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這種治理哲學,如何說服守分公民?
.聯合報黑白集.李俊毅指使蔡英文入聯
.經濟日報社論.扶植新創 打造更多台積電
經濟/扶植新創 打造更多台積電
2016-08-19 04: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公司,近來市值突破1,500億美元,擠進全球市值排名第46位,已相當接近英特爾、IBM及思科等科技大廠,這是台灣企業史無前例的成就,相當值得喝采。台積電的成功,為政府研擬產業政策與企業深耕經營之道,都帶來諸多值得深思的課題。
台積電的成功有三大要素,一是有卓越的創辦人張忠謀,從成立之初就立下挑戰世界的格局與決心;二是員工持續求新求變,不斷在技術上超前突破,才能持續精進並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三是早年政府為半導體產業擘劃紮實的產業環境,建立相關的財稅與資本市場等配套政策,吸引眾多海外人才與資金匯聚,形成產業聚落。
這三項因素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都是讓台積電脫穎而出的關鍵。不過,很多人談到台積電的成功,都會提到是政府政策資金幫了大忙,但若細究原因,政府確實在初期幫上忙,但後續更多的是靠台積電自身的努力經營,這也顯示,企業領導人的決心與格局不僅彌足珍貴,更是企業出類拔萃的關鍵因素。
台積電的成功,提醒台灣不應妄自菲薄,即使小國寡民又缺乏市場,但企業家若能胸懷全世界,一樣可與列強一較高下。而在台積電樹立標竿後,可以再問,台灣能否再有第二個台積電?台灣要如何創造更多個台積電?對於第一個問題,台灣當然有可能培養出下個台積電,但會相當困難。台積電身處的半導體產業,是需要高資本、高技術密集的行業,當鄰近國家投入龐大政府資金建構產業鏈時,以台灣有限的資源,要再支持一家像台積電這種企業,的確相當不容易。
當然,在全球資訊產業中,台灣目前還在許多領域擁有類似台積電的龍頭企業,這些隱形冠軍要衝到千億美元以上的市值,必須是在規模夠大的產業中,具備市占率很高及持續技術領先的優勢,若以這個原則來看,台灣要再誕生一家千億美元市值的企業,確實是很大的挑戰。
不過,資訊產業向來是推陳出新,與其在成熟產業之中追求卓越企業,不如在全新的領域中培養出新的龍頭企業。資訊產業向來的法則就是,只要在創新領域中能夠掌握住新技術與新產品,都可能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代的贏家,例如鎖定發展工業4.0、創新物聯網應用,或結合大數據與雲端資料的分享經濟等,這些市場機會與規模都很龐大的新興產業中,必然有機會再培養出幾家夠大夠強的企業。
因此,對於第二個問題,台灣要如何創造出更多個台積電?顯然答案就呼之欲出,台灣必須加緊耕耘各種創新領域,才有機會培養出更多新的台積電。而且,這種創新產業,勢必要從較小的市場規模開始,但是只要能夠培養出十家百億美元市值的企業,或一百家市值10億美元的企業,創造出來的效益,也都不下於一家獨占鰲頭的台積電。
事實上,回顧台積電的成長歷程,就是從一家不被看好的新創公司,逐步躋身成為主流的領導廠商。早年台積電提出晶圓代工模式時,市場疑慮也很大,甚至早期共同參與投資的股東也不看好,很早就出脫持股。在任何創新的產業領域中,走在時代前端的新產業,永遠都可能被主流排斥,而這也意味著,任何新產業都有風險,也必然面對質疑的聲音,政府在推動初期,需要更大的魄力與堅持。
資訊產業是台灣經濟的命脈,有台積電這種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與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帶動作用。而過去台積電成功的三大要件,未來在新產業中,成功法則也會很類似,一樣是需要有格局的領導人,一樣需要人才投入與技術領先,加上政府完善的產業政策,只是未來要先解開創新創業的束縛,讓更多資源得以投入,這應該是台灣培植更多「台積電」應該有的策略思維。
聯合/李俊毅指使蔡英文入聯
2016-08-19 04: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副祕書長李俊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大戲又要登場了?
民進黨副秘書長李俊毅說,「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民進黨不會缺席」;他又說「希望政府也可以進來」,因為總體戰略需要總統府引領商定。李俊毅判斷,「政府會在一周內公布策略」。
他並稱,以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是不可能了,因此勢必要用台灣名義加入。他說,在陳水扁政府時推動入聯已有充分經驗,現在蔡政府更是完全執政,所以有更大的能力來比以前做得更好,「甚至最後能得到入聯」。
李俊毅說「民進黨不會缺席」,蔡主席妳知道嗎?李又說「希望政府也可以進來」,蔡總統妳同意嗎?李更揚言「政府會在一周內公布策略」,蔡總統妳準備好了嗎?他又說,「甚至最後能得到入聯」,這句話妳背不背書?
