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柯P大頭症醒醒吧
.經濟日報社論.習近平新常態vs.李克強經濟學
經濟/習近平新常態vs.李克強經濟學
2016-07-25 02: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日外媒報導,大陸領導人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經濟政策的分歧愈來愈公開化,是否會影響中共十九大接班布局,備受關注。事實上,過去一年多來,中共黨媒《人民日報》三度大篇幅刊登專訪「權威人士」對大陸經濟的看法,凸顯出習李對大陸經濟發展路線的分歧,如今問題似愈演愈烈,對大陸經濟和政治的穩定,構成日益嚴苛的考驗。
2013年習李上任後,堅持深化改革路線,無論是外媒吹捧的「李克強經濟學」,或是習近平定調的「新常態」,目的皆在致力改變大陸發展模式,以犧牲短期經濟增長,來貫徹改革路線,打造大陸經濟升級版。
但是,去年6月以來大陸股災不斷,更蔓延到人民幣遽貶及資金大量外流,習李對經濟政策路線的分歧也逐漸浮上檯面。
近年大陸經濟增長日益走緩,李克強為達成北京當局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避免經濟「硬著陸」,在某種程度上,又重蹈刺激經濟的回頭路,尤其人民銀行持續祭出寬鬆貨幣政策,刺激信貸擴張,激化陸股的「政策牛市」,紓緩房市泡沫的瓦解。這些「穩經濟」措施,在去年股災後,遭遇空前挫折;各種違背市場法則的救市措施,更被國際社會批評是改革開放的大倒退。
為挽救經濟頹勢,大陸國務院更積極鼓勵信貸擴增並加強財政政策力道,同時放手任由人民幣貶值,期能提振日益疲弱的需求,這些政策和習近平去年底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明顯背道而馳,也導致很多後遺症。
例如,供給側改革重點之一就是整頓僵屍企業,去化過剩產能,北京更鎖定產量占全球逾半、過剩產能是美國產出四倍的鋼鐵業,勒令嚴重虧損的「殭屍企業」限期關閉,但國務院政策風向讓市場預期北京將重回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老路,基建等投資需求將大增,從而帶動鐵礦砂及鋼價在今年4月後大漲逾五成,產能原已過剩的大陸鋼廠又紛紛增產,尚未關閉的「殭屍」鋼廠也恢復生產;去化過剩產能的努力付諸流水。
今年5月9日人民日報所刊登、據信是習近平指示幕僚所撰寫的「權威人士」專訪,即明確指出,中國大陸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勢,且L型會持續一段時間。該人士同時強調,要徹底拋棄試圖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加碼來加快經濟成長的幻想;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股市、匯市與房市應該回歸到各自功能定位,不應該被賦予許多不正確的「成長功能」而被扭曲。
上述談話反應習近平高度不滿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為保增長而扭曲市場的做法。媒體更透露,習近平對今年1至3月大陸釋出4.6兆人民幣(約6,97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感到憂心,因為此一信貸規模甚至超過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的經濟刺激規模。李克強支持的債轉股計畫,也被視為用來維持僵屍企業運營的錯誤方法。
這些對處理大陸經濟問題的不同態度,加上供給側改革的延滯,加深習李的心結,也讓路線之爭浮上檯面。坦白講,習李均堅持深化改革路線,根本差異不大,然而,對於如何達成改革目標,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站在第一線,對經濟增長不斷下滑首當其衝,其放緩改革、加大刺激經濟力道,無疑是一種自保的反應;相對上,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深化改革小組及財經小組組長,決策權集於一身,對改革成果期許甚高,自無法容忍決策和執行的落差。
習李間日益擴大的分歧和矛盾,是否已惡化到難以修補、彌合?是否須賴權力結構的重整才能有效化解?各方仍在靜觀其變。
由此亦可見,中國大陸改革之路荊棘叢叢,習近平能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鄧小平,未來兩年將是關鍵所繫。
聯合/柯P大頭症醒醒吧
2016-07-25 02: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上午主持大安區第二場與里長市政座談會,近日市政議題繁瑣,讓會議中柯文哲幾度顯露疲態。 記者林俊良/攝影
儘管柯文哲仍未忘情「五大案」的最後一戰,但是,大巨蛋生鏽有多嚴重,白色力量掉漆就有多嚴重,已是鐵打的現實。連幫他擦脂抹粉的研考會民調都出現了死亡交叉,柯P戒不掉的「大頭癮」,也讓自己送進了急診室。
上任以來,光靠脫口秀就能盤據媒體版面的柯文哲,如今只能飽嘗奚落。就算再發動一次比一日雙塔還炫的鐵腿功夫,恐怕也無法吸引媒體的「烤肉架」追隨,因為民眾對其嘴上功夫厭煩已極。如果拿不出一點治市的本事,只會在那裡拍桌發威斥喝,只會在那裡東摳西刪省點小錢,柯文哲只會繼續坐困愁城,直至再也沒臉正視市民。
柯文哲當選首都市長,點亮了台灣超越藍綠的期待,誰知,一個傳奇這麼快就灰飛煙滅。搞垮柯文哲的,正是他本人,藍綠都對他忌憚有加,民進黨甚至不斷護航。柯P自恃聰明過人,竟自比「雍正」,以民選皇帝自許。他把優秀的北市府官員斥為「雜牌軍」,動輒叫人走路;把參與市府建設的企業指為奸商,不時文攻武嚇。如此,弄到官員求退,企業止步,民眾冷眼。
這一年半的盛極而衰,柯文哲不僅辜負了選民,也辜負了民主,他也成了阻斷「中間力量」上升的罪人。光是這點,就算切腹十次,他也謝不了罪。
作為急診室醫師,柯P看著手術台上的柯市長,應知只有摘掉自己的傲慢腫瘤,才有可能回春。那就從大巨蛋這半廢墟開始吧!
