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經濟/鴻夏聯姻必須突破三大挑戰

.聯合報社論..從浩鼎案重新思考產業政策的規劃
.聯合報黑白集.翁啟惠可以辭,不能不回來
.經濟日報社論.鴻夏聯姻必須突破三大挑戰




經濟/鴻夏聯姻必須突破三大挑戰


2016-03-31 02: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鴻海與夏普策略結盟案雙方可望在31日簽約、4月2日在大阪舉行記者會。
圖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右)。 圖/資料照片 經濟日報提供


鴻海和夏普董事會昨天同時通過鴻海入股夏普案,這件總額高達3,888億日圓的策略結盟案,開啟台日企業合作的先河。鴻海和夏普的戀情,一談四年,一方是世界資訊電子代工龍頭,一方是日本百年品牌企業,企業文化、產品結構、財務根基完全不同,雙方聯姻的談判過程,一波三折,但是在郭台銘董事長的堅忍不拔、夏普的實際需要下,終於有了完美結果,也為台日產業攜手抗韓創造新模式。
鴻海看好結盟夏普能夠在未來產生相當的綜效,強化集團整體的市場競爭力,因此花了相當的心血卯足全力收購夏普;不過當收購完成,更艱鉅的挑戰也將隨之而來,如果能順利克服,不僅有助於鴻海的創新發展及再啟新一波成長動能,對台日產業合作的前景,也有帶頭示範的長遠影響。這些挑戰如下:
首要是企業文化的融合:台灣資訊業過去不乏在國際上購併的案例,但結果都不太理想。例如宏碁在1990年收購美國Altos電腦,但因宏碁與該公司文化差距太大,雙方整合失敗,隔年宏碁出現海外事業重大虧損;2005年明基集團購併德國西門子手機事業部門,整合過程除了產品開發不順之外,西門子手機部門巨額虧損遠超過明基最初的評估,加上東西文化不同管理不易,雙方研發團隊更出現衝突無法合作,最終購併案破局,整體損失金額高達350億元。
回到鴻夏的合作,一家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企業成功靠的是速度與彈性,信仰的是能力主義與績效至上,決策果斷迅速,紀律嚴明;夏普則是一個百年老店,經營自有品牌,講究的是年功序列及集體決策,市場反應速度緩慢,在研發創新上雖有獨到之處,但連年虧損,卻仍自傲於過去的許多研發成就。這樣不同本質的兩個企業文化如何融合,深刻考驗著郭台銘董事長的管理智慧。
其次是技術競爭力是否能有效提升。探究鴻海所以如此積極的想要迎娶夏普,主要原因是希望得到夏普先進的液晶顯示技術,以服務其現在及未來可能的客戶;尤其台灣面板廠技術發展碰到瓶頸,在新技術的發展規劃上趕不上韓國競爭對手,現有產能則比不上中國大陸。因此鴻海希望藉由投資夏普獲得下一代顯示器的關鍵技術,延續其在面板產業的發展優勢。
另一方面,市場傳出蘋果明年將推出搭載OLED螢幕曲面iPhone的消息,鴻海收購夏普後,是否真的能從夏普處取得足以挑戰三星集團的OLED技術,並成功開發且將量產的時間點提前,關係著鴻海是否有機會切入蘋果下一代iPhone產品面板的供應鏈。
最後是財務負擔的問題。夏普財務的狀況並不理想,加上可能的或有負債,收購夏普後對鴻海現金部位不僅造成很大的壓力,也影響到鴻海的未來投資計畫,尤其新面板技術的研發需要鉅額資金投入,是否有充裕的預算可以支應所需,並兼顧短期及中長期的財務績效平衡,也影響著所有股東及市場對鴻夏聯姻的信心。
從宏觀的角度觀察,鴻海購併夏普不單僅是兩個企業合作的個案,其後續發展更牽動著台日電子產業合作的空間與想像。鴻夏合作若能明顯發揮綜效,不僅可以消除日本產業及社會對台灣企業領導日本企業的疑慮,也有機會為台日合作建立新典範,強化各界對台日合作的信心,觸發更多台日企業尋求互補合作的機會,而這也符合台灣資訊電子產業未來轉型的策略方向。
總之,鴻夏戀既已修成正果,未來雙方合作是否能夠成功,端視前述幾個關鍵挑戰能否一一克服,因此除了雙方需要真誠的合作突圍之外,我們也建議政府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可以在未來的技術研發及財務上給予更多支援,讓這件跨國合作案能夠順利開花結果,並促成更多成功的「鴻夏戀」。

