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這才是我們要的司改
.經濟日報社論.年改避重就輕 徒增社會對立
經濟/年改避重就輕 徒增社會對立
2017-05-19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總統「完全執政」將滿周年,政績多乏善可陳,僅有年金改革獲過半民眾支持,加上民進黨掌握立院多數,通過年金法案易如探囊取物,也將締造蔡總統改革的美名。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高明的政治算計,過程中充斥許多不正義,徒然形成社會對立,和對政府的失去信任,乃至於衍生的經濟、社會後遺症,更加令人擔憂。
就程序不正義而言,從成立年改委員會伊始,就製造職業不均的假議題,並醞釀世代不公的氛圍,甚至主事官員惡言相向,將軍公教抹黑為「繳少少,領多多」的團體,忘了政府本身是軍公教的雇主,要負財務不足的最大責任,而且擺明以多數決方式來決定少數(軍公教)的財產權,根本就不像是號稱「謙卑」或「最會溝通」的政府應有的作為,也埋下軍公教團體反彈的衝突因子。
其次,蔡政府的年改根本就是避重就輕,緩其所急。對於最早於十年內就會破產的勞保,年改會的對策當初只是調高保費至18%,行政院甚至髮夾彎微調保費至12%,結果只延後二年破產,直接打臉年改召集人副總統陳建仁的「年改應以科學為基礎,按照精算數據來規劃,以確保基金永續和世代共享」的說法,也完全違背蔡總統「撐過一個世代」的承諾。
針對比較晚破產的軍公教年金,年改會召集人副總統陳建仁反而刻意以「懸崖勒馬,搶救年金危機」為名畫圖示警,卻不願針對更嚴重的勞保畫個對比圖,由此可知,改革的美名根本就是經過選票的算計,建立在軍公教團體的犧牲之上。也難怪,年改會對軍公教團體砍至刀刀見骨,召集人選擇性地批評考試院版本「違反永續原則」,卻對行政院對勞工的放寬版置若罔聞,凸顯蔡政府其實沒有面對真正問題的勇氣,只是把問題丟給以後的政權去煩惱,浪得改革的美名。
更諷刺的是,蔡總統一方面說當務之急就是把年金從破產邊緣拉回來,卻急就章地提出八年近兆元,效益不明,甚至可能淪為蚊子建設的前瞻計畫;突然之間財政不是問題,如何教這些有「奪財之恨」的被改革的團體口服心服?
再說,年改會主張將公教年改節省的經費,全部挹注於退撫基金,目的是延後19年破產,也可減輕年輕世代的負擔,改善世代正義。未料民進黨立委竟然改為挹注於地方政府,顯示這些立委們並非真心為了永續和世代正義而改革年金制度,反而是為了配合地方政府籌措前瞻建設的自籌款而露出了馬腳。
眾所周知,年金的財務失衡,主要來自於老年化和少子化,然而蔡政府的年金改革,既缺乏財經專家的參與,更無分析經濟衝擊的能力,精算報告不夠精確,對策毫無過人之處,就只是「減法」兩個字,不外乎「多繳、少領和延退」而已,卻產生許多後遺症。減法式的對策,只會壓抑年輕世代結婚生子的意願,讓年金制度雪上加霜;而且也會導致減少家庭消費、企業投資,進而衝擊所得成長,傷害總體經濟,從而限縮年金財源收入,增加長照和救助等社福支出,到頭來又會反噬年金制度的永續可能,引發社會問題。
最後,我們還是要提醒政府,職業對立、世代衝突的手段,以及緩其所急、避重就輕的手腕,雖然在政治上可以贏得年金改革的美名,也可能換來選票的淨增加,但失去的卻是更重要的仁道、誠信和信賴保護等等核心價值,不只讓人民對政府失去信任、尊重,不利於吸引人才投入政府部門,將來勞保破產問題迫在眉睫,前瞻建設淪為浪費之時,現任政府也將被嚴肅檢視責任。
聯合/這才是我們要的司改
2017-05-19 03: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美國聯調局局長穆勒17日獲得司法部任命,成為獨立檢察官,負責對「通俄門」的調查。美聯社
川普跟俄國眉來眼去,又驟然開除正調查此事的局長柯米,輿論譁然。為此,美國司法部昨天任命調查局前局長穆勒為「特別檢察官」,對川普的「通俄門」事件進行調查。
請注意,對川普發動調查的,是副部長羅森斯坦,而不是部長塞辛斯。塞辛斯上任前曾兩度會見俄國駐美大使又隱瞞實情,遭到輿論討伐;因此,塞辛斯只好迴避「通俄門」之調查。司法部長雖是川普所任命,但他在乎輿論,不敢蠻幹。
川普最後會不會遭彈劾,仍有待後續觀察;但他惹出這些風風雨雨,已徒添民眾的反感。川普一上台發布穆斯林「禁旅令」,便遭代理司法部長打槍,其後又陸續被聯邦法官擋下;以迄最近「通俄門」事件的調查,在在說明美國司法人員能運用法制來節制這位脫韁元首。
反觀台灣,正在召開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討論議題洋洋灑灑,人們關切的許多問題卻不在其中。最要命的是,總統主導司法改革已有違憲之虞,她又任令少數親信縱橫全場,干預委員的遴選和發言。而許多司法官觀風望向,唯唯諾諾,這能推動司法改革走向獨立才怪。
川普是狂人總統,但美國司法官員和檢察官敢站出來反對他,調查局長敢調查他,前仆後繼。這種超然獨立的作風,才是我們要的司改。相形之下,蔡英文一上台就廢「特偵組」,並大剌剌主導司改,司法界卻畢恭畢敬以待;要拯救司法,是否請他們先把脊椎骨找回來?
