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川普百日 「沼澤」乾了嗎?

.路線之爭 仍是國民黨罩門
.李明哲一案 敲破共打協議
.吃喝玩樂 香港哪裡無聊
.占立院沒事 鼓勵違法?
.公民不服從 要件齊了?
.太陽花無罪 軍公教何辜
.前瞻計畫 多點想像力吧
.論文造假 越是頂尖越需要監督
.聯合筆記/川普百日 「沼澤」乾了嗎?






聯合筆記/川普百日 「沼澤」乾了嗎?


2017-04-01 04:59     聯合報         賴昭穎


一晃眼,美國總統川普入主白宮已過兩個月,和前幾任總統相比,川普新政的非典型作為,讓華府政壇和全球局勢都經歷不小震盪。在執政將邁入百日之際,川普主義能否接華府的地氣,攸關川普政權的成敗。
川普在競選總統期間,喊出「排乾(華府)沼澤」口號,宣示當選後要翻轉華府的政治生態,這讓許多對華府運作失能感到絕望的選民充滿期待,希望這位由商轉政的企業家成為白宮主人後,能為華府帶來新氣象。
然而,排乾沼澤或許簡單,如何清理排乾後的爛泥才是大問題。華府政治運作邏輯和結構存在已久,要打破重練非易事;光靠在推特發文、將媒體的異見斥為假新聞,不但無法打造新華府,也不可能讓美國再度偉大。
觀察美國政治制度,採聯邦制,當國家體制發生問題,州即可發揮作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可達到分權制衡的效果。因此,儘管美國總統被形容為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但他能否展現權力,憑藉的絕對不是命令的權威,而是溝通的能力,而這恰是川普欠缺的。
反映在政治運作上,川普的行政權面臨司法和立法權的挑戰。他兩度簽署旅行禁令,禁止來自特定穆斯林國家旅客入境,儘管目的是為了國家安全,卻因涉違憲而被法院下達禁制令。就連被他視為優先政策的以健保改革法案取代「歐記健保」,也因為同黨議員不支持而撤案,暴露他在施政上的盲點與弱點。
此外,川普選前說要「排乾沼澤」,其中包括切斷華府政客接受華爾街遊說的貪腐行徑,但翻開川普政府的內閣名單,彷彿是個由富商和退將組成的執政團隊
除了「商人」和「軍人」,川普還找來女兒伊凡卡擔任總統顧問、由女婿庫許納負責直屬總統的新單位「美國創新辦公室」,把「家人」也納入執政團隊,毫不避嫌的將國家機器當成家族企業經營,這樣的新局,恐怕不是當初票投川普的選民期待的華府新局。
一位派駐美國多年的外交官曾告訴筆者,美國會成功的因素之一,是社會的自我糾正能力。四個多月前,對華府建制派失望的群眾力量把川普送進白宮,如今川普的作為,都在一點一滴蓄積支持或反對他的能量,兩股力量的消長,除決定這位政治素人命運,也牽動美國在國際版圖的走向。

路線之爭 仍是國民黨罩門


2017-04-01 04:50    聯合報        李允中/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中市)

國民黨黨員補繳黨費期限於3月31日截止,至先前3月27日為止,合格黨員數已突破42萬人,比年初的22萬人幾乎倍增。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中央黨部公布,補繳黨費取得投票權的人數突破十六萬人,加上新增黃復興黨員數,此次可投票的黨員近四十四萬人較年初公布黨員數廿二萬多人足足多了一倍,加上此次選舉也將選舉黨代表,投票率及黨員參與程度,預計會比去年「補選」高。
撇開人頭黨員爭議,可確定的是,黨主席選舉已引發部分藍營支持者的重視及回流,若拿吳敦義提的「國民黨重返執政四條件」(民進黨執政大失民心、國民黨自身必須由弱轉強、結合友黨及黨友之力,匯集支持國民黨執政的力量、找出「領頭羊」帶頭衝)及小英政府民調低落,不可否認的,國民黨東山再起性的可能已經進入「第二階段」; 黨員數「倍增」,也成為國民黨由弱轉強,由「量變」轉為「質變」的物質基礎。
雖然吳敦義陣營提出許多黨務改造方案,但不可諱言的,在進入「第三階段」,結合友黨及黨友之力,要清楚說明本土與非本土的「路線」區別。國民黨內鬥重建的罩門,絕非恢復知青黨部爭取年輕人支持、地方黨部主委直選等「戰術層次」所能解決,更何況泛藍友黨已經式微,爭取淺藍「黨友」的支持,顯然比整合友黨來得實際重要。
拜民進黨政府年金改革之賜,傳統不介入黨內派系紛爭的「沉默」軍公教回籠,這些在黨主席同額競爭時代的「不表態」者,去年生氣馬政府「不投票」者,恍然大悟覆巢之下無完卵,「淺藍投票」者估計會對黨主席選舉產生左右大局的影響;而行政經驗歷練較豐富的候選人、老成持重的溫和中間派,應較能獲得他們的青睞。
然上述未能清楚說明本土與非本土「路線」差別,仍是國民黨未來的最大隱憂。除了本土派「拿香跟拜」,維持現狀就等於說不清楚,被打成只懂得維持既得利益的地方派系;中共近來在中華文化「文藝復興」工作上著墨甚多,形塑「國父繼承者」形象,甚至借紀念二二八搶奪話語權,種種跡象顯示,中共也加入壓縮國民黨「非本土派」發展空間的行列。
倘若國民黨在二○一八地方縣市長選舉再犯上次錯誤,仍舊提名「權貴」及「作太久」等反民主形象的人選,屆時即使有好的領頭羊,路線不明加上人選不當,國民黨東山再起恐怕很難。