聯合/翁啟惠可以辭,不能不回來


2016-03-31 02: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原訂今天赴立法院說明浩鼎疑雲的翁啟惠,昨天傳出請辭中研院長,且因身體欠佳無法返台,並未說明歸期。如此突然的轉折,恐徒增外界對此案的猜測。
在返台前夕變生肘腋,可能因素有三:其一,翁的身體確實出了狀況;但上周他在以色列參加愛因斯坦講座時接受訪問,並無病痛之兆,不似有緊急住院之必要。其二,其女兒持有浩鼎股票之事,或許覺得難以交代,只好託病迴避面對,或藉此爭取處理時間。其三,台灣政治生態太過惡劣,面對惡意抹黑及要求下台的聲浪,他覺得無論如何都難以自清,不如一走了之。
上述三種狀況,我們希望翁啟惠確實只是身體違和,而無其他難言之隱。如果單純是身體因素,要延遲返台,其實請假即可,無需以辭職為代價。進一步說,如果他和家人在浩鼎案中有什麼不當情事,恐怕也不是隔海辭職就可以了事,而必須就事情始末原委給大家一個交代。退一步說,如果他和家人沒有任何違失之處,他就更沒有辭職的必要,只要將事情交代清楚即可。
正因為翁啟惠身為中研院院長,他更沒有「隔洋請辭」的自由。當然,翁啟惠的顧慮可以理解:台灣政治殺戮一向刀刀見骨,沸騰的輿情如推土機般所向披靡;以其一介科學家,如何面對殘酷攻伐而有全身而退的可能?為此,我們呼籲輿論暫時收起刀槍,給他說明的機會和空間,不要未審先判。

聯合/從浩鼎案重新思考產業政策的規劃


2016-03-31 02: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提出她心目中的五大關鍵產業,分別是生技、綠能、物聯網、國防與機械等五項;當選後,她也在幕僚安排下展開「產業之旅」,造訪各相關產業的代表廠商並與業者座談。但是,除了宣示產業類別、造訪特定對象之外,對於為什麼挑中這些產業、為什麼擇定這些聚落、為什麼訪視這些廠商,蔡英文均未深刻說明。在這種欠缺明確理論支撐的情況下,訪視個案就形同「加持」欽點廠商;除了加油打氣、表示支持之外,實質意義相對有限。
之所以說新政府的產業挑選理論基礎尚待加強,並非無的放矢。例如,前述五大產業之中的綠能,七年前就被當時的閣揆劉兆玄指定為「六大新興產業」之一,甚至編列每年六十億元的經費,推動「能源國家型計畫」,希望能收整合推動之效。在執行面,行政院也由政務委員追蹤管考,每兩個月都開會檢討其進度。然而七年下來,台灣的綠能推動慢如牛步,潮汐、地熱、太陽能、離岸風力、智慧節能、甲烷冰等各個面向,皆看不到多少可觀的進展。
亦即,新政府既然要推動一個前人努力卻力有未逮的政策,理應對前人的努力「何以未逮」提出深刻的觀察與分析,然後再提出新的政策切入方向,解釋何以這些新方向即能遂行舊事。但是,如果這些分析均告闕如,只是提出諸如「整合」、「聚落」等抽象名詞,那麼外界的期待當然也就有所保留。
不僅如此,缺乏理論基礎的產業之旅,最令人擔心的,其實是政商關係的牽扯與利益輸送的聯想。以最近鬧得滿城風雨的浩鼎解盲事件為例,與蔡英文加持的生技產業相互對照,就不免令人對其整體的產業政策感到困惑。要發展生技產業,背後除要有深奧科技知識支撐,由於產品研發耗時冗長,需要有龐大的資金可供燃燒,需要支援的面向極廣。也因此,一般民眾對生技產業知之甚淺,各種印象不外乎是由蔡英文、翁啟惠、何大一、尹衍樑、蘇懷仁、宇昌、基亞、浩鼎、中裕等名詞拼湊而成。然而,在過去數年之間,上述名詞也曾涉及一些爭議事件;即使國人未因相關爭議或瑕疵而減少對蔡英文的選票支持,但不可諱言,不少人心裡陰影尚在,一旦出現其他疑點喚醒既存的疑慮,那就可能信心動搖。
從這個角度檢視浩鼎解盲後的風風雨雨,就會有另外一層的擔憂。翁啟惠的女兒持股多少、何時購入、資金來源如何,是一回事;但是,外界對翁院長利益糾葛的質疑,恐怕難以豁免。既然貴為中央研究院院長都無法全然擺脫利益糾葛,那麼蔡英文家族、其政策規劃團隊、規劃產業之旅的幕僚等,要如何在利益中立的面向取信於國人?既然連捐贈「唐獎」數十億元的大企業家都還奢望院士之虛名,那麼其他廠商覬覦準總統的加持,當然也是人情之常。這裡,就凸顯出沒有立論基礎的產業政策背後的大問題:萬一政商之間的個案利益糾葛被揭露,那麼產業政策的公信力就可能會動搖。
半年前,基亞臨床試驗失敗,雖然公司股票連續十幾天跌停,所幸對於整體生技產業卻影響有限。但是此次浩鼎案解盲失敗,即使公司股票下跌不如基亞,卻重挫國人對生技產業的信心。為什麼「一家公司的一顆藥」會產生這麼大的傷害?就是因為台灣生技界的大咖都牽扯在浩鼎事件中。人民對產業代表人物產生質疑,卻又沒有其他基本面的產業優勢能烘托維持環境、填補個案失敗的空虛。正因為「基本面」不充實,以致「消息面」的風吹草動,就容易反客為主。不只生技業如此,其他如綠能、國防等亦復如此。
如果浩鼎案能點醒新政府產業政策的盲點,進而重新思考、亡羊補牢,那恐怕是此案唯一的正面意義了。