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經濟/南海仲裁開創區域合作新契機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何以走上誤判的險境
.聯合報黑白集.夏立言是不是第三軌
.經濟日報社論.南海仲裁開創區域合作新契機




經濟/南海仲裁開創區域合作新契機


2016-07-14 02: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海牙國際法庭常設仲裁法庭12日針對「南海爭議」的裁決,是以「兩點突破」的技術性戰術,粉碎了中國的「九段包圍」戰略布局。從國際政治與戰略的角度來觀察,這顯然是中國挑戰美國在東亞地區影響力的一大挫折,也使全世界最緊張的地區更加緊張;但若從經濟的層面來思考,未必不能藉由相關國家加強經濟而為此一爭議創造出「軟著陸」的契機。
其實打從菲律賓於2013年提請仲裁開始,便註定結果將對中國不利。第一,菲律賓是針對中國的「九段線」主張,而這片海域不僅範圍涵蓋南海85%的海域,而且距離中國最南的海南島南岸達1,800公里之遙。中國依據一張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所繪製的地圖,便宣示中國擁有「歷史性的主權」,證據力自然薄弱。「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如果菲律賓也主張對一些島嶼擁有主權,也會遭遇同樣的困難,但菲律賓的目的只是希望國際法庭裁定南海「不是你的」,並未主張「這是我的」。
第二,菲律賓藉由國際法庭裁定南沙群島所有島礁皆非「島嶼」,包括台灣占領的太平島在內,無權主張向外延伸200海里專屬經濟海域(EEZ);因此無論中國在南沙占領多少島嶼,興建多大工事,都無權主張EEZ。但菲律賓卻能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從本國領土向外劃出200海里的EEZ,涵蓋南海部分海域。換言之,菲律賓是以技術的手段,間接獲得「你完全沒有」、「我有一部分」的結果。
中國對這項裁決的反應表面上看來相當激烈,聲明「不接受、不承認、不執行」的「三不原則」,但其實都是空話;國際間無法要求中國「接受、承認」裁決,而國際法庭對仲裁結果也沒有「執行」機制。國際間只能期望藉由這項裁決對中國施壓,使中國「不(擴大)行動」而已,尤其是軍事與漁權方面。
其實就在南海爭議表面上升高之際,各國政經情勢已經出現微妙的變化,尤其是菲律賓。前總統艾奎諾三世一貫親美,對中國態度強硬,但他已於6月底卸任。新總統杜特蒂出身南部的民答那峨,菲南的經濟發展比北部相對落後,但未開發的資源相當豐富。
杜特蒂被部分媒體形容為「菲律賓的川普」,其實他只是務實的「在地派」。要發展南島的經濟,就必須引進外國投資;而中國對資源的需求,也提供了雙方合作開發的誘因。
國際法庭的裁決,等於是給予杜特蒂與中國展開談判的籌碼。但運用之妙,並不在於大肆宣揚,而是與中國針對解決漁事糾紛及加強經貿合作進行務實的談判。
反觀中國,如果能與菲律賓達成某種經濟合作協議,美國「轉向亞洲、圍堵中國」的戰略也將因而破功。杜特蒂上周曾發表溫和的聲明,而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趙鑒華也晉見杜特蒂,人民日報並報導中國有意與菲律賓談判有關共同開發資源及科學研究等合作。
除菲律賓外,越南強硬派總理阮晉勇也於4月下台,由保守派的阮春福接替。阮晉勇主政期間,中、越關係明顯惡化;不僅海上爭端時起,國內也曾發生排華暴動,雙方政經關係明顯倒退。
越南經濟近年來雖快速成長,但目前已明顯遭遇瓶頸,多項重大外人投資案相繼撤出,這也為中國提供了以經濟力量對相關國家進行各個擊破的機會。
最大的關鍵,仍在於美國本身。歐巴馬政府耗時多年才談成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原本是美國「轉向亞洲」的經濟基礎,然而無論是川普或希拉蕊,對TPP都不支持。TPP若無法付諸實施,美國在東南亞的勢力將難以持續,而中國的經濟力量終將對鄰國產生磁吸效應。
「南海爭議」的仲裁結果雖然粉碎了中國的「九段包圍」圈,但同時也為中國與鄰近國家打開了一條經貿合作的新通道,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創造出新的契機。

聯合/夏立言是不是第三軌


2016-07-14 02:2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兩岸兩辦兩會溝通停擺之際,傳出陸委會前主委夏立言將出任外貿協會董事長,並出現了兩種解讀:
一、夏的新職,展現蔡政府對外貿易的「全方位」,而夏曾任駐印度、印尼代表,意在加強新南向政策。二、夏過去支持九二共識,並參與「馬習會」的過程,新職在借重夏修補兩岸關係,尤其要穩住兩岸經貿。我們認為,兩種解讀可以並存,且後者重過前者。
夏的新職令人稍覺突兀。因為其角色原偏屬外交及政治領域,而不在經貿。但因此尤可見,其新職的著眼正是在外交及政治,藉以帶動經貿。
至少有兩個著眼:一、穩住大陸市場。大陸市場居台灣出口貿易的占比達四十%,而貿協在大陸設有據點不下十處,幾天前在天津的一場台灣名品展,還促成了一○一億元的商機。
二、修正新南向政策。南向政策於兩岸經貿關係,至多是增補,而絕無可能取代。前幾天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還說:不是要放棄中國大陸市場,「兩岸經營東南亞,不但不互斥,還可相輔相成。」
在情勢大幅傾斜之前,穩住大陸市場,與修正南向政策,皆是蔡政府刻不容緩之事。但是,如今兩辦一軌停擺,兩會二軌亦停擺,以夏立言掌貿協,會不會是第三軌?是不是白手套外的白手套?
夏立言效應的可能動線有二:一、發展出「沒有九二共識」的兩岸經貿關係;二、在修補兩岸經貿關係中,逐漸向「九二共識」靠攏。

