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經濟/寄望新經濟模式為台灣突圍

.聯合報社論..新南向的虛像與實像
.聯合報黑白集.藍久必綠 綠久必藍
.經濟日報社論.寄望新經濟模式為台灣突圍




經濟/寄望新經濟模式為台灣突圍


2016-05-24 01: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總統就職演說中,除了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的問題之外,台灣人民真正關注且期盼的,是新政府如何解決如今的經濟困境、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對於蔡總統的演說內容,各界褒貶差異甚大,從「100分」到「只是華麗口號」皆有,我們該如何從演說內容中解讀蔡總統的真義?如何確信「新經濟模式」是台灣經濟突圍的解方?
台灣當前的經濟問題錯綜複雜。產業界認為救經濟必須先解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等五缺問題;勞工團體認為必須先解決低薪過勞、工時過長等勞動條件不佳的問題。馬政府習慣把經濟成長率、出口、投資等數字當作施政的績效指標,因此維繫生產活動優先,其方法多是致力維持低成本環境,也因此難以同時滿足業界資方與勞方的需求。在這種「舊經濟模式」下,導致今天出現五缺的問題。
在蔡總統就職前,新政府一方面承諾解決產業界五缺的問題,一方面也對勞工提出「薪資增加、工時減少、保障非典勞動、支持青年與中高齡就業、照顧職災勞工、鼓勵組工會」等六大保障,我們不免好奇蔡總統要如何調和互相扞格、相互衝突的承諾?
蔡總統的就職演說中希望藉由「新經濟模式」為青年創造更好的環境,這是指現在的職場對年輕人不友善;談永續發展、循環經濟,指出過去的經濟活動造成國土利用的零碎化,當然是指現在的經濟模式對環境不友善。要改善職場的勞動條件、要友善環境,從短期來看,都將是生產成本的提高,甚至會使短期內的五缺問題更加嚴重,難看的經濟數字可能雪上加霜。許多人認為,面對嚴重衰退的經濟,不應該過於唱高調,應更致力於降低成本而非反其道而行來打擊廠商。但這種致力維護低成本的努力,我們已實驗多年,如今不但難以因應全球景氣衝擊,甚至,這種努力正是導致難以因應全球景氣衝擊的原因。
雖然當前經濟問題經緯萬端,衝突面向不少,蔡總統的就職演說中,隱含必須將整個經濟看作一個生態系,才能以系統性的方法同步解決諸多問題。蔡總統明確揭示未來的經濟主軸為「創新、就業、分配」,希望透過創新活動促使產業轉型升級,重拾經濟活力,藉以創造就業,並將經濟成長的果實透過更好的分配讓全民共享。這樣的邏輯與目標,如果能夠達成,誠為全民之幸。雖然新政府「以創新驅動經濟」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具體內容為何,能否帶動整體產業的創新氛圍,還有待驗證,但欲藉此擺脫舊經濟模式的努力實甚為明顯。
五大創新計畫是內功的修為,藉助外力也不可少。蔡總統也重申台灣必須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尤其必須致力參與TPP與RCEP。RCEP為時尚遠,加入TPP則頗有機會,端賴台灣自身努力的程度,是台灣深度連結全球主流經濟的必要手段,以降低對單一經濟體的過度依賴。
蔡總統也指出台灣未來的經濟必須同時注重內需與外需。這看似老調重彈,但事實上台灣重外需輕內需已是長年的老問題,也使得出口嚴重衰退時,經濟失去了最基本的屏障。良好的內需市場才是經濟成長果實可由全民共享最好的體現,新政府有此體認,也是突破經濟困境的重要手段。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重視內需、五大創新研發計畫,是新政府宣示台灣經濟必須「連結國際、連結在地、連結未來」的體現,而新政府冀望透過這三個連結,達到「創新、就業、分配」的目標。新經濟模式,的確是可以調和勞資雙方,讓全民共享經濟果實的方略,蔡總統不設定經濟表現數字目標,一來避免資源運用錯置,二來新經濟模式必將帶來短期陣痛。也因為如此,新政府如何說服全民新經濟模式的邏輯與有效性,考驗著宣稱「最會溝通」的新政府。