聯合/長照2.0讓照顧升級了嗎?
2016-07-25 02: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衛福部次長(中)呂寶靜帶領照護司長游麗惠(左)、社家署副署長陳素春(右),共同說明最新的長照十年2.0計畫內容。 記者鄧桂芬/攝影
新政府上任兩個月,國人期盼甚殷的「長照十年計畫2.0」內容終於揭曉:增列四種服務對象;在社區分級建立長照據點,依規模分為長照「旗艦店、專賣店、柑仔店」;並為照服員加薪,時薪制改為保障月薪三萬元。
衛福部次長呂寶靜說,過去的長照十年1.0版,七十六萬名失能失智者中,僅一成能使用政府長照資源;但經過這次改版,她「拍胸脯保證」,長照十年2.0一定好用。真的是這樣嗎?
檢視衛福部長照十年2.0洋洋灑灑的內容,確有可喜的進化。例如:服務的可近性,三四年內增設近四千處長照據點,長者「走到巷口就有服務」;增加日間托老設計,並重視失能預防,以免增加長照體系的負擔等。但是,新版成品好不好用,不是賣家說了算,還要看實際推動的成果;這點,還得民眾實際用過,方知真正的感受。
事實上,現行長照十年計畫之所以被認為「不好用」,主要原因是服務時數嚴重不足;輕度失能者每月僅得廿五小時的居家服務,中度失能者五十小時、重度失能者九十小時,皆屬不足。簡言之,嚴重失能的臥床老人,一天只能獲得三小時的居家服務;其他的時間,全靠家屬自理,這是嚴重的折磨。政府因服務量能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務僅及民眾所需之半數或三分之一,有些家庭甚至完全無法獲得服務,其落差極為嚴重。
如此「若有似無」的服務,家屬最終只能放棄政府的長照服務,轉而自力救濟。民眾自救之路有三:一是聘用外籍看護,二是送往養護機構,三是家屬自行照顧;然而,這三條路都不在政府的選項之中。同樣繳稅,卻得不到照顧,這公平嗎?
那麼,長照2.0增加了居家服務的時數嗎?答案並不樂觀。儘管明年長照預算增為二○七億元,但服務對象也由五十一萬人增為七十四萬人;換算下來,每人每天只多分得八十元,這能增加什麼服務?衛福部雖辯稱估算失真,因為「不會每個失能者都來申請服務」;但這種心態,其實也意味政府仍打算把擔子放在民眾身上。
這也留下了一個懸念:為何長照2.0要「擴大服務對象」,而不是增補對原有失能者的照顧服務,滿足他們的基本照顧需求?可以理解的是,要擴及輕度失智者,是為了預防失能,但財源明明捉襟見肘,面對服務廣度和深度的兩難問題,政府為何如此抉擇,仍欠人民一個解釋。
再看長照的服務網絡,2.0版最大的亮點應是「三級設計」:從鄉鎮到村里各設置不同規模與功能的據點,分別是長照旗艦店、專賣店、柑仔店。名字雖取得親切俏皮,但不論叫什麼,民眾能在這些店家買到自己需要的服務嗎?
這樣的三級設計,是出於「社區化」、「居家式」服務優先的思維,但看得出來,長照2.0依舊將「社區化的住宿式機構」排除在外。可以想見,學者通常不喜歡住宿機構,因為不符合「在地老化」理想;但是,排斥此一選項的結果,就是繼續讓養護機構處在私有化、市場化的局勢中。
其實,政府對安老的想像,應該可以更多元、更貼近需求。例如,在社區設立眾多家庭式的小型住宿機構,接受補助與管理,讓家屬足以負擔,且就近能探望、監督。再如健康老人共住的「熟年公寓」,共享護理、清潔人員,也是政府可以在社會住宅中納入的多元規畫。
說穿了,長照網無法涵蓋人民需求,根本原因是缺錢。要不要加稅救長照,林全仍舉棋不定,甚至傳出其內閣一致反對任何加稅舉措。尤其近日公布的經濟數字難看,連「保一」都岌岌可危,蔡英文要調漲遺贈稅及營業稅以挹注長照的政見,恐怕也受到內部掣肘。然而,籌措財源、健全長照,是人民需求的重中之重,需要的是政治決心而非時機,不能一鼓作氣,就永遠是半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