力鞏固的習近平,與缺乏慎思的川普訪問北京,都可能對台灣造成空前的衝擊。蔡政府不可掉以輕心,需要做好因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