聯合/藍久必綠 綠久必藍


2016-05-24 01: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話說兩岸大勢,藍久必綠,綠久必藍。
藍與綠是台灣政治的兩個基本元素。解嚴後近三十年,由藍到綠,由綠到藍,有如鐘擺,往復擺盪。
李登輝由國統綱領擺到兩國論,陳水扁由台獨黨綱擺到台灣前途決議文,再由四不一沒有擺到一邊一國。馬英九則在陳水扁的正名制憲弄到山窮水盡中闖出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道路;如今,蔡英文又從「根本沒有九二共識」,擺向「九二認知/求同存異」。
當馬英九的鐘擺盪到馬習會的高度,已是擺到他八年任期的最高點;而正在同時,蔡英文的鐘擺在盪至否定九二共識而誇示太陽花的天然獨,也已盪到了她當選總統的最高點。但是,現在兩岸皆在議論,蔡英文的鐘擺是否已經開始回盪。
兩岸對蔡總統的就職演說,有兩種解讀:一、她什麼都說了,只差「九二共識」四字,可見她正在努力拉回鐘擺。二、她無論如何都不肯說「九二共識」四字,可見她的鐘擺仍停在傾獨的一端。
但是,這兩種解讀,其實都看到了蔡英文的鐘擺已經回盪,差別只在有無「九二共識」四字而已。
「藍久必綠,綠久必藍」的鐘擺現象,正呈現出台灣在主觀奮鬥與客觀挑戰的對應關係。
藍與綠皆是台灣的必要元素,大體上說「藍七綠三」的政經思維可能最有利台灣的生存發展。因此,馬英九鐘擺的到頭,與蔡英文鐘擺的回盪,毋寧皆是此一階段的必然之事。

聯合/新南向的虛像與實像


2016-05-24 01: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政府對外經濟戰略強調「新南向政策」,蔡英文不僅視之為推動經濟共同體的重要環節,並在總統府設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還將成立「東協及南亞研究智庫」,以落實執行。事實上,之所以稱為「新南向」,主要是過去廿多年歷任總統均曾推動「南向」卻收效有限,新南向其實不新,關鍵在於能否突破過去的瓶頸。
新南向政策的內容,涵括人才培育、參與基礎建設、招商投資及促進觀光等四大領域,將從以往的南向政策從單向地強調台灣對外投資,擴大為台灣和東協的雙向交流,並從經貿領域擴大為比較多元的經濟夥伴關係。亦即,它試圖從人的點、企業的線以及文化的面等三個層次,深化我國與東協間的關係。
新南向政策的思維,則強調台灣與東南亞的連結性,著眼當地六點五億的龐大人口,把東協地區當成我國內需市場的延伸。此外,它也強調台灣軟實力的延伸,希望大量培育東協各國語言人才,以發揮台灣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這是試圖以人際互動為本、企業投資為輔,來鋪墊台灣與東協的互動模式。
從新南向的內容看,它似較過去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的南向政策更跨出一步;但從其思維看,其實仍不脫以往聯合東協、印度抗中的老路。問題是,它忽視中國大陸在東亞產業分工所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也過度樂觀地認為南向政策可以繞過RCEP,更輕忽長期以來台灣與東協之間的政治不對等性。若不釐清這三項盲點,將可能導致政策執行上產生下列三項危機。
首先,新南向不可能避開中國大陸。大陸近年已從「世界工廠」轉型成為「世界市場」,這也使得傳統的東亞雁型分工體系重新洗牌。大陸不少高端技術已足以和美日韓抗衡,日韓的品牌、中國大陸的代工、東南亞的生產,儼已成為東亞產業鏈的新模式。事實上,台灣企業在東南亞投資,許多關鍵零組件必須仰賴中國,若新南向忽略了對岸的角色,台灣產業鏈將無法完全銜接。
其次,新南向無法繞過RCEP。新南向企圖把東南亞的年輕人口紅利當成台灣的外部經濟支撐,藉此擴大台灣的經濟版圖。但從過去韓國的經驗來看,要擴大經濟版圖,不能單靠對外投資,還須藉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取得進入他國內需市場的便利。目前東協最主要的多邊經濟合作機制,便是大陸主導的RCEP;因此,台灣要深耕東南亞市場,就不能迴避RCEP,否則,對東協投資將會出現斷層。
最後,新南向不能過於一廂情願。新南向企圖學習日本,招攬東南亞觀光客取代大陸觀光客。事實上,近年東南亞觀光客之所以大量湧向日本,主要是日本去年底對馬來西亞、泰國等國開放全面免簽。免簽是一種雙向互利措施,目前台灣雖擁有一百多國的免簽待遇,但在東南亞,除了星、泰、馬,連台商投資最多的越南等多數國家都未給台灣免簽,這也增加了台灣對東南亞開放免簽的難度。因此,新政府想要招攬東南亞旅客取代陸客,在國際現實上恐有困難。
過去八年,馬政府陸續開放兩岸直航,並與大陸簽署ECFA;但由於兩岸經濟競合的變化,許多台商也逐漸將投資重心移向東南亞。台灣目前是越南第三大外來投資國,去年台商對東南亞的投資金額更首度超越大陸,從這個觀點看,台灣早就南進了。問題在國際政治,在東南亞國家普遍親中及左右搖擺下,台灣不易將經濟成果化為政治的突破。
的確,台灣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台灣必須走得更深、更遠,這是新南向的實像。但如果忽視國際政治的現實,以為東南亞可以取代西進,那麼新南向可能只得到虛像。虛實之間,要看新政府如何準確拿捏。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