聯合/蔡政府何以走上誤判的險境


2016-07-14 02:2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南海仲裁結果衝擊我在太平島主權,蔡英文總統(中)昨天登上海軍康定級迪化艦喊話,展現捍衛主權決心。 總統府提供


隨著南海仲裁案的不利判決出爐,我國昨天緊急派出迪化艦巡弋南海,蔡英文總統並登艦宣示捍衛國土之決心,國防部則成立應變中心。這些場景,其實集中說明了三件事:一是國軍因應遲緩,二是政府誤判形勢,三是總統不能光靠演說治國。
依稍早的計畫,蔡英文原訂在仲裁結果揭曉之夜發表談話,卻臨時打住,延至昨日才公開講話。原因無他,這次仲裁結果較政府原先的預判落差太大,太平島處境陷於險惡;在這種情況下,總統的原講稿只能作廢,連夜重寫。
政府原先的如意算盤是:太平島是「島」,這是鐵打的事實,仲裁法院不可能推翻;而中國大陸的「U形線」則可能受到嚴重挑戰,因此台灣或可在此與對岸略作切割,向美國及相關國家示好。誰料,國際仲裁法院卻出乎預料地不友善,給了大陸一巴掌,也賞了台灣一耳光,更把我國矮化為「中國台灣」。
南海戲碼的變化,完全超乎蔡政府的想像與推演,至少不是預判的首要選項,也因此相關單位疏於部署,錯漏重重,面對驟變措不及防。最明顯的例子是,美中兩國在南海進行大規模軍演之際,我國卻將派駐太平島的兩艘海巡艦以「避颱」為由撤回;海巡署長李仲威在立院答詢時,竟稱他「沒有想到」南海仲裁的因素。為了應付國會壓力,政府臨時改派「偉星艦」前往太平島;在仲裁判決出爐而遭輿論指責「守土不力」後,又決定增派海軍迪化艦巡護國土南疆。國安應對鬆散猶如父子騎驢,令人失望。
相對於北京近來頻打預防針,猛烈抨擊仲裁之公信與效力,顯示對岸的情報準確,因應也更完整。至於我國,為何會走到陷於險境而幾無自覺的地步,則有幾點值得檢討。
首先,兩岸對峙的心態,蒙蔽了蔡政府對國家利益的追求。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主政者最重要的考慮就是以國家利益為先。在南海議題上,兩岸雖然分治,但主權主張卻有相當大部分的重疊,我國占有太平島和東沙的地位也都與U形線息息相關。但因民進黨敵視北京,蔡總統又不承認九二共識,新政府因而心存儌倖,企圖利用仲裁之機切割對岸,向國際社會示好。孰料,仲裁結果卻是兩岸的權利同時受損,我國太平島更遭莫須有的矮化,這是政府始料未及的挫敗。
第二,國安團隊結構太過單薄,以致研判失準。蔡總統事先聽取過相關部門的報告,也對各種可能狀況作出研判;但幕僚人員的分析似多指向從寬料定,也因此,民眾看不到各部門的整合因應,遑論後備計畫,才會步調紊亂。在仲裁結果出爐前夕,綠營的南海主張幾乎一面倒地盲從新台灣智庫副執行長林廷輝之見,認為「太平島的權利不會受到限縮」,王定宇更附和稱太平島根本未列仲裁標的。這些人完全從「批馬」的角度切入,如何可能客觀?新政府不喜聽取刺耳的言論,又如何不墜入偏聽的陷阱?
第三,缺乏獨立的主權意識,致對盟邦過度誤信與附和。宣判前夕,總統府高呼遵守《國際法》及《海洋法公約》的主張,一副對仲裁心悅誠服的姿態,全未思及我國在仲裁案毫無角色,也絲毫未受尊重。再看,美方這次並未提供我任何有用訊息,新政府自以為立於不敗之地,而鬆懈以對。從事後看,這可能是我方受到美方的誤導,亦可能出於我方自作多情的胡亂投射,乃至失去自己對主權的嚴肅判斷,竟致大禍臨頭而渾然不覺。在美日聯手抗中的大戲中,我國若不改甘為霸權棋子的心態,後果將極險峻。
太平島被仲裁法院貶抑為「礁」,不僅使我國喪失南疆兩百浬經濟海域的權利,更飽嚐遭國際組織矮化之苦。如此一來,也使得蔡政府的國安能力警報大作,「自我感覺良好」的日子即在此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