李明哲一案 敲破共打協議


2017-04-01 04:59    聯合報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看到李明哲被逮捕,大陸通報延宕報導,正埋首整理兩岸刑事司法互助資料的我,不由得擲筆浩嘆!
大陸「刑事訴訟法」規定,如有符合「無法通知」、「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大陸公安機關可豁免通知義務。針對大陸這類以實體真實發現為主要考量,於人權或有侵害的條文,兩岸兩會在二○○九、一二年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簡稱「協議」)及「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附加「人身自由與安全保障共識」(簡稱「共識」)時,或為擱置歧見,達成協議,故未約定排除適用
當時面對媒體追問,海協會前副會長鄭立中僅以相信台灣投資者不會涉及從事危害國家安全和恐怖活動犯罪」,輕描淡寫地帶過。這已為台籍人士於大陸涉案時,其處遇能否周延受到「協議」保護,埋下隱憂。
縱如法務部所悉,本案李僅係遭「行政拘留」。但「共識」的規範事項,雙方既約定為「依法採取強制措施限制人身自由」按照文義,其涵攝亦應包括民、刑事領域以外的「行政拘留」故依據「共識」,大陸機關難道不應在廿四小時內為通知
綜上,李案實凸顯了「協議」約定的模糊不足,也暴露了缺乏互信基礎下,「協議」執行的脆弱無力。難怪有人會用「協議」已「片面失效」加以看待。諷刺的是,相較其他,經調查「協議」因成效顯著,歷來還屢居民意支持度的首位!
冷靜理性來看,針對拘押中的李明哲,保護其人身安全,促成早日獲釋,固然重要。但我更在意的是,兩方能不能藉本案發揮智慧,因勢利導地恢復協商,落實建立包括無條件的限制人身自由通報、律師跨境辯護、親屬與派駐單位人道探視等具體措施,以補足闕漏,實現通案正義,避免侵犯彼此居民權益,影響兩岸關係的案件再度發生
較讓人憂心的是,倘李案爭議升溫,雙方恐將淪為政治掛帥,操弄兩岸協議的規範漏洞,相互抓人報復,造成通報、遣返、情報交流等運作失能,連帶導致走私、運毒、詐欺等跨境犯罪橫行。果真如此,豈是兩岸百姓之福?

占立院沒事 鼓勵違法?


2017-04-01 04:54    聯合報        吳一忠/榮民(嘉縣水上)

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案,台北地院審結學運主要人物廿二人全部無罪,這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太陽花無罪,後遺症不容小覷,如青蛙背著毒蠍過河,毒蠍保證不會恩將仇報,但在抵達岸邊前,冷不防地咬了青蛙,結果全都沉入河中,誠如員警所說「總有一天,政府會因為這個判決被民眾反噬」。
宋朝法演禪師說:「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福禍相倚,福無雙至,這判決是否等於鼓勵違法呢?

公民不服從 要件齊了?