李俊毅說,陳水扁政府已有充分經驗。二○○八的「入聯公投」,確實是「民進黨發動/政府也進來了」。且不說最後公投未過,美國政府更始終認為這個議題「朝宣布台獨邁進一步」、「是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並再申「主權國家才能加入聯合國」,甚至說「台灣或中華民國此刻在國際社會中都不是一個國家」。
蔡英文應問一問李俊毅:如果再啟台灣入聯,會不會「有更大的能力比陳水扁做得更好」?
兩岸正因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而升高對立。蔡英文在聯合國議題上,是否被李俊毅之輩牽著鼻子走,且拭目以觀一周內公布的策略。
聯合/這種治理哲學,如何說服守分公民?
2016-08-19 04:1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拍板、行政院決定「一律補貼」,由勞動部、交通部和遠通電收一起埋單,國道收費員爭議終於宣告落幕,但也留下「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爭議。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延燒兩年的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新政府宣布以「專案補貼」方式使事件落幕。林全內閣看似武功高超,但說穿了一點都不稀奇:官員是拿公帑並逼著企業一起撒錢了事,毫無技巧可言;更可議的是,政府似乎毫不在意此舉會對守本分的公民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從林全一上任即撤銷對太陽花學運的告訴,及何煖軒對華航空服員罷工的照單全收,林萬億和郭芳煜這次對收費員的大讓步其實在意料之中。第一次,民眾也許願意相信政府確實想表達什麼「進步價值」,但一而再、再而三的雷同演出,所謂進步價值和「花錢消災」或「政策買票」其實已水乳交融,難分難解。倘若再與政府不斷打壓登太平島漁民對照,所有體恤民情、勞工至上的說詞,顯然都變成虛偽的謊言。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國道收費員的處境,多半抱持同情的態度,也認為政府應該積極設法解決。然而,既然「失業」是他們的主要訴求,政府應該做的當然是協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工作,而不只是消極地發錢或加碼年資以補貼其生活。這些收費員都還在勞動年齡,政府卻否定他們的工作能力,把他們變成失業補助對象;從這點看,勞動部的處理完全難謂稱職。
進一步看,高速公路因電子化而導致收費員失業,兩年多來政府除了發放慰助金或資遣費,也設計了輔導轉業機制;在九四七名收費員中,有七九五人稍早已接受了轉置的安排。更令人費解的是,完成轉置的七九五人,先前政府發放的總慰助經費是二.二億元;而這次政府為滿足最後一百多名抗爭者,竟同意增加五.九億元的專案補貼,還承諾擴及全員。這種作法,除了亂慷全民之慨,也把窟窿越挖越大,能說是合理的解決嗎?
試想,對於抗爭者給予優渥的補貼獎勵,如同「會鬧的孩子有糖吃」,更形同是對沉默守分勞工的變相懲罰。在一個國家中,如果是安分守己的人受到輕蔑及懲罰,而喧騰鬧事的人則受到獎賞,這個社會的法治和倫理要如何建立?
同樣值得討論的,是林全內閣處理這次事件的政策邏輯。或許是鑑於馬政府時代交通部無法解決抗爭問題,這次新政府直接拋開交通部,改由主管社福的政務委員林萬億和勞動部長郭芳煜共同主持協商,這即擺明要用社福的撒錢手段解決此事。林萬億更論證說,國道收費員失業,主要是由於政府「制度改變」,因此國家有必要提供他們補貼。但別忘了,林萬億正在主持「年金改革」,就是企圖用政府的力量來改變年金給付制度。如果他上述邏輯成立的話,那麼軍公教年金一旦遭到縮減,未來是否也可援用「制度改變」的邏輯發動抗爭,要求國家補償他們的年金損失?若然,台灣社會恐將永無寧日了。
無論如何,這次政府處理收費員抗爭,表面上結局圓滿,邏輯卻漏洞百出,處理手法則打擊了安分勞工,留下諸多後遺症。更矛盾的是,政府企圖藉此展現「體恤基層勞工」的姿態,但在另一方面人們看到的卻是,官員對於主動前往太平島宣示主權的漁民百般刁難,從啟程前到返航後,日復一日不斷示以官僚嘴臉壓逼。如果說失業收費員處境困窘,因此政府要特別給予專案補貼照顧,以示憐恤;那麼,政府對愛國漁民不給與油耗補貼也就算了,為何卻一路威逼追懲。兩相對照,所謂「愛民」之說,完全道盡政府兩張臉孔的虛偽。
蔡英文總統上月會晤工總代表時,曾說:「我的工作不是輪流討好誰。」這句話從最近的案例來解讀是:蔡政府對一般百姓是不假詞色的,尤其是守法、守分的公民;除非誰有本事鬧到不可開交,總統才會討好你。那麼,馬上可以跟進效法的就是計程車司機,因為Uber的衝擊湧至,正是政府「制度改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