聯合/更分裂的台灣:藍綠分治,世代相煎
2017-05-19 03: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執政一年,許多施政無法獲得民眾支持,民調跌至綠營基本盤,中間選民對她的期望幾乎全轉為失望。若撇開蔡總統個別決策的功過不談,將焦點轉向國家的整體變化,這一年,台灣的分裂情況其實愈發嚴重:原本惡劣的藍綠對峙不斷秀出下限,社會上更平添了不同世代的猜忌,以及不同職業別的仇視。這些,對台灣的長期發展都是有害的。
儘管蔡英文依然常發表文青式柔性演說,但她可能未意識到:華麗的詞藻說得愈多,就愈發凸顯政府現實上的笨拙,也將留下更多框框限制自己未來的行動。蔡政府過去一年推動的改革,許多都是採取「正邪二分」的手法進行,其邏輯是:被改革者都是妨礙國家進步的邪惡妖魔,唯有她能以正義之劍斬妖除魔。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並非事實,對只是依循體制規定行事的人而言也絕不公平,許多人卻遭到妖魔化;政府挾正義之名強為的結果,當然也撕裂了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在陳水扁和馬英九執政時期,兩人都曾宣示要當「全民總統」,且不斷強調「超越藍綠」的重要。無論扁、馬是否真心,至少他們意識到這是台灣一起向前走的必要條件,畢竟,一個分裂的台灣必將陷於內耗。但是,蔡英文執政至今,這兩個語詞從未出現在她的公開演說中,彷彿「全民總統」和「超越藍綠」的想法從來不曾進入她的腦海。
不僅如此,她的不少決策明顯帶著黨派色彩,她改革大刀則多半直指藍營而來;至於她的懷柔政策,則往往僅為了安撫或回饋獨派陣營而發。這類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前瞻建設計畫的八千八百億元,絕大部分經費分配給了綠營執政縣市,藍營執政縣市則苦求而不得。這是典型的肉桶自肥作風,但蔡英文領導下的執政黨似乎毫不在意人民的眼光。
再如,政府所有的「轉型正義」砲口全都對準國民黨,上至孫中山和兩蔣,下至捐血協會與救國團等,不問是非功過,一律視為歷史灰燼加以掃除。試問,如果沒有當年兩蔣的治理,台灣如何在中共的軍事威脅下維持安定?又如何奠下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如何享有今天的民主果實?民進黨不過掌權一年,就要抹殺前人所有的治理成績,塗銷全民共同的努力和記憶;這種唯我獨尊的霸道心態,合乎它自詡的轉型正義嗎?
再如,蔡總統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從國家財政的角度看,原可受到不分藍綠民眾的支持。但是,主政者推動改革的手法卻極其粗暴,從頭到尾不提政府無法實現年金承諾的原委,更未致歉,卻一味歸咎退休軍公教階級坐享其成,將他們打成人民公敵。其間,並一再塑造「世代剝奪」及「職業分化」的對立意識,讓年輕世代憎恨年長世代,讓農工階級仇視公教階級,正不啻在社會的傷口上重複撒鹽。這種分化手法,像是經營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合宜模式嗎?
蔡英文是否意識到她的領導已嚴重撕裂了社會,我們無從得知;但無論如何,她和她的執政團隊在決策過程中一再挑起族群、世代、勞資、職業及階級的心結,已到了令人心不安的地步,但外界卻見不到她修補的跡象。回顧陳水扁執政時,其實也經常會有「暴走」的驚人之舉;但社會及時批判,扁團隊也知道要及時修正。反觀蔡英文,由於她經常用溫柔的語言來包裝其銳利的決策刀鋒,讓人們處於「溫水煮青蛙」的麻痺狀態;俟大家察覺到台灣社會的共識已經被切割得四分五裂,恐怕已經太遲。
過去這一年,台灣的民主制度受到極大的挑戰,台灣的經濟遭到政治的嚴重擠壓,台灣的社會更是傷痕累累,藍綠分治,世代相煎,貧富猜忌。蔡英文的領導模式,能不改弦易轍嗎?
《蔡英文就職周年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