2017-04-01 04:54    聯合報        尤榛嚴/服務業(南投市)

太陽花學運被告黃國昌立委等廿二人占領立法院案,台北地院一審判決無罪,主要理由是被告行使「公民不服從」及「抵抗權」
法官如大法官釋憲般的詳列「公民不服從」七個構成要件,老實說一般民眾不太容易了解,不過會質疑學運的導火線,即前立委張慶忠處理服貿協議時所做「視為已審查、送院會存查」的行為,只有攻占立法院讓議事停擺、造成街頭對立社會紛擾一途嗎?沒有其他合法、有效的替代手段可資使用(即第六要件必要性原則)嗎?應當有法定議事程序可以推翻或補救張慶忠案吧?
假使當時只是少數人攻占立法院,可能立即被逮捕法辦,會拖等三年才判決、高舉「公民不服從」的招牌嗎?林飛帆說他們無罪「其他跟太陽花學運有關的案子也應該無罪」,形勢比人強乎?轉型特權乎?

太陽花無罪 軍公教何辜


2017-04-01 04:53    聯合報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漫畫 季青

太陽花運動的全體成員判決無罪,黃國昌教授認為:這是基於憲政高度的公民不服從運動,法官判決得當;惟筆者有不同見解,試以歷史故事論之。
宋人徐自明所著宋宰輔編年錄校補第二冊:靖康元年時李綱指揮與金人作戰,方略未周、損兵折將、浪費公款,朝廷因此撤樞密院一職。但太學生上書不斷,士庶亦不認同,聚集十萬多人到皇宮,數日不退,殺害宦官十餘人遺體也撕得粉碎。後經聖旨,方才退去。李綱又因惑亂視聽,而遭貶官,並未復職
再依宋人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金人占領汴京,需索無度,太學生又要上書金營,此回不敢聚眾與打人了宋欽宗沉痛地說:「這怎是口舌可以擋得了?」太學生與士人抗議盲動,但死社稷?對不起!那是軍人的事,士人上上書即可。
跟今日勇於內鬥,怯於公戰,高發議論,人人閃兵的「太陽花運動」,不是很神似嗎?
綜言之,北宋政府雖無法制裁圍皇宮殺內侍之舉,至少堅持,懲處李綱,且未苛責軍人。反觀,太陽花運動占領國會,法院卻認定無罪,政府發言人辦公室主任,尚公開辱罵國會合法請願的退休民眾,厚此薄彼,怎不讓軍公教心寒?「寬縱烏合之眾,開罪國之干城」,曠古未有!

論文造假 越是頂尖越需要監督


2017-04-01 05:00    聯合報        林志忠/交大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新竹市)


去年十一月,科技部楊前部長在立法院答覆委員質詢時,回了一句「名言」,雖被輿論引為笑談,但他的話有些道理。他說論文造假事件「古今中外,先進國家都會發生」。
平心而論,學術不端行為一定會發生,只是次數多寡、牽涉和影響範圍及嚴重程度而已。在人性和制度的制約下,期待所有研究人員都永遠不會違背良心,永遠不會逾越規矩,是不切實際的。
以學術體質最強健的美國為例,其輿論和國會於一九八○年代開始熱切關注(從而干預)學術倫理案件不久,他們就發現最嚴重的論文造假行為,大多發生在主流大學的最頂尖實驗室,而不是中、後段班的大學甚至有種說法是,生物醫學界的論文造假名單,就是該領域的世界名人錄
學術造假的重災區在生醫領域,迄今猶然如這次台大事件,以及前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STAP細胞事件都是東京大學去年秋天展開調查六名醫學系和生科系教授的涉嫌作假案,他們自二○○三年起在《自然》雜誌共同發表了廿多篇疑似捏造論文
另外,英國主流研究型大學羅素聯盟(Russell Group),過去六年間已有卅多篇期刊論文被撤回,三個博士學位被撤銷,更多案件仍在調查中類似台大論文造假案件,在國際學界非特例。但區別能否成為一個學術先進國家,則在於面對案件的公正態度與專業處理方式,以及勇於檢討、借鑑,以作為後事之師的努力。
對這次論文造假事件反應激烈,有下列原因:(一)台灣社會對台大師生寄予過度期許,以為他們都是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己任」。(二)以為學術研究的人間淨土會存在,那裡公正客觀,資源充裕,個人名利雙收,因此零違規。(三)以為任何複雜事務都會黑白分明,是非立判,一定可以很快切畫出唯一的正確/標準答案。(四)讓情勝於理的潛意識支配思想和行動,因循苟且,長久以來沒有把建立制度(如客觀專業的研究經費分配、學術獎項審議,和成立學術倫理辦公室等)當作要務。
激情過後,回歸專業,學界和輿論群策群力,尋找足以激勵整體社會向前行的較/最佳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