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經濟/善用敘事經濟 防範市場泡沫

.聯合報社論..你擔心政府被害死,我憂心香火被斷絕
.聯合報黑白集.摩鐵與無聲的家人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敘事經濟 防範市場泡沫











經濟/善用敘事經濟 防範市場泡沫


2017-07-22 01:5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諾貝爾經濟學家羅伯.席勒博士日前在「二○一七經濟日報大師智庫論壇」中,以「投機性資產價格」為題演講。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侯永全/攝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日前來台灣訪問,除了參加在台中舉辦的全球華人不動產學會和亞洲不動產學會的年會以外,他也在本報舉辦的大師智庫論壇中發表演講,掀起了一股風潮。席勒教授擔任過美國經濟學會會長,這是全球最大的經濟學會,他的主要貢獻之一是建立了凱斯-席勒不動產價格指數,同時,他也準確預測了2000年及2008年兩次美國經濟泡沫的發生,因而聲名大噪,也因此在201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尤其在2008年由於美國不動產市場泡沫破滅,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造成了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因此現在美國政府對於凱斯-席勒不動產價格指數非常關注,希望可以避免不動產市場再度發生泡沫現象。
其實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不動產價格指數,但是為什麼凱斯-席勒價格指數會如此受到重視?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因為這一個指數不但考慮其中各細項變數的組合以外,席勒還把很重要的所謂「敘事經濟」概念,應用到他的指數當中,做為解釋與預測未來市場可能變動方向的重要參考因素。
傳統上,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絕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人們會根據所有的訊息,經過理性判斷之後,做出投資的經濟行為。但是席勒認為其實很多人的行為不一定符合理性預期的,反而比較像是凱因斯所稱的「動物本能」,也就是有很多的直覺反應。問題是這些經濟直覺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個時候敘事經濟的概念就很重要了,席勒認為許多人在經濟或投資上的知識,都是透過朋友或者網路上的消息所收集到的,因此當大多數人透過朋友或者其他管道獲得類似訊息的時候,就會跟著採取同樣的行為,最終在一窩蜂的行為之下,導致了泡沫的發生。其實從心理學上來看,這就是簡單的「從眾行為」。
但是,這種從眾的行為會如何產生連續性的變化呢?其變化的速度及幅度又該如何去預測呢?席勒因此引用了病理學上大眾傳染病的感染模式,去預測人們之間的影響,從而分析他們在投資或購置不動產的經濟行為,然後再進一步預測泡沫是否會因此而發生。
其實經濟學界很早就認知有些預期行為是有自我實現的可能的,比方說如果大家都預期股票價格會上漲,那麼很多人就會本能地想要去買股票,等到大家都去買股票了以後,股價就真的會上漲。然而,這些預期是如何形成的?會如何在大眾之間感染及傳遞?及最終對於股價的影響會是如何?是否會因此而產生泡沫?而且這些預期未來會如何消失?是否會因此導致泡沫的破滅?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很難估計及解答,席勒在其敘事經濟的研究,就是要嘗試回答上述諸多問題。
為了解及預測一些觀念在大眾之間的傳遞與傳染的過程,席勒甚至利用大數據資料,去檢視一些重要的經濟概念在經濟學者之間的傳遞及消長過程,包括乘數原理、菲利普曲線、理性預期模型及實質景氣循環模型等。
最後,從政策建議層面來看,席勒的研究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建議:第一,為減少人們的從眾行為,增加每一個人自我判斷的能力,席勒建議應該更廣泛教育社會大眾,有關經濟及投資行為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對於一些投資風險認知的基本知識,才可望減緩人們一窩蜂的投資行為。第二,政府應該利用大數據的模型,去掌握人們的從眾投資行為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從而提早採取政策因應,以避免泡沫經濟的再度發生。

聯合/摩鐵與無聲的家人


2017-07-22 01: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籍立委羅致政前天在立法院發表聲明表示,對於媒體報導私領域之事,對家人、支持者及社會大眾困擾與疑惑,表示最真誠的歉意。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陳柏亨/攝影


綠委羅致政遭爆料與助理上摩鐵,他出面為私領域問題造成社會困擾致歉,並稱已取得家人諒解,「家人信任我沒做這些事」。有人認為他的「危機處理」還不錯,事實上,這種手法是強要家人硬吞下他的緋聞,難道不是自私的作法?
用「家人的信任」為自己的出軌行為開脫,從任何角度看,都是一種拙劣的粉飾,更談不上道歉的誠意。然而,台灣的政治文化,似乎愈來愈不在乎政治人物的「忠誠」與否,也愈來愈不在乎政治人物「誠實」與否;所以,羅致政如此支支吾吾、遮遮掩掩的作法,分明只是一場個人「政治逃生術」,竟然也能被誇危機處理良好。
然而,在記者會上缺席的無聲「家人」,真的已經諒解,且相信他「沒做這些事」嗎?或者,「家人」只能一把辛酸淚往肚裡吞,「悔教夫婿覓封侯」?還是,下次仍繼續出來幫他站台助選,裝作若無其事?我們為那位無聲的家人感到委屈;這點,恐怕也是喜歡把「平權」掛在嘴上的民進黨,無法自圓其說的事。
回看六年前林萬億的出軌事件,也是一課平權的負面教材。林萬億與女助理被林妻以「通姦罪」告上法庭,不久林妻即對林萬億撤告,留下女助理獨自承擔司法責任。此外,林萬億違反《教師法》及教學倫理,卻也都被台大輕輕放過。
且看林萬億昨非今是的模樣,也難怪羅致政要忙著把家人滅聲。但是,平權問題被擺在哪裡?

