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台灣的亞洲再融入策略

.梅姬又來 抗颱救災 少不了國軍
.粗暴追黨產 國家扮強盜?
.我欲參加ICAO 只靠美幫腔有用?
.擴大公共資本支出救經濟
.唐獎生醫獎 基因工程智財衝突浮現
.聯合筆記/台灣的亞洲再融入策略
.授人生常道 師者當力行
.孩子睡得少 別又怪學校







聯合筆記/台灣的亞洲再融入策略


2016-09-27 01:59 聯合報  黃昭勇

民國六十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緊接著六十二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來臨,六十八年台美斷交,中美國正式建交,台灣面臨國際地位消退與經濟發展的嚴峻挑戰。
回顧過去,想想現在,台灣的挑戰從來沒少過。
不同的是,民國六十年代,台灣藉由啟動十大建設,將全台灣的前途與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透過基礎建設讓全國人民的力量團結在一起,再藉由產業發展厚植國力,成為經濟學家稱羨的亞洲四小龍之一,也讓台灣的發展模式與生活方式,成為中國大陸模仿與不能輕忽的力量。
蔡政府上台後,台灣的國際空間愈來愈小是早可以預見的發展,上台前的蔡英文總統與團隊也提出了新南向政策因應。然而,以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這句名言來看,新南向政策還沒能發揮效力,缺乏的正是台灣內部強大經濟力量的支持。
台灣現階段的經濟弱勢,很大原因是來自產業政策不明。就戰略布局而言,從前總統李登輝開始,台灣對於西進就始終處於進一步、退兩步的維谷期,看著日漸崛起的中國市場,台商前仆後繼地登陸,政府態度卻是時鬆時緊。
曾經產業界有一說,若台灣的面板雙虎在資金力、技術力與市場力相對強大的時候就登陸設廠,現在中國大陸最先進的面板廠,應該都會是台商的勢力,帶動的模組廠商、電視廠與手機等可攜式顯示設備,更可以成為台灣在半導體產業外的另一大產業。
就產業策略上,台灣從民生消費品的進口替代,到電子產品的出口擴張後,就沒有相對成功的產業政策。馬政府的十大新興產業,最具關鍵的觀光業在陸客不來後已成為泡影,蔡政府的五大創新產業還沒能接上發展。
當然,歷史無法重來,失去的機會也不會再回來。面對當前台灣的困境,新政府除了在兩岸政治困境上打轉,更應該要回過頭來讓民眾認知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與力量,透過喚醒人民的危機感,盡快決定國內的產業發展策略,重新融入亞洲。
新南向政策要如何搭配國內的優勢產業輸出,不能只停留在呼口號階段,產業輸出該有的人才養成、法律保障、國際採購與稅務優惠等,都必須要有完整的策略思考。
台灣的經濟目前只是相對國際弱勢,但是技術基礎與管理能力都還在,新政府要能拿出台灣當年從退出聯合國自力發展的勇氣與魄力,抓住目前僅有的五到十年優勢,真正團結起全國人民,別在政治泥淖上打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