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嚴震生/莎士比亞戲劇的政治面向

.嚴震生/莎士比亞戲劇的政治面向
.盛治仁/政治人物的歷史感
.林中斌/習近平打貪的險路
.方祖涵/員工快樂的重要
.黃介正/「親美、和中、友日」再平衡
.高朗/九二共識:捨棄容易,重建難
.王文華/靈魂還沒打卡,我還不能下班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嚴震生/莎士比亞戲劇的政治面向


2016-05-06 03:05 聯合報 嚴震生

二○一六年適逢莎士比亞過世四百周年,除了英國外,世界各地都將舉行各樣藝文活動,紀念這位偉大劇作家(他的詩作同樣著名)。無論是他的悲劇、喜劇或是悲喜劇,大部分戲劇都和歷史有關,更重要的是,他對政治的觀察,無論是宮廷權位爭奪、國家領導人面臨的挑戰,或是宗教對政治的影響等不同面相,莎翁都可被視為是政治思想家。個人在輔仁大學英文系畢業後,轉攻歷史及政治,也在許多政治文獻中,看到莎士比亞對政治及人性的剖析。
莎士比亞在世年代(一五六四─一六一六)與伊莉莎白一世(一五五八─一六○三)執政時期,有高度重疊,而伊莉莎白時代(Elizabethan Era)可以說是英國的盛世,在她任內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也展開殖民美洲的嘗試,但更重要的是,英國在女王統治下,經歷了她的文藝復興,成為歐洲的新興強權。
身為英國人,莎士比亞熟悉英國歷史和同時代許多相關的歷史著作,因此他寫《約翰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及《亨利六世》等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當然得心應手。在伊莉莎白女王過世後,莎士比亞寫了有關她父親《亨利八世》,展現他的政治敏感度,這部有關都鐸王朝王室作品,是在斯圖亞特(Stuart)王朝建立後才發表的。
在這些歷史劇中,莎士比亞讓觀眾認識到國王進行的宮廷鬥爭、參與或指揮的軍事戰役及從事的外交活動,但最終主題可能還是集中在探討,如何成為好的國王及為何大多數國王未能做好?顯然,他對治國之道(statecraft)相當在意,也很期待看到善治(good governance)能夠落實。
除了歷史劇外,他著名悲劇如《哈姆雷特》、《李爾王》及《馬克白》同樣也探討相關主題,包括什麼是合法繼承,顛覆政權的威脅及不適任的統治者。十部悲劇中,有四個是關乎古羅馬時代故事,除了較著名的《凱撒大帝》及《安東尼與克麗奧佩托拉》外,在《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中,他透過科利奧蘭納斯這位將軍在被視為戰爭英雄轉而從政後,面臨必須討好群眾而引起政治制度的討論。
科利奧蘭納斯對平民統治(popular rule)的概念相當排斥,認為開放政治權力、將其從貴族轉到平民,等於是「讓一群烏鴉飛進來向鷹隼亂啄」(the crows to peck the eagles),而他擔憂如果平民執政後,羅馬的貴族就必須「和那些既沒有能力統治、又不願被人統治的人們生活在一起了」,不知生活在英國貴族社會、君主政治下的莎士比亞,是否反對羅馬共和時期的民粹政治?
莎士比亞是否因為本身貴族身分,因而對民粹式的共和政治有所批判,我們很難判斷。不過,從上述三部古羅馬共和時期悲劇,到羅馬帝國時期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從歷史劇的英國君主制度,到《威尼斯商人》和《奧賽羅》的當代義大利共和政治,我們讀到莎翁對這些政治體制不同層面的細微觀察,或許這是政治學界應該學習者。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