聯合/你擔心政府被害死,我憂心香火被斷絕


2017-07-22 01: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南市學甲慈濟宮將動員一千多人和陣頭,參加明天「眾神上凱道」遊行,廟方人員昨天手持金紙合照,宣示守護香火。 圖/學甲慈濟宮提供


不滿政府的減香政策,中南部宮廟串連在明天發動一場「眾神上凱道」的大示威遊行。民間宮廟「捍衛信仰、守護香火」的行動,讓已備受陳抗干擾的蔡總統大怒,責備內政部長為何不主動澄清,更脫口說「政府會被害死」。儘管黨府院次日紛紛跳出來說明,但遲來的溝通和訓話,已擋不住這場向總統府「進香」的宗教陳抗。
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如今演成陳抗如影隨形,甚至「眾神」也要上凱道,也堪稱「天怒人怨」了。這回的「眾神之怒」,揭露了政府的溝通真相,其實是:外部溝通不力,內部溝通無門,傲慢凌駕謙卑,要改革先汙名。
蔡英文怒責內政部長未及時澄清「滅香」的謠言,此一斥責未免錯怪,因為,環保署才是這次引發「眾神上街」的始作俑者。只因內政部是宗教事務主管部會,蔡總統就要其為環保署減香政策的差錯背上「害死政府」的罪責,似仍未脫威權年代的管制心態,以為宗教主管機關號令既出,各地宮廟將莫不景從。環保署捅的樓子,叫內政部扛責,這個政府的溝通心態與邏輯顯然都有問題。
環保署推動「減香減爐」政策,讓民間宮廟與信眾覺得政府要「滅香封爐」,問題主要在政策的執行與溝通。依環保署一向的估計,宮廟燒香燒金紙造成的空汙,尤其是對PM2.5的「貢獻」,相較於汽機車排煙與燃煤電廠排放,可謂「小巫見大巫」。政府不設法降低汽機車排煙,卻嚴禁阿嬤點香燒金紙,如何能讓宮廟和信眾心服?環保署雖辯稱,這只是建議,不是「強制」;但從環保署到各地環保局的明暗示公文昭昭在目,執行人員從檢測空汙罰款到約談座談動作頻頻,宮廟和其信眾能懷疑蔡政府「滅香封爐」的決心嗎?
何況,在環保議題上咄咄逼人和無限上綱,是民進黨留給民眾的長期印象。民進黨自己可以一方面膜拜「非核家園」的神主牌,一方面又任由燃煤電廠大肆排放;但是,官府可以放火,百姓卻不許點燈,環保署拿著PM2.5當令箭大張旗鼓禁香,民間宮廟又豈敢認為政府不會硬幹?
事實上,隨著社會變遷以及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位在都會中心的宮廟已經自主推動減香減爐、減燒金紙,許多信眾也漸能接受新的作風。然而,政府漠視民間社會的進步自律,不知因勢利導,善加鼓勵,反而操持急切,恃權傲物,一紙公文就要改變民間千百年來的習俗,一個號令就要介入阿嬤奉行終身的信仰。其背後,正是權力的傲慢,才使得蔡政府無視燒香燒金紙在民間信仰系統中的脈絡,反而以汙名化的方式,將民間信仰習俗打成空氣汙染的元凶,甚至指為「迷信」的落後象徵。政府先自毀了改革的正當性,再要求政策推動的成效,已不啻緣木求魚。
在中華文化中,香火一向具有家族繁衍、傳承的重要意義。早期不論是唐山過台灣或下南洋,移民一袋香火貼身而藏,既祈先祖庇佑,也盼子嗣不絕。這次宮廟集結凱道大遊行,訴諸「香火不能斷」,顯示他們對蔡政府以滅香「令其無後」的高度疑懼。蔡政府斥之為網路謠言,殊不知,在其一連串「去中國化」的政策下,連孔子、鄭成功都不保,極端獨派甚至質疑媽祖,這當然令眾神難安,信眾焦慮。蔡英文擔心「政府會被害死」,可曾想過,民眾更擔心的是「香火會被斷絕」!
民間宮廟的滅香疑慮,並非「眾神」憑空想像出來的迫害。政府以「正義」為名的各項改革,從黨產、年金到勞基法,血跡歷歷;政府以「主體性」為名的政治鬥爭,包括拆銅像和竄改歷史教科書,斧鑿斑斑。面對這些施政手法,民間宮廟怎敢認為蔡政府的減香行動只是虛晃一招?繼公教陳抗之後,宮廟信徒上街示威,都可看出政